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教自可乐,搢绅贵行道。何必学狂歌,深山对丰草。
名教自可乐,搢绅贵行道。何必学狂歌,深山对丰草。

zhīfēi--quán

míngjiàojìnshēnguìxíngdàoxuékuángshēnshānduìfēngcǎo

权德舆

权德舆

权德舆(759年-818年), 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德舆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 3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焉(yān)支山¹,令我妇女无颜色²
译文:失去了焉支山,我们放牧困难,生活贫困,妇女们因过着穷苦的日子都没有好的容颜。
注释:¹焉支山:又称胭脂山、燕支山、删丹山、大黄山、青松山、瑞兽山,在今甘肃西部。²妇女无颜色:妇女因生活贫困而无好的容颜。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祁(qí)连山,使我六畜(chù)不蕃(fán)¹
译文:失去了祁连山,使我们丧失了良好的牧场,牲畜不能繁殖。我们是多么凄伤啊!
注释:¹使我六畜不蕃息:指丧失了良好的牧场,不能繁殖牲畜。
此歌本为匈奴人所唱。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将兵出击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匈奴人悲伤作此歌。《十道志》曰:“焉支、祁连二山,皆美水草。匈奴失之,乃作此歌。”《汉书》曰:“元狩二年春,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讨匈奴,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其夏,又攻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祁连山即天山,匈奴呼天为祁连,故曰祁连山。焉支山即燕支山也。”

xiōng

míng liǎnghàn 

shīyānzhīshān lìngyán 
shīliánshān shǐ使liùchùfán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风压轻云¹贴水²飞,乍晴³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译文: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注释:¹轻云:本指轻薄飘浮的白云。²贴水:紧挨近水面。³乍晴:雨后初晴。乍:初,刚。⁴池馆:池沼馆阁。这里主要指池沼。⁵燕争泥:燕子趁着天晴衔泥筑巢。⁶沈郎:即沈约,字休文,南朝梁诗人。⁷不胜衣:形容消瘦无力,连衣服的重量都难以承受。胜,承受。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沙燕¹不闻鸿雁信²,竹间时听鹧(zhè)(gū)³。此情惟有落花知!
译文:在沙燕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注释:¹沙燕:指沙渚、沙滩之燕。²鸿雁信: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³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叫声会感到凄凉。鹧鸪,禽名,善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但紧接着一句却是“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诗意到此出现了巨大转折,为过渡到下片做好了准备。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用《汉书·苏武传》中典故,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啼声,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蕴的“韵外之致”(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就耐人寻味了。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这句则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了;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三、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全词仅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则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在苏轼笔下,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且于情语中也往往见景物。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手法。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40-742

huànshā··fēngqīngyúntiēshuǐfēi--shì

fēngqīngyúntiēshuǐfēizhàqíngchíguǎnyànzhēngshěnlángduōbìngshèng

shāshàngwén鸿hóngyànxìnzhújiānshítīngzhèqíngwéiyǒuluòhuāzh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¹(jīng)²外,来从楚国³游。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注释:¹远:远自。²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³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¹尽,江²入大荒³流。
译文: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注释:¹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²江:长江。³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¹,云生结海楼²
译文: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注释: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²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¹²故乡水³,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¹仍:依然。²怜:爱。一本作“连”。³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⁴万里:喻行程之远。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随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随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随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2-303

jīngménsòngbié

bái tángdài 

yuǎnjīngménwài láicóngchǔguóyóu 
shānsuípíngjìn jiānghuāngliú 
yuèxiàfēitiānjìng yúnshēngjiéhǎilóu 
réngliánxiāngshuǐ wànsòngxíngzhōu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自笑平生为口忙¹,老来事业转荒唐。
译文: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都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等老了发现这一生的事业很荒唐。
注释:¹为口忙:语意双关:既指因言事和写诗而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并呼应下文的“鱼美”和“笋香”的口腹之美。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长江绕郭(guō)¹知鱼美,好转连山觉笋(sǔn)香。
译文: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注释:¹郭:外城。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逐客¹不妨员外²置,诗人例作水曹郎³
译文: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
注释:¹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²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³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náng)¹
译文: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注释:¹尚费官家压酒囊:作者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

  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只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仅两月便下御史台狱,年轻时的抱负均成泡影,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老来”,诗人当时方四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古人已算不小了,苏轼作于密州的《江城子》词中便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句。“事业转荒唐”指“乌台诗案”事,屈沉下僚尚可忍耐,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检点自己的人生态度,“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

  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这种“能从黄连中嚼出甜味来”的精神是最应令人钦敬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使他在黄州的五年政治上的低谷时期(政治上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却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大批著名词篇均写于这一时期,苏轼成了古代文学家中身处逆境而大有作为的典范,苏轼“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的高尚思想境界成为后人之表率。

  后四句为作者自嘲,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 在就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

  “诗穷而后工”,“只惭”句有几分无奈,但并不把它作为完全无所作为的理由,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文学上却可以大有作为。黄州成了苏轼一生词与文章创作的顶点,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这首诗一反古代诗人在遭受打击时鸣冤叫屈、叹老嗟卑的惯例,虽自嘲不幸,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后世诗作唯有鲁迅的一首“运交华盖”与其相似。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05-206
2、 何伟安.宋诗选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371-372
3、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04-405

chūdàohuángzhōu--shì

xiàopíngshēngwèikǒumánglǎoláishìzhuǎnhuāngtáng

zhǎngjiāngràoguōzhīměihǎozhúliánshānjuésǔnxiāng

zhúfángyuánwàizhìshīrénzuòshuǐcáoláng

zhǐcánháoshìshàngfèiguānjiājiǔnáng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泪湿阑(lán)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¹。此恨平分取²,更无言语空相觑(qù)³
译文:你脸上泪水纵横,像一枝鲜花沾带着露珠,忧愁在你眉间紧紧缠结,又像是碧山重叠攒聚。这别恨不仅属于你,我们两人平均分取。你我久久地、久久地互相凝望。再说不出一句话语。
注释:¹眉峰碧聚:古人以青黛画眉,双眉紧锁,犹如碧聚。²取:助词,即“着”。³觑:细看。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断雨残云¹无意绪,寂寞朝朝暮(mù)暮。今夜山深处²,断魂³分付回去。
译文:雨收云散,一切欢乐都成为过去,令人无情无绪。从此朝朝暮暮,我将碧守孤寂。今夜,当我投宿在荒山野店,我深情的灵魂会跟随潮汐回到你那里。
注释:¹断雨残云:雨消云散。喻失去男女欢情。²山深处:指富阳僧舍所在地。³断魂:指极度的哀思。⁴分付:付予、付给。⁵潮:指钱塘江潮。

  这首词是毛滂青春恋情的真实记录。情人决别,后会无期,送别一程接一程,从杭州直送到百里之遥的富阳。然而这黯然销魂的别离还足不可避免地到来了。令作者心碎的帷幕就从此拉开:“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挂满泪珠的脸颊犹如带露的花朵,颦蹙的黛眉像远山一抹。一幅娇怜痛惜的模样,经过妙笔的摹写,就这样呈现出来了。它同周围的景色化成一片,构成一种凄丽哀惋的色调。白居易的“梨花—枝春带雨”(《长恨歌》),张泌的“黛眉愁聚春碧”(《思越人》),为此二句所本。然却用得脱化无痕,形神兼胜,真是色绘高手。这两句塑造了一位含愁带泪的佳人形象。隋唐国力强盛,崇尚雍容富态、健康自然的女性美。宋朝国力渐衰,在审美观念上也一反唐代的标隹,以文弱清秀为美,多愁多病的弱女子形象占据了文学作品的主导位置。到明清时期,“愁病美人”仍然很受欢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代表。

  “此恨”句,说明离愁对于双方是同样的沉重,要知道两人的地位是不同的。一个是宦游四海的贵胄公子,一个则是沦落风尘的烟花女郎。但是地位的悬殊并没有阻止他们倾心相爱。他们热恋着,共同承受着离恨的折磨。当然,他们也知道这种恋情是难以维持的。今番解手,就要相见无期了。所以这次分离,多半成了长别。“更无言语空相觑”一句,纯乎写情,有直指奔心的力量。语已尽,泪已枯,无声的饮泣往往比呼天抢地的号啕更加沉痛,“空相觑”三字反映出一种木然相对的绝望的悲哀。浯朴而情挚,传神之极笔也。

  下片“断雨”二句,写景色之荒残;零零落落的雨点,澌灭着的残云,与离人的心境正相印合。这是一层意思。另外,还有一层双关之意。宋玉《高唐赋》有“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之语,即后人所谓神女生涯也。毛滂兼取此意来形容他与琼芳的恋情。而这种残云断雨的凄凉景象,也正象征着这段露水姻缘已经行将结束了。从此以后,只剩下岑寂的相思来折磨着这一对再见无期的离人了。结拍两句,设想别后的思念,付断魂于潮水。情景交融,绵绵无尽,可说是极悱恻缠绵之能事了。

  总的来说,上片写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用画龙点晴之笔,特写泪眼愁眉,营造出一种凄丽哀婉的氛围。接着以“平分取”、“无言”、“空相觑’’写离愁的难言,从外表的神态写到内在的心态,简中有繁。下片写词人深山羁旅的凄苦与思念。先写别后的惆怅,再设想别后的心愿,愿付断魂于潮水,由此再现二人的情义缠绵。

  从艺术风格来讲,这首词与一般镂刻藻绘的别情之作不同,它是以浅近之语传铱至之情而独擅胜场的。愁眉泪颊,断雨残云,本是寻常物态,可是一经作者感情之酝酿融注,便含情吐媚,摇荡人心。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106 .
2、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072-1074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