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去西游春未半,蜀山云雪入诗情。青萝拂水花流影,
北去西游春未半,蜀山云雪入诗情。青萝拂水花流影,
翠霭隔岩猿有声。日出空江分远浪,鸟归高木认孤城。
翠霭隔岩猿有声。日出空江分远浪,鸟归高木认孤城。
心期万里无劳倦,古石苍苔峡路清。
心期万里无劳倦,古石苍苔峡路清。

sòngyǒurényóushǔ--liúcāng

běi西yóuchūnwèibànshǔshānyúnxuěshīqíngqīngluóshuǐhuāliúyǐng

cuìǎiyányuányǒushēngchūkōngjiāngfēnyuǎnlàngniǎoguīgāorènchéng

xīnwànláojuànshícāngtáixiáqīng

刘沧

刘沧

刘沧(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人。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刘沧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沧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据 《唐才子传》,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 ▶ 10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野外¹²人事³,穷巷(guǎ)轮鞅(yāng)
译文: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
注释:¹野外:郊野。²罕:少。³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⁴穷巷:偏僻的里巷。⁵轮鞅:指车马。鞅: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白日¹掩荆(jīnɡ)(fēi)²,虚室绝尘想³
译文: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注释:¹白日:白天。²荆扉:柴门。³尘想:世俗的观念。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
时复¹(xū)²中,披³草共来往。(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
译文: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
注释:¹时复:有时又。²墟曲:乡野。曲:隐僻的地方。³披:拨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相见无杂言¹,但道²桑麻长(zhǎng)
译文: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注释:¹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²但道:只说。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译文: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常恐霜霰(xiàn)¹至,零落同草莽(mǎng)²
译文: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¹霰:小雪粒。²莽:草。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

  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柴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里人。墟曲,墟里、乡野。曲:乡僻。披:拨开。这两句是说,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这两句是说,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麻桑,可见他在劳动中同农民也有了共同语言。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人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充满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土:指被开垦的土地。这两句是说,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霰:小冰粒。草莽:野草。莽:密生的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3、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
4、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guīyuántián ·èr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wàihǎnrénshì qióngxiàngguǎlúnyāng 
báiyǎnjīngfēi shìjuéchénxiǎng 
shízhōng cǎogòngláiwǎng  (zhōngzuò rén )
xiāngjiànyán dàndàosāngzhǎng 
sāngzhǎng guǎng广 
chángkǒngshuāngxiànzhì língluòtóngcǎomǎng 
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如今有二丝。
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如今有二丝。
译文:我平生志愿都在嗜学方面孜孜不倦,如今头上已经增添了白发。
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
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
译文:渔夫都知道溪谷深处鱼才更多,山妻却不信我的功名迟迟才能熬出头。
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
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
译文:她用荆条制作的鬓钗撩拨着鬓角,对着明镜化妆描眉。
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
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
译文:今天我们就成了互不相识的过路人了,再相逢也许就是下山的时候了。

sòng--yángzhìjiān

píngshēngzhìzàiqínshītóushàngjīnyǒuèr

shàngzhīànshānxìnchūshēnchí

jīngchāirènliāoxīnbìnmíngjìngcóngbiéhuàméi

jīn便biàntóngxíngxiāngféngshìxiàshānshí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醉拍春衫惜旧香¹。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译文:借着醉意拍春衫,回想着,旧恼春衫上的香。天将离愁与别恨,折磨我这疏狂人。路上年年生秋草,楼中恼恼进夕阳。
注释:¹旧香:指过去欢乐生活遗留在衣衫上的香泽。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云渺(miǎo)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¹,莫向花笺(jiān)费泪行。
译文:登楼望;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在哪方。相思话语无诉处,又何必,写在信纸上,费了泪千行。
注释:¹无凭语:没有根据的话。
此词在对作者往日欢歌笑乐的回忆中,流露出他对落拓平生的无限感慨和微痛纤悲。上片于室内的角度写离恨。起首两句抒写离恨的无法排遣。“旧香”是往日与伊人欢乐的遗泽,乃勾起“离恨”之根源,其中凝聚着无限往昔的欢乐情事,自觉堪惜,“惜”字饱含着对旧情的深切留念。而“醉拍春衫”则是产生“惜旧香”情思的活动,因为“旧香”是存留在“春衫”上的。句首用一“醉”字,可使人想见其纵恣情态,“醉”,更容易触动心怀郁积的情思。次句乃因“惜旧香”而激起的无可奈何之情。“疏狂”二字是作者个性及生活情态的自我写照。“疏”为阔略世事之意。这句意谓以自己这个性情疏狂的人却被离恨所烦恼而无法排遣,而在句首着一“天”字,使人觉得他的无可奈何之情是无由开解的。“年年”两句选取最常见的秋草、夕阳,烘托思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思念之情。路上秋草年年生,实写征人久久不归;日日楼中朝暮独坐,实写为离恨折磨之苦。过片承“夕阳”而写云、水,将视野扩展,从云水渺茫、征人归路难寻中,突出相见无期。此二句即景生情,以景喻情,道出了主人公于楼上怅望时的情思。结拍两句是无可奈何的自慰,措辞无多,然而读之使人更觉哀伤。“莫向花笺费泪行”虽是决绝之辞,却是情至之语,从中带出已往情事,当是曾向花笺多费泪行。既然离恨这般深重,非言辞所能申写,如果再“向花笺费泪行”,那便是虚枉了。

zhètiān ·zuìpāichūnshānjiùxiāng

yàndào sòngdài 

zuìpāichūnshānjiùxiāng tiānjiānghènnǎoshūkuáng niánniánshàngshēngqiūcǎo lóuzhōngdàoyáng 
yúnmiǎomiǎo shuǐmángmáng zhēngrénguīduōcháng xiāngběnshìpíng xiànghuājiānfèilèiháng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¹始举孝廉(lián)²,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³,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wǔ)¹⁰¹¹常侍¹²。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译文: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担心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注释:¹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²孝廉:汉代从汉武帝开始,规定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听候使用,东汉时每年由各郡、国从二十万人中荐举一人,曹操被举为孝廉时才二十岁。孝指善事父母,廉指清廉方正。³岩穴知名之士:指隐居而有名望的人。岩穴:山洞石室。⁴海内人:这里主要指世家豪族。曹操出身宦官家庭,故被轻视。⁵郡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即太守。⁶政教:行政和教化。⁷世士:世人。⁸在济南:曹操于中平元年(184年)为济南国相,职位相当于太守。济南国辖境在今山东济南一带。⁹除残去秽:曹操任济南国相时,下属官吏多趋附权贵,贪赃枉法。曹操奏请撤免八个县官,下令捣毁六百多所祠庙,严禁祭祀鬼神,因此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近臣。¹⁰违迕:违背、触犯。¹¹诸:之于。¹²常侍:也称中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掌管宫廷文书和传达皇帝命令。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shào)¹,顾视同岁²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qiáo)³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bì),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译文: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学社,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注释:¹年纪尚少:曹操任济南相期满,朝廷调他为东郡太守。他托病辞官还乡,年方三十来岁。²同岁: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³谯:今安徽亳县。曹操的故乡。⁴精舍:古人认为心是精神所居之处,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讲学的学社,后来也指出家人修炼的场所为精舍,精舍多指此意。⁵底下之地:低洼之地,指瘠薄的土地。⁶泥水自蔽:意谓老于荒野,不求闻达。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徵(zhēng)为都尉¹,迁典军校尉²,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³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biàn)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译文: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注释:¹都尉:官名,管军事,官阶相当于太守。²典军校尉:武官名,掌管近卫兵,多由皇帝亲信担任。188年(中平五年),汉灵帝刘宏建立西园军,设置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³讨贼:指讨伐地方军阀和镇压农民起义军。⁴征西将军:东汉时授征西将军的有四人,他们对东汉王朝都立过功劳。曹操借此述志,表示愿做东汉王朝的功臣。⁵董卓之难:董卓原是凉州(今甘肃、宁夏一带)豪强,灵帝时任并州(今山西太原)牧。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为了消灭宦官,召董卓领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董卓自封都尉和相国,操纵朝政。各州郡起兵反对,成立讨卓联军。⁶兴举义兵:指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都自称“义兵”。⁷汴水之战:初平元年(190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各州郡声称讨董,实各怀私利,又怕董卓兵强,不敢先进。曹操独率军西进,与董卓部将徐荣在荥阳的汴水(今名索河,在河南省荥阳县西南)一带交战,因兵少无援失败。曹操本人被流矢所中,连夜逃走。⁸扬州更募:曹操汴水战败后,与夏侯惇等到扬州重新召募兵丁。东汉末年,扬州的州治在今安徽省合肥,辖今江苏、安徽一带。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后领兖(yǎn)¹,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²(jiàn)³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jǔ),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xiāo)其二子。又刘表¹⁰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¹¹,以观世事,据有当州¹²,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译文: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注释:¹兖州:东汉十三州之一,辖今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东部。²袁术:字公路,袁绍的异母弟,九江郡太守,东汉末年江淮一带世族豪强大军阀。³僭号:盗用皇帝称号。⁴九江:郡名,辖今江苏、安徽省南部和江西省。⁵露布:布告,宣示。⁶禽:同“擒”。⁷解沮:瓦解崩溃。⁸袁绍:字本初,袁术之兄。⁹枭:即枭首,斩首而悬之示众。¹⁰刘表:字景升,汉皇族鲁恭王刘余的后代,东汉末豪强军阀。献帝初平(190—193年)年间任荆州刺吏。¹¹乍前乍却:忽前忽后。意喻投机。¹²当州:当地,即荆州,辖今湖北、湖南等地。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¹,妄相忖度,每用耿(gěng)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²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yīn),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³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lì),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sì)乎!”胡亥之杀蒙恬(tián)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chuàng)然流涕也。孤祖、父¹⁰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¹¹兄弟,过于三世矣。
译文: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的原因,是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啊。”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注释:¹不逊之志:不忠顺的想法。指别人认为曹操有代汉自立为皇帝的野心。²垂称:垂名,称颂。³以大事小: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⁴赵王:赵惠文王。⁵徒隶:犯人和奴隶,此泛指地位低贱的人。⁶后嗣:后代,指燕惠王。⁷胡亥:秦始皇嬴政的小儿子,继始皇立,称二世。⁸蒙恬:秦始皇时名将,秦统一六国后,他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死后,赵高伪造始皇遗诏,逼使蒙恬自杀。⁹三世:蒙恬祖父蒙骜、父亲蒙武、连他自己共三代。均为秦国名将。¹⁰祖、父:指曹操的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¹¹子桓:曹操次子曹丕的字。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¹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gé)之要²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³有《金縢(téng)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译文:我不仅是对诸位来诉说这些,还常常将这些告诉妻妾,让她们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诉她们说:“待到我死去之后,你们都应当改嫁,希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我这些话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得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迫不得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
注释:¹万年:死的代称。²肝鬲之要:出自内心的至要之言。鬲,同“膈”,胸膈。³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周成王叔。⁴金縢:《尚书·周书》篇名。縢,封缄。金縢密封的金属柜。⁵便尔:就此。⁶委捐:放弃,交出。⁷执事:指朝廷统率军队的主管权。⁸武平侯国:建安元年(196年),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武平,在今河南鹿邑县西。⁹为万安计:曹操此令公布后,据《魏书》记载:汉献帝在第二年,即建安十六年(211年),封曹操之子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孤闻介推(tuī)¹之避晋封,申胥(xū)²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³,仗钺(yuè)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yì)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bàng)议,少减孤之责也。
译文: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我仰仗着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考虑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注释:¹介推:即介子推,春秋时晋国人,曾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大封从亡诸臣。介子推不挂念自己的功劳,与他的母亲隐于绵山而死。后世又传说重耳曾烧山要他出来做官,他坚不出山,抱木被烧而死。²申胥:即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子胥率吴军伐楚,攻下郢都。申包胥求救于秦,痛哭七日,终于感动了秦哀公,求得救兵,击退吴军。楚昭王回到郢都,赏赐功臣。他避而逃走,不肯受赏。³威灵:指汉皇室祖宗的威武神灵。⁴钺:古兵器,形似大斧,也是天子出征时的一种仪仗。皇帝授钺给主将,即象征代表天子出征。⁵推:指挥。⁶天助汉室:这是曹操表示不自居功的客气话。⁷四县:指武平、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县)、柘(今河南柘城县北)、苦(hù,今河南鹿邑县东)。⁸食户三万:受三万户人家所纳赋税的供养。⁹分损:减少,平息。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意望已过矣”,作者主要叙述了自己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功绩。首先他叙述了自己早年的志向,他当时虽少年得志,但非知名之士,只想做一个郡守,先在政治教化中树立声誉:因此他在任济南相时,严惩那些贪官污吏,但触犯宦官利益,遭到豪强的反对。

  其次,写隐居家乡的生活,政治上初试锋芒却受挫后,曹操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表面上隐居在乡渎书射猎,实际上却是养精蓄锐,等待机会东山再起。同时,表明自己只是希望在讨贼立功中封侯,并未有什么大志或野心,本志有限。再次,叙述自己先后消灭军阀袁术、袁绍、刘表的历史功绩,同时说明自己目前虽身为丞相,但实质远远超越了最初的志向,因此也不会再有更大的野心。

  第二部分从“今孤言此”到最后,这部分作者用贤人志十的典故,说明自己既无野心又不让权的苦心,即明本志。“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一句满怀自尊、自负之意,也说明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二如果没有曹操的拥戴,汉家王朝恐怕早已四分五裂了,曹操在维持汉末圈家局部统一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鲁迅先生就很欣赏曹操的坦率:“曹操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没有说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曹操首先借齐桓公、晋文公“以其兵势广、大,犹能事奉周摩”。说明他自己定会效法前人忠心侍奉汉室政权, “以大事小”。接着又举乐毅和蒙恬两个历史人物来与自己想比,用意同前。曹操借蒙恬“积信于秦三世”,来表明自己一家也会和蒙恬一样知恩图报,绝不会心存二志。更何况鉴于圣明如周公者.尚留有金滕之书以自明,作者借此再次表明心迹。

  然后作者阐明了自己拒绝让出兵权的原因,即出于自身和子孙以及冈家安全的考虑,不愿“慕虚名而处实祸”。明确坚定的语气,显示出作者在关系个人命运和围家安危的原则问题上,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含糊。

  最后,曹操又以“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的事迹来自省,表示要学习前贤的高风亮节,居功不傲,虽然自己有“荡平天下”的重要功绩.但封兼四县的邑土却受之有愧。因而他准备要让出三县的封地,以表明意向,消除众舆论的攻击之势,显示曹操成熟灵活的政治手腕,给人以谦恭礼让的印象,让县这一举动在政治上可以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篇文章写得直率洒脱、大义凛然。全文结构安排井然有序,前半部分侧重叙事,后半部侧重“明志” 作者善用典故,用齐桓、晋文说明自己会“尊王攘夷”;乐毅、蒙恬表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用介推、申胥说明自己的高风亮节;用周公的《金滕》之书阐明自己的良苦用心,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让文章内容充盈。在语言方面,全文直白自然,毫无雕饰之迹,表现了曹操利落而坚定的性格以及处世原则。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而枝节问题上则可以做出让步,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豪气和见识。

参考资料:
1、 白雪,李倩编著.古文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第202页

shùzhìlìng

cáocāo liǎnghàn 

    shǐxiàolián niánshào běnfēiyánxuézhīmíngzhīshì kǒngwéihǎinèirénzhīsuǒjiànfán wéijùnshǒu hàozuòzhèngjiào jiànmíng shǐ使shìshìmíngzhīzhī zàinán shǐchúcánhuì píngxīnxuǎn wéizhūchángshì wéiqiángháosuǒfèn忿 kǒngzhìjiāhuò bìnghuán 

    guānzhīhòu niánshàngshào shìtóngsuìzhōng niányòushí wèimíngwéilǎo nèizhī cóngquèèrshínián dàitiānxiàqīng nǎitóngsuìzhōngshǐzhěděngěr shíguīxiāng qiáodōngshízhùjīngshè qiūxiàshū dōngchūnshèliè qiúxiàzhī shuǐ juébīnwǎngláizhīwàng ránnéng 

    hòuzhēngwéiwèi qiāndiǎnjūnjiàowèi suìgèngwéiguójiātǎozéigōng wàngfēnghóuzuòzhēng西jiāngjūn ránhòudàoyán hànzhēng西jiāngjūncáohóuzhī  zhì érzāozhídǒngzhuózhīnàn xīngbīng shìshíbīngnéngduōěr ránchángsǔn duōzhī suǒránzhě duōbīngshèng qiángzhēng tǎnggèngwéihuòshǐ biànshuǐzhīzhànshùqiān hòuhuándàoyángzhōugèng guòsānqiānrén běnzhìyòuxiàn 

    hòulǐngyǎnzhōu xiánghuángjīnsānshíwànzhòng yòuyuánshùjiànhàojiǔjiāng xiàjiēchēngchén míngményuējiànhàomén bèijiēwéitiānzhīzhì liǎngzhēngwéihuánghòu zhìdìng rényòuquànshùshǐ使suìwèi tiānxià yán cáogōngshàngzài wèi  hòutǎoqínjiāng huòrénzhòng suìshǐ使shùqióngwángjiě bìngér zhìyuánshàoběi bīngshìqiángshèng duóshì shízhī dàntóuwéiguó mièshēn chuíhòu xìngérshào xiāoèr yòuliúbiǎowéizōngshì bāocángjiānxīn zhàqiánzhàquè guānshìshì yòudàngzhōu dìngzhī suìpíngtiānxià shēnwéizǎixiàng rénchénzhīguì wàngguò 

    jīnyán ruòwéi rényánjìn huìěr shèshǐ使guójiāyòu zhīdàngrénchēng rénchēngwáng huòzhěrénjiànqiángshèng yòuxìngxìntiānmìngzhīshì kǒngxīnxiàngpíng yányòuxùnzhīzhì wàngxiàngcǔnduó měiyònggěnggěng huán jìnwénsuǒchuíchēngzhìjīnzhě bīngshìguǎng广 yóunéngfèngshìzhōushì  lún yún  sānfēntiānxiàyòuèr shìyīn zhōuzhīwèizhì  néngshìxiǎo yuèzǒuzhào zhàowángzhīyān yuèérchuí duìyuē  chénshìzhāowáng yóushìwáng chénruòhuò fàngzàiguó shìránhòu rěnmóuzhàozhī kuàngyānhòu  hàizhīshāméngtián tiányuē  xiānrénzhìsūn xìnqínsānshì jīnchénjiāngbīngsānshíwàn shìbèipàn ránzhīérshǒuzhě gǎnxiānrénzhījiàowàngxiānwáng  měièrrénshū wèichángchuàngránliú  zhìshēn jiēdàngqīnzhòngzhīrèn wèijiànxìnzhě huánxiōng guòsānshì 

    fēiduìzhūjūnshuì chángqiè jiēlìngshēnzhī wèizhīyán  wànniánzhīhòu cáojiēdàngchūjià lìngchuándàoxīn shǐ使rénjiēzhīzhī  yánjiēgānzhīyào suǒqínqínkěnkěnxīnzhě jiànzhōugōngyòu jīnténg zhīshūmíng kǒngrénxìnzhī ránbiàn便ěrwěijuānsuǒdiǎnbīngzhòng huánzhíshì guījiùpínghóuguó shí zhě chéngkǒngbīngwéirénsuǒhuò wéisūn yòubàiguójiāqīngwēi shìmíngérchǔshíhuò suǒwéi qiáncháoēnfēngsānwéihóu shòu jīngèngshòuzhī fēiwéiróng wéiwàiyuán wéiwànān 

    wénjiètuīzhījìnfēng shēnzhītáochǔshǎng wèichángshèshūértàn yòuxǐng fèngguówēilíng zhàngyuèzhēng tuīruòqiáng chǔxiǎoérqín zhīsuǒ dòngwéishì xīnzhīsuǒ xiàng suìdàngpíngtiānxià zhǔmìng wèitiānzhùhànshì fēirén ránfēngjiānxiàn shísānwàn kānzhī jiāngwèijìng ràngwèi zhì ér jīnshànghuányángxià zhè sānxiànèrwàn dànshípíngwàn qiěfēnsǔnbàng shàojiǎnzhī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¹
译文:江南的十月天气很好,冬天的景色仍然有春天的盛貌。
注释:¹春华:比喻季节盛况美丽自然风貌,又有初春形态气候之盛貌。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霜轻未杀萋(qī)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译文:小草上落着轻轻的一层薄霜,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像被风干了的沙粒一般。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老柘(zhè)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译文:老柘树叶子是黄色的,犹如一棵娇嫩的小树。寒樱不依时序,开出枝枝白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译文:这个时候的我只羡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闲,作为太守的我被公务缠身,没有进入酒家的理由。

zǎodōng

bái tángdài 

shíyuèjiāngnántiānhǎo liándōngjǐngchūnhuá 
shuāngqīngwèishācǎo nuǎnchūgānshā 
lǎozhèhuángnènshù hányīngzhībáishìkuánghuā 
shíquèxiànxiánrénzuì yóujiǔji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