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金闺里,微风绣户间。晓魂怜别梦,春思逼啼颜。
正月金闺里,微风绣户间。晓魂怜别梦,春思逼啼颜。
绕砌梅堪折,当轩树未攀。岁华庭北上,何日度阳关。
绕砌梅堪折,当轩树未攀。岁华庭北上,何日度阳关。

zhèngyuèguīqíng--yuánhuī

zhèngyuèjīnguīwēifēngxiùjiānxiǎohúnliánbiémèngchūnyánràoméikānzhédāngxuānshùwèipānsuìhuátíngběishàngyángguān

袁晖

袁晖

京兆人。睿宗景云二年,中文以经国科。玄宗先天二年,吏部尚书魏知古荐为左补阙。开元初,任邢州司户参军,马怀素奏请召入校正群书。累迁礼部员外郎,官至中书舍人。工诗,多写闺情。 ▶ 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西风烈¹,长空雁叫霜晨月²。霜晨月³,马蹄声碎,喇(lǎ)(ba)声咽
译文: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注释: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¹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²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³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⁴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⁵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雄关漫月真如铁¹,而今迈步从头越²。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注释:¹雄关漫月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月,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²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³从头越:即为头越。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⁴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⁵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所写,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没有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时,将写作时间标明为“一九三五年二月”。这首词上阕写的是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途中,下阕写的是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的景象。

  这首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毛泽东在形容西风的时候,用了一个“烈”字。此处这个“烈”字通“颲”字,《说文解字》中释道:“烈,火猛也”;“颲,烈风也”。颲、烈,二字同源。毛泽东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风的阔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地烘托出苍茫甚至有点悲凉的氛围和基调来。

  第二句是“长空雁叫霜晨月”。在辽阔的高原上,秋风如此之大,任何声音都可以传得清晰悠远,尤其是声声感发人思的雁声。循着雁叫之声,诗人抬头望去,只见霜降四野,月照八荒。“霜晨月”三字,简洁扼要地写出了月色下的情景和氛围。“霜晨月”,既可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在下了霜的早晨看到了高空的月亮,但如果理解为晨月之光皓洁如霜,亦未尝不可。意境浑然,思致动人。

  紧接着,按照词牌要求,诗人叠韵而继用“霜晨月”。如果说前面的“霜晨月”写的是皓月当空,霜降晨曙的话,第二个“霜晨月”写的应该是月光泻地的意境了。顺应着这个叠韵效果,很自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上,从而自然地引出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此来收结上片,深得作诗“不烦绳削而自合”(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之妙。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泽东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而且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人指挥若定的气魄。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参考资料:
1、 吴欢章主编. 元勋文采[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10.第50-51页
2、 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本书编委会编著. 红色经典诗文选编 大学版[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1.09.第38页

qíné ·lóushānguā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西fēngliè chángkōngyànjiàoshuāngchényuè shuāngchényuè shēngsuì shēng 
xióngguānmàndàozhēntiě érjīnmàicóngtóuyuè cóngtóuyuè cāngshānhǎi cányángxuè 
玉架残书隐,金坛旧迹迷。
玉架¹残书隐,金坛旧迹迷。
译文:道长的书架上有残本隐约记载着仙的踪迹,金色的法坛遗迹谜一般地存在。
注释:¹玉架:称道长的书架。
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谿。
牵花寻紫涧(jiàn),步叶下清谿(xī)¹
译文:顺着花蔓寻找蕴涵紫气的深涧,踩着厚厚的落叶踏进清澈的溪流。
注释:¹谿:同“溪”。
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
琼浆犹类乳,石髓(suǐ)¹尚如泥。
译文:那里有如乳汁一般的玉液琼浆(钟乳),和泥一般的石髓(石英一类的东西)。
注释:¹石髓:石钟乳。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译文:我自己若能修成仙果,生成羽翼,又何必去仰仗那传说中的云梯呢?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¹饮,谁家去。鱼蟹(xiè)一时²分付³。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译文:渔父想饮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鱼和螃蟹同时交给了酒家换酒喝。饮酒不计多少量,一醉方休。渔父的鱼蟹与酒家的酒彼此之间何必谈论钱数。
注释:¹渔父:原为《庄子》和《楚辞》篇名,后用为词牌名。²一时:同时。³分付:交给。⁴为期:为限。

  作品一开头,就以发问的句式“渔父饮,谁家去”,突出烘托渔父以鱼蟹换酒的宁静气氛,到底想去哪个酒家。其意有二:一是哪一家能以鱼蟹换酒,二是哪一家的酒质最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渔父的贫苦状态,也隐含了作者对渔父的深深同情之心。

  紧接着写渔父与酒家的和谐与体贴的良好关系,“酒无多少醉为期”,这是酒家发出的敬言,让渔父只管饮酒,饮多饮少,酒家不在乎。

  最后一句“彼此不论钱数”,是作者的评论,也是点题之笔,充分反映了当地渔父与酒家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民最宝贵的品质:善良、纯真和质朴。用浅易的语言说世俗的生活,尽显日常生活的状态与趣味。

  第一首词先叙述后议论,明快自然,写出了渔父以鱼蟹换酒来饮的愉悦心情。突出了渔父“饮”酒中以鱼蟹换酒的特有情趣,以及渔父与酒家特有的淳朴的人际关系。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
2、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
3、 李世忠.逐臣的悲悯——论苏轼的一组《渔父》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

 ·yǐn

shì sòngdài 

yǐn shuíjiā xièshífēn jiǔduōshǎozuìwéi lùnqiánshù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运锄(chú)耕劚(zhú)¹侵星起,陇(lǒng)亩丰盈满家喜。
译文:每天星星还没有坠落(披星戴月去劳动),就去田间劳动,辛辛苦苦,待到庄稼丰收在望的时候,全家是多么高兴呀!
注释:农父:年老的农民。¹斸:锄地用的农具。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到头禾黍(shǔ)属他人,不知何处抛¹妻子。
译文:到头来,丰收所得将会全被官家剥削去了。家中无法生活,不知哪一天就会把自己的妻子儿女卖掉呢!
注释:¹抛:抛弃,这里作卖掉解。
这是一首替农民呼吁的反抗诗。作者从现实生活的斗争中,摄取典型事件,通过讽喻的形式,加以生动的刻划,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不合理现象。这首诗,一二两句,写出农父勤勤恳恳,早出晚归的辛勤劳动和“垄亩丰盈”给全家带来的欢喜。这是单纯叙事,全由正面写起。三四两句,发出议论,用一“属”字,写出“禾黍”的归属,又用一“抛”字,写出农父一件极为普通的“运锄耕斸”之事,把封建社会官府和庄园盘剥、压迫农民的惨状,作了深刻的揭露。

nóng--zhāng

yùnchúgēngzhǔqīnxīnglǒngfēngyíngmǎnjiā

dàotóushǔshǔrénzhīchùpāozi

南国秋深可奈何,手持红豆几摩挲。
南国秋深可奈何,手持红豆¹几摩挲(suō)
译文:南方已到秋深时候,又有什么办法呢?手拿着相思豆,几回细细摩挲。
注释:¹红豆:红豆树的种子,又名相思豆、相思子。古人常常以红豆象征爱情。
累累本是无情物,谁把闲愁付与他。
(léi)(léi)¹本是无情物²,谁把闲愁付与他。
译文:相思豆串串累累,本是无情之物,是谁人把闲愁寄托在它身上?
注释:¹累累:联贯成串貌。²无情物:指草木。
追诘红豆喻相思的由来。意谓自己在南国别离相思之时,无可奈何之秋,反复摩挲手中的红豆,禁不住深深地感喟:那一粒粒硬邦邦的豆种,不懂得人类的感情,没必要把自己的一腔情思、满怀闲愁,凝注在这本来无情无识的外物之中。这种思考,似很清醒,意识到红豆本无知觉;又很浑茫,手抚红豆捺不下心头的相思。如果诗人真把红豆看成“累累无情物”,那么就不会发出“谁把闲愁付与他”的疑问。世上一切外物,均可寄托或表征人类的情感,也只有敏感而多情的人,才能够体验到浪漫的情韵。倘若过分机械,过分求真,许多喻象都会索然无味。比如传说牛郎、织女双星一年一相会,你偏要说两星相距许多光年,根本无法相会,那该多么扫兴。即或理解外物的喻象不过是人类玩的把戏,却也不妨为前人的奇思妙想叫绝。只有持这种既清醒又浑茫的态度,才能悟得艺术创作的真谛。王国维是既有学术头脑又有艺术悟性的人,因而既察知红豆本来毫无感知,却又能将满腔相思托红豆来寄怀。仔细品味这一首诗,追诘是表面现象,实则乃是对最早以红豆喻相思的人的仰慕歆羡。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红豆生南国 历代爱情诗鉴赏[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81-284.

hóngdòushǒu ·

wángguówéi qīngdài 

nánguóqiūshēnnài shǒuchíhóngdòusuō 
lěilěiběnshìqíng shuíxián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