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红一架欲生衣。残英辞旧枝。雨声自唱惜春词。行人应未知。
舞红一架欲生衣。残英¹辞旧枝。雨声自唱惜春词。行人应未知。
译文:这一架蔷薇上面都要滋生出藻类的植物了,还在残留着未落下的花从旧的枝头上飘落。我独自在零雨中唱着感伤春光的词曲,但从我旁边路过的行人应该不会知晓。
注释:¹残英:残存未落的花。
新火后,薄罗时。君归何太迟。镜中失却少年姿。年随花共飞。
新火¹后,薄罗时。君归何太迟。镜中失却少年应。年随花共飞。
译文:清明节过后,就是穿轻薄罗纱衣服的时节。你回来的为什么如此晚呢,镜中的我早已失去了年少时的姿态。年华亦随着落花的飘飞而流逝。
注释:¹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到清明节再起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一架蔷薇上面都要滋生出藻类的植物了,还在残留着未落下的花从旧的枝头上飘落。我独自在零雨中唱着感伤春光的词曲,但从我旁边路过的行人应该不会知晓。

清明节过后,就是穿轻薄罗纱衣服的时节。你回来的为什么如此晚呢,镜中的我早已失去了年少时的姿态。年华亦随着落花的飘飞而流逝。

注释

残英:残存未落的花。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到清明节再起火。

赵文

赵文

赵文(1239-1315),宋末元初文人。初名凤之,字惟恭,又字仪可,号青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赵文为文天祥门人,并曾入其幕府参与抗元活动。赵文与刘辰翁父子亦交厚,辰翁对其非常推重,刘将孙亦与其结“青山社”,其结社情况现不详。 ▶ 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连州¹城下,俯接村墟²。偶登郡楼³,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lǐ),以俟(sì)采诗者
译文:连州城下,俯接着村落。偶然登上连州郡城楼,正好有所感受,于是把所感之事写成民间歌谣,以等待采风的人来搜集它。
注释:¹连州:地名,治所在今广东连县。²村墟:村落。墟,即虚,集市。³郡楼:郡城城楼。⁴适:偶然,恰好。⁵俚歌:民间歌谣。⁶俟:等待。⁷采诗者:采集民谣的官吏。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chéng)¹望如线,白水光参差²。农妇白纻(zhù)³,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yīng)(zhù)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chī)¹⁰。水平苗漠漠¹¹,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¹²?乌帽¹³衫袖长。自言上计吏¹⁴,年初离帝乡¹⁵。田夫语计吏:“君家侬(nóng)¹⁶定谙(ān)¹⁷。一来长安罢,眼大¹⁸不相参¹⁹。”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²⁰高轲(kē)²¹,侬入无度数²²。昨来²³补卫士²⁴,唯用筒竹布²⁵。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²⁶去。”
译文:冈上头花草一抹齐,燕子飞东呵又飞西。远望田塍像条线呵,一片白水波光参差。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齐唱起田中歌呀,轻声细语好似竹枝。但听哀怨的歌声响,不懂俚语不辨歌词。时不时的一阵大笑,定是互相嘲笑嬉戏。水田平平苗儿漠漠,烟火升在村村落落。大黄狗,来回地走,红公鸡,边叫边啄。路旁谁家的小伙子,戴乌帽穿着大袖衣。自报说他是上计吏,年初才刚刚离京师。田夫对计吏把话讲:“您家我可非常熟悉。您一从长安回乡里,见人就装作不认识。”计吏笑着上前答话:“长安真大得了不起。省禁大门高大又威严,我可进去过无数次。近来补卫士的缺额,用一筒竹布就可以。您看二三年以后吧,我一定作个官人去。”
注释:¹田塍:田埂。²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³白纻裙:白麻布做的裙子。纻,麻布。⁴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的雨衣。⁵田中歌:一作“郢中歌”。⁶嘤伫: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⁷如竹枝:像川东民歌《竹枝词》一样(句中句尾有和声)。⁸怨响音:哀怨的曲调。⁹不辨俚语词:听不懂歌词的内容。¹⁰嘲嗤:嘲讽、讥笑,开玩笑。¹¹漠漠:广漠而沉寂。¹²郎:年轻小伙子。¹³乌帽:官帽,乌纱帽。东晋时为宫官所戴,至唐代普及为官帽。¹⁴上计吏:也叫上计、计吏,是封建社会地方政府派到中央办理上报州郡年终户口、垦田、收入等事务的小吏。¹⁵帝乡:帝王所在,即京都长安。¹⁶侬:我,方言。¹⁷谙:熟悉。¹⁸眼大:眼眶子高了,瞧不起人。¹⁹相参:相互交往。²⁰省门:宫廷或官署的门。汉代称宫中为省中,宫门为省闼(tà)。唐代中央政府中有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所以官署之门也称省门。²¹轲峨:高大的样子。²²无度数:无数次。²³昨来:近来,前些时候。²⁴补卫士:填补了皇宫卫士的缺额。²⁵筒竹布:筒竹布即是一筒竹布。²⁶官人:做官的人。指官。

  诗序说:“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此诗有感而发,且借用俚歌形式,其目的在于明确表示诗人作诗是为了讽谕朝政、匡正时阙,等待中央派官吏来采集歌谣。采诗之说起于《诗经》,兴盛于汉魏以来的乐府,是指中央乐府机构将民间诗作采集整理,一方面可以使这些优秀的民间诗作得以流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统治者借以体察民情。中唐新乐府诗虽然大都有意仿效乐府民歌通俗浅显的风格,但像《插田歌》这样富于民歌天然神韵的作品也并不多见。这首诗将乐府长于叙事和对话的特点与山歌俚曲流畅清新的风格相结合,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诗中前六句可以作为一小节来看,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农夫农妇插秧时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且诗人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以及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

  接下来的六句中,诗人进一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热闹景象。前一节的景物描写可看作是一种静态背景的铺叙,而这一节则主要刻画了人物的活动。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虽然诗人远在郡楼之上,又加之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必然使诗人无法辨清其词,却亦能欣赏其旋律,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怨响音”是农民们在繁重劳动和艰难生活的重压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但由于唱的人心境之宽,整个气象是洋溢着欢乐与舒畅的。“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十分传神,在农夫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调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歌声与笑声渲染了浓烈的气氛,传达的情感感染了作为听者的诗人。农民们毫无机心的欢乐与热情毫发毕现、洋溢笔端。

  诗人没有描写劳动时间的推移过程,而仅用“水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写点明插秧已毕,使场景自然地从水田转移到村落,处理得圆融机巧,不露生硬痕迹。以水田插完后“苗漠漠”的情景直接转向墟里烟火,既表现了地点的变更,也将时间的推移显现出来,时空转换得巧妙无痕。并且诗人也将村落里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不着痕迹地展现出来,此间并未用新奇的语句,而是套用田园诗的一贯意象与写法,令人有一种熟悉感。同时这种套用不是毫无创意的搬用,其中渗透了作者自己的观察。同时,他在对村落描写的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引出了此诗的主人公——上计吏,将全诗前后两部分对比的内容天衣无缝地接合成一个完整的场面。对上计吏的形象刻画,也是始于对其衣饰的描写,乌帽长衫的打扮同农妇农夫的白裙绿衣区分开来,不但显示出上计吏与农夫身份地位的差别,而且使人联想到它好像一个小小的黑点玷污了这美好的田野,正如他的庸俗污染了田间辛勤劳动的纯朴气氛一样。上计吏自我介绍的一个“自”字、谎称自己本生于帝乡,巧妙地表现了上计吏急于自炫身份的心理,这些使他的登场成了与前半部分完全不和谐的音符。

  诗歌自上计吏出场后,便以他与农人对话的方式将诗的主旨缓缓道来。汉乐府诗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情节、表达感情的比比皆是。刘禹锡借用这种古法与他反映时事、讽喻时政的写作目的相得益彰。然淳朴的农夫并未屈媚于他的特殊身份,对上计吏的应酬颇含深意,一言揭穿了他的底细。“君家侬定谙”可谓快人快语,说明农夫知道上计吏本来也是出身于附近乡村的,反驳了上计吏吹嘘自己的谎话。“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刻画了计吏自从当上小官、去过一趟长安后便自谓身份高贵、不认故人的作派。话虽是对“这一个”计吏而发,却也概括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揭示了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计吏没有听出田夫话里的讽刺意味,反而“笑”着致辞,仍极力炫耀自己。这一“笑”正显出他的愚蠢。“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活画出尚未脱掉土气的计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然计吏的夸耀揭露出了朝廷卖官鬻爵的现象。“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诗讽刺的重点。既然计吏的姓名补入朝廷禁军的缺额,只须拿出些筒竹布便贿赂得来,那么官职当然也可随意买卖了,一个“唯”道出了官位的不值钱。“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这种推测既是计吏的自夸,也道出了诗人的忧虑——一个毫无见识,等同于农人的计吏凭借微薄的付出,竟然可以作朝廷官员。但让这话出自一个小小的计吏之口,则收到比诗人直接议论更强烈的效果。连计吏都觉得官价便宜,更可见出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卖官鬻爵之滥,朝廷不看重能力,甚至连身份也不再看重,眼中唯有铜臭二字。全诗写到计吏得意忘形地预卜自己将会高升的前途时便戛然而止。听了这一席话农夫的反应如何,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就留下了无穷的余味。这一段对话全用口语,寥寥数言,朴素无华,却传神地表现出农夫与计吏这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体现了诗人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前面的写景、后半部分巧借对话委婉传达讽喻主旨,朴实简练,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未及一语表达诗人的观点,也没有评论的陈述和激动的抒情,只有白描式的叙述,但讽谏的意旨已达,痛心的感情已然力透纸背。这首诗表情达意、深入浅出、题旨深远,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意义,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现出诗人明快简洁幽默的独特风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一株奇葩。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894-896 .
2、 萧涤非等著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15-816 .

chātián

liú tángdài 

    liánzhōuchéngxià jiēcūn ǒudēngjùnlóu shìyǒusuǒgǎn suìshūshìwéi cǎishīzhě 

    gāngtóuhuācǎo yàndōng西fēi tiánchéngwàngxiàn线 báishuǐguāngcēn nóngbáizhùqún nóng绿suō chàngtiánzhōng yīngzhùzhúzhī dànwényuànxiǎngyīn biàn shíshíxiào xiāngcháochī shuǐpíngmiáo yānhuǒshēngluò huángquǎnwǎnghuán chìmíngqiězhuó pángshuíjiāláng màoshānxiùcháng yánshàng niánchūxiāng tián  jūnjiānóngdìngān láichángān yǎnxiāngcēn  xiàozhì  chángānzhēnchù shěngméngāoé nóngshù zuóláiwèishì wéiyòngtǒngzhú jūnkànèrsānnián zuòguānrén  

高楼人去碧天长,点点帆迎落日黄。
高楼人去碧天长,点点帆迎落日黄。
译文:我伫立在高楼之日,看着长空万里,人来人往,同时观赏着远方点点帆影迎接着落日余晖。
敢冀舟中逢谢尚,漫劳市上识韩康。
敢冀(jì)舟中逢谢尚¹,漫劳市日识韩康²
译文:我心中渴望能与名儒谢尚相遇,并在市井中认识有隐逸高士韩康。
注释:¹谢尚:谢尚(308年~357年6月14日),字仁祖。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名士、将领,豫章太守谢鲲之子、太傅谢安从兄。²韩康:韩康,字伯休,东汉人士,皇甫谧著《高士传》中人物,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得知。遂以“韩康”借指隐逸高士。
丧家毕竟非秦赘,悯世何曾是楚狂。
丧家毕竟非秦赘(zhuì)¹,悯(mǐn)世何曾是楚狂。
译文:虽然我曾经丧失家庭,并遭受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但我并不愤世嫉俗,也不陷于狂妄自大之中。
注释:¹秦赘:典故名,典出《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秦代男子家贫无以为婚者,得入赘妇家。后因以借指赘夫。
二十年来尤守拙,白云沧海总茫茫。
二十年来尤守拙,白云沧海总茫茫。
译文:在茫茫一片白云和沧海之中,我最终选择以平凡的姿态度过了二十年的岁月。
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
博山¹(jiǒng)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
译文:博山炉飘出阵阵香雾,子夫秉红烛引武帝至尚衣轩。
注释:¹博山:即博山炉,又叫博山香薰,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译文:长夜漫漫,天还未明,寒雁已过。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lóng)¹
译文:庭前雪花纷纷,松桂冒雪,与廊下的灯笼交相辉映。
注释:¹纱笼:纱质的灯笼。
满堂醉客争笑语,嘈囋琵琶青幕中。
满堂醉客争笑语,嘈(cáo)¹(zá)琵琶青幕中。
译文:堂上宾客们还在饮酒作乐,帘幕中乐声扰扰。
注释:¹嘈:即喧闹,嘈杂。
这首乐府以汉平阳公主家歌者卫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于元朔元年被立为皇后事为题材而作。《汉武帝故事》曰:“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初,上行幸平阳公主家,主置酒作乐。子夫为主讴者,善歌,能造曲,每歌挑上。上意动,起更衣,子夫因侍得幸。头解,上见其美发悦之。主遂纳子夫于宫。”

gèng--liú

shānjiǒngjiǒngxiānghóngzhúyǐnzhìgèngchù

mànmànlínwèimínghányàn

tíngqiánxuěsōngguìcónglángxiàdiǎndiǎnxuánshālóng

mǎntángzuìzhēngxiàocáoqīngzhōng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浪。
初捻¹霜纨(wán)²生怅望³。隔叶莺(yīng)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yōng)一似(xiǎng)。双纹翠簟(diàn)铺寒浪
译文: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心生惆怅。空荡荡的房间里独自一人,偏又响起阵阵莺声,好似美女轻唱。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
注释:¹捻:用手指轻轻拿起。²霜纨:指洁白纨扇。³怅望:惆怅、怨恨。⁴秦娥:指年轻貌美女子。⁵慵:懒。⁶一似:即一响,短暂的时问。⁷双纹翠簟:织有成双花纹的翠簟。簟,竹制凉席。⁸寒浪:即指簟纹。竹席清凉,花纹起伏如浪,故称“寒浪”。
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雨罢苹风¹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²新月上³。弯环正是愁眉样。
译文:夏雨初霁,掠过苹草的微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摇曳生姿。雨后的荷花含情脉脉,红红的脸颊上挂着泪珠似得看着人们。新月弯弯,尤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
注释:¹苹风:掠过蓣草的微风。²绿云:指蓝天下之浮云,喻指女子乌发。此句即“新月斜贴绿云上”。³上:缓缓爬上。⁴弯环:弯弯如环之月亮。

  《蝶恋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鹊踏枝》。晏殊词改今名。调名取梁简文帝萧纲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中的三字。双调,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又名《黄金缕》、《凤栖梧》、《一箩金》、《鱼水同欢》、《细雨吹池沼》、《明月生南浦》、《卷珠帘》、《江如练》等。

  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缱绻的闺中女子形象。她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怅然怀想。她也许是思念远方的情人,也许是伤惋青春的易逝。此处暗用李白《折荷有赠》之“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的意境。“捻”意为用手指轻轻搓转,表现执扇时怅然无绪的情态,极为传神。“初”、“生”二字,前后关联,暗示因节序变换,令闺中人顿生新的怅望之情。

  空闺独守,本已寂寞难耐,偏又有“隔叶莺声”,撩人意绪。“似学秦娥唱”句把莺声比似学秦娥之唱。扬雄《方言》:“娥,好也。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此言年轻貌美的女子,其歌声之美可知。以莺声之欢快,反衬人心之怅恨,命意与着笔确有含蓄蕴藉之妙。莺啼婉啭,是实处着笔;闺中索寞,则是虚处命意,运实于虚,终无一字点破。

  “午睡醒来”二句,深化闺中女郎百无聊赖的孤寂情状。她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这两句点明睡醒,而由翠簟联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户看花。

  下片转写户外优美的自然场景:夏雨初霁,徐徐的和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摇曳生姿。“碧涨”,是由上片的“寒浪”引出,“寒浪”是虚喻,“碧涨”是实写,前虚而后实,意脉不断,运意十分灵活。

  “脉脉”二句,更是传神入化之笔。作者赋予雨后荷花以人的风韵和感情,它含情脉脉,泪珠脸,有情有思。这个比喻中的荷花已跳出物象,“红相向”三字,似写朵朵红荷,曳相映,实写荷花带雨,向人脉脉欲语;人带泪珠,对之黯然神伤。是花是人,迷离莫辨,已达到物与人交融、浑然合一的境地。

  结拍二句,时间由午后过渡到夜晚,写新月初上的景象。作者于依托明月遥寄相思的传统作法上,又自出新意,别开境界。“绿云”明指夜空浮云,暗喻女郎乌发。“新月”傍云而上,尤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新月弯弯,犹似愁眉。作者运用双关的委婉手法,既借月夜之景,抒写怀人之情;又避开对形象作直露的绘形勾貌,而是以新月状人之愁眉,通过景物的暗示性和象征性,使情与境谐,气氛浓重。

  此词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设喻新巧而又隽永传神,具有独特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小晏词“词情婉丽”、“曲折深婉”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宛敏灏 等撰.《宋词鉴赏辞典 (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08 第1版:第246页

diéliànhuā··chūniǎnshuāngwánshēngchàngwàng--yàndào

chūniǎnshuāngwánshēngchàngwàngyīngshēngshìxuéqínéchàngshuìxǐngláiyōngxiǎngshuāngwéncuìdiànhánlàng

píngfēngchuīzhǎngmàimàihuālèiliǎnhóngxiāngxiàngxiétiē绿yúnxīnyuèshàngwānhuánzhèngshìchóuméiyàng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侬。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¹,飞入闲窗伴懊(ào)(nóng)²
译文:桃花并非无情地死去,在这春阑花残之际,艳丽的桃花被东风吹落,飞入窗棂,陪伴着伤情的人共度残留的春光。
注释:采桑子:《百名家词钞》作“罗敷媚”。¹娇红:嫩红,鲜艳的红色。这里指花。²懊侬:烦闷。这里指烦闷的人。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谁怜辛苦东阳¹瘦,也为春慵(yōng)²。不及芙蓉³,一片幽情冷处浓。
译文:有谁来怜惜我这像沈约般飘零殆尽、日渐消瘦的身影,为春残而懊恼,感到慵懒无聊。虽比不上芙蓉花,但它的一片幽香在清冷处却显得更加浓重。
注释:¹东阳:指南朝梁沈约。因其曾为东阳太守,故称。唐朝初期,著名的史学家姚思廉和他的父亲姚察在所著史籍《梁书·沈约传》中,高度赞誉了他的人品和文品,评价他“高才博洽、一代英伟。”姚思廉在《梁书·沈约传》中记载:“沈约,永明末出守东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沈约操劳过度,日渐消瘦后,被世人以“东阳销瘦”、“东阳瘦体”称之。²春慵:春天的懒散情绪。³芙蓉:荷花,或以为指芙蓉镜。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相国李公下第游蜀,遇一老妪。言:郎君明年芙蓉镜下及第。明年,果然状头及第。”⁴幽情:《草堂嗣响》作“幽香”。

  在这首小令中,作者淡淡地写出了伤春自怜的哀伤。这表面上看是一首伤春伤离之作,但事实上却是借着伤春抒写伤怀之情。

  上阕写春阑花残,艳丽的桃花被东风吹落,飘零殆尽。然而,艳丽娇柔、多情婉转的桃花无法接受无情的死,多情的花总要有某种多情的死法。 “感激东风”是观花的作者所发的感慨。东风把娇红的桃花吹落,没有任它委于尘土泥泞,而是吹它飞进了容若的小窗,让它来陪伴容若这个伤情的人共度残留的春光。看到桃花无可奈何的命运,作者也感伤起了自己,从下片开始,“谁怜落苦东阳瘦”,便是作者的自况。

  下阕先点出作者为春残懊恼,而慵懒无聊,下接以结句,加深加浓了伤春之意,心静下来了,可是思念之情却更加强烈。纳兰性德以沈约自况,形容自己像沈约一样病容憔悴、抑郁多疾。沈约和作者是一样的美男子,有才有德,作者以沈约自比,既是说自己风流才俊,更是感伤自己身体单薄。这个典故用的十分贴切自然,交代了心境,也写出了实情。而后所接之句“也为春慵”,更是说出自己的身心之所以如此慵懒,并非是为其他闲杂之事所累,只是春天就要结束了。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虽然作者认为桃花妖艳,却还是比不上芙蓉的清幽芬芳。不过,作者这里所指的芙蓉并不是荷花,传说唐朝李固在考试落第之后游览蜀地,遇见一名老妇人,这个老妇人对他说,他明年会在芙蓉镜下科举及第,再过二十年还有拜相之命。于是心灰意冷的李固再次去参加考试,果然中第,而且榜上正好有“人镜芙蓉”一语,正应了那老妇的预言。作者也是因病失去殿试的机会,和落第等同,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所说的芙蓉应当是指“芙蓉镜”的典故了。于是,自然而然的,接下去的一句“一片幽情冷处浓”,正是写了自己懊恼的“幽情”。

  这一首《采桑子》上、下片相对比较紧凑,但是全词似伤春又不似伤春,颇值得多加玩味了。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25-27页
2、 小桥流水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经典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5:第12页
3、 龙建春著.人间何处问多情 《纳兰词》“情”解: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06:第121页

cǎisāngzi··táohuāxiūzuòqíng--lánxìng

táohuāxiūzuòqínggǎndōngfēngchuīluòjiāohóngfēixiánchuāngbànàonóng

shuíliánxīndōngyángshòuwèichūnyōngróngpiànyōuqínglěngchùn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