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崖白石夹城东,泉脉钟声内里通。地压龙蛇山色别,
青崖白石夹城东,泉脉钟声内里通。地压龙蛇山色别,
屋连宫殿匠名同。檐灯经夏纱笼黑,溪叶先秋腊树红。
屋连宫殿匠名同。檐灯经夏纱笼黑,溪叶先秋腊树红。
天子亲题诗总在,画扉长锁碧龛中。
天子亲题诗总在,画扉长锁碧龛中。

shíwèng--wángjiàn

qīngbáishíjiāchéngdōngquánmàizhōngshēngnèitōnglóngshéshānbié

liángōng殿diànjiàngmíngtóngyándēngjīngxiàshālónghēixiānqiūshùhóng

tiānziqīnshīzǒngzàihuàfēizhǎngsuǒkānzhōng

王建

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39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yì)¹龙堆²路几千。
译文: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注释:¹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²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层城 一作:秦城)
家住层城¹临汉苑²,心路明月到胡天。(层城 一作:秦城)
译文: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路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注释:¹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²苑:这里指行宫。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机中锦字论长恨¹,楼上花枝笑独眠。
译文: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注释:¹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论:表露,倾吐。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为问元戎(róng)¹(dòu)车骑,何时返旆(pèi)²³燕然
译文: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注释:¹元戎:犹主将。²返旆:犹班师。³勒:刻。⁴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

  良辰美景,未必便能带来欢乐;温柔乡里,最易惹动离情。“家住秦城邻汉苑”,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巳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

  为了寄托无穷的思念,女主人公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仿照古人故事,为远方的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回文诗循环可读,无始无终,思妇的离恨也缠绵不尽,地久天长。“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上句一个“论”字。下句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

  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不问别人而问元戎,因为他是军中主帅:你什么时候才能得胜班师,勒石而还?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是痛苦而深挚的,然而她也深明大义。她当然懂得,只有彻底战胜了敌人,才会有不光自己,同时也包括普天之下所有离散家庭的重新团聚。就这样,诗中女主人公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这首诗以比较积极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七)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03-105 .

chūn

huángrǎn tángdài 

yīngyànbàoxīnnián lóngduīqiān 
jiāzhùcéngchénglínhànyuàn xīnsuímíngyuèdàotiān  (cēngchéngzuò qínchéng )
zhōngjǐnlùnchánghèn lóushànghuāzhīxiàomián 
wèiwènyuánróngdòuchē shífǎnpèiyànrán 
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
白露披¹梧桐,玄蝉(chán)²昼夜号。
译文:寒秋中的梧桐树上满挂着白露,在这树上有寒蝉在鸣叫。
注释:巩:指巩县(今属河南)。崔明允:博陵人。开元十八年进士(说见陶敏《岑参诗人名注释及系年补正》),天宝元年应制举文辞秀逸科及第(《唐会要》卷七六),二年官左拾遗内供奉(《金石萃编》卷八六《庆唐观金篆斋颂》),位终礼部员外郎(《新唐书》卷七二下《宰相世系表》)。¹披:覆盖。²玄蝉:即寒蝉。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译文:少昊行秋肃杀着方圆万里,日暮时分,更显出云黄天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君子佐休明¹,小人事蓬蒿(hāo)²
译文:君子入世,自当授印于开明之世,而那自私自利的小人,只懂得隐居在草庐蓬蒿。
注释:¹佐休明:辅佐休美昌明之世。指为官。²事蓬篙:指隐居。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¹锥刀²
译文:他们的行为,和鸟兽鱼虫相比又有什么区别?正直的君子,又怎能因求田问舍而使得意志沉沦丧消?
注释:¹徇:从,曲从。²锥刀:即“锥刀之末”,喻细微之利。
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
孤舟向广武¹,一鸟归成皋²
译文:明允啊明允,你驾着孤舟驶向广武,而我像一只离群的小鸟,归飞那遥远的成皋。
注释:¹广武:在今河南荣阳东北。此指明允乘舟沿黄河向广武方向而去。²成皋:在今荥阳汜水镇。“成”明抄本等俱作“城”。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yù)¹
译文:往昔我与你一起欣赏美丽的景色,今日却只能因想念你而心绪萧萧!
注释:¹郁陶:郁闷忧愁。

gǒngběiqiūxìngcuīmíngyǔn

cénshēn tángdài 

báitóng xuánchánzhòuháo 
qiūfēngwàndòng huángyúngāo 
jūnzuǒxiūmíng xiǎorénshìpénghāo 
suǒshìzàiniǎo yānnéngxùnzhuīdāo 
zhōuxiàngguǎng广 niǎoguīchénggāo 
shènggàixiāng jūnxīntáo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译文:岁月蹉跎于人间,但烟霞美景却多多地停留在竹林寺附近,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消散。
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
(yīn)¹竹林寺²,更得几回过(guō)³
译文:因为爱这番烟霞和竹林寺有了感情,但是就算心中有深情厚意也不知道今后能否再来欣赏这美景了。
注释:¹殷勤:亲切的情意。²竹林寺:在庐山仙人洞旁。³过:访问。

  隐士多为思想家,从朱放的诗句里读者可以领悟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题竹林寺》中有着诗人对时间流逝,世事难料的伤怀。

  竹林寺依旧有美丽的烟霞景观,但是岁月消磨人难免会有改变。美丽的依然美丽但欣赏的人已经和以往不一样了。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遗憾,而这遗憾是人力难以抗拒的。所以诗里用到了“促”这个字。因为这岁月的催促,诗人难以预料自己还有多少机会能来欣赏美丽的风景,所以用到了“更”这个字。前后的呼应用在这里很恰当,既加深了感情的表达力度又使全诗有了整体的美感,很紧凑不拖沓。可以说此诗的最长处不是对竹林寺烟霞的描绘,而是这种对感情的描绘方法。所谓的文章前后的一致性,其实就是这种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这样编辑文字的好处就是主题明确,言简意赅。当然这是一种逻辑应用,要真正做到还需对素材很好的运用。绝对不是前面有几个词在文章最后依然用几个词就行的,《题竹林寺》可以说是一个范例,读者多琢磨一下就会体味了。

zhúlín

 tángdài 

suìyuèrénjiān yānxiáduō 
yīnqínzhúlín gènghuíguò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病入西州。
古岸开青葑(fèng)¹,新渠²走碧流。会³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病入西州
译文:从古岸上开挖出青葑下的湖泥,在新渠里流淌着葡萄色的绿酒。您会看到:湖光映满万家画楼。请记住:以后顺路就可进入浙西的杭州。
注释:青葑:葑,即菰根,也称茭白根。²新渠:新开出的水渠。此指东坡任杭州太守后所疏浚的茅山河和蓄泄湖水的盐桥河。³会:恰巧,适逢。⁴他年扶病入西州:意谓将来依旧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西州:(汉)晋时称凉州为西州,因在中原之西而得名。
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佳节连梅雨¹,馀生寄叶舟²。只将³(líng)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译文:端阳佳节承接在梅雨之后,我的余生寄托于一叶小舟恰好把菱角与鸡头,还有月明时的千顷西湖,同时保留。
注释:¹佳节连梅雨:谓端午节期间适遇连绵梅雨天气。²叶舟:小船。谓舟形像一树叶的样子。³将:取、拿。⁴鸡头:也称“芡实”,俗名鸡头。

  上片绘写西湖岸上的清丽景色:“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那古老的西湖岸边,丛生了一片青色的菰草根;新开的水渠,正滚走着碧绿的水流;恰好看到闪闪湖光,照满了万家的楼房。而后,笔锋却突然一转:“记取他年扶病、入西州。”扶病,带病勉强做事。词人面对西湖美景,却提醒自己说:“应该牢牢记住:自己的政治抱负依然难以实现啊!”犹如重拳捶胸,给人以猛烈的撞击,显现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内心抑郁。文词的突然转换,使笔墨霎时开张。

  下片则通过景物,倍写自己乖蹇难堪的坎坷道路。与上片的郁闷感叹交相呼应,并加以发展:在端午佳节中却碰到了连绵梅雨,令人不知所措,好像把自己的余生寄托在一叶小舟任其漂流一般;然而,舟侧又遇到杂草丛生的菱角和菰根,浮在湖面,累累相阻。“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那湖面的千顷明月光,皓洁清沏,又使人留恋难返。

  此词时悲时喜,曲折委婉,终把词人矛盾复杂的心境和盘托出,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感受。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24-1027页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行吟¹坐啸²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译文:一会闲坐吟啸,一会边行走边吟唱,独自一人面对萧瑟秋景伤感;海雾江云,暮色茫茫,引发了心中万千悲愁。
注释:¹行吟:边行走边吟唱。²坐啸:闲坐吟啸。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译文: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醉而让清人一统中国。坚信上天终有清醒之时,明室江山定有复兴之日。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荒荒¹葵井²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³
译文:清兵南下,铁蹄所至,满目凄凉,一片荒芜衰败的惨象;国家灭亡,原来的大批贵族也都沦为平民。
注释:¹荒荒:萧条;冷落。²葵井:出自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井上生旅葵。”指荒凉破败的景象。³瓜田故侯:《史记·萧相国世家》: 召平,秦时封东陵侯,秦之后,于长安城东隐居种瓜。此指明亡后隐遁不出的公卿贵族。寂寂:寂静无声的样子。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见说五湖供饮马¹,沧浪何处着渔舟。
译文:听说清兵已饮马五湖,尽略其地,自己欲与渔夫为伍,驾一叶扁舟浪迹水乡;也不可得了。
注释:¹“五湖”句: 五湖,指太湖及附近湖泊,该句言五湖已被清军所占,供其饮马。

  陈子龙的诗风,前后差异极大。早期作品辞采浓郁华丽,尤好拟古乐府。后期由于受国家局势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多感伤时世之作,风格沉郁顿挫,直抒孤愤,沉雄豪放,悲壮苍凉。《秋日杂感》即为其晚期诗风的代表。

  作者创作《秋日杂感十首》时,苏、松已沦于敌寇铁蹄之下。吴中进士吴昜起兵抗清,江南各地军民奋勇抗击者亦不在少数。然先后皆为清兵所败。当此形势危难之时,陈子龙也有途穷之感,曾着僧服,改名易姓,辗转吴中,待时抗清。诗人的悲愤情感和爱国情操,在此诗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两句描写亡国后作者悲苦和沉重的心境。“悲秋”,典出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本就为一个万物凋零、令人生悲的季节,更兼作者此时面对着满日疮痍、民不聊生的华夏大地。无怪于其内心之愤是行吟坐啸了,一个“独”字,可有两方面理解:一是作者概叹自己身世孤独,一是抗清斗争处于最严峻时期,随着遍地烽火被清军一一扑灭,诗人胸中流涌的难觅同道之独。海雾江云,暮色茫茫,更引发了他的万千悲愤。这种悲愤与陈子龙的身世经历切切相关,诗人本为晚明遗老,又曾在南明政权下供职,为挽救大厦将倾的南明王朝疾声呼吁,东奔西走。耗费了半生精力和心血,而到头来世事恍惚如南柯一梦,不能不令诗人痛心疾首。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继续抒发诗人亡国之痛。此联用了两处典故。“不信”一句,《文选》张衡《西京赋》及注:“秦穆公梦朝天帝,帝醉,以鹑首之地(今湖北襄阳、安陆一带)赐秦。时有谣云:‘天帝醉,秦暴金误殒石坠’。”李商隐《咸阳》诗亦有:“自是当时天地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后人以“天醉”喻政府混乱。“最怜”一句,典出于仲长统《述志》诗:“寄愁天上,埋忧地下。”陈子龙在此是反用其意。说自己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醉而让清人一统中国。坚信上天终有清醒之时,明室江山定有复兴之日。最可怜的是大片江山已沦入敌手,没有一个地方可埋葬自己的忧愁。这两句在首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主题,在因清秋、日暮而兴起的悲愁之感中加入了现实性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斗争性和针对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描写了明室臣民的悲惨境况。清兵南下,铁蹄所至,尸横遍野,十室九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骇人听闻,令人发指,多少无辜百姓做了刀下冤魂。“荒荒”一句是化用古乐府《十五从军行》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之句意。写民间在清兵蹂躏后满目凄凉,一片荒芜衰败的惨象。“寂寂”句则是借秦亡后东陵侯邵平沦为庶人在长安城外靠种瓜为生的故事概括众多王公大臣幸存者的结局。此联作者从下层黎庶写及上层达贵,正是反映了明清鼎革之际所造成的灾难。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则如一声沉重的叹息,表达了作者孤独无助的心境。五湖即太湖。听说清兵已饮马五湖,尽略其地,自己欲与渔夫为伍,驾一叶扁舟浪迹水乡;也不可得了。

  在一首短诗中要表达丰富复杂的内容,用典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此诗中一明显特色即是大量地使用典故。且均能与诗意浑化无迹。这不仅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也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qiūgǎnshíshǒu ·èr

chénlóng míngdài 

xíngyínzuòxiàobēiqiū hǎijiāngyúnyǐnchóu 
xìnyǒutiānchángzuì zuìliánmáiyōu 
huānghuāngkuíjǐngduōxīnguǐ guātiánshíhóu 
jiànshuōgòngyǐn cānglàngchùzhuózh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