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宜先启,春寒寝庙清。历官分气候,天子荐精诚。
西陵宜先启,春寒寝庙清。历官分气候,天子荐精诚。
已辨瑶池色,如和玉佩鸣。礼馀神转肃,曙后月残明。
已辨瑶池色,如和玉佩鸣。礼馀神转肃,曙后月残明。
雅合霜容洁,非同雪体轻。空怜一掬水,珍重此时情。
雅合霜容洁,非同雪体轻。空怜一掬水,珍重此时情。

jiànbīng--bàoróng

西língxiānchūnhánqǐnmiàoqīngguānfēnhòutiānzijiànjīngchéng

biànyáochípèimíngshénzhuǎnshǔhòuyuècánmíng

shuāngróngjiéfēitóngxuěqīngkōngliánshuǐzhēnzhòngshíqíng

鲍溶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 1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十二楼¹中尽晓妆,望仙楼²上望君王。
译文:大清早,宫妃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
注释:¹十二楼:指一清早宫人就在梳妆以待幸。²望仙楼:意谓望君如望仙。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锁衔(xián)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lòu)¹
译文: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分凄怆;铜龙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觉日长。
注释:¹水滴铜龙昼漏长:指铜壶滴漏,古时计时仪器。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云髻(jì)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译文:发髻梳理完毕,还要对镜反复端详,重换一件罗衣,注意加熏一些香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遥窥(kuī)正殿帘开处,袍袴(kù)宫人¹扫御床。
译文:远远看见,正殿闪动人影启开珠帘;看见短袍绣裤宫女,正在打扫御床。
注释:¹袍袴宫人:指穿着衣袴的宫女。

  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薛逢的这首《宫词》,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 

  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十二楼”、“望仙楼”皆指宫妃的住处。《史记·封禅书》记,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又,《旧唐书·武宗本纪》记,“会昌五年作望仙楼于神策军”。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宫妃们在宫楼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象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这两句说,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那龙纹漏壶水滴声声。上句“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中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颈联通过宫妃的着意装饰打扮,进一步刻画她百无聊赖的心理。“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是说刚刚梳罢那浓密如云的发髻,又对着镜子端详,惟恐有什么不妥贴之处;想再换一件新艳的罗衣,又给它加熏一些香气。这一联将宫妃那盼望中叫人失望、失望中又怀着希望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十分逼真。“望”的时间越长,越叫人心情难堪,说是没指望吧,又怀着某种期待;说是有希望吧,望眼欲穿,实在渺茫。罢梳复又对镜,换衣重又添香,不过是心情烦乱无聊和想望之极的写照。 

  末联写宫妃“望”极而怨的心情,不过这种怨恨表达得极其曲折隐晦:“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袍袴”,指穿短袍绣袴的宫女。“遥窥”二字,表现了妃子复杂微妙的心理:我这尊贵的妃子成日价翘首空望,还倒不如那洒扫的宫女能接近皇帝!又表明,君王即将临幸正殿,不会再来的了。似乎有一种近乎绝望的哀怨隐隐地透露出来。 

  这首诗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极其细腻、逼真。自首联总起望幸之意后,下三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于对周围环境的描画、对人物动作的状写和对人物间的处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寂寞、苦闷、伤怨的精神生活。

gōng

xuēféng tángdài 

shíèrlóuzhōngjìnxiǎozhuāng wàngxiānlóushàngwàngjūnwáng 
suǒxiánjīnshòuliánhuánlěng shuǐtónglóngzhòulòucháng 
yúnshūháiduìjìng luóhuàngèngtiānxiāng 
yáokuīzhèngdiàn殿liánkāichù páogōngrénsǎochuáng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帝城春欲暮,喧喧¹车马度²
译文:长安城已经快到暮春时节,一路上喧闹嘈杂车马争相而过。
注释:买花:一作“牡丹”。¹喧喧:喧闹嘈杂的声音。²度:过。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译文:都说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相互跟随着一齐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贵贱无常价,酬直¹看花数:
译文: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要看花的朵数。
注释:¹酬直:即酬值,指买花付钱。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zhuó)¹百朵红,戋(jiān)²五束素³
译文:上百朵的红牡丹多么鲜艳,微少的五本白牡丹更觉雅素。
注释:¹灼灼:色彩鲜艳的样子。²戋戋:细小,微少的样子;一说“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³五束素:五捆白绢,形容白花的姿态;一说指花的价钱。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上张幄(wò)¹庇,旁织²³篱护。
译文:上面张开帐篷遮蔽阳光,旁边编织了篱笆加以保护。
注释:¹幄幕:篷帐帘幕。一作“帷幄”。²织:编。³巴:一作“笆”。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水洒复泥封,移来¹色如故。
译文:既洒上水又培上肥沃的泥土,虽是移栽而颜色依然如故。
注释:¹移来:从市上买来移栽。一作“迁来”。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译文:家家买花,已经习以为俗;人人赏花,都是执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译文:有一个农村的庄稼汉,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之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¹
译文: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没有人晓喻:
注释:¹喻:知道,了解。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¹赋!
译文:一丛红牡丹的价钱,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税赋。
注释:¹中人:即中户,中等人家。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分为上中下三等。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玉帛(bó)¹朝回²望帝乡³,乌孙归去不称王
译文: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
注释:¹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²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³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帝乡:京城。⁴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⁵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xiāo)为日月光¹
译文: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¹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sàixiàshǒu ·

chángjiàn tángdài 

zhāohuíwàngxiāng sūnguīchēngwáng 
tiānjìngchùzhēngzhàn bīngxiāowéiyuèguāng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译文: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宿。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译文: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译文: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

  王昌龄吟咏苏州的诗,仅此一篇。深秋的一个夜晚,诗人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诗人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太湖秋夕图。

tàiqiū--wángchānglíng

shuǐ宿yānhándòngtíngshuāngluòwēi

yuèmíngzhōujìnghúnmèngguī

ànjuéhǎifēngxiāoxiāowényànfēi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jī)¹²秋晨,晨积展³游眺(tiào)
译文:在秋晨自己的羁旅之思更加浓重了,自己怀着这种秋晨的羁旅之思来尽情地游赏眺望。
注释:¹羁心:羁旅之心,离乡人的愁思。²积:聚集。³展:申展,这里是尽情的意思。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孤客伤逝湍(tuān)¹,徒旅²苦奔峭(qiào)³
译文:看到急流的江客和崩落的江岸更感伤自己的长期在外飘荡。
注释:¹逝湍:急流不停的江水。湍,急流。²徒旅:游客。孤客、徒旅皆诗人自指。³奔峭:崩落断裂的陡峭江岸。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石浅水潺(chán)(yuán)¹,日落²山照曜(yào)³
译文:只见急流飞逝,日落西山,余辉照耀。
注释:¹潺湲:水流的样子。²日落:日光下射。³照曜:阳光闪耀的样子。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¹纷沃若²,哀禽相叫啸。
译文:荒林落叶纷纷,哀禽凄凄哀号。
注释:¹荒林:无人料理和游赏的野林。²纷沃若:枝叶繁茂众多的样子。纷,纷纷,众多。沃若,即沃然,美好繁盛的样子。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遭物¹²迁斥³,存期得要妙。
译文:贬谪的游子,怎能不睹物伤悼,幸运的是,我已悟出了椹然长存的微妙要道。
注释:¹遭物:看到客观景物,即面对着流水、日光、荒林和哀禽。²悼:感伤。³迁斥:被贬滴、斥逐。⁴存期:期望,想要。存,想。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理。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既秉¹上皇心²,岂屑³末代(qiào)
译文:既然抱定上古三皇的淳朴之心听任自然,无为治郡,怎会顾忌末代群小的讥诮。
注释:¹秉:掌握,把持。²上皇心:上古时代人们淳朴的思想感情。上皇,即羲皇,伏羲氏,历史传说中的上古时帝王。³岂屑:哪顾,不管。⁴末代:衰乱之世,这里指诗人所处的社会。⁵诮:责备,讥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目睹严子濑(lài)¹,想属(zhǔ)²任公³钓。
译文:目睹严子濑的淙淙急流,联想任国公子的东海垂钓。
注释:¹严子濑:即严陵濑,在七里濑东。“严子”即严光,字子陵,本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但他坚决不肯出仕,隐居富春江上,后人名其垂钓处为严陵濑,即此诗所谓的“严子濑”。其地在七里濑下游数里,故诗人举目可见。²想属:联想。³任公:任国公子。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¹
译文:谁说古今不同,只要都怀着一颗高沽韵心,即使时代辽远,也能共谐异曲同工之妙。
注释:¹同调:情调相同,志同道合。

  开头四句语言颇艰涩费解。第一句,“羁心”指一个被迫远游为宦的人满肚皮不情愿的心情。这句意思说在秋天的早晨自己郁积着一种不愉快的羁旅者的心情。接下来第二句说,既然一清早心情就不愉快,那么爽性尽情地眺览沿途的景物吧。第三、四两句似互文见义,实略有差别。“逝湍”指湍急而流逝的江水,则“孤客”当为舟行之客;而“徒旅”虽与“孤客”为对文,乃指徒步行走的人,则当为陆行之客,故下接“苦奔峭”三字。夫舟行于逝湍之中,自然提心吊胆;但其中也暗用“逝川”的典故。《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知此句的“伤”字义含双关,既伤江上行舟之艰险,又伤岁月流逝之匆遽,与下文“遭物悼迁斥”句正相呼应。第四句,江岸为水势冲激,时有崩颓之处,徒步旅行的人走在这样的路上自然感到很苦。不过从上下文观之,这句毕竟是陪衬,重点还在“伤逝湍”的“孤客”,也就是作者本人。所以“孤客”、“徒旅”是以个别与一般相对举,似泛指而并非全是泛指。

  第二节的四句全是景语。这中间也有跳跃。开头明写秋晨,下文却来写“秋晚”,而用“日落山照曜”一句来代表。这种浓缩的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而谢灵运的诗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但是缓是急,仍须研究。汉武帝《瓠子歌》(见《史记·河渠书》引):“河汤汤兮激潺谖。”可见当训水流急貌。何况“石浅”则水势自急,必非缓流可知。此四句“石浅”句写水,写动态,“日落”句写山,写静态;水为近景,色泽清而浅;山为远景,色泽明而丽。“荒林”句写目之所见,“哀禽”句写耳之所闻。全诗景语,仅此四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照理讲它们并非主要内容。只是若把这四句删掉,此诗即无诗味可言。可见情由景生,原是写诗要诀。

  第三节从写景转入抒情,却兼有议论。“迁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观上指自己被出为郡守,无异于受迁谪和贬斥,二是客观上感到节序迁改推移,时不待人。这二者都是值得伤悼的。但只要存有希望,就可以领悟精微玄妙的道理,不致因外来的干扰影响自己的情绪了。然而这种悟道的境界,只有太古时代的圣君贤哲才能心领神会,处于衰乱末代的人是无法理解的。所以作者说,“我既已持有上古时代的圣贤的一颗心,哪里还在乎当今世人的讥诮呢!”从这里,看得出作者同刘宋王朝的统治阶级是互相对立的,这是豪门世族与军阀新贵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最后矛盾激化,谢灵运终于以谋反罪被杀害。从历史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是丝毫不足为怪的。

  最后一节,作者借古人以明志。“严子”和“任公”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人。严光是避世的隐者,而任公则象征着具有经世大才的非凡之辈。作者意思说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由于不合时宜,宁可做个隐士。结尾两句,作者明确表示:即使不同时代的人也可以志趣相投,步调一致。言外隐指:本人知音寥落,当世的人对自己并不了解。从而可以推断,上文作者所伤悼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了。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34-63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