闒茸复埃尘,难亲复易亲。皆疑有仙术,问著却愁人。
闒茸复埃尘,难亲复易亲。皆疑有仙术,问著却愁人。
只是耽浮蚁,曾云见泣麟。相逢先合手,浑似有前因。
只是耽浮蚁,曾云见泣麟。相逢先合手,浑似有前因。

zèngyòudàorénzuòzèngdàoshì--guànxiū

rōngāichénnánqīnqīnjiēyǒuxiānshùwènzhequèchóurén

zhǐshìdāncéngyúnjiànlínxiāngféngxiānshǒuhúnshìyǒuqiányīn

贯休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5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
蜀门¹多棕榈(lǘ)²,高者十八九³
译文:蜀中多产棕榈,十有八九都长得很高大。
注释:¹蜀门:犹蜀中,即成都。²棕榈:也作“椶榈”,常绿乔木,棕榈皮上有毛,称棕毛,可制绳帚刷等,故下有“割剥”语。³十八九:十有八九。
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
其皮割剥¹甚,虽众亦易朽。
译文:棕毛虽多但割开剥下太多,树也容易枯朽。
注释:¹割剥:割开剥下。
徒布如云叶,青青岁寒后。
徒布如云割¹,青青岁寒后²
译文:棕榈尽管具有大如云的树叶和经岁寒而不凋谢的生命力。
注释:¹如云割:如云样的棕割,形容棕割甚大。²岁寒后:指棕榈和松柏一样,虽经岁寒而不凋谢。
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
交横集斧斤¹,凋丧先蒲柳²
译文:但是如果过量地砍伐,它将比易衰的蒲柳更早地凋落。
注释:¹斧斤:伐木的工具。²先蒲柳:比蒲柳先凋落。蒲柳,生在水边的水杨,又称蒲杨,易生也易衰。
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
伤时苦军乏¹,一物²官尽取(zhǒu)³
译文:当时军用物资缺乏,连棕毛也要取尽(编为马具)。
注释:¹军乏:军用缺乏。²一物:指棕榈。³取:此处读zhǒu。
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
嗟尔江汉人¹,生成²复何有³
译文:可怜你们江汉人所生产的东西还剩什么呢?
注释:¹江汉人:四川人。汉,指西汉水,即嘉陵江,此处用江汉代指蜀中、蜀门、巴蜀。²生成:指上文以“棕榈”为代表的地之所生、人力所成的“物”。³复何有:还有什么。
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
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
译文:就好像割剥过甚的枯棕一样,不能不使我深深叹息。
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
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
译文:死者也就罢了,生者又凭什么保全自己的性命呢?
啾啾黄雀啅,侧见寒蓬走。
(jiū)¹黄雀啅(zhuó)²,侧见寒蓬³走。
译文:见到啾啾的黄雀不停地啄着棕榈,棕毛如同飞蓬一样乱飘。
注释:¹啾啾:虫、鸟细碎的叫声。²啅:鸟雀叫声,一作啄。³蓬:草名,又叫飞蓬。
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
念尔形影干¹,摧残没²(lí)(yǒu)³
译文:不禁想到如此高大的乔木也被摧残得形影枯于,埋没在杂草中了。
注释:¹形影干:形容棕榈枯干,一作枯形影。²没:埋没。³藜莠:恶草的通称。

  此诗二十句,可分三段。

  前八句为第一段,写棕之枯。

  首二句直入“棕榈”以应题,并用“蜀门”加以限定。棕榈树生于秦岭以南,蜀地自然多见。此诗既慨蜀中百姓之不堪繁赋,因托当地多见而平凡之树种来作载体,又能以“割剥”相贯,使二者形、意吻合。表里如一,主旨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空间。如任取一物加以咏叹,便不能使作品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四两句紧扣题中“枯”字,用抑笔,言棕皮因割剥得太厉害,纵然这树很多且十有八九长得高大,也难逃厄运,会很快枯萎的。在结构上,此处用“众”呼应前文“多”,又以“虽”、“易”二字形成逆笔转折,造成开合之势,宕出下文,由叙述转为描绘,进一步刻划其“枯”:“徒布”二句用宽笔,言棕榈本来其叶如云,如松柏经霜雪而不稍减其青翠之色;“交横”二句用紧笔,言其枉自具备了耐寒的品质,终因斧斤交集,先于蒲柳凋零了。此处用不耐寒冷、至秋即衰的蒲柳作反衬,用笔一松一紧,将棕榈惨遭割剥的不幸作了立体的描画,构成丰厚的意象,使主题能植根于其中并得以深化。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述棕枯之由。

  “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二句承前启后,为全诗过脉。前已言棕被“割剥甚”,先于“蒲柳”而凋零,至此顺势一接,道出其所以出现如此反常情况,是因“军”兴而物“乏”之故——战乱频仍,军中自然匮乏,故凡有可用之物,皆被搜刮以充军实,棕皮当然不能幸免。这两句又是诗眼。句中一“伤”一“苦”,构成全诗的情绪基调,与题中“枯”字暗扣:棕若不“枯”,何以令诗人既“伤”且“苦”?二字将诗人对内忧外患的时局与衰败的国运的深深忧虑全盘托出。而一“尽”字,又是全篇立意的关键:棕因“尽”剥而枯,民因“尽取”而不欲活,这正是诗所要表达的主旨。“嗟尔”以下由“物”过渡到“人”。既然“官”已“尽取”一切有用之物,蜀中百姓已没有什么剩下的了,就与那因割剥过度而枯死的橡榈树命运相同,这是多么的令人吁嗟、叹息。此处继“伤”,“苦”之后,又连出“嗟”、“叹”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之辞,将诗人一腔忧国忧民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接着“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两句,一笔双关,既写人,又写树,意谓:无论是树是人,死去的也就罢了,那么活着的又靠什么来保住自己的性命呢?断绝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死者的今天不正是生者的明天么!诗至此立意又深一层,不仅哀伤死去的,更是担忧活着的。从诗人奏响的情感音符中感受到了他那颗赤子之心的搏动。就章法言,此处由人而及于树,又提起了未段。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是感慨之辞。

  《诗经·秦风·终南》有“交交黄鸟,止于棘”之句,起兴之语。此处“啾嗽黄雀”与之异曲同工,为见景生情,进行气氛渲染与情绪烘托。黄雀呜叫,其声“啾啾”,好不凄惨。这与《兵车行》结末“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嗽啾”实为同一种意境,所异者一写战场,一写后方,可见偌大中国,已无安宁之地。“寒蓬”句,言枯棕经黄雀一啄,棕毛纷飞,如蓬草般随风飘散,景象亦不可谓不凄凉。两句同为场景描写。

  结尾两句由此而生无限感慨:“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既写树,又言人,仍是一语双关——被“摧残”者,何止于棕榈树,而“形影干”,也是对被榨干血汗与骨髓的劳动者的真实写照。“形影干”与前文“割剥甚”首尾照应,扣“枯”字,是点题之笔;一“念”字,寄托着诗人对惨遭“割剥”的树与入的无限同情;“摧残”之辞,又表达出诗人对官府横征暴敛行径的无比激愤。然而,诗人一介书生,阻止不了这场悲剧的上演。结局只能是“没藜莠”——树枯而人亡,一同埋没于荒草丛中l此处与前文“如云叶”、“青青岁寒后”构成形象与色彩的强烈反差,从而使全篇主旨得以凸现:蜀地棕榈树本是干拔而叶茂,其色青青,终因过度割剥而形销影灭,埋没荒草;蜀中百姓本是丰衣足食,太平安康,终因战乱军兴而惨遭掠夺,生计断绝,竟然会因冻馁而死。正如王嗣爽所说:“因军而剥棕,既悲棕之枯;因枯棕而念剥民同之,因悲民之困。”(《杜臆》)

  这首诗托物而寓意,主旨直露,是杜甫咏物篇什中现实性很强的佳作,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关心民瘼的博大情怀。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则以比为主,借树言人,使全诗所要表达的主旨形象化,从而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又在比兴中兼用赋法,时而直陈其事,摒弃了一般咏物诗的含蓄,这既是抒发强烈感情的需要,又得“为民请命”之旨,使诗歌增强了针砭现实的意义。此外,在章法结构上,注重了前、中、后的关联与照应,又多用双关,使出入转化更显自然而不露痕迹,足见诗人驾驭是体的非凡工力。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285-287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齐人有冯谖(xuān)者,贫乏不能自存¹,使人属(zhǔ)²孟尝君,愿寄食门下³。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hào)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译文:齐国有一人叫冯谖。因为太穷而不能养活自己。他便托人告诉孟尝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孟尝君问:“冯谖有何爱好?”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何才干?”回答说:“没什么才能。”孟尝君听了后笑了笑,但还是接受了他(《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注释:冯谖:齐国游说之士。谖,一作“煖”,《史记》又作“驩”,音皆同。 客,做门客。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齐闵王时为相。其父田婴在齐宣王时为相,并受封于薛,故本篇中有"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之说。田婴死后,田文袭封地,封号为孟尝君。孟尝君好养士,据说有门客三千,成为以养士而著称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中还有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¹存:生存,生活。²属:通"嘱",嘱咐。³寄食门下:在孟尝君门下作食客。⁴好:爱好,擅长,喜好。⁵能:才能,本事。⁶诺:答应声。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左右以¹君贱²之也,食(sì)³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jiá)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¹⁰其剑,过¹¹其友曰:“孟尝君客¹²我。”后有顷,复弹¹³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¹⁴乎!无以为家¹⁵。”左右皆恶(wù)¹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jǐ)¹⁷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译文:旁边的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按照孟尝君的待客惯例,门客按能力分为三等:上等(车客)出有车;中等(门下之客)食有鱼;下等(草具之客)食无鱼。)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左右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让他吃鱼,按照中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外出没有车子。”左右的人都取笑他,并把这件事告诉给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车子,按照上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此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能力养家。”此时,左右的手下都开始厌恶冯谖,认为他贪得无厌。而孟尝君听说此事后问他:“冯公有双亲吗?”冯谖回答说:“家中有老母亲。”于是孟尝君派人供给他母亲吃用,不使她感到缺乏。于是从那之后。冯谖不再唱歌。
注释:¹以:认为,因为孟尝君的态度而轻视冯谖。²贱:轻视,看不起。³食:通饲,给人吃。⁴草具:粗劣的饭菜。具,供置,也能作酒肴。⁵居有顷:过了不久。⁶铗:剑。⁷归来:离开,回来。乎,语气词。⁸比:和……一样,等同于。⁹为之驾:为他配车。¹⁰揭:举。¹¹过:拜访。¹²客:待我以客,厚待我。即把我当上等门客看待。¹³弹:敲打。¹⁴归来:回去。¹⁵无以为家:没有能力养家。¹⁶恶:讨厌。¹⁷给:供给。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后孟尝君出记¹,问门下诸客:“谁习²计会(kuài)³,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kuì)于忧,而性懧(nuò)¹⁰,沉¹¹于国家之事,开罪¹²于先生。先生不羞¹³,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xuān)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¹⁴,载券契(qì)¹⁵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¹⁶而反¹⁷?”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¹⁸者。”
译文:后来,孟尝君出文告征询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可以为我到薛地收取债务?”冯谖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冯谖回答道:“愿意去。”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注释:¹出记:出了一个文告。记,古时的一种公文。²习:熟悉。³计会:会计。⁴责:同”债“。债的本字。⁵署:署名,签名。(可见"记"不能作帐册,而当做告示。)⁶负:辜负,对不住。实际意思是没有发现它的才干。⁷谢:道歉。⁸倦于事:忙于事务,疲劳不堪。⁹愦于忧:忧愁思虑太多,心思烦乱。愦,同“溃”,乱。¹⁰懧愚:懦弱无能。懧,同懦。¹¹沉:沉浸,埋头于。¹²开罪:得罪。¹³不羞:不以为羞。¹⁴约车治装:准备车马、整理行装。约,缠束,约车即套车。¹⁵券契:债契。债务关系人双方各持一半为凭。古时契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分两半,验证时,合起来查对,故后有合券之说。¹⁶市:买。¹⁷反:同”返“,返回。¹⁸寡有:没有。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qū)¹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²,悉来合券³。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zhū)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译文: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注释:¹驱:赶着车。 之,往。²当偿者:应当还债的人。³合券:验合债券。可知前面应解为“债务契约”。古代契约分为两半,立约双方各执其一。⁴矫命:假托(孟尝君)命令。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¹。孟尝君怪其疾²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³。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gǔ)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译文: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冯谖回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邑,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
注释:¹晨而求见:谒见。²疾:迅速。³下陈:堂下,后室。⁴区区:少,小,此亦隐指放债之利。⁵拊爱:爱抚。拊,同“抚”,抚育,抚慰。⁶子其民:视民如子。⁷贾:做买卖。贾利之,做买卖获利。(不必视为名词作商人解。)⁸说:通“悦”。⁹休矣:算了吧。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后期(jī)¹,齐王²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³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译文:过了一年,齐闵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
注释:¹后期年:一周年之后。期年,整整一年。²齐王:齐湣王。《史记·孟尝君列传》:“齐(湣)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各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所谓“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是托词。³就国:回自己的封地。国,指孟尝君的封地薛。⁴顾:回顾,旁顾。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kū)¹,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²,谓惠王曰:“齐放³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qiǎn)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pìn)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译文: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冯谖往西到了魏国国都大梁,他对惠王说:“现在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国外去,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调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事了吧。”魏国的使臣往返了多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魏国。
注释:¹窟:洞。²梁:大梁,魏的国都。惠王,梁惠王,魏武侯之子。³放:放逐。⁴虚上位:把上位(宰相之位)空出来。⁵先驱:驱车在前。⁶重币:贵重的财物礼品。⁷显使:地位显要的使臣。⁸三反:先后多次往返。反,同“返”。⁹固辞:坚决辞谢。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¹(jī)²黄金千斤、文车³二驷(sì),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bèi)于宗庙之祟,沉于谄(chǎn)(yú)之臣¹⁰,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¹¹也;愿君顾¹²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jì)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¹³,君姑¹⁴高枕为乐矣。”
译文:齐王听到这些情况,君臣都惊慌害怕起来,就派遣太傅送一千斤黄金、两辆彩车、一把佩剑(给孟尝君)。封好书信向孟尝君道歉说:“我太不慎重了,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那些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姑且回来统率全国人民吧!”冯谖提醒孟尝君说:“希望您向齐王请来先王传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成了,冯谖回来报告孟尝君说:“三个洞穴都已凿成了,您可以暂且高枕而卧,安心享乐了!”
注释:¹太傅:官名,为辅弼国君之官。掌制定颁行礼法。²赍:带着,抱着。³文车:文饰华美的车辆。⁴驷:四马驾的车。比较:乘不一定是四马,驷一定是四马。⁵服剑:佩剑。⁶封书:写信,古代书信用封泥加印,故曰封书。⁷谢:赔礼道歉。⁸不祥:意为糊涂。 一说不善,没有福气。⁹被于宗庙之祟:遭受祖宗神灵降下的灾祸。被,遭受。¹⁰沉于谄谀之臣:被阿谀奉承的奸臣所迷惑。¹¹不足为:不值得你看重并辅助。一说无所作为。¹²顾:顾念。¹³就:完成。¹⁴姑:姑且。万人,指全国百姓。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¹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译文: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相,没有一点祸患,都是(由于)冯谖的计谋啊。
注释:¹纤介:介同芥,纤丝与草籽,比喻极微小。

féngxuānmèngchángjūn

xuǎnzhànguó liǎnghàn 

    rényǒuféngxuānzhě pínnéngcún shǐ使rénzhǔmèngchángjūn yuànshíménxià mèngchángjūnyuē  hào  yuē  hào  yuē  néng  yuē  néng  mèngchángjūnxiàoérshòuzhīyuē  nuò  

    zuǒyòujūnjiànzhī shícǎo yǒuqǐng zhùtánjiàn yuē  chángjiáguīlái shí  zuǒyòugào mèngchángjūnyuē  shízhī ménxiàzhī  yǒuqǐng tánjiá yuē  chángjiáguīlái chūchē  zuǒyòujiēxiàozhī gào mèngchángjūnyuē  wèizhījià ménxiàzhīchē  shìchéngchē jiējiàn guòyǒuyuē  mèngchángjūn  hòuyǒuqǐng tánjiànjiá yuē  chángjiáguīlái wèijiā  zuǒyòujiēzhī wèitānérzhī mèngchángjūnwèn  fénggōngyǒuqīn  duìyuē  yǒulǎo  mèngchángjūnshǐ使rénshíyòng shǐ使 shìféngxuān 

    hòumèngchángjūnchū wènménxiàzhū  shuíkuài néngwèiwénshōuzhàixuēzhě  féngxuānshǔyuē  néng  mèngchángjūnguàizhī yuē  shuí  zuǒyòuyuē  nǎichángjiáguīláizhě  mèngchángjūnxiàoyuē  guǒyǒunéng zhī wèichángjiàn  qǐngérjiànzhī xièyuē  wénjuànshì kuìyōu érxìngnuò chénguójiāzhīshì kāizuìxiānshēng xiānshēngxiū nǎiyǒuwèishōuzhàixuē  féngxuānyuē  yuànzhī  shìyuēchēzhìzhuāng zàiquànérxíng yuē  zhàishōu shìérfǎn  mèngchángjūnyuē  shìjiāsuǒguǎyǒuzhě  

    érzhīxuē shǐ使zhàozhūmíndāngchángzhě láiquàn quànbiàn  jiǎomìngzhàizhūmín yīnshāoquàn mínchēngwànsuì 

    chángdào chénérqiújiàn mèngchángjūnguài guànérjiànzhī yuē  zhàishōu lái  yuē  shōu   shìérfǎn  féngxuānyuē  jūnyún shìjiāsuǒguǎyǒuzhě  chénqiè jūngōngzhōngzhēnbǎo gǒushíwàijiù měirénchōngxiàchén jūnjiāsuǒguǎyǒuzhě ěr qièwèijūnshì  mèngchángjūnyuē  shìnài  yuē  jīnjūnyǒuzhīxuē àimín yīnérzhī chénqièjiǎojūnmìng zhàizhūmín yīnshāoquàn mínchēngwànsuì nǎichénsuǒwèijūnshì  mèngchángjūnyuè yuē  nuò xiānshēngxiū  

    hòunián wángwèimèngchángjūnyuē  guǎréngǎnxiānwángzhīchénwèichén  mèngchángjūnjiùguóxuē wèizhìbǎi mínlǎoxiéyòu yíngjūndàozhōng mèngchángjūnwèiféngxuān  xiānshēngsuǒwèiwénshìzhě nǎijīnjiànzhī  

    féngxuānyuē  jiǎoyǒusān jǐnmiǎněr jīnjūnyǒu wèigāozhěnér qǐngwèijūnzáoèr  mèngchángjūnchēshíchéng jīnbǎijīn 西yóuliáng wèihuìwángyuē  fàngchénmèngchángjūnzhūhóu zhūhóuxiānyíngzhīzhě érbīngqiáng  shìliángwángshàngwèi xiàngwèishàngjiāngjūn qiǎnshǐ使zhěhuángjīnqiānjīn chēbǎichéng wǎngpìnmèngchángjūn féngxuānxiān jièmèngchángjūnyuē  qiānjīn zhòng bǎichéng xiǎnshǐ使 wénzhī  liángshǐ使sānfǎn mèngchángjūnwǎng 

    wángwénzhī jūnchénkǒng qiǎntàihuángjīnqiānjīn wénchēèr jiàn fēngshū xièmèngchángjūnyuē  guǎrénxiáng zōngmiàozhīsuì chénchǎnzhīchén kāizuìjūn guǎrénwèi yuànjūnxiānwángzhīzōngmiào fǎnguótǒngwànrén  féngxuānjièmèngchángjūnyuē  yuànqǐngxiānwángzhī zōngmiàoxuē  miàochéng huánbàomèngchángjūnyuē  sānjiù jūngāozhěnwèi  

    mèngchángjūnwèixiàngshùshínián xiānjièzhīhuòzhě féngxuānzhī 

荷叶参差卷,榴花次第开。
荷叶参(cēn)(cī)¹卷,榴花次第²开。
译文:新长出的荷叶几乎都卷在一起,还未展开;石榴花也在依次绽放。
注释:¹参差:差不多;几乎。²次第:挨个;依次。
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
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
译文:只要心中有可以欣赏的事物,来寄托我们的情感,任凭岁月流逝也可以波澜不惊。

shìzháiyuántí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cēnjuǎn liúhuākāi 
dànlìngxīnyǒushǎng suìyuèrèncuī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结发¹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译文:你我结发成为夫妻,相亲相爱两不相疑。
注释:¹结发:这里是指古时的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男女双方结为夫妻。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欢娱在今夕,嬿(yàn)¹及良时。
译文:欢乐只在今天晚上,两情欢好要趁这美好的时刻。
注释:¹嬿婉:欢好貌。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征夫怀远路¹,起视夜何其²
译文:远征人心里老惦记出行的事,起身看看深夜到何时?
注释:¹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远路”一作“往路”。²夜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其,语尾助词。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参辰¹皆已没,去去从此辞²
译文: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
注释:¹参(shēn)辰:二星名,代指所有星宿。²辞:辞别,分手。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行役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译文:奉命远行上战场,两人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注释:¹行役:赴役远行。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¹²
译文:紧握双手长声叹息,生离别啊泪更多。
注释:¹生别:生离死别。一作“别生”。²滋:多。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努力爱¹春华(huá)²,莫忘欢乐时。
译文:努力珍惜青春,不要忘记欢乐的时候。
注释:¹爱:珍重。²春华:春光,借喻少壮时期。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生当复来归¹,死当长相思。
译文:如果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注释:¹来归:即归来。

  此诗是一首抒情诗,前四句说夫妻恩爱,五句至八句写深夜话别,九句至十二句写黎明分手,最后四句写互勉立誓。全诗以时间为序,围绕夫妻恩爱,突出话别、分手和互勉。语言质朴明白,生动流畅。

  开头四句从夫妻平时恩爱叙起,说明自结为夫妻之后,两相恩爱,从无猜疑,这样就为离别与相思,做了铺垫。三四两句,虽未明言离别,但从欢娱燕婉,仅有今夕的描写中,已透出夫妻即将分别的信息。既然夫妻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良辰在于今夕,这短暂的时光就特别可贵,从惜时写惜别,虽未明言离别而离思已满。开头四句,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夫妻离别的凄苦。

  “征夫怀远路”以下四句,叙述将要分别的景物。“征夫”乃作者自指,“远路”即去匈奴之路。此时作者王命在身,奉命使北,不得不割舍夫妻之情。也可能是王命急宣的缘故,诗人需要夙夜起身,故起观夜色,惟恐误了行程。仰观天际,看到参星与辰星皆已陨落,天色将曙,此时应踏上征途,别妻远行了。

  “行役在战场”以下四句,正面摧写夫妻离别。首句点明去路,“战场”指匈奴统治之地,自秦至汉,匈奴成了北地主要的边患,可以说是个古战场,所以李白《战城南》云:“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不过这次苏武使匈奴,并不是到这个古战场上去与匈奴打仗,而是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此处露出了伪托的马脚。既然去路是如此遥远,不管行役作战也好,出使也好,夫妻再相见是无有定期的,想到这里,夫妻之间惟有握手长叹,泪满衣襟,有不胜临歧之痛。

  末四句写新婚夫妇临别时的相互郑重叮咛。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她要丈夫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一个妻子的关心和担心;“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人物朴实、美好的内心,而且更充实了诗首二句中“两不疑”的内容,使全诗增添了一种悲剧气氛。前贤曾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诗正符合这样一种说法。男女相爱结为夫妻,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可是在残酷的兵役制逼迫下,它只能像一朵刚绽放即被摧残的花,转瞬即逝,无法追回。

  历史上有许多写离状别的佳作,此诗当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它的选材、表达、风格等,都对后代有广泛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新婚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 (上),: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366页
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此历代宝之为训,所以敻高千古。柔兆执徐暮春之初,清辉西阁因观《修禊叙》,为张洎评此。
善法书¹者,各得右军²之一体:若虞世南³得其美韵而失其若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chǔ)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jì)得其清而失于窘(jiǒng)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yōng)¹⁰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¹¹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¹²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yùn)藉态度。此历代宝之为训,所以敻(xiòng)¹³高千古。柔兆¹⁴执徐暮春之初,清辉西阁因观《修禊(xì)¹⁵叙》,为张洎¹⁶评此。
译文:善书法的人,各得王羲之的一部分技巧和风格。虞世南得其秀美和谐而失其卓异豪迈;欧阳询得其力度而失其温润清秀;褚遂良得其意趣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丽而失于窘迫拘束;颜真卿得其筋力而失于粗野鲁莽;柳公权得其骨力而失于蛮横不驯;徐浩得其丰美而失于俗气;李邕得其气韵而失于变化不足;张旭得其要领而失于狂乱;王献之几乎得到了王羲之真传,但是失于笔势惊急,没有含蓄从容的姿态。这都是历代珍视的经验,足以卓绝千古。丙辰暮春之初,在清辉殿的西阁因观赏王右军《兰亭集序》,为张泊论之。
注释:¹法书:传世的著名书法作品,因其为学习的楷模而称法书。²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书学众家而兼得其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名。传见《晋书》卷八〇。³虞世南:字伯施(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仕隋为秘书郎,入唐官至秘书监。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学书而得王氏家法,为著名书法家。唐太宗每称赞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同、书輸。传见《旧唐书》卷七二。⁴欧阳询:字信本(557—641),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仕唐官至太子更率令。他酷爱书法,博览古今,自成大家。传见《旧唐书》卷一八九。⁵褚遂良:字登善(596—658),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仕唐官至吏部尚书。其书法少学虞世南,长述王羲之,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传见《旧唐书》卷八〇。⁶薛稷:字嗣通(649—713),蒲州汾阴(今山西宝鼎)人。仕唐官至礼部尚书。他是魏征的外孙,自幼练习书法,临仿虞、褚之名帖,长而名满天下。传见《旧唐书》卷七三。⁷颜真卿:字清臣(708—784),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仕唐官至太子太师,赠司徒,封鲁郡公。为人忠恳正直,刚强不屈,为李希烈所杀。天下尊其人,不称名,呼为“鲁公”。他是唐代书法大家,其书遒劲妩媚,有金石气,一改初唐士人专习二王之风。传见《旧唐书》卷一二八。⁸柳公权:字诚悬(778—865),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仕唐官至太子少师。初学二王,又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而自成一家。传见《旧唐书》卷一六五。⁹徐浩:字季海(703—782),越州(今浙江绍兴)人。仕唐官至太子少师,封会稽郡公。其父峤之是著名的书法家,徐浩自幼得其真传,长而有名,尝书屏二十四幅,八体兼备,草隶尤工,世状其书日:“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传见《旧唐书》卷一三七。¹⁰李邕:字泰和(678—747),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其书初学王羲之,后自有心得而笔力一新,人称“书中仙手”。长于碑颂铭文,时人求之,不吝重金。传见《旧唐书》卷九〇。¹¹张旭: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玄宗时官至右率府长史。他尤善草书,性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挥笔狂书,或以头濡墨而书,人呼为“张颠”。传见《旧唐书》卷一九〇。¹²献之: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之子。仕晋官至中书令。幼习羲之书法,后习张芝,精研揣摩,自成一家。其书名与父亲并肩,人称“二王”。传见《晋书》卷八〇。¹³敻:高超。¹⁴柔兆: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柔兆是天干中丙的别称。《淮南子·天文》:“辰在丙曰柔兆。”地支在辰称执徐。《尔雅·释天》:“(大岁)在辰曰执徐。”此年为丙辰,时当公元956年。暮春:三月。清辉西阁:南唐王宫中有清辉殿。西阁,殿中藏书之所。修禊叙:即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谢安、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会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作祓禊之游,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事后,王羲之将诸人诗作裒为一集,并作序文,纪其事,抒其感慨。其文章与书法俱称绝妙,后世流传很广,影响极大,是书法史上的名作。¹⁵修禊:古代风俗。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要到水滨洗沐,除去宿垢,祈除不祥。¹⁶张洎: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南唐举进士及第,授上元尉,迁监察御史。张洎才若出众,博通经史,能言辩,李煜即位,深受信任,任中书舍人,清辉殿学士,参预机密。入宋,仕至刑部侍郎。传见《宋史》卷二六七。

  李煜热爱书法艺术,不仅有一定的成就,而且素养深厚,鉴赏能力颇高。这篇就王羲之书法而作的评述,就受到后人的认肯与称引。如南宋桑世昌的《兰亭考》、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等均有收录。《全唐文》卷一二八所收此文,止于“无蕴藉态度”,缺少以下35字,遂不能明其写作时间与缘由。此据《兰亭考》卷五所载而录。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到唐代,太宗李世民尤好其字,四处搜访,煞费心思,重金收购,不惜代价。在房玄龄主持修撰的《晋书》中,他亲自为王羲之的传记写“传论”,说是“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王羲之至唐代而名声极盛,被尊为“书圣”,就与李世民的推崇不无关系。据说李世民最爱《兰亭集序》,生前日日摩挲,死时又携入地下,致使《兰亭集序》的真迹后人不见,传讲纷纭,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公案。好在李世民生前因珍爱《兰亭集序》而曾经刻石立碑,制成拓本以赐亲近,当时书法名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也多有摹写,于是而有刻本与摹本传于后世。虽然不及真迹,到底也可一窥神貌。李煜的这篇书评就见于太宗赐予弟弟韩王李元嘉的拓本《兰亭集序》上的题跋。

  李煜对王羲之的推尊,完全承袭了李世民的看法,不仅是古今无以超越的唯此一人,而且视之为诸家书法艺术的渊源。他历数唐代著名书法家的优劣,以为优皆出于王羲之,而劣处只是不及耳。这里所列举的“韵”“力”“意”“清”“筋”“骨”“肉”“气”“法”九字,都是就书迹的整体风貌而论,加以对比,有力地支持了开篇即言的“各得右军之一体”的观点。最后举出的王献之具有总结性,说他虽然总有诸人之长而无其短,却心情不及其父的平和,态度不及其父的雍容,风仪不及其父的清雅,涵养不及其父之深厚,反映在书法上就是“失于惊急”。因此,李煜虽然没有具体地评说王羲之的书法,而王羲之书法之“尽善尽美”,王羲之书法之不可企及,也就不言而喻了。

  李煜的评论,关注其精神,而不在意其点画,重神而轻形,这正是中国艺术评论的特点。书法如此,诗词如此,绘画也是如此。这种评论方法因为过于感性,又过于抽象,有时不容易描绘其意见。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细心地揣摩,细心地观察,慢慢地体会,也能通过这样的启示而获得一种整体的感观,而得其风神韵味。虽然难以言传,却别有一种意会。

参考资料:
1、 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7-191

shūpíng

 dài 

    shànshūzhě yòujūnzhī ruòshìnánměiyùnérshījùnmài ōuyángxúnérshīwēnxiù chǔsuìliángérshībiànhuà xuēqīngérshījiǒng yánzhēnqīngjīnérshī liǔgōngquánérshīshēngguǎng hàoròuérshī yōngérshī zhāngérshīkuáng xiànzhīzhīérshījīng yùnjiètài dàibǎozhīwéixùn suǒxiònggāoqiān róuzhàozhíchūnzhīchū qīnghuī西yīnguān xiū  wéizhāngp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