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粮知几载,脸色似桃红。半醉离城去,单衣行雪中。
休粮知几载,脸色似桃红。半醉离城去,单衣行雪中。
水声茅洞晓,云影石房空。莫学秦时客,音书便不通。
水声茅洞晓,云影石房空。莫学秦时客,音书便不通。

sòngliànshīguīmáoshān--jiànxūn

xiūliángzhīzàiliǎnshìtáohóngbànzuìchéngdānxíngxuězhōngshuǐshēngmáodòngxiǎoyúnyǐngshífángkōngxuéqínshíyīnshū便biàntōng

李建勋

李建勋

李建勋[公元八七二年左右至九五二年]字致尧,广陵人。(全唐诗作陇西人。此从唐才子传)约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卒于周太祖广顺二年,年约八十一岁。少好学能属文,尢工诗。南唐主李昪镇金陵,用为副使,预禅代之策,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昪元五年,(公元九四一年)放还私第。嗣主璟,召拜司空。以司徒致仕,赐号钟山公,年已八十。时宋齐丘隐居洪州西山,建勋常往造谒致敬。后归高安别墅,一夕,无病而终。建勋著有钟山集二十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 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落帆逗¹(huái)²,停舫(fǎng)³孤驿(yì)
译文: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
注释:次:停泊。¹逗:停留。²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³舫:船。⁴临:靠近。⁵驿: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译文: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人归山郭暗¹,雁下芦洲²白。
译文:浩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
注释:¹“人归”句:意为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²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洲。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独夜忆秦¹关,听钟未眠客²
译文: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注释:¹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²客:诗人自称。此句意为孤独之夜,怀念家乡。​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

  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自然引出下文停船所见景物的描写。“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

  颔联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眼见人们回家尽享家的温馨以解一天的疲惫,鸟儿们也有温暖的巢得一晚的安眠,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无限酸楚顿上心头,颇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味。此处精选意象,运用色彩明暗对比渲染了凄冷的意境,景中寓情(借景抒情),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乡思之情。夜幕降临,人雁归宿反衬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

  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写出乡思客愁之深。

  韦应物诗风委婉含蓄,多借物抒情。在《夕次盱眙县》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很多意境。如“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在这一点上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如出一辙。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9

xiàn

wéiyìng tángdài 

luòfāndòuhuáizhèn tíngfǎnglín驿 
hàohàofēng míngmíngchén 
rénguīshānguōàn yànxiàzhōubái 
qínguān tīngzhōngwèimián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¹弓当²挽强,用箭当用长³
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注释:¹挽:拉。²当:应当。³长:指长箭。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射人先射马,擒(qín)¹贼先擒王。
译文: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注释:¹擒:捉拿。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杀人人有限¹,列国²自有疆³
译文: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注释:¹人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²列国:各国。³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疆:边界。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gǒu)¹制侵陵²,岂³在多杀伤。
译文: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注释:¹苟能:如果能。²侵陵:侵犯。³岂:难道。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qiánchūsàijiǔshǒu ·liù

 tángdài 

wǎngóngdāngwǎnqiáng yòngjiàndāngyòngcháng 
shèrénxiānshè qínzéixiānqínwáng 
shārényǒuxiàn lièguóyǒujiāng 
gǒunéngzhìqīnlíng zàiduōshāshāng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宁化、清流、归化¹,路隘(ài)²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³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译文:宁化、清流、归化三县城,道路险狭,密林深暗,青苔光滑。今天我们又去哪儿?到山下啦,到山下啦,风卷着红旗如幅幅图画。
注释:如梦令:单调,三十三字,仄韵。该篇守谱押用一部仄韵。元旦:这里指阴历正月初一(这年阳历一月三十日)。¹宁化、清流、归化:皆福建西部县名。其中归化曾改名明溪县。²路隘:道路险狭。³武夷山:武夷北接仙霞岭,南望九连山,中分赣江、闽江,居江西、福建交界。⁴风展红旗如画:是悬想红军抵达武夷山时的情景。

  全词六句33字,采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途行军的路线、方向和目的。表达了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以及词人看到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而产生的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豪迈胸襟之情。

  第一、二句写红军战略转沿途艰难进军的景。开头连用三个地名,点明福建省西部的三个县,说明这次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途经的一些地方。从这几个地方看,行军从古田北向至宁化,再折向东至清流,右转向东北至归化,路线还是迂回曲折的。接着描写沿途的道路是那么狭窄、险要、阻滞,森林繁茂,荆棘丛生,到处阴暗潮湿,青苔满布,前进十分困难。红军经过这些地方向武夷山进军,困难非常多,但红军为了打破国民党所谓“会剿”,甩掉敌人,尽快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才决定要走这样一条敌人预料不到的、比较艰难的路。

  第三、四句写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和目标。两个句子,一问一答,说明一直向着武夷山前进,要进军武夷山脚下。“直指”一词写出红军勇往直前的雄姿和气势。“武夷山下”点名进军初步要到达目的地。问句突出红军在“古田会议”之后崭新的精神面貌,使人精神一振;答句目标明确,铿锵有力。

  第五、六句写红军到达目的地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的情景。“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词人在众多景物中,单选取了红旗,风展红旗,明媚如画,这一方面是直接上文而来;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斗争的火热场面,既是真实之景,同时也是理想之象,让人仿佛看到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看到日益发展、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也可感受到词人的坚定信念和豪迈胸襟。词作语言简洁生动,明白晓畅,词人避繁趋易,有意地选择平实的语句,彻底摆脱传统词供人浅斟低唱,有时甚至语僻难晓的境地。更让人称奇的是,全篇未用一个典故,词语明白如口语,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工农大众,听了也容易明白,从而深受鼓舞,力量倍增。

  整篇词虽明白如话,然也精于锻字炼句,词人将推敲之迹隐藏在平实的语言表象下,极炼如不炼,看似寻常,细品方见奇功。如“路隘林深苔滑”一句,尽显行军途中的实际困难,也象征着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也透露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豪情。对于所选事物“路”、“林”、“苔”,均以一字“隘”、“深”、“滑”点出其特征,概括精当,且所用字也并非深奥险僻,而是通俗常见,却又准确之至,从这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对语言的精心推敲。另外这数种物象之间,并无词连接,只是单独并置,却又浑然融为一体。

参考资料:
1、 李晓琳、唐名刚.毛泽东诗词鉴赏.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第67~69页

mènglìng ·yuándà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nínghuà qīngliú guīhuà àilínshēntáihuá jīnxiàngfāng zhízhǐshānxià shānxiàshānxià fēngzhǎnhónghuà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金汤生气象,珠玉霏谭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
塞垣(yuán)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zǔ)上,英雄表¹。金汤生气象,珠玉上(fēi)谭笑。春近也,梅花得似²人难老。
译文:你守边有功,塞垣年年平安无事。你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决胜尊俎之间”的才能。你使金陵城防固若金汤,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且谈笑风生,言如珠玉。春天就要到了,梅花有衰老的时候,而人并不像梅花那样易老。
注释:¹英雄表:英雄气概。上,散。²得似:怎似。
莫惜金尊倒。凤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莫惜金尊¹倒。凤诏²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帷(wéi)(wò)³去,整顿乾坤了。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译文:尽情饮酒吧,你很快便会应诏入朝。你是治国之才,在江东地方千里,难以施展才华。回到朝廷,运筹帷幄,整顿乾坤,收复中原地区,把国家治理好。这样你将和唐代郭子仪一样,从今至老,永为贤相,千古流芳。
注释:¹尊,同“樽”,古代盛酒器具。²凤诏:指皇帝的诏书。³帷幄:指决策处。⁴中书考:用唐郭子仪事。中书,即中书令,指宰相。唐以中书、尚书、门下为三省,其令长俱为宰相。

  《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是一首寿词。其思路与寿韩南涧词相近,大致是赞颂寿主的事功,寄托词人的爱国情思。

  词的上片写史致道的事功与谈吐。在中国古代,每逢秋高马肥的季节,北方外族统治者往往侵扰汉族地区,宋代也是如此。“塞垣”二句从此出发,写史致道守边有功,塞垣年年平安无事。这两句紧扣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突出地描叙了史致道的功业。塞垣“平安好”。这同史致道的非凡才能有极大关系。《战国策·齐策》说,一个有才华的人,能使“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桩席之上”,徐陵《九锡文》也说:“决胜尊俎之间。”“尊俎”二句,运用上述典故,写史致道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决胜尊俎之间”才能,从而揭示出塞垣平安的原因。作为一路的主帅,史致道不仅在对敌斗争中取得显著成绩,在内政方面也表现不俗。故接下去二句先写兴建“镇淮”、“饮虹”二桥,使金陵城防固若金汤,呈现出一派新气象。而“珠玉霏谈笑”,实为“谈笑霏珠玉”的倒装,谓其谈笑风生,言如珠玉,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春近也”二句以梅衬人,言梅有哀时.而人并不像梅那样易老,用婉转手法,表达出祝君长寿之意。

  词的下片写对史致道的期望,祝史致道出将入相,整顿乾坤,建功立业。“莫惜”句劝其尽情饮酒,再表祝寿之意。“看看”有转眼之间的意思。“风诏看看到”,言其很快便会应诏入朝,担当大任。“留不住”二句则反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之意,谓史致道为治国之才,江东地方千里,难以施展其才华。从容,言举动舒缓,具体到为政而言,是说宽不失制,动不失和,处理问题得当。故“从容”二句是说,史致道回到朝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整顿乾坤,收复中原地区,把国家治理好。“千百”二句是说,那样的话,史致道将和唐代郭子仪一样,从今至老,永为贤相,千古流芳。史致道的治绩、才能如何,史无明言,词人对其是否过誉或谀佞,也应引起注意。

  此词语美词工,格调恢宏,字里行间,不仅赞颂了寿主的功绩,还热切期望将领们挥军北伐,净扫强虏,恢复河山。这也是众多爱国志士们的共同心愿。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朱德才 等.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北京:中国书店,2006:22-25

qiānqiūsuì··wèijīnlíngshǐzhìdàoliúshǒu寿shòu--xīn

sāiyuánqiūcǎoyòubàopíngānhǎozūnshàngyīngxióngbiǎojīntāngshēngxiàngzhūfēitánxiàochūnjìnméihuāshìrénnánlǎo

jīnzūndàofèngzhàokànkàndàoliúzhùjiāngdōngxiǎocóngróngwéizhěngdùngānkūnleqiānbǎisuìcóngjīnjǐnshìzhōngshūkǎo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雪压冬云¹白絮(xù)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译文:大雪低压着冬云而雪花纷飞,万紫千红一瞬间全都凋谢。
注释:¹雪压冬云:即冬云压雪,指雪稠云低的样子冬云:作诗日期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在冬至后的第四天。旧说“冬至一阳生”,所以诗中说“大地微微暖气吹”,这里是比喻虽在冬至,大地并没有完全受到寒流控制。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¹吹。
译文:在那高天乌云滚滚寒流湍急的时刻,一丝暖气也会吹走着严冬。
注释:¹暖气:指地热。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pí)¹
译文:英雄豪杰面对虎豹熊罴,志不可改,气不可夺。
注释:¹罴:棕熊。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¹苍蝇未足奇。
译文:面对漫天大雪,梅花欢喜得很,根本就不怕严寒,只会冻死那些软弱的苍蝇。
注释:¹冻死:是对经受不住考验者的蔑视。

  首联“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冬云压雪,人雪纷飞,万花凋零。这是严寒冬天的景象。但诗人在拟写冬日景象的同时,更是借此喻指当年中国面临的严峻局势。1959年到1961年,我国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经济失误,天灾人祸双重磨难,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到了1962年,苏共赫鲁晓夫集团又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并接连发表反华文章,煽动四十多个共产党和工人党发表声明,攻击中国共产党。盘踞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在美国支持下叫嚣反攻大陆,不断派遣武装特务进行骚扰。在西藏边境,印度当局公然派出军队侵入我国大片领土。一股股反华恶浪,甚嚣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和人士也少了许多,真可谓“万花纷谢一时稀”。“一时稀”,顿时少了,暂时少了。当然,真正美好的事物是不会灭绝的。

  颔联“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滚滚寒流带来了大雪纷飞,这与上联紧密相连,而“大地暖气”拓展了新的内涵。从时间看,1962年12月26日,正是冬至节后第四天,“冬至一阳生”,阴阳变化,寒流中开始透出暖气。从空间看,天地相对,互为依存,互相流转,冷暖对流。对立统一,物极必反,这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辩证规律。颔联具有深刻的哲理,也有内在的寓意。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寒流滚滚”隐喻赫鲁晓夫集团不断掀起的反华逆流,也包括一切反动派的挑衅行径。他们蛮横凶狠,妄图压倒中国人民。然而,“大地微微暖气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战胜了自然灾害,并开始纠正一系列失误,采取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建设方针。到了1962年下半年,经济开始走出低谷。与此同时,对苏共及其他共产党的攻击予以公开答辩,揭露其真面目;自卫反击,粉碎了印度军队的侵略;对其他反动派也予以有力回击。脚踏实地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寒流刮倒,而是勇于迎击,站稳脚跟,健步向前。“滚滚”与“微微”对举亦极具意味,“滚滚”状敌对势力之来势凶猛,“微微”则写我正义之师斗志之持续高昂。

  颈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是“大地微微暖气吹”的升华。“大地暖气”是中国人民抗击寒流的努力,这里具象化为英雄豪杰驱除虎豹熊罴。虎豹熊罴都是庞然大物,喻指中国革命道路上的拦路虎,既包括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也包括一切艰难险阻。“独有”,意为顶天立地,毅然决然,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带有革命者回顾历史经验的含意。“更无”则是前瞻性的,不管发生什么情况,碰到什么困难,都会一往无前,奋战到底。这是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崇高的英雄品格,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诗人自己。在革命征途上,战胜过千难万险,到现在,革命仍在发展,战斗未有穷期,革命者应一如既往,毫不畏惧,迎难而上。

  尾联毛泽东以“梅花”,这最寒冷的季节独傲霜雪的中国国花,象征诗人及大中华不屈不挠的斗志和高洁精神。面对漫天大雪,梅花欢喜得很,根本就不怕严寒。毛主席在此化用中国古典文化中梅花清高,孤洁的形象,一变为革命浪漫主义的无限壮美的情怀。诗人在此似乎在高唱:来吧,狂风大雪尽管来吧,一切反华的恶势力尽管来吧。“冻死苍蝇未足奇”抒发了对经受不住考验者的蔑视。

  毛泽东在这首诗中用了“虎豹”、“熊罴”两个意象指敌人,仅用“梅花”一个形象指革命者,也算是一个特色。另外整首诗抒情的气势雷霆万钧,出入于无人之境,又一次体现了诗作大气壮阔的特征。

  此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象征、对比的艺术手法。数种手法交替使用,相得益彰,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意志。诗人以“白絮”喻满天大雪,以低沉的“冬云”、纷飞的大雪、凋零的“万花”象征险恶的国际环境,以“英雄”“豪杰”象征大无畏的诗人所代表的中国人民,以“虎豹”“熊罴”象征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以“梅花”象征历经磨难更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以“苍蝇”象征屈从于强权的国家和政党。同时,将险恶的环境与抒情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对比,将软弱渺小的“苍蝇”与傲雪挺立的“梅花”对比,一反一正,一丑一美,以反写正,以丑突出美,有效地加强了表达效果。

参考资料:
1、 毛润之.毛泽东选集 .邯郸创建的晋察冀日报社印刷:人民出版社,1944
2、 毛主席.《毛主席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