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坐法宫,诏书下江东。懿此嘉遁士,蒲车赴丘中。
天子坐法宫,诏书下江东。懿此嘉遁士,蒲车赴丘中。
褐衣入承明,朴略多古风。直道侍太子,昌言沃宸聪。
褐衣入承明,朴略多古风。直道侍太子,昌言沃宸聪。
岩居四十年,心与鸥鸟同。一朝受恩泽,自说如池龙。
岩居四十年,心与鸥鸟同。一朝受恩泽,自说如池龙。
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大君不夺志,命锡忽以崇。
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大君不夺志,命锡忽以崇。
旭旦出国门,轻装若秋蓬。家依白云峤,手植丹桂丛。
旭旦出国门,轻装若秋蓬。家依白云峤,手植丹桂丛。
竹斋引寒泉,霞月相玲珑。旷然解赤绶,去逐冥冥鸿。
竹斋引寒泉,霞月相玲珑。旷然解赤绶,去逐冥冥鸿。

sòngcuīzhìzhèngdōngguī--quán

tiānzizuògōngzhàoshūxiàjiāngdōngjiādùnshìchēqiūzhōng

chéngmínglüèduōfēngzhídàoshìtàizichāngyánchéncōng

yánshíniánxīnōuniǎotóngcháoshòuēnshuōchílóng

háiguīshānlèishūmíngshēnzhōngjūnduózhìmìngchóng

dànchūguóménqīngzhuāngruòqiūpéngjiābáiyúnjiàoshǒuzhídānguìcóng

zhúzhāiyǐnhánquánxiáyuèxiānglínglóngkuàngránjiěchìshòuzhúmíngmíng鸿hóng

权德舆

权德舆

权德舆(759年-818年), 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德舆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 3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我与先生,夙期已久,人间无此。不学杨郎,南山种豆,十一征微利。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乃作道边苦李。五千言、老来受用,肯教造物儿戏?
我与先生,夙(sù)¹已久,人间无此。不学杨郎²,南山种豆,十一³微利。云霄(xiāo)直上,诸公衮衮,乃作道边苦李。五千言、老来受用,肯教造物儿戏?
译文:我与先生交往已久,人间没有我们这样的深厚的友谊。不学杨恽那样谋求钱财,在南山种豆,以求获得十分之一的微利。也不学衮衮诸公青云直上,而作道路边的酸苦李子。五千言的《道德经》让我一生受用不尽,任其自然,因缘自适,哪能受造化的戏弄?
注释:¹夙期:早有交往。²杨郎:指汉代杨恽,字子幼,西汉华阴(今属陕西)人。³十一:十分之一。⁴征:征收,求取。⁵诸公衮衮:言官宦众多。⁶五千言:指《老子》(《道德经》)一书。⁷造物:指创造万物的天地宇宙。
东冈记得,同来胥宇,岁月几何难计。柳老悲桓,松高对阮,未办为邻地。长干白下,青楼朱阁,往往梦中槐蚁。却不如、洼尊放满,老夫未醉。
东冈¹记得,同来胥(xū)²,岁月几何难计。柳老悲桓(huán)³,松高对阮,未办为邻地。长干白下,青楼朱阁,往往梦中槐蚁。却不如、洼(wā)放满,老夫未醉。
译文:还记得我们当年曾一同到山冈间相宅卜邻,欲求结邻定居,哪年哪月已难计算。如今正像桓温对老柳兴悲,犹如阮籍抚高松述怀,岁月蹉跎,卜邻之计未能办成。长干白下,青楼朱阁,无非是南柯梦中的槐树蚁穴。还不如斟满酒杯,放怀一醉,来得潇洒雅洁。
注释:¹东冈:泛指山冈。²胥宇:犹言看房子。³悲桓:桓指桓温。⁴对阮:阮指阮籍。⁵长干白下:长干与白下都是古代金陵(今南京)地名。⁶梦中槐蚁:谓荣华富贵无常。⁷洼尊:即窊(wā)尊,指酒器。

  此词首三句叙友谊。以下入辛先生的志行。“杨郎”句用杨恽《报孙会宗书》语:“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又云:“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这三句说辛克清不逐(征,有求的意思)利。下三句说辛也不求名。

  “诸公衮衮”是主语,“云霄直上”是谓句。杜甫《醉歌行》赠郑广文云:“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用的也正是这句话。“乃作道边苦李”,用王戎幼与群儿嬉,不折道边李,以为必苦李事。见《世说新语·雅量》。东坡《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我愿得全如苦李。”词意正是这样。“五千言”二句是说辛克清有得于道家的哲学。不肯让“造物”(客观的辩证法)戏弄自己。就是说,不求名利,也就无所损辱。

  下片说平生志欲结邻,多少年前曾同到东冈去相宅,准备他年结邻。哪知相宅之处,柳已老,松已高。卜邻的地还是不能到手!这六句一气呵成,气势恢宏。第三句插入一顿,便不伤直致。柳老松高,接上“岁月”无迹。“悲桓”“对阮”连用可谓悲而雅。那么,两人对十丈软红尘中的生活呢?长干白下,俱在金陵,青楼朱阁,美人所居。像这样奢侈豪华、舒适的生活,在他们两人看来,有如水中月,镜中花。结尾说,不如听任窊尊中的酒斟得满满的吧,因为老夫还没喝醉哩。洼(窊)尊,元结为道州刺史时,发见东湖小山上石多洼下,可作无数酒樽。于是建亭其上,作《窊尊铭》。又有《窊尊诗》。结句说:“此尊可常满,谁是陶渊明!”

  这首词的风格在白石词中是独特的。可以说它朴老,也可以说是朴老放逸。朴老是基调。这可以看做是白石的功底。词论家公认白石是先专学山谷(黄庭坚),后来由江西诗派引入晚唐,主要是学陆龟蒙。于是转以这支妙笔写词,词又独具一格,影响词坛近一千年。他的底子只是个朴老,能朴老便可以弃绝纤巧轻奇,便不以达到别人能写的文章自己不写,自己要写的是别人写不了的东西。元遗山(元好问)论江西诗派说:“古雅谁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不作江西社里人。”白石之所以可上接杜陵,只看他的朴老的风致,自是少陵亲血脉。宋翔凤便说过:“词中之有姜白石,犹诗中之有杜少陵。继往开来,文中关键。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寄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乐府馀论》)但白石的性情让他自己的词变为清空超妙一路。他是在朴老放逸的基础上深思积学,自证妙境的。这和杨万里、范成大的影响有关系。有人说白石从辛弃疾来,其实转似较远。

  这首词虽不是白石的代表作,但它能表明一点:惟性情深厚的人才可以写出朴老的词。由此积学深思,才可以证入圣境。从浮华新巧入手只能成就小家小派。不能把白石道人说成江湖游士。游士或清客,是绝无这样深厚的性情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768-1770

yǒng··yùnxīnqīngxiānshēng--jiāngkuí

xiānshēngjiǔrénjiānxuéyánglángnánshānzhǒngdòushízhēngwēiyúnxiāozhíshàngzhūgōnggǔngǔnnǎizuòdàobiānqiānyánlǎoláishòuyòngkěnjiàozàoér

dōnggāngtóngláisuìyuènánliǔlǎobēihuánsōnggāoduìruǎnwèibànwèilínzhǎnggànbáixiàqīnglóuzhūwǎngwǎngmèngzhōnghuáiquèzūnfàngmǎnlǎowèizuì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¹²敬之,天维³,命不易(zāi)。无曰高高无上,陟(zhì)(jué)¹⁰,日¹¹¹²无兹¹³。维予小子¹⁴,不¹⁵¹⁶敬止。日就月将¹⁷,学有缉(jī)¹⁸于光明。佛(bì)¹⁹²⁰仔肩²¹,示我显德行²²
译文:警戒警戒要记牢,苍天无上理昭昭,天命不改有常道。休说苍天高无上,佞人贤士下上朝,时刻监视明秋毫。我虽年幼初登基,聪明戒心尚缺少。日有所成月月进,日积月累得深造。任重道远我所乐,光明美德作先导。
注释:¹敬:通“儆”,警戒。²之:语气词。³维:是。⁴显:明察,明白。⁵思:语气助词。⁶命:天命。⁷易:变更。此句谓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⁸陟降:升降。⁹厥:其。¹⁰士:庶士,指群臣。一说士,通“事”。¹¹日:每天。¹²监:察,监视。¹³兹:此,指人间。¹⁴小子:年轻人,周成王自称。¹⁵不、止:皆为语词。¹⁶聪:聪明,此处意为听从。¹⁷日就月将:日有所得,月有所进。就:成就。将:进。¹⁸缉熙:积累光亮,喻掌握知识渐广渐深。缉熙,当谓渐积广大以至于光明。”¹⁹佛:通“弼”,辅助。一说指大。²⁰时:通“是”,这。²¹仔肩:责任。郑笺:“仔肩,任也。”²²示我显德行:言指示我以显明的德行。

  《毛诗序》说《周颂·敬之》是“群臣进戒嗣王”之作,不仅与诗中“维予小子”的成王自称不合,也与全诗文意相悖。无论从字面还是从诗意看,《周颂·敬之》的主动者都不是群臣,而是嗣王(即周成王)。诗序之所以说“群臣进戒嗣王”,或许是出于成王在周公辅佐下平定叛乱、克绍基业而又有所巩固发展的考虑,其善意用心无可厚非,却并不合乎实情。

  此时的成王,已逐步走向成熟,他在《周颂·敬之》中要表达的有两层意思:对群臣的告戒和严格的自律。

  首六句为第一层。成王利用天命告戒群臣,由于他的天子身份,因而很自然地具有居高临下的威势。“天维显”、“命不易”,形式上为纯客观的叙述,目的则在于强调周王室是顺承天命的正统,群臣必须牢记这点并对之拥戴服从。对群臣的告戒在“无曰”以下三句中表达得更为明显,其中“陟降”只能是由周王室施加于群臣的举措,而“日监在兹”与其说是苍天的明察秋毫,不如说是强调周王室对群臣不轨行为的了如指掌,其震慑的意旨不言而喻。

  后六句为第二层。年幼的成王,面对年龄较长的群臣,往往采取一种谦恭的姿态,这里表达严于律己的意愿更是如此。成王自称“小子”,承认自己还很缺乏能力、经验,表示要好好学习,日积月累,以达到政治上的成熟,负起承继大业的重任。但是,群臣却不能因此而对成王这位年幼的君主轻略忽视,甚至可以玩之于股掌,成王并没有放弃对群臣“陟降”(此处偏重于“降”)的权力,也没有丝毫减弱国家机器“日监在兹”功能的打算,更重要的是,成王的律己,是在以坚强的决心加速自己的成熟即政治上的老练,进而加强对群臣的控制。年幼而不谙朝政的成王,群臣对之或许有私心可逞(但还会存有对摄政周公的顾忌);而逐渐成熟的成王,决心掌握治国本领而努力学习的成王,群臣对之便只能恭顺和服从,并随时存有伴君如伴虎的恐惧。诗中的律己也就产生了精心设计的震慑。

  《周颂·闵予小子》《周颂·访落》《周颂·敬之》《周颂·小毖》这一组诗,诗中由“闵予小子”、“维予小子”、“维予小子”到“予”述及的成王自称,可以体现成王执政的阶段性,也可看出成王政治上的成长和执政信心的逐步确立。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84-685

jìngzhī

míng xiānqín 

jìngzhījìngzhī tiānwéixiǎn mìngzāi yuēgāogāozàishàng zhìjiàngjuéshì jiānzài wéixiǎo cōngjìngzhǐ jiùyuèjiāng xuéyǒuguāngmíng shíjiān shìxiǎnxíng 

南内墙东御路旁,预知春色柳丝黄。
南内¹²东御(yù)³,预知春色柳丝黄。
译文:南宫内苑,东墙路旁,那是天子走过的地方。温柔的柳丝已知春的来临,又吐出嫩绿,泛起鹅黄。
注释:杨柳枝:原为乐府曲名,后变为宫词,又演变为词牌名。又作“杨柳”。¹南内:天子的宫禁叫“大内”,简称“内”。²墙:一作“桥”。³御路:皇宫内的道路。⁴旁:旁边,侧边。⁵丝,一作“枝”。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¹²人最断肠。
译文:杏花也在含情相望,羞红的脸上又有几分彷徨。为什么行人不解杏花的情意,却独爱柳丝只为它愁伤断肠。
注释:¹何事:何用,何须。²行:一作“情”。

  温庭筠的八首《杨柳枝》描写的都是宫苑边的杨柳。这一首写的是春柳杏花之中,行人所触发的伤别之情。

  前两句明写柳,而由柳触发起的别情却隐含其中。“南内墙东御路旁”一句,暗切杨柳。“须知春色柳丝黄”一句,明写柳色,柳丝嫩黄,置于绿的春色中,愈显娇美动人。此句似从李白诗句“春从柳上归”和“柳色黄金嫩”化出,为后两句张本。

  后两句以报春的杏花之有情相衬,写行人仍然对柳最伤情,将别情点破。“杏花未肯无情思”,用杏花与柳枝对比,推进一层,说明杏花亦能含情。“何事行人最断肠”一句是写行人在杏花柳色之中,而最引人伤别的,还是柳枝,这就把柳色春思更推进了一层。最后一句用疑问语气,又未直接写柳,但因柳寓含情感,柳的艺术魁力,已在其中。

  以往写离情的诗词通常借柳起兴,或见柳生情,而此词写行人离情虽然也是因柳而起,但中间以杏花相衬,于比较中将柳之牵动人情写深了一层。如此构思颇有新意,更耐寻味,堪称精妙。

参考资料:
1、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19
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50-51
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40-41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徒把金戈(gē)挽落晖¹,南冠²无奈北风³吹。
译文:您想同鲁阳公一样挥动金戈挽回落日,却是徒劳。被俘入狱,眼见蒙古如北风劲吹日益横骄。
注释:挽:原指助葬牵引丧车,引申为哀悼死者。文山丞相:即文天祥。¹金戈挽落晖:《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用于比喻人力胜天。这句反用其意,意谓落日难挽。²南冠:楚冠,比喻囚犯。³北风:宋元诗文多以此比喻北方金元之势力。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子房¹本为韩仇出,诸北²³知汉祚(zuò)
译文:张良本是为韩国复兴而出,最终没能达到目的。诸葛亮力图恢复汉室江山,而蜀最终为魏所灭,他岂能料到。
注释:¹子房:即张良,字子房,家相韩五世。秦灭韩,张良谋为韩报仇,使刺客击秦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后佐刘邦灭秦兴汉。²诸北:指诸北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³宁:岂。⁴祚:皇位。⁵移:转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云暗¹(dǐng)²龙去远³,月明华表鹤归迟。
译文:鼎湖云天黯淡,皇上早已乘龙远逝,迟迟不见您的魂魄归来。
注释:¹云暗:比喻蒙古族势力的猖獗和宋室的倾覆。²鼎湖: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上天。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³龙去远:比喻宋室倾覆而难以复兴,亦隐喻宋帝赵昺之死。⁴华表:立在官殿、城垣、坟墓前的石柱。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不须更上新亭¹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译文:请不要再上新亭极目远眺,如今天下都要被异族统治,不如东晋尚有半壁江山。
注释:¹新亭:又名劳劳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

  诗人在前两联用张良为韩复仇、诸葛亮匡扶蜀汉等典故,赞颂文天祥力图恢复宋室,欲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气概;颈联表现了诗人对宋朝的留恋和对英雄的思念;尾联用东晋时过江诸人新亭对哭事,直抒诗人心中悲痛。全诗句句用典,而意脉一贯,酣畅深厚,郁勃沉雄。

  “徒把金戈挽落晖”。“徒”字用得特别有力量,鲁阳挥戈返日是英雄壮举。文天祥在南宋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毅然起兵勤王,希望挽救南宋已无可挽救的命运,结果是徒劳无功,这一个“徒”字写出文天祥的悲剧结果,但“把金戈挽落晖”的精神还是值得称赞的,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也就是上面我们引的那首诗“大厦明非一木支,区区未忍听倾危”的心情。这句诗用鲁阳挥戈返日的典故,再加上一个“徒”字点出悲剧的结局。“南冠无奈北风吹”这里连用两个典故把文天祥的遭遇曲折地表达出来。文天祥无法抵挡北方的进攻、被俘而殉国。“南冠”“北风”暗用两个典故,但字面上却当句作对,天衣无缝。开头这一联已经交代了文天祥的悲剧结局。

  “子房本为韩仇出”,这一句又用张良的典故,表明文天祥起兵纯粹为了报国。就结构而言是从上一联又倒叙回去。“诸葛宁知汉祚移”,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赞美文天祥,同时“汉祚移”三字点明宋亡。“大厦明非一木支”,但在文天祥心目中不计较成败利钝,汉祚虽移,而己心不变。这一联从起兵的动机和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态度赞扬文天祥。张良、诸葛亮都是最出色的人才,拿他俩来赞扬文天祥,就不仅是指精神,其才能也全在不言之中。无奈大势既去,才士也无能为力。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诗人以低沉凄凉的格调叙述了大宋灭亡和文天祥遇害的事实,以哀切的笔调写出了自己悲凉沉痛之感,写出了对大好江山和英雄的急切呼唤,从而抒发了对现实的失落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这里运用《世说新语》中的“新亭对泣”的典故,也是人所熟知的,但作者在这里不是简单地引述,而是反用其意表达深沉的兴亡之感。这一联是承上联“鹤归迟”来的,您如果归来,也不要再上新亭去看风景了,因为现在比王导他们(东晋渡江)当时又远远不如了。这样理解较“我不须……”更深一层,因为这种情况我早已明白才对“鹤”归不必去望,又是始终扣紧文山丞相来说的。这一联又从死后写到做挽诗的今天,表明每下愈况的时势,寄托故国之思。

  这首诗作以用典用事为长。出句用典,巧妙地把文天祥力挽危亡不成、被俘不屈殉节的一生概括出来;次以张良、诸葛亮为比,赞颂了文天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再以宋帝之传说,寄托了对文天祥的不尽哀思和追念;结以东晋之事,感慨文天祥壮志未酬、天下尽归异族所带来的痛苦现实。全诗笔力雄健,情绪深沉,在对文天祥的赞颂和哀悼中,也真实地展露了诗人自己怀念故国的悲凉沉痛心情。全诗气韵凝沉,寄寓深远,既突出了一个“挽”字,又有诗人自己的隐痛悲思,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 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09 第1版:第739页

wǎnwénshānchéngxiàng

 yuándài 

jīnwǎnluòhuī nánguānnàiběifēngchuī 
fángběnwéihánchóuchū zhūnìngzhīhànzuò 
yúnàndǐnglóngyuǎn yuèmínghuábiǎoguīchí 
gèngshàngxīntíngwàng qiánlèishí 

双脸,小凤战蓖金飐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双脸¹,小凤战蓖(bì)²金飐(zhǎn)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译文:啊!多么漂亮的脸蛋啊!饰有彩凤的小篦子别在头上,闪着金光。她穿着旧日的舞衣,因风停息舞衣若无力般地下垂着,青白色与浅蓝色互相掩映。
注释:¹双脸:两鬓。²小凤战蓖:精细的彩凤绘在蓖子之上。战蓖,即蓖子,疑是如蓖子形的首饰。篦:梳头的工具,比梳子齿密。³金飐艳:金光闪闪,艳丽耀眼。飐,风吹浪动也。⁴敛:收敛,引申为停歇。⁵藕丝:颜色之一,指青白色,这里借代为衣裙。⁶秋色:浅蓝色。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锦帐绣帷¹斜掩,露珠清²晓簟(diàn),粉心黄蕊花靥(yè)³,黛眉山两点。
译文:锦绣的帷帐半掩着门窗,窗外的露珠使簟席更觉得清凉。她仍然戴着红心黄蕊色的花靥,眉间涂的黛色如两条远山。
注释:¹绣帷:绣花帷幕。²清:使簟席清凉,形容词使动用法。³花靥:妇女面上的妆饰物。

  这首词与《归国遥·香玉》一样,也是写美女形象的,两阕的表现手法也一致。只是《归国遥·香玉》写的是春天,而《归国遥·双脸》写的是秋天。 第一句:“双脸。”人们看一个女子,大约首先都是看她的脸。而这一眼就美得人惊讶。只此二字,竟来不及仔细地形容。固然这是词律的要求,但他妙就妙在他的选字。手法虽相同,但在具体的写法上,却又和《归国遥·香玉》有异。那阕是首先写对她的总体的感觉,而这里则是先着眼于脸这一点。这就是大家的手笔,绝不重复自己。

  第二句由脸而及首饰。而将第三四两句合写服饰。又与《归国遥·香玉》有别。首饰和那阕的一样,故较为简单,这次头上的凤钗不是玉而是金的,自然凤口中也衔着宝石的流苏;它在头上不停地颤动着,这就使人物也生动了起来。古时妇女的头上还会插上一些梳子、篦子,那也许是金的,故他这里着了一个“艳”字,那是金光闪闪的。

  第三句“舞衣”,点出了词中的主人公是个舞妓或侍姬的身份。“舞衣无力风敛”,这是形容她舞罢的样子。舞衣因停止了舞蹈,无风而自敛,若无力般地垂着。自然,这“无力”也可以是写舞女的娇慵。这一场舞,使她用尽了浑身的气力。还有一层意思是她穿上了昔日的舞衣,然而因为无须舞了,这舞衣也和人一样,因情绪的低落而无力地垂着。从整个词读来,似乎更应是这后者。她此时的穿着旧时的舞衣,是忆旧,也是惋惜。今日无可舞者,司马迁说:女为悦己者容。无可舞者,也就是无可悦的了。司马迁同时相并的还有一句是:士为知己者用。故这二者的情愫是可以相通的。“舞衣无力风敛”,旧愁新怨都从这一打扮上透露了出来。无力,是说舞衣质地的极其轻薄,仿佛不能自持,故而经风一吹,都紧紧地贴在了身上,显出了窈窕的身子和飘飘欲仙的姿势。同时,也是衣著者的慵态。读来未免楚楚动人。最后说明了衣服的质地是如藕丝织成的那样轻薄,而颜色则是金黄色的。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故以黄色为秋色。这舞衣质地之美,与衣著者的无力之神态,这就做成了一种不和谐的美,它透露出的消息,决不是快乐而是忧伤。这忧伤不论是出之于外力还是发自于自己,总之,读得人满是愀心的疼痛。

  下片,同样是全景式的描写:因为秋凉了,故而把竹帘换成了锦帐绣帏,然而同低垂的帘子一样,它也无需撩开,故而仍任它们自在地斜斜的掩着。写出室中人一幅百无聊赖的样子。晓则晓矣,说什么“清晓”,这是从人的心理上过渡来的。天光了,这个早晨却是这样的清冷。因为帘子半撩着,所以也看得见早晨外面的露珠,不知怎地,让人由露珠而感到她那床上垫着的篾簟子,一定也是冰凉的。这都是极写她的孤寂。

  末二句,可谓伤心已极之句。人没有来,然而她仍然盛妆着。将一张粉脸,打扮得如花一样,粉心、黄蕊、眉山,这都是当时的时样打扮。下文词人没有说。然而其实他通首都说了,纵然打扮得再美,也不过是再一次的重复昨日而已。因而,此情却极其可悯。

  其实,温庭筠虽然在字面上写得极其香艳,而实际上,内里却又是极其悲凉。外热而内冷。他是在将美撕毁给人看,所以他所写的实际是一曲悲剧,是脂粉中的不和谐音。

guīguóyáo··shuāngliǎn--wēntíngyún

shuāngliǎnxiǎofèngzhànjīnzhǎnyànfēngliǎnǒuqiūrǎn

jǐnzhàngxiùwéixiéyǎnzhūqīngxiǎodiànfěnxīnhuángruǐhuādàiméishānliǎngdi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