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我文皇,恢恢庙算长。定鼎凭天险,因山作地藏。
赫赫我文皇,恢恢庙算长。定鼎凭天险,因山作地藏。
三泉疏雁海,万壑转龙荒。云结苍梧色,峰成金粟冈。
三泉疏雁海,万壑转龙荒。云结苍梧色,峰成金粟冈。
寝园驯象守,松柏孝乌翔。清跸传虚谷,灵旗隐洞房。
寝园驯象守,松柏孝乌翔。清跸传虚谷,灵旗隐洞房。
遗弓仙驭远,上食穗帷张。臣生良已晚,幸此拜冠裳。
遗弓仙驭远,上食穗帷张。臣生良已晚,幸此拜冠裳。

cháozhǎnglíng--tángshùnzhī

wénhuánghuīhuīmiàosuànzhǎngdìngdǐngpíngtiānxiǎnyīnshānzuòcáng

sānquánshūyànhǎiwànzhuǎnlónghuāngyúnjiécāngfēngchéngjīngāng

qǐnyuánxúnxiàngshǒusōngbǎixiàoxiángqīngchuánlíngyǐndòngfáng

gōngxiānyuǎnshàngshísuìwéizhāngchénshēngliángwǎnxìngbàiguānshang

唐顺之

唐顺之

唐顺之(公元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 4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
莫怪鸳(yuān)(yāng)绣带¹长,腰轻²不胜³舞衣裳。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zì)轻狂
译文:送你的鸳鸯衣带长,你莫见怪,我身体瘦弱也承受不了歌舞挥动的强求。负心的人只贪心去寻花问柳,去向何方?依旧寻欢作乐、追求声色、放纵轻浮。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唐教坊曲。以五代欧阳炯所作为正格。双调62字,平韵仄韵互用。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醉琼枝》。¹鸳鸯绣带:绣有鸳鸯花纹的衣带,男女定情信物之一。²腰轻:细腰,这里代指瘦弱的身体。³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⁴薄幸:薄情,负心。⁵系马:拴马。⁶恣:任凭。⁷轻狂:放浪,轻浮。
花谢絮飞春又尽,堪恨。断弦尘管伴啼妆。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
花谢絮(xù)飞春又尽,堪恨。断弦¹尘管²伴啼妆³。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qiáo)(cuì)却羞郎。
译文:又一个凄苦的春天在悲伤中过去,心中无限惆怅。琴长久不弹,弦早已断了,管长久不吹,已落满尘土,与这两件东西为伴的是女人的啼妆。若不信请回来看看,怕相见,自己的憔悴容颇见不得他。
注释:¹断弦:琴弦断绝。²尘管:乐器陈旧。³啼妆:泪湿容妆。⁴归来:从良。⁵憔悴:黄瘦,困顿。

  上片写感旧,写一歌妓独处深闺的怨恨和相思。第一、二句写歌妓自我申辩,承担不起绣有鸳鸯花纹的衣裳。歌妓这些感情的困扰,压抑的痛苦,是负心郎对歌妓的偏见造成的,表达了词人对人性不平等的悲观,“莫怪”,“不胜”都强烈地反映了女性的抗争。第三、四、五句写歌妓对负心郎行为的披露。在“垂杨系马”处,负心郎依旧 “游冶”、“轻狂”。“薄幸”是披露负心郎薄情,“游冶”是披露负心郎寻欢作乐。“贪”是披露负心郎追求声色,“态轻狂”是披露负心郎放纵轻浮。词人点明这些披露,为的是追求女性平等,追求社会心理平衡。这种主张不向男性妥协而奋心抗争,是词人为女性追求人性平等、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

  下片写伤今,写歌妓被冷落后的遭遇、抗争与矛盾心态。前三句描绘歌妓被冷落后的遭遇。“花谢”、“絮飞”、“春又尽”,不仅点明了他们分手的时间,而且点明了他们情爱已经到了尽头。令人痛恨的是,情感又陷人“断弦”、“尘管”、“啼妆”之中,令歌妓流泪怨愁。这是控诉和反抗,是女性可贵的觉醒。最后发出自信的呼唤,不信以往的道路走错了,坚信自己看准的道路要走下去。然而,歌妓终于从痛苦中发现,夫妻关系的失败会导致人生全盘皆输,歌妓又不得不向负心郎妥协,压抑着自己的人性平等、人格尊严。“怕见”负心郎“动于颜色”,还把希望寄托于张生与莺莺式的“不为傍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的良心发现。这种抗争、矛盾、妥协与良心发现,反映了歌妓的也是词人的思想局限性。

  全词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叙述了一位被丈夫冷落的歌妓为了人性平等而抗争的故事。这是中国歌妓在宋代社会追求人身自由与尊严解放的一位杰出代表。该词的意义就在于向世人呼吁,追求女性平等与女性尊严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旋律,必须长久地演奏下去。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200-203

dìngfēng ·gǎnjiù

shì sòngdài 

guàiyuānyāngxiùdàicháng yāoqīngshèngcháng xìngzhǐtānyóu chù chuíyángqīngkuáng 
huāxièfēichūnyòujìn kānhèn duànxiánchénguǎnbànzhuāng xìnguīláidànkàn jiàn wèilángqiáocuìquèxiūláng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
微月生¹西海²,幽阳³始代升。
译文:月牙儿从西方极远之地生长,太阳落山后就变化上升。
注释:¹生:一作“出”。²西海:指西方极远之地。³幽阳:指落山后的太阳。⁴代:一作“化”。
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圆光¹²东满,阴魄(pò)已朝凝。
译文:圆月正向东方运行满盈,阴暗月魄已在早晨凝成。
注释:¹圆光:满月。²正:一作“恰”。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译文:从混沌元气萌生了天地,三代纪元就已交替废兴。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译文:天道谅必还是这样存在,三正五德谁能加以确证?
本首诗是《感遇诗三十八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其中其三、其三十五作于公元686年(垂拱二年),其二十九作于公元687年(垂拱三年)。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59
2、 宇文所安.初唐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48-180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村落晚晴¹天,桃花映水鲜。
译文:乡村傍晚雨后初晴的天空格外明朗,桃花映照在水中,显得更加鲜艳。
注释:¹晚晴:傍晚雨后初晴。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牧童何处¹去,牛背一鸥眠。
译文:放牛的牧童也不知道去哪里了,只看见远处牛背上有一只鸥鸟,正睡得香甜。
注释:¹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huà

yuánméi qīngdài 

cūnluòwǎnqíngtiān táohuāyìngshuǐxiān 
tóngchù niúbèiōumián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岂是从容唱渭(wèi)¹,个中²³有不平鸣。
译文:我听出来了,你并不是从容不迫地演唱着《渭城曲》,你的歌声中充满了激越与不平。
注释:河市:也叫市河,要苏州城内。歌者:卖唱人。¹渭城:即《渭城曲》,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谱成的乐曲,又叫《阳关三叠》,唐宋时期十分流行。这里是说卖唱人唱这支流行曲,不在于它的送别友人的内容。²个中:此中。³当:想必。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可怜日晏(yàn)¹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²
译文:可怜你在这黄昏时候面容憔悴忍受着饥饿的煎熬,强打着笑容唱着,好似那春天的鸟儿,为了求友不住地啼鸣。
注释:¹日晏:天色已晚。忍饥面--挨饿的脸色。²春深求友声:用《诗经》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典故。是说:春天黄莺叫个不停。是为了寻伴侣。这两句说:可怜他唱到天晚,还没吃口饭,依然忍饥挨饿,强作黄莺般的歌声来吸引听众。

  诗人黄昏时分行走在街上,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在卖唱,声音纡徐婉转,可是诗人从中品出了某种不平的感慨。于是他停下来打量了一下歌者,只见他面黄肌瘦,在这日暮时分还不得不忍着饥饿高歌,以求行人布施。诗写得音调和谐,起句以问句形式,为下句作铺垫,次句自答,补足题目,写出歌者的心声。三、四句使用流水对,进一步阐述歌者的歌声中何以有不平的音符,从对音乐的感受转移到直接的描述,通过“日晏”、“忍饥”、“强作”三个词,把歌者内心的惨痛与生活的艰难完全表现出来,诗又以“可怜”二字领句,表明自己同情的立场。

  范成大晚年退职家居后,写了很多描写下层百姓痛苦的诗歌,诗风朴实自然,带有乐府民歌的特性,同时往往学民歌用双关、谐音词等手法,使诗活泼生动。如此诗末句,用《诗经》典故,一方面切合歌者身份,回照他歌声的美妙;另一方面又暗喻他处境困难,渴望人们同情与施舍。

  关心民瘼的人一般都很富有同情心,范成大就很富有同情心,苦难人的悲声常常使他产生感伤。像这首诗写到听人卖唱一样,他有次在寒冷的夜晚,听到门外有人喊叫卖卜,他就满怀伤悲地写下这么一首诗:“静夜家家闭户眠,满城风雨骤寒天。号呼卖卜谁家子?想歉明朝籴米钱。”(《夜坐有感》)又有一次,他听到卖菜人在大雪天吆喝卖菜,他便作诗说:“饭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这三首诗,写的都是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苦命人,诗的句法与结构也很接近,合在一起,可全面地理解范成大诗作的内容与思想状况。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37-238页

yǒngshìzhě--fànchéng

shìcóngróngchàngwèichéngzhōngdāngyǒupíngmíng

liányànrěnmiànqiángzuòchūnshēnqiúyǒushēng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南望朱雀门¹,北望宣德楼²,皆旧御路也。
注释:¹朱雀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旧城南面有三座门,朱雀门是中间的一座,为正南门。²宣德楼:宫城的正门楼。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州桥¹南北是天街²,父老³年年等驾回
译文:天汉桥南北的天街之上,中原旧老年年都伫足南望,盼望王师返回。
注释:¹州桥:正名为天汉桥,在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宣德门和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河。²天街:京城的街道叫天街,这里说州桥南北街,是指当年北宋皇帝车驾行经的御道。³父老:指汴梁的百姓。⁴等驾回:等候宋朝天子的车驾回来。驾,皇帝乘的车子。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忍泪失声¹²使者,几时真有六军³来?
译文:哭不成声,强忍泪水询问使者,什么时候真有我们朝廷的军队过来?
注释:¹失声:哭不成声。²询:探问,打听。³六军:古时规定,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天子设六军。此处借指王师,即南宋的军队。

  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在朴素的语言中把遗民盼望王师北返的急切而又失望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

  此诗四句,截取了一个生动的场面,有人物、有环境、 有情节、有对话,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小小说来看。环境背景,是第一句的交代,州桥,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因为其南北是御路,作者经过此地,不直写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而是从对面写来,写中原旧老的感情。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中原旧老苦不欲生。这里,“旧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同时,这也是实情。他们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

  接下来,两句忍泪失声的询问,是这个场面的高潮,然突然收结。从内容上看,这样更深刻地表现了中原人民盼望北伐的心情;从艺术上说, 在感情的顶点收结是诗歌创作的妙法, 往往起到语尽不尽的效果。此诗正是如此,诗在到达顶点时戛然而止,可是并非语意都尽,而是余音袅袅。诗人没有以使者身份回答“旧老”的问题,也没有以作者口吻发表议论;但他的感情已经与诗笔叙说的事实、描绘的形象融合为一了。如果一定要作想象的话,那范成大可能只是无言以对,因为南宋统治者的既定政策根本不想收复失地,这是十分可悲的。因此此诗对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也有一定的批判。

  诗歌的创作多用比、兴,然而“赋”──直接叙述或描写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直接叙述,往往比描写更难驾御,这就要求诗人要有敏锐的目光,能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将感情倾注于其中。这首诗的特色就在于此。诗中的典型细节在于两个字──“等”和“询”。旧老岁岁年年在等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几乎到了望穿双眼,几乎要化作“望驾石”,其强烈的愿望和痛苦的心情自然就融于“等”字中。而含泪失声的“询”则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旧老的神情,那颤颤巍巍的身影,如在眼前,那哽哽咽咽的声调,尤在耳旁,真是“沉痛不可多读”。而“几时真有”更是意味深长,早也盼,晚也盼,朝思暮想,朝朝暮暮州桥畔,伫立凝眸,企首悬望,旧老们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他们的弦外之音,因为他们的热切盼望一次又一次地变成失望。而诗人的无言以对,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20-1021

zhōuqiáo

fànchéng sòngdài 

nánwàngzhūquèmén běiwàngxuānlóu jiējiù 

zhōuqiáonánběishìtiānjiē lǎoniánniánděngjiàhuí 
rěnlèishīshēngxúnshǐ使zhě shízhēnyǒuliùjūn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