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佳人宴九仙。华堂清静斗春妍。琼枝相倚妙无前。
良夜黄云来缥缈,东风碧酒意留连。花间蝶梦想翩翩。
二八佳人宴九仙。华堂清静斗春妍。琼枝相倚妙无前。
良夜黄云来缥缈,东风碧酒意留连。花间蝶梦想翩翩。
邓肃

邓肃

邓肃(1091~1132),字志宏,南剑沙县(今属福建)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年,年四十二岁。少警敏能文,善谈论。会李纲罢相,上疏争之,干执政怒,罢归居家,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携母避寇福唐(今福清),五月初九病逝,年仅41岁,归葬于邓墩。肃著有《栟榈集》三十卷,《挥尘后录》传于世。《闽沙邓氏族谱》载:邓肃,字志宏,父祖谷,长子邓普,字寰宇,次子邓慈。 ▶ 2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月主人笑几回,相逢相识且衔杯。
一月主人笑几回,相逢相识且衔(xián)¹
译文:这个月不知道开怀大笑了多少次,每一次和客人相逢相识都十分的开心,于是每每用大酒杯大口的喝酒。
注释:¹衔杯:口含酒杯。指饮酒。
眼看春色如流水,今日残花昨日开。
眼看春色如流水,今日残花昨日开。
译文:眼看着春色就像流水一般一去不返,今天看到的惨败花朵其实是昨天才开的花蕾。
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
烂柯¹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
译文:棋道之中的奥妙是非常神奇的,一局棋仿佛经历了漫长岁月。
注释:¹烂柯:借指下棋。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译文:自出道以来没有遇到对手,当宽恕别人的时候,尽量宽恕别人。
此诗的作者是宋代的一位棋艺高人。此诗讲述他从出山以来,下棋皆未遇到过敌手。所以凡是与别人下棋,他总会饶上别人几子。这位棋者的道理,放在今天同样适用。各方面能力都比别人强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越是要主动地放低姿态,不要显得高人一等,这样别人会更愿意与你交往,也会赢得别人真诚的好感。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¹都新。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译文:天高气肃,正是月色通明、初秋月夜景象。汉代长安的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引入天空,悬拟出天宫收储桂花已经盈满。乐意散落在人间,只是怕群花染了凡俗。绽放在这秋天的夜晚,意在唤回已去的春意,重留温暖于人间。深情眷注入人间,又何曾自甘幽独呢?
注释: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作。木犀:指桂花。吕郎中:即吕祖谦。¹三十六宫:泛指帝王宫殿之多。这里借指人间。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秋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是天上、余香剩馥(fù)。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sù)¹。芙蓉²只解添秋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zhú)³
译文:是天上的余香遗泽。只怪一股春风,香气绵延数十里。坐对花旁,只见桂花形似金粟。芙蓉花只能增添愁思,更何况那只能助人凄凉的菊花。开在深秋,难以入俗流,只爱寻找那高尚的行迹。
注释:¹金粟:桂花形似金粟,故名。²芙蓉:木芙蓉,八、九月间开放,因名拒霜花。³高躅:高尚的行迹。

  秋天的夜晚,天穹如洗,皓月当空。相传月中有桂树,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到月中满树桂花的美景。开篇三句中的“天”、“月”都是为下文桂花“散落人间”作铺垫。“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两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的诗意,月中桂花盛放,天宫已经存放不下,暗指桂花已散落人间。

  散落人间的桂花是天宫之花,凡俗的群花自是无法与之相比。“不辞”两句表面写花,实则是陈亮内心感情的吐露。他自视极高,以月中桂花自喻,表示愿意为人世出力,却又唯恐“群花”自惭形秽。不直指“群花”凡俗,却说“怕群花、自嫌凡俗”,视角巧妙,立意更进一层。

  “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作者对自己的高洁心志作了更进一步的描述。“我”并非故作矜持、自甘幽居,之所以不在三春时节与百花齐放,而选择在这秋天的夜晚独自吐露芬芳,其实是为了唤回几分已经逝去的春意,让世人重新感觉到一丝明媚和温暖。这几旬涵义丰富,国势不昌,词人满腔热情似火,欲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建立一番功业的愿望展露无遗。

  下片前三句承接上阌桂花“不辞散落人间”的意蕴。“怪”字用得非常巧妙,难怪“一树香风”可以“十里香续”,原来是天宫散落人间的余香。“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坐到花旁,闻其幽香,观其花色,种种秋花仿佛现于眼前。“坐对”二字神来之笔,显出无限的亲昵,仿佛人与花可以交流。

  “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秋日,也是木芙蓉、菊花盛开的时节。可是杜甫“芙蓉小苑人边愁”的诗句却让我看到木芙蓉就满腹愁思。面对东篱菊花,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情景,词人内心只党凄凉。木芙蓉、菊花都只会让秋意更浓,怎么能“唤回春意”呢?这几句表面看是对秋花作出评价,实际上还暗含对边关烽火的忧虑和对陶渊明归隐之举的不赞同。

  末尾三句又回到桂花身上。词人感叹桂花易开易落,开在深秋,颜色素净。而他心志又过于高洁,喜欢追寻先贤的足迹,再次借桂花抒怀,自慨平生。这几句正言反出,无限悲愤和幽怨喷薄而出。

  词人以花寄情,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下此词。词中旬句写花,但所咏心志却一目了然。整首词深得咏物神髓,毫不晦涩。桂花高标远致、心怀高洁,词人雅量高致、光明磊落,花中所隐之人呼之欲出。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533-534页
王定国访余于彭城,一日,棹小舟与颜长道携盼、英、卿三子,游泗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时以事不得往,夜著羽衣,伫立于黄楼上,相视而笑。以为李太白死,世间无此乐三百余年矣。定国既去逾月,复与参寥师放舟洪下,追怀曩游,以为陈迹,岿然而叹。故作二诗,一以遗参寥,一以寄定国,且示颜长道、舒尧文邀同赋云。
王定国¹访余于彭城,一日,棹(zhào)小舟与颜长道²携盼、英、卿³三子,游泗(sì)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英酒,乘月而归。余时以事不得往,夜著羽衣,伫(zhù)立于黄楼上,相视而笑。以为李太白死,世间无此乐三百余年矣。定国既去逾月,复与参寥(liáo)师放舟洪下,追怀曩(nǎng)游,以为陈迹,岿(kuī)然而叹。故作二诗,一以遗参寥,一以寄定国,且示颜长道、舒尧(yáo)邀同赋云。
译文:王定国到彭城拜访我,一天,划着小船与颜长道携带马盼盼、张英英、卿卿三人,游览泗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饮酒,乘月而归。我当时因为有事不能去,晚上穿着羽衣,伫立于黄楼上,相视而笑。以为李太白死后,世间再没有这则乐趣三百余年了。王定国离开已经一个多月了,我又与参寥师到百步洪下泛舟,追思怀念当时的游览,把它当作故迹,岿然感叹。因此创作此二诗,一首以赠予参寥师,一以寄赠王定国,且给颜长道、舒尧文看,并邀他们同赋的说。
注释:百步洪:又叫徐州洪,在今徐州市东南二里,为泗水所经,有激流险滩,凡百余步,所以叫百步洪。¹王定国:名巩,大名人。工诗,随苏轼学习文案。²颜长道:名复,鲁人。曾任国子监直讲官,因反对王安石,被免职。³盼、英、卿:马盼盼、张英英、卿卿,三人都是徐州的歌妓。⁴舒尧文:名焕,徐州教授,曾有和诗。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长洪斗落¹生跳波²,轻舟南下如投梭(suō)³
译文:湍急陡落的百步洪,跳跃翻滚的巨波。南行的轻舟一下水,就如投入旋转的飞梭。
注释:¹斗落:即陡落,突然下落。²跳波:言其水势奔流。³投梭:形容舟行之快,如织布之梭,一闪而过。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水师¹绝叫²(fú)³起,乱石一线争磋(cuō)磨。
译文:水手惊叫着,惊起大雁、野鸭掠过。飞行在窄狭如线的航道,四周的乱石好像要将船儿琢磨。
注释:¹水师:船工。²绝叫:狂叫。³凫雁:野鸭子。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有如兔走鹰隼(sǔn)¹落,骏马下注²千丈坡。
译文:飞舟呵!就像狡兔在疾跑,就像空中的鹰隼直落,就像骏马狂奔在千丈高坡。
注释:¹隼:一种猛禽。²下注:水向下急流。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断弦离柱¹箭脱手,飞电过隙²珠翻荷³
译文:就像断弦崩断离柱,就像闪电从缝隙中划过,就像露珠从荷叶上翻落。
注释:¹断弦离柱:柱是乐器上调弦用的木把,使劲旋转,使弦绷得太紧,就会断掉,在那一瞬间,弦很快地离开柱。²飞电过隙:飞逝的闪电很快地掠过隙缝。³珠翻荷:猛一掀起荷叶,上面的水珠急遽落下。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wō)
译文:坐在船上,只听到耳边风声不绝,四面群山一晃而过,令人眼花缭乱。向下看,只见到飞沫四溅,生出无数的漩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译文:涉险时虽有许多快乐,但也就像河伯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一样,不值一提。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我生乘化¹日夜逝²,坐觉一念逾新罗³
译文:我的一生因任自然,流水不分昼夜成为逝者。意念不受空间的拘禁,瞬间已飞到万里之遥的新罗。
注释:乘¹化:顺应自然。²日夜逝:源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流水。这里用以比喻像流水一样消逝的万事万物。³一念逾新罗: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有僧问从盛禅师:“如何是觌面事?”禅师说:“新罗国去也。”意谓一念之间已逾新罗国。逾,超过。新罗,朝鲜古国名。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jīng)(jí)埋铜驼¹
译文:世上的纷纷扰扰真如梦醉,哪儿知道荆棘会埋住铜驼。
注释:¹荆棘埋铜驼:比喻世事的变化。典出《晋书·索靖传》:“(靖)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作者认为,人生本如在醉梦之中,而世人纷纷扰扰,争夺不休,全不知世事的变化,比百步洪的流水还要迅疾。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觉来俯仰失千劫¹,回视此水殊委(wēi)(yí)²
译文:此时俯仰之间的一刹那,已然有一个世界毁灭消磨。顿悟后再看这洪水,竟是如此之安闲自得。
注释:¹千劫:意即很长时间。劫:梵文佛家语“劫波”或“劫簸”的省称。在佛教中,大致上一千六百万年为一小劫,三十二亿年为一中劫,一百二十八亿年为一大劫。千劫是指时间之长。²委蛇:转曲自得的样子。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译文:自古以来,无数船只从这里经过,撑船的篙插在岸边岩石上,形成了密密麻麻的孔洞,如蜂窝一样。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余何。
但应此心无所住¹,造物虽驶如余何。
译文:行舟人呵!只要你称心而行、无所系念,时光急流、洪涛险恶,又奈你何!
注释:¹无所住:出自《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不让心识活动停留在特定的对象和内容上,不把特定的对象看成是真的,一成不变的。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náo)¹²所呵³
译文:不过,还是回船上马回家吧!再絮絮叨叨要被我师呵责。
注释:¹譊譊:说个不停。²师:参寥。³呵:责怪。真正的体悟属于心灵的体验,如果一味喋喋不休,那就落了语言障了,所以要赶紧打住,以免参寥禅师责怪。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yú)欲语防飞梭¹
译文:佳人不肯回秋波呢,就像谢幼舆那样想搭讪你还要防备她的飞梭。
注释:¹“幼舆”句:晋谢鲲字幼舆,他调戏邻家高氏女,女投梭折其齿。这里用以向王巩、颜复开玩笑,因为他们挟妓同游。
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磨。
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磨。
译文:荡着轻舟耍弄江水就为买她一笑,在醉中摇着船桨肩与肩相接磨。
不似长安闾里侠,貂裘夜走胭脂坡。
不似长安闾里侠,貂裘(qiú)夜走胭脂坡¹
译文:不像长安闾里的游侠,穿着貂裘夜里奔走在胭脂坡中。
注释:¹胭脂坡:意即“红尘”,因借指妓坊,故用此艳名。
独将诗句拟鲍谢,涉江共采秋江荷。
独将诗句拟鲍(bào)¹,涉江共采秋江荷。
译文:只仿拟鲍照谢灵运作诗句,渡涉江水一起采摘秋江的莲荷。
注释:¹鲍谢:鲍照、谢灵运,东晋、刘宋时代大诗人。
不知诗中道何语,但觉两颊生微涡。
不知诗中道何语,但觉两颊生微涡。
译文:不知诗中说些什么话语,只觉得佳人两颊生出小酒窝。
我时羽服黄楼上,坐见织女初斜河。
我时羽服黄楼上,坐见织女初斜河。
译文:我当时身着羽服坐在黄楼上,观看织女星刚刚斜倚着银河。
归来笛声满山谷,明月正照金叵罗。
归来笛声满山谷,明月正照金叵(pǒ)¹
译文:归来时笛声在山谷间回响,明月恰好映照着金叵罗酒杯。
注释:¹金叵罗:酒杯名。
奈何舍我入尘土,扰扰毛群欺卧驼。
奈何舍我入尘土,扰扰毛群¹欺卧驼²
译文:怎么放下我进入红尘,在纷纷扰扰的人生中面对着大宇宙。
注释:¹毛群:言其小,意指人生。²卧驼:言其大,意指宇宙。
不念空斋老病叟,退食谁与同委蛇。
不念空斋老病叟,退食¹谁与同委蛇。
译文:不想想空书斋中多病的老者,退朝回家吃饭跟谁实现自得的生活。
注释:¹退食:下班回家吃饭。
时来洪上看遗迹,忍见屐齿青苔窠。
时来洪上看遗迹,忍见屐齿青苔窠。
译文:时常到百步洪上来看看旧迹,不忍心看到那么多青苔印上了屐齿。
诗成不觉双泪下,悲吟相对惟羊何。
诗成不觉双泪下,悲吟相对惟羊何¹
译文:诗歌作成后不觉流下两行泪水,相对悲吟惟有羊璿之和何长瑜。
注释:¹羊何:羊璿之、何长瑜,南北朝人,与荀雍和谢惠连号称“四友”。
欲遣佳人寄锦字,夜寒手冷无人呵。
欲遣佳人寄锦字,夜寒手冷无人呵。
译文:想叫佳人寄出锦字文章,但夜里寒冷写诗的手冰凉没人呵气。

  此诗的前半写舟行洪中的惊险,后半纵谈人生的哲理。

  前半一大段开头四句写长洪为乱石所阻激,陡起猛落,急湍跳荡。舟行其间,就像投掷梭子一样,就连经常驾船的熟练水手,也会大声叫唤,甚至水边的野鸭,也都惊飞起来。一线急流,和乱石互相磋磨,发出撞击的声响。后四句连用妙喻,形容这水波有如狡兔的疾走,鹰隼的猛落,如骏马奔下千丈的险坡,这轻舟如断弦离柱,如飞箭脱手,如飞电之过隙,如荷叶上跳跃的水珠,光怪离奇,势难控制。前两句写水波的猛势,后两句写船在波涛上动荡的情景,有声有势,渲染入神。接着以“四山眩转”等四句写船上乘客此时的感受:人们处于轻舟之中,仿佛四面的山峰都在旋转;急风掠过耳边,使人心动神驰。所见的是流沫飞逝,百漩千涡。在这奇险当中,虽说精神为之一快,却料想不到凭着秋水之涨,江水竟然有如此的威力。“崄中”两句,总结形容水势的前文,转而开展纵谈哲理的后半,是承上启下之笔。

  后半篇大段,专谈哲理。“我生”以下六句,是由序文中所说人生会晤无常所引起的感慨。首两句是说:人生在世,生命是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流逝的,好比逝水一样,在不舍昼夜地流逝着。但人的意念,却可以任意驰骋,能不为空间时间所限制,一转念的瞬息之间,就可以越过辽远的新罗。“一念逾新罗”是化用佛家语:“新罗在海外,一念已逾。”(见《传灯录》卷二三),又发挥了庄子“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的思想(《庄子·在宥》),表明生命虽然会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辞》),任听自然去支配;意志倒是可以由人们自己掌握,不为造物所主宰。“纷纷争夺”两句感叹说:人们在世间,不少人只知道争权夺利,好似处在醉梦里一般。然而世事沧桑,变化极快。谁能相信洛阳宫门前的铜驼,竟会埋没在荆棘里面呢?这种世事变化的反复,看起来比洪水的奔流还要快些,可谁又能理解呢?后两句“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是说觉悟过来,俯仰之间,便像已经越过了千种劫波,就是说失去了许多光阴。千劫,意即很长时间;“劫”是梵文佛家语“劫波”的省称。再回头看看流水,则依然盘曲如故。就以百步洪而言,也还是安闲自得的。以上六句是作者对生命、意念和世事的看法,杂揉了佛家道家的思想。

  “君看”以下四句:是就行舟洪中的人说的。先说,古人在这百步洪里,也留下了不少遗迹,但是其人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岸边的苍石上,还留有蜂巢一般的篙眼。然后说,但如能此心无所住著,自己的思想能够旷达,即便自然界运行得再快,也与他无妨。“住”,即住著,是佛家语,“僵化”的意思。《金刚经》里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活,诗中采用了这种说法,以示人要自求解脱,不被外物所拘牵。结尾两句:“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总束前文,悠然而止,表明关于人生的哲理,前面已经说了个梗概,至此,各人都该离船上马转向归途了;再多说多辩,参寥禅师是会呵责人们的。诗的这一大段,总起来讲,是解说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人应超脱旷达,不为外物所奴役的道理。诗的结尾,非常幽默,足以显示诗人笔之所至、无所不适的超迈风格。

  综观全诗,前半写景,有滩陡涡旋,一波三折之势;后半谈哲理,极飘逸超脱、不为事物限制之妙。苏轼诗风格上的一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在这首诗中写洪波湍急,在四句中连用七种比喻,各极其态,各逞其妍,笔墨淋漓恣肆,蔚为壮观,千古罕见。谈哲理部分,参入佛家思想,运以庄子文笔,启示人们应掌握自己的意念,力求超越时空的局限,以开脱胸襟求得自由。虽混杂了一些佛、道的消极因素,但从述真、乐观,不受环境支配这些方面来说,又具有积极的一面。此诗的艺术性是高超的,所谓行气如虹,行神如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可以作为此诗艺术手法的注脚。

参考资料:
1、 马祖熙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91-393

bǎihóngèrshǒu

shì sòngdài 

wángdìngguófǎng访péngchéng  zhàoxiǎozhōuyánchángdàoxiépàn yīng qīngsān yóushuǐ běishàngshèngshān nánxiàbǎihóng chuīyǐnjiǔ chéngyuèérguī shíshìwǎng zhuó zhùhuánglóushàng xiāngshìérxiào wéitàibái shìjiānsānbǎinián dìngguóyuè cānliáoshīfàngzhōuhóngxià zhuīhuái怀nǎngyóu wéichén kuī岿ránértàn zuòèrshī cānliáo dìngguó qiěshìyánchángdào shūyáowényāotóngyún 

chánghóngdǒuluòshēngtiào qīngzhōunánxiàtóusuō 
shuǐshījuéjiàoyàn luànshíxiàn线zhēngcuō 
yǒuzǒuyīngsǔnluò jùnxiàzhùqiānzhàng 
duànxiánzhùjiàntuōshǒu fēidiànguòzhūfān 
shānxuànzhuǎnfēngèěr dànjiànliúshēngqiān 
xiǎnzhōngsuīkuài shuǐkuāqiū 
shēngchénghuàshì zuòjuéniànxīnluó 
fēnfēnzhēngduózuìmèng xìnjīngmáitóngtuó 
juéláiyǎngshīqiānjié huíshìshuǐshūwēi 
jūnkànànbiāncāngshíshàng láigāoyǎnfēng 
dànyīngxīnsuǒzhù zàosuīshǐ 
huíchuánshàngguī duōyánnáonáoshīsuǒ 

jiārénwèikěnhuíqiū yòufángfēisuō 
qīngzhōunòngshuǐmǎixiào zuìzhōngdàngjiǎngjiānxiāng 
chángānxiá diāoqiúzǒuyānzhī 
jiāngshībàoxiè shèjiānggòngcǎiqiūjiāng 
zhīshīzhōngdào dànjuéliǎngjiáshēngwēi 
shíhuánglóushàng zuòjiànzhīchūxié 
guīláishēngmǎnshān míngyuèzhèngzhàojīnluó 
nàishěchén rǎorǎomáoqúntuó 
niànkōngzhāilǎobìngsǒu tuì退shíshuítóngwēi 
shíláihóngshàngkàn rěnjiànchǐ齿qīngtái 
shīchéngjuéshuānglèixià bēiyínxiāngduìwéiyáng 
qiǎnjiārénjǐn hánshǒulěngrén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yuàn)¹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²转霏(fēi)³
译文: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
注释:¹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是帝妃游幸之所。²水精宫殿:即水晶宫殿,指芙蓉苑中宫殿。³霏微:迷濛的样子。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桃花细逐杨花落¹,黄鸟时兼白鸟飞。
译文:桃花与杨花随风轻轻飘落,黄色的鸟群中不时地夹杂着几只白色的鸟一同飞翔。
注释:¹细逐杨花落:一作“欲共杨花语”。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纵饮久判(pān)¹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译文: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而我懒于参朝,的确有违世情。
注释:¹判:甘愿的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¹情更觉沧(cāng)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³
译文: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
注释:¹吏:一作”含“。²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³拂衣:振衣而去。指辞官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前两联是曲江即景。“苑外江头坐不归”,“坐不归”,表明诗人已在江头多时。这个“不”字很有讲究,如用“坐未归”,只反映客观现象,没有回去;“坐不归”,则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不想回去,可见他心中的情绪。这就为三、四联的述怀作了垫笔。

  以下三句,接写坐时所见。“水精宫殿转霏微”,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这表面上是承“坐不归”而来的:久坐不归,时间已经快到晚上,所以宫殿霏微。但是,下面的描写中,却没有日暮的景象,这就透露了诗人另有笔意。浦起龙《读杜心解》曾将诗人这一时期所写的《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曲江对雨》,跟作于安史之乱以前的《丽人行》作过比较,指出:“此处曲江诗,所言皆‘花’、‘鸟’、‘蜻’、‘蝶’。一及宫苑,则云‘巢翡翠’,‘转霏微’,‘云覆’,‘晚静’而已。视前此所咏‘云幕’,‘御厨’,觉盛衰在目,彼此一时。”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水精宫殿转霏微”所显示的,即是一种虚空寥落的情景,这个“转”字,则有时过境迁的意味。

  与此刚好成对照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细逐”、“时兼”四字,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由拟人法改为描写法。之所以这样改,是因为“桃花欲共杨花语”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

  这一联用“自对格”,两句不仅上下对仗,而且这一句的某些字词也相对。此处“桃”对“杨”,“黄”对“白”。鸟分黄白,这是明点,桃杨之色则是暗点:桃花红而杨花白。这般色彩又随着花的“细逐”和鸟的“兼飞”而呈现出上下飘舞的动人景象,把一派春色渲染得异常绚丽。

  风景虽好,却是暮春落花时节。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情,于是三、四联对酒述怀,转写心中的牢骚和愁绪。

  先写牢骚:“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这是诗人的牢骚话,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这里所说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无为之辈,牢骚已经发到了唐肃宗李亨的头上。诗人素以“忠君”为怀,但失望过多的时候,也禁不住口出微辞。以此二句,足见诗人的愤懑不平之气。

  最后抒发愁绪:“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这一联是说: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这里,以“沧洲远”、“未拂衣”,和上联的“纵饮”、“懒朝”形成对照,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杜甫虽然仕途失意,毕生坎坷,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始终如一,直至逝世的前一年(769年),他还勉励友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希望以国事为己任。可见诗人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于花鸟清樽,正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72-473 .

jiāngduìjiǔ--

yuànwàijiāngtóuzuòguīshuǐjīnggōng殿diànzhuǎnfēiwēi

táohuāzhúyánghuāluòhuángniǎoshíjiānbáiniǎofēi

zòngyǐnjiǔpànréngònglǎncháozhēnshìxiāngwéi

qínggèngjuécāngzhōuyuǎnlǎoshāngw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