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不食周武粟,程婴可托赵氏孤。
死者复生欲无愧,受遗归妹况在予。
经营百事失本意,跬步寻常畏简书。
人闲若有不税地,判尽筋力终年锄。
伯夷不食周武粟,程婴可托赵氏孤。
死者复生欲无愧,受遗归妹况在予。
经营百事失本意,跬步寻常畏简书。
人闲若有不税地,判尽筋力终年锄。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
乐游古园崒(zú)¹森爽²,烟绵³碧草萋萋长。
译文:古老的乐游园地势高出树木参天,连绵的碧草生长得很茂盛。
注释:乐游园:即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时建,始称乐游苑,地势最高,四望宽敞,为唐代游赏胜地。¹崒:山高危貌。²森爽:萧疏貌,是说乐游园上的树木参天。正因树木不密集才见得其高。³绵:延绵,笼罩。
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如掌。
公子¹华筵(yán)²最高,秦川对酒平如掌³
译文:杨长史的筵席设在园中最高处,对饮美酒俯视秦川,秦川平坦得像手掌。
注释:¹公子:指筵席主人杨长史。²势:地势。³“秦川”句:《三秦记》:长安正南秦岭,岭根水流为秦川,又名樊川。这里当指长安周围的平原,因居高俯视而觉其平坦如掌。《长安志》载:“乐游原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如掌。”
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
长生木瓢(piáo)¹示真率²,更调(tiáo)³(ān)马狂欢赏。
译文:主人用长生木瓢盛酒,表明他的真率,贺酒之后又让客人骑上鞍马狂欢游赏。
注释:¹长生木瓢:长生木做的瓢,《西京杂记》载上林苑有长生木。²示真率:主人用长生木瓢盛酒,表明他的真率。³调:戏弄。
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
青春¹波浪芙蓉园²,白日雷霆(tíng)³夹城仗。
译文:春季的芙蓉园内碧波荡漾,晴日当空雷霆骤响,原来是天子出游时声势浩大的仪仗。
注释:¹青春:犹言青青,河水碧绿。²芙蓉园:在乐游园西南,中有芙蓉池。³雷霆:指宫廷仪仗队的赫赫声势。
阊阖晴开詄荡荡,曲江翠幕排银牓。
(chāng)(hé)¹晴开詄(dié)荡荡²,曲江³翠幕银牓(bǎng)
译文:曲江岸边官殿巍峨,门户大开多么壮阔,游宴的帐幕如绚丽的烟霞势排银牓。
注释:¹阊阖:天门。这里借指宫城的正门。²詄荡荡:阔大之意。³曲江:在乐游园西南,今西安市东南十里。⁴翠幕:贵族游宴时搭建的帐幕。⁵排:指压倒性的气势。⁶银牓:宫殿门端所悬金碧辉煌的匾额。
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
拂水低徊(huái)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¹
译文:画船上的美人舞袖低回轻拂水面,歌女们嘹亮的清音,宛转随云到青天上。
注释:¹“拂水”两句:写芙蓉园和曲江的皇家歌舞。“缘云”句,形容歌声嘹亮,攀援云层而上达青天。
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
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¹未醉已先悲。
译文:回想以前,每年的今天我都喝得酣醉,今日还没有喝醉而心已先悲。
注释:¹只今:如今。
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
数茎(jīng)白发那抛得?百罚¹深杯²亦不辞。
译文:年岁渐老,稀疏的白发哪里肯放过我,即便罚我多次喝下满杯酒也不推辞!
注释:¹百罚:多次罚酒。²深杯:满杯。
圣朝亦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
圣朝¹亦知贱士²丑,一物³自荷皇天慈。
译文:身居圣朝却长期贫贱我已自知丑陋,眼前一草一木尚且蒙受皇天的恩慈。
注释:¹圣朝:有道之邦。这里指当时的朝廷。²贱士:杜甫自称。³一物:仇兆鳌注释为酒,沈德潜以为是杜甫自谓。当释为一草一木、万事万物。⁴荷:承载。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此身饮罢无归处¹,独立苍茫³自咏诗。
译文:酒宴已散众人皆去只有我无处可归,独自站在苍茫的暮色中吟出了这首诗。
注释:¹无归处:包含复杂内涵。一是仕途不得志,满腔抱负无所托,二是没有志同道合者。²苍茫:暮色貌。融合全诗则含有前途渺茫的身世之感、对国家政治的忧虞之感以及念天地悠悠的历史深沉感。

  此诗写陪宴所见,由筵饮游赏的生活琐事,联系到贵戚专宠的国家大事,由个人身世之慨发展到时世之叹。全诗画面繁复,情感郁结,气势磅礴,包蕴深远,显示了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逐渐形成。

  此诗从设宴园中叙起,写景由近而远。头两句写乐游园上的景色。次两句写乐游园周围景色。既见地势高敞,又见胸襟开阔,其心旷神怡的程度,只有王维的《辋川集·临湖亭》“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差可比拟,而笔力则更加雄浑。

  正因为座上俯视,可见全城:“秦川对酒平如掌”,便引出下面“长生句至“缘云”句一段从所见宫阙园苑远景生出的有关皇帝此时此刻也在真宴游玩的想象。《两京新记》载:“开元二十年筑夹城,入芙蓉园:自大明宫夹亘罗城复道,经通化门观,以达兴庆宫;次经春明、延喜门,至曲江芙蓉园。”这一段提到南苑芙蓉园,提到夹城复道中如雷霆般轰鸣的车马仗经过时的声响,提到大开的天门阊阖,等等,可见指的是皇帝带着他的宠幸这时正赶着前往南苑诸胜去寻高作乐。

  “酌瓢”“调马”是就皇帝而言。唐玄宗崇道祖,信神仙,求长生,偶尔也会在大内用“长生木瓢”酌饮以“示真率”(即《朝享太庙赋》中二丞相颂扬玄宗“浇讹散,淳朴登”的意思,恐怕平日真有这么一番欺人自欺的做作),可是一旦遇到良辰美景,便再也按捺不住他那强烈的凡人情欲,而“更调鞍马狂高赏”,到南苑诸胜散心去了。

  这诗先叙杨长史设宴于地势高敞的乐游园,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次述因眺望所见而生出种种有关皇帝游幸情事的想象,并以含混的言辞加以表现。因为相隔很远,虽见到一些动静,到底只能凭想象揣度,并非亲眼得见,难能坐实皇帝一定在内,就是明明知道皇帝正在南苑寻高作乐,即使不像王维那样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他辩护,说这只是“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也不能大肆张扬他跟爱宠们在吃喝玩乐啊,想说又不敢说,这就不免支吾其词,含混不清了。一想到了皇帝,势必会勾引起应诏、召试以来的无穷心事,倾泻出来,便是末段中那深沉的慨叹和徙倚无依的身世之感。诗人的思路是清晰的,前后段诗意的过渡也很自然,只是前人未能悟透,讲解起来,不是这里就是那里,显得疙疙瘩瘩了。

  此诗画面的繁复和跳跃、情感的郁结与变化,造成了纵深横阔的效果,显示了杜甫独特诗风的逐渐形成。旅食京华的十年,杜甫留下了一百一十多首诗,包括《前出塞》《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样既具有广阔深沉的生活内容又充满杰出想象力的作品,所以《乐游园歌》并不能代表这一时期杜甫创作的最高成就。但是这首诗在杜甫七古长篇中第一次展现出了“沉郁顿挫”的特征,在很多方面显现出诗人诗艺逐渐成熟的痕迹。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3-176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44-245

yóuyuán

 tángdài 

yóuyuánsēnshuǎng yānmiáncǎozhǎng 
gōnghuáyánshìzuìgāo qínchuānduìjiǔpíngzhǎng 
chángshēngpiáoshìzhēnshuài gèngtiáoānkuánghuānshǎng 
qīngchūnlàngróngyuán báiléitíngjiāchéngzhàng 
chāngqíngkāidiédàngdàng jiāngcuìpáiyínbǎng 
shuǐhuáixiùfān yuányúnqīngqièshēngshàng 
quèniánniánrénzuìshí zhǐjīnwèizuìxiānbēi 
shùjīngbáipāo bǎishēnbēi 
shèngcháozhījiànshìchǒu huángtiān 
shēnyǐnguīchù cāngmángyǒngshī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欲寄君¹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²千万难。
译文:想要给你寄御寒的冬衣,又怕你不再回家;不给你寄御寒的冬衣,又怕你过冬挨冻受寒。在寄与不寄之间徘徊不定,真是感到千难又万难。
注释: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宫调之一。凭阑人:曲牌名,属越调,小令兼用。全曲二十四字,四句四平韵。征衣:远行人御寒的衣服。¹君:指远行在外的征人。²妾身:古代妇女自谦时的称谓。

  这首小令在构思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闺妇在寒冬到来时给远方征人寄军衣的矛盾心理的刻画,表现了思妇的纠结的微妙心理,寄与不寄都渗透了深挚的感情。

  “欲寄君衣君不还”这句写了思妇第一层感情矛盾:征夫远在边塞,久去不归,她迫切地想将亲手缝制的寒衣寄给亲人。“欲寄征衣”,正是她思念、关怀亲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但转念一想,远方的征夫得了寒衣如果不想着回家了,就会更增加了分离的痛苦。这又是她十分忧虑的。语意一正一反,一波一折,把思妇对征人思念和关切的心理表现得很细腻。

  “不寄君衣君又寒”这句则以反语倒说:既然寄了征衣,亲人不还,那就“不寄征衣”吧。这似乎可以消除“君不还”的忧虑了,但她旋即想到:自己的亲人又要忍受饥寒了。这是自己更不忍心,更为忧虑的。这两句语意上的反复,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最后“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两句是前两句矛盾心理的归结,又是女主人公情感的扩展,隐约表现出她时而欲寄,时而不寄,时而担心“君不还”,时而忧虑“君又寒”,每一踌躇,每一反复,都在思念、关切和痛苦的感情。

  其实远方征人的“不还”与寒衣的“寄与不寄”并没有必然联系。女主人公是基于“君不还”的现实才制作冬衣,目的是让远方的丈夫得以御寒。征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无论“寄与不寄”,女主人公实际上都面临着“君不还”的冷酷结局。她也明知这一点,故意在寄衣上生出波澜,是为了表现自己长期独守空房的一种怨恨。当然这种怨恨是基于团圆的愿望,本身仍意味着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又恨又爱,以恨示爱,这是闺妇的一种特有心态。这正是这支小曲情味的动人之处。

  此篇属于元散曲中具有乐府风味的情歌佳作,形制短小,其妙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极简练的文字,为读者体会人物心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曲二十四字中,“寄”“君”“衣”“不”四字占了一半以上,用字寥寥而能包含如此丰富曲折的情节和意象,这也是此篇的不可及之处。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24-225
2、 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北京:线装书局,2012:176

pínglánrén--yáosuì

jūnjūnhái

jūnjūnyòuhán

jiān

qièshēnqiānwànnán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风鬟(huán)雨鬓(bìn)¹,偏是来无准。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²
译文:情人冒着风雨前来约会,因为是背着人偷偷跑出来的,所以常常不能如约而至。 和她一起倚在玉阑干上赏月,低声细语倾衷情,还能闻到她身上的香气。
注释:¹风鬟雨鬓:本为鬟鬓蓬松不整之意。这里指亡妻,或指所恋之女子。²语低香近:此谓与那美丽的女子软语温存,情意缠绵,那可人的缕缕香气更是令人销魂。
软风吹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软风阑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¹。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译文:然而相聚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转眼之间(软风即暮春之风)暮春之风阑过窗纱,与她一 别相隔天涯。从此每逢暮春时节便伤春、伤别,黄昏日落,只一人空对梨花悠悠地思念她。
注释:¹心期句:意思是说如今与她远隔天涯,纵心期相见,那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

  因为有了爱情,生活才有了调味剂。于是,才有了那么多赏心悦目的诗词歌赋,因为有了感情,辞赋便变得更有味道。虽然纳兰的爱情路十分坎坷,不过还好,在他的内心,始终保存了有关爱情的一点追求,而纳兰又将这点追求,放入了诗词中,时刻提醒自己,原来,爱情并未走远。

  这首《清平乐》情辞真切,将相恋之中人们想见又害怕见面的矛盾心情,一一写出。“风鬟雨鬓”,本是形容妇女在外奔波劳碌,头发散乱的模样,可是后人却更喜欢用这个词去形容女子。女子与他相约时,总是不守时间,不能准时来到约会地点。但纳兰在词中却并无任何责怪之意,他言辞温柔地写道: “偏是来无准。”虽然女子常常不守约定时间,迟到的次数很多,但这并不妨碍纳兰对她的宠爱。想到与女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纳兰的嘴角便露出微笑。“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记得旧时相约,你总是不能如约而至。曾与你倚靠着栏杆在一起闲看月晕,软语温存.情意缠绵,那可人的缕缕香气更是令人销魂。如今与你远隔天涯,纵使期许相见,那也是可望而不可即了。从此以后便独自凄清冷落、孤独难耐,面对黄昏、梨花而伤春伤别。

  过去的时光多么美好,但是美好总是稍纵即逝在纳兰的回忆里,这份美好过分短暂。好像柔软的风,只是轻微吹过脸庞,便已逝去。“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与《清平乐》的上片相比,下片的格调昆得哀伤许多,因为往昔的美好回忆过后,必须要面对现实的悲凉。在想过往日与恋人柔情蜜意之后,今日独自一人,看着春光大好,真是格外感伤。纳兰一向是伤春之人,那是因为他内心深处一直藏着一份早已远逝的情感,就如同这春光一样,虽然眼下再怎么美好,总有逝去的那一天。“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结局就是这样,有时候,人们往往知道结局是无法逆转的,但站在时光的路口,依然想不自量力地去扭转乾坤。

参考资料:
1、 方鸣.一生最爱古诗词 下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656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远信¹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²
译文:远来的信使刚进门,我就流下眼泪。妻子吃惊地问:你哭什么呢?
注释:¹远信:远方的书信、消息。²何如:如何,怎么样。用于询问。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寻常¹不省(xǐng)²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³
译文:她猜想:“平常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了书信。”
注释:¹寻常:平常,平时。²不省:谓未见过。³江州司马:即白居易。

  这是一首构思奇特的小诗。题目是《得乐天书》,按说,内容当然离不开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但诗里所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场面。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是说,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第二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惊女哭问何如。”诗人手持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惊疑:接到了谁的来信,引起他如此伤心?这封信究竟带来了什么噩耗?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究竟。因为,诗人这时已经伤心得不能说话了。于是,她们只好窃窃私语,猜测起来:自从来到通州,从没见什么事使他如此激动,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得他如此伤心。够得上他如此关心的人只有一个──白乐天。这封信,八成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的了。

  小诗向来以直接抒情见长,几句话很难写出什么情节、场面。元稹这首小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写出了场面、情节,却不直接抒情。他在四行诗里,画出了“妻惊女哭”的场景,描绘了“问何如”的人物对话,刻画出了“寻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动,而诗人万端感慨,却只凝铸在“先有泪”三字中,此外再不多说。全诗以素描塑造形象,从形象中见深情,句句是常语,却句句是奇语。刘熙载《艺概》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其实,用常得奇者,岂止白香山为然,香山的好友元微之,早就越过这道“重关”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52-953页

tiānshū

yuánzhěn tángdài 

yuǎnxìnménxiānyǒulèi jīngwèn 
xúnchángxǐngcéng yīngshìjiāngzhōushū 
车尘马迹纷如织,羡君筑处真幽僻。柿叶一林红,萧萧四面风。
车尘马迹纷如织,羡(xiàn)君筑处真幽僻¹。柿叶²一林红,萧萧四面风。
译文:到处都是车马奔走的纷杂景象,我真羡慕你找到这样一个幽静偏僻的住处。这里满山都是殷红的柿叶,听到的是四面萧萧的清风。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张见阳:即张纯修,字子敏,号见阳,容若好友。¹幽僻:幽静偏僻。²柿叶:柿树的叶子,经霜即红 诗文中常用以渲染秋色。
功名应看镜,明月秋河影。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闲。
功名应看镜¹,明月秋河²影。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闲³
译文:看镜中容颜渐老,感叹功名无成。真想让明月和银河与我们做伴,和你一起高枕而卧,隐居在这个山间。
注释:¹看镜:照镜子,常暗喻镜中容颜渐衰之意。²秋河:银河。³“与君”句:《楚辞·九辩》有“尧舜皆有所举任兮,故高枕而自适”,是成语“高枕无忧”的出处,《世说新语·排调》载高灵与谢安语,谓谢安“屡违朝旨,高卧东山”,后人遂以“东山高卧”比喻悠闲隐居、不问世事。

  此词上片写对友人别墅的赞美,其向往之情毫无掩饰。下片写世间的功名利禄之事不过过眼云烟,表达出对官场斗争、人海沉浮的厌倦。全词借景抒情,看似套语,却露真情。

  上片写词人平日身在繁华都市之中,见惯了车水马龙,如今来到友人幽屑的山间,实在心生羡慕。对友人的别墅毫无掩饰地赞美,到处都是车马如龙,羡慕友人能寻到一个如此清幽的住处。在这里,眼见的是满山柿叶殷红,听闻的是四面萧萧清风,多么美丽。但是,容若出身钟鸣鼎食之家,享尽荣华,什么优美的住所他未曾见过,何需对友人的别墅艳羡不已。

  下片说世间的功名利禄之事,只不过是镜中之月、河中之影而已。看镜中自己的容颜渐老,越发感慨功业无成。结尾两句“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闲”则直接地表达了纳兰也渴望归隐山林的愿望:真想和友人一道隐居在此,以明月和银河为伴,何等逍遥自在。至此,终于明白容若的真意,对见阳山庄的向往是假,对官场斗争、人海沉浮的厌倦才是真。容若真正想对友人说的,乃是结伴从红尘喧嚣中逃走吧,躲开这肮脏的一切。

  小词有景有情,借景抒情,看似套语,却露真情。纳兰性德虽身在高门广厦,内心深处“其于世味也甚淡,直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一位承平时代的贵公子,能够作如此之想,古今难得。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281页
2、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29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