春来犹自怯霜风,人日题诗酹信公。毕竟揽兰家法在,细挑七种菜丛丛。
春来犹自怯霜风,人日题诗酹信公。毕竟揽兰家法在,细挑七种菜丛丛。

tiánréncāngwēngsānjué--quánwàng

chūnláiyóuqièshuāngfēngrénshīlèixìngōngjìnglǎnlánjiāzàitiāozhǒngcàicóngcóng

全祖望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 7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曲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也哉!(自媒 一作:自诩)
¹有医人,自媒²能治背驼(tuó),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³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曲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jiàn)¹⁰之。驼者随直¹¹,亦¹²随死。其子欲¹³诉诸¹⁴官。医人曰:“我业¹⁵治驼,但¹⁶管人直,不管人死。”呜呼!今之为¹⁷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也哉¹⁸!(自媒 一作:自诩)
译文:从前有个医生,自己夸耀自己能治驼背,他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人,像虾一样的人,像环一样的人,如果请我去医治,保管早上治傍晚就像箭一样笔直了。”有个人相信了他,就让这个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到门板上践踏。驼背人的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马上就死了。医生说:“我治驼背,只管让人挺直,不管人死。”哎!今天当官的人,只管收钱收粮食,不管百姓死活,又何尝不像这个治疗驼背的医生呢?
注释:¹昔:以前。²媒:介绍,夸耀。³延:请,邀请。⁴矢:箭。⁵焉:他。⁶使:让。⁷索:要。⁸以:把。⁹置:安放。¹⁰践:践踏。¹¹直:笔直。¹²亦:也。¹³欲:想要。¹⁴诸:兼词,之于。¹⁵业:职业。¹⁶但:只。¹⁷为:做。¹⁸何异于此医哉: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呢?异:不同。

讽刺当时的一些官员,只顾着自己享乐,而不管百姓死活,就如同故事中的这个庸医一般。

yōngzhìtuó

jiāngyíng míngdài 

    yǒurén méinéngzhìbèituó yuē  gōngzhě xiāzhě huánzhě ruòyánzhì zhāozhìérshǐ  rénxìnyān shǐ使zhìtuó nǎisuǒbǎnèrpiàn zhìxià tuózhěshàng yòuyān yòujiànzhī tuózhěsuízhí suí zhūguān rényuē  zhìtuó dànguǎnrénzhí guǎnrén   jīnzhīwéiguān dànguǎnqiánliángshōu guǎnbǎixìng zāi  (méizuò  )
金山杳在沧溟中,雪崖冰柱浮仙宫。
金山¹²在沧溟(míng)³中,雪崖冰柱浮仙宫
译文:金山缥渺隐现在茫茫江水中;雪浪澎湃,冰涛直立,浮沉着山上的仙宫。
注释:¹金山:在江苏镇江西北,原在江中,明代后沙淤成陆,与南岸相接。²杳:遥远。³沧溟:这里指烟霭弥漫的大江中。⁴雪崖冰柱:形容金山聋立江中的檬子。⁵仙宫:指金山上寺院亭阁等建筑。
乾坤扶持自今古,日月仿佛悬西东。
(qián)¹扶持²自今古,日月仿佛悬西东。
译文:山自古以来支撑着天与地,太阳和月亮仿佛悬挂在它的西和东。
注释:¹乾坤:天地。²扶持:搀扶,辅助。
我泛灵槎出尘世,搜索异境窥神功。
我泛灵槎(chá)¹出尘世,搜索异境窥²神功³
译文:我乘着只小船来到这里,似乎脱离了尘世;探幽访奇,这神异境界中的景物,真如鬼斧神功。
注释:¹灵槎:即浮槎。传说中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中的木筏。《博物志》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来去,不失期。”²窥:探看。³神功:神人玄妙神奇的功绩。
一朝登临重叹息,四时想象何其雄!
一朝登临重叹息¹,四时²想象何其雄!
译文:登上山顶禁不住再次感叹,想象这儿四时的景色该是何等地雄壮恢宏。
注释:¹重叹息:因惊奇而感叹不已。²四时:朝、耋、夕、夜属一天之四时;春、夏、秋、冬属一年之四时。链这里主要指一天之四时。
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
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
译文:夜间卷起了高阁的帘子,北斗就挂在窗前;巨大的鲸鱼在江面上吹起浪花,直喷高空。
舟摧岸断岂足数,往往霹雳搥蛟龙。
舟摧岸断岂足数,往往霹(pī)(lì)¹(chuí)蛟龙。
译文:毁坏船只、冲破堤岸只是小事一桩;往往可见到霹雳震响,击打着蛟龙。
注释:¹霹雳:巨大的雷声。形容江清的声势。
寒蟾八月荡瑶海,秋光上下磨青铜。
寒蟾(chán)¹八月荡瑶海²,秋光上下磨青铜³
译文:八月里月光明媚摇荡着清澈的江水;水天一色,月亮似乎随着江水被上下摩弄。
注释:¹寒蟾:指秋月,古代神话以为月中有蟾蜍,故称“月”为蟾。²瑶海:代指长江。³青铜:青铜镜。
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
鸟飞不尽¹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
译文:傍晚的天空一碧如洗,乌儿在天边飞翔;一阵阵风吹过芦苇荡,把悠扬的渔歌不时传送。
注释:¹不尽:不出。
蓬莱久闻未曾往,壮观绝致遥应同。
蓬莱¹久闻未曾往,壮观绝致²遥应同。
译文:久闻海上蓬莱仙岛的胜境却无法前往,眼前这难以比拟的壮丽景色想来与蓬莱相同。
注释:¹蓬莱: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这里泛指仙境。²绝致:绝妙到达极点。
潮生潮落夜还晓,物与数会谁能穷?
潮生潮落夜还晓,物与数¹会谁能穷?
译文:潮水上涨又退落,白天过了又是夜晚;万物与气运相会,有谁能把它的奥妙完全弄懂!
注释:¹数:自然规律。
百年形影浪自苦,便欲此地安微躬。
百年形影浪¹自苦,便欲此地安微躬²
译文:人生百年不必飘泊承受无尽的苦难,我想就在这里安度余年,从从容容。
注释:¹浪:徒然,白白地。²安微躬:安顿我这卑微的身躯,等于说在这里居住。
白云南来入长望,又起归兴随征鸿。
白云南来¹入长望,又起归兴随征鸿²
译文:远远望见白云从南面飘来,又使我目送着远飞的大雁,勾起了思乡的情衷。
注释:¹白云南来:唐人刘肃《大唐新语、举贤》记载:“(阎立本)特荐(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我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侯云移乃行”。²随征鸿:像候鸟大雁一样应时而归。

  这首诗开门便见山,以四句来状写山峰之高与它的天长地久。诗人说,金山远在那烟波弥漫的大江之中,它直插云霄,又值秋凉(下有“八月”之句为证),因此,山峰上早已是雪崖冰柱的世界了,仙宫便飘浮在其间。诗人又说,金山由天地(乾坤)扶持,历经古今,岿然不变;而日月又仿佛悬在它高高峰顶的东西两边,朝夕照耀、千古相伴。一开始,就为金山抹上了一层神异的色彩,从而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接下四句,诗人便写自己去登临金山,“搜索异境”。灵槎,即指浮槎,为了进一步加浓神话色彩,故换“浮”为“灵”。诗人夸说自己行程:我便乘着灵槎出尘世到金山仙境去,要在那仙山琼阁中探奇访胜,窥看造物主的神奇功绩。说话之间,他已登上了久已向往的金山,送目纵观,便一下惊诧于眼前天造地设的异境,连连抚膺长叹。他的思绪此时也随着多变的景物而快速运转,脑际一一闪过想象之中的四季风光,又叹道:是何等雄奇。

  下面八句,诗人挥动如椽之笔,描画了金山秋日异景。其时已是傍晚,诗人留宿在金山寺内的仙阁中。趁着夜幕尚未完全降临之际,他赶紧凭窗,再次饱看奇景。刚一卷起帘子,便看见北斗七星像个勺子,闪闪发亮,挂在阁前。俯视大江,只见江中恰有一条世所罕见的大鲸,它乘风驾浪,扬起的浪花直吹长空。江上波涛汹涌,被摧毁的船只、断裂的堤岸,难以计数。此时,水天已连成一片,一条蛟龙正在兴云作雾,腾挪太空,但阵阵霹雳,又往往把它搥得无处躲藏,景象煞是奇险,不一会儿,又风平浪静了。八月的寒蟾(活泼泼地跳荡在瑶海之中,天上月,水中月,上下遥遥相对。蔚蓝的天空,这时也像是一面平滑的青铜镜,高悬在天上,倒映在水中,秋月的光辉就上上下下、一刻不停地磨着这两面镜子,把它们磨得纤尘不染。正在这时候,诗人看见一群小鸟儿,飞到了青铜镜似的蓝天之上,它们拼命鼓翅飞啊飞啊,可总也飞不出这苍茫的暮天;隐隐约约,突然又传来渔舟唱晚的歌声,悠扬动听,别有风味。然而一阵从芦花里吹来的清风,又忽然刮断了歌声,让他感到十分遗憾。这八句,诗人通过丰富瑰丽的想象,夸张多变的手法,把这神化了的金山风光,写得绚丽多彩,气象万千,宛然如在人目前,其中“鸟飞”二句,据《王直方诗话》说,还大为王安石称赏。

  “蓬莱”四句,写诗人的思绪由金山想象到蓬莱。诗人既惊喜于金山的无限风光,便由此及彼,想象到久闻其名而至今尚未涉足的蓬莱,它与金山,一为海上神山,一为江中神山,那么,景象的雄伟、景致的奇绝,蓬莱该也是与金山相似的了。像眼前金山,潮生、潮落,各有一番景致;夜还晓,晓还夜,“朝辉夕阴,气象万千”,景物与时间、季候运会,则景色的变化,无人能够看尽。他想蓬莱仙境也是这样。

  最后四句,写诗人想安身金山的念头,而又以思归作结。仙山美景是如此令人陶醉,诗人心中升起一个强烈愿望:人生百年,形影不过是世间一过客,不必徒然熬苦自己。我干脆就在此地安身立命。正在如此打算,却不料“白云南来”。故此时南来白云进入了这位正在长望中的诗人的视野,便使他情不自禁地思念起父母双亲来,而“又起归兴随征鸿”,决定还是返回人间了。

  这首诗,诗人把常见的登山览景的题材,通过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写成了一首别具一格的游仙式的写景诗,通篇充满着神异的色彩,兼之感情奔放,造语奇壮,意境阔大雄伟,音调高亢嘹亮,因而在给人以壮美享受的同时,又激起人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生活的强烈感情,它和苏轼的《游金山寺》诗,同是咏金山风光的名作。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06:第475页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知音¹者诚希²,念子³不能别
译文: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实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与你分别。
注释:¹知音:知己的朋友。相传古代伯牙善鼓琴,其友钟子期善听琴能从琴音中知其心志。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痛无知音。此诗中亦指韩愈的文章知己。²希:同“稀”。³念子:想念你。⁴不能别:不忍心分别。
行行天未晓,携手踏明月。
行行¹天未晓,携(xié)²踏明月。
译文:离别前的夜晚,我们能携着手走啊走,夜深了,我们仍踏在满地皎潆的月光中谈心。
注释:¹行行:指来回一起踱步不停。²携手: 用以表现朋友之间的亲密的关系。

  首句开门见山,喊出一声感慨,叹人间知音难觅,其势如飞瀑直下,让人直觉晴天闻雷,立刻惊警。在这句诗里,诗人采用典中典之法,首先化用了南朝文人刘勰之语。

  诗人又融入了春秋战国时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的典故。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俞伯牙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雄伟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人格形象,像大海一样浩渺纵横于宇宙之间的胸襟气度,而钟子期的情操和智慧,恰好同他产生了共鸣和契合,于是二人成了知音。

  然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诗人溶入此典正是为抒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词)之慨。这典中之典,不仅让这句诗内容大大增量,而且还让诗人感慨的语气大大加重。特别是这样的诗句出自韩愈这样一个在政坛和文坛上均属顶级人物之口,再联想到他独特的身世和遭遇,就更觉得这一声感慨有雷霆万钧之力。

  这首诗写诗人与知心朋友孟郊不忍离别,只好踏着满地的月色,彻夜相叙。道出知音难寻,依依惜别之情。寥寥四句诗,写出惜别情感,生动真切,极富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马大品.历代赠别诗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03月北京第1版:128页
2、 陈秉智,陈红涛,陈洪海著.寂寞长亭 唐人别离之美:九州出版社,2012.07:189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花间¹一壶酒,独酌(zhuó)²无相亲³
译文: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注释:¹间:一作“下”,一作“前”。²独酌:一个人饮酒。酌:饮酒。³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yāo)明月,对影成三人¹
译文: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注释:¹“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月既¹不解²饮,影徒³随我身。
译文:明月既杯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注释:¹既:已经。²不解:不懂,不理解。³徒:徒然,白白地。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暂伴月将¹影,行乐须及春²
译文: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注释:¹将:和,共。²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歌月徘徊¹,我舞影零乱²
译文: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注释:¹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²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醒时同交欢¹,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译文: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注释:¹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永结无情游¹,相期邈(miǎo)云汉²
译文: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注释:¹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²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7-348

yuèxiàzhuó ·

bái tángdài 

huājiānjiǔ zhuóxiāngqīn 
bēiyāomíngyuè duìyǐngchéngsānrén 
yuèjiěyǐn yǐngsuíshēn 
zànbànyuèjiāngyǐng xíngchūn 
yuèpáihuái yǐnglíngluàn 
xǐngshítóngjiāohuān zuìhòufēnsàn  (tóngjiāohuānzuò xiāngjiāohuān )
yǒngjiéqíngyóu xiāngmiǎoyúnhàn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
良马既闲¹,丽服有晖。
译文:一位戎装武士骑着训练有素的宝马,身披华丽坚硬铠甲。
注释:¹闲:熟习。
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左揽繁弱¹,右接忘归²
译文:左手揽着名为繁弱的强弓,神情自若用右手把矢名为忘归的箭搭上。
注释:¹繁弱:古良弓名。²忘归:矢名。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风驰电逝,蹑(niè)景追飞。
译文:他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速度快得能把一掠即逝的影子超跨。
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凌厉¹中原,顾盼生姿。
译文:他气概非凡奋行直前地欲凌厉山河,他顾盼生辉神采飞扬驰骋在中原上。
注释:¹凌厉:奋行直前的样子。

  “秀才”是汉魏时荐举科目之一,地位比较高,人数也不多,与明清时把州县学府中的生员称为秀才,情况不同。嵇康之兄嵇喜曾举秀才。他去从军,嵇康写了一组(十八首)诗赠他,便以“秀才”为代称。此处所选为第九首,是其中最著名的。

  嵇喜的为人,据史书所载,颇有些俗气。所以他去看阮籍,遭到一顿白眼。后来嵇康挟琴携酒而往,阮籍才高兴,以“青眼”相待。但在嵇康的赠诗中,却写得嵇喜十分脱俗潇洒,有人因此对嵇康加以讥刺。这是呆板的读诗方法。诗是写给嵇喜的,当然有称颂他的意思,但诗终究又是一种艺术创造,这二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其实是理想化了的,更多地带有作者自身的痕迹,表现着作者对某种人生境界的向往。就是说,这诗有双重意义,而后一种意义更为重要。

  要理解这首诗,需要对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尤其是所谓“魏晋风度”有所了解。魏晋的士族文人,普遍信奉老庄哲学,他们认为,现实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短暂的、变幻不定的,人若陷落在这些现象(如功名荣利、道德礼义等等)中,便失去真性,变得卑琐可笑。只有追求宇宙的大道,才能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从这一哲学基点出发,他们重视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社会伦理规范的约束。他们评价人物,注重于内在的智慧、高尚的气质,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脱俗的言谈举止,乃至漂亮的外貌。总之,魏晋风度,是自由精神、人格美、漂亮的仪态的结合。嵇康本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是当代人推崇和效仿的对象。他的诗歌中的理想化人物,当然打上了时代的印记。所以,这首诗,实际是魏晋风度的写照,仅作为普通应酬之作来看,是太可惜了。

  这第九首诗,从表层上说,是想像嵇喜从军以后戎马骑射的生活。但借此,写出了一种纵横驰骋、自由无羁的人生境界。诗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具有象征意味。

  通常嵇康的诗不太讲究技巧,这首同样,结构平稳,无甚特异处。前四句,是静态的描写,从几个侧面勾出主人公的特征:他骑一匹训练有素的骏马,穿一身鲜丽生晖的衣服,左手持弓(“繁弱”,古之良弓),右手搭箭(“忘归”,古之良箭)。四句构成一个画面。虽不是直接写人,乘骑、服饰、器物,已经衬托出人物身份的高贵和气度的不凡。

  马在这首诗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凭借。作者写这马“良”而“闲”(本义是熟练),表明这匹骏马并不是难以羁勒、可能失去控制的烈马,这样写是有意暗示主人的一切意志都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后四句转入动态的描写:主人公纵马奔驰,如迅风,如闪电,紧随掠过的影子追逐天上的飞鸟(“景”同“影”,“飞”指飞鸟),奋行在广大的平原上。这里使用一连串表示动作迅急的词汇、一连串的比喻、形容,强烈地特出主人公纵马如飞的形象,要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诗是作用于读者的感性活动的。人们读着这样的诗,脑海里浮现出诗所描绘的场面,不自觉地似乎同诗中人物一齐凌厉奔驰,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快感——超越限制、获得充分自由的快感。其实,现代人驾驶摩托、赛车,常常也是追求这样的快感。所以在西方影片中,经常出现汽车狂驰的场面。但是,如风如电的奔驰,因为唯恐失控,很容易带来紧张感,这样人就是被动的,仍旧是不自由的了。所以作者又加上稳定感。首句“良马既闲”的“闲”字,已经埋下伏笔,末句“顾盼生姿”,加以展开:主人公一路急驰,却是轻松闲逸,左顾右盼,风姿佳美。人生至此,真是如意舒展、毫无压迫,毫无滞塞,这是很美的境界。

  迅急所产生的快感和闲逸所产生的稳定感,本来是对立的东西,嵇康却借着马把两者统一起来了。只有高明的骑士坐在骏马上,才可能是既迅急而又闲逸的。这一形象最能表现人的充分自由和充分主动。延伸开来说,魏晋名士都喜欢临大事而从容不惊的态度。谢安身为宰相,当国家命运系于一举的淝水大战正在激烈进行之际,却在家里跟客人下围棋。不是他不关心国事(谢安是这场战事的决策人),而是一旦紧张失态,就不够潇洒,不够风度了。这跟嵇康所写的骑射场面,从人生境界上说,是相通的。所以这诗不仅是写嵇喜。何况,嵇喜是个文士,能不能骑快马还是个问题。

  嵇康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写诗则非其所长,往往议论太多,陷于枯涩。但这首诗却没有上述的毛病(至少不严重),诗中的形象称得上鲜明生动。人物凌厉奔飞而闲逸自由,具有诗歌特有的感染力。所谓“魏晋风度”,颇有些微妙,不易讲清楚,在这首诗里,至少是写出了一些特征,值得仔细一读。

参考资料:
1、 品略网.赠秀才从军·其九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