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三千里,西风两鬓尘。贪名笑吴起,说国叹苏秦。
客路三千里,西风两鬓尘。贪名笑吴起,说国叹苏秦。
托兴非耽酒,思家岂为莼。可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
托兴非耽酒,思家岂为莼。可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

zhōnggǎn怀huái--tángyànqiān

sānqiān西fēngliǎngbìnchéntānmíngxiàoshuōguótànqíntuōxìngfēidānjiǔjiāwèichúnliánjīnyuèzhàoxiāngrén

唐彦谦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 1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其八
其八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其八十三
其八十三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五月十二日抵淮埔作)
(五月十二日抵淮埔作)
其八十七
其八十七
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勋。
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勋。
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其一百三十
其一百三十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参考资料:
1、 傅璇琮.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元明清诗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426-430

hàishī sānbǎishíshǒuxuǎn 

gōngzhēn qīngdài 


tàihángmàizǒuyūnwān mǎngmǎng西dūn 
sòngyáobiānjìngdōng shānkànzhōngyuán 

shísān
zhǐchóulǎnshíduō suànqiānsōu 
céngméitàicāng wénlèipāngtuó 
 yuèshíèrhuáizuò 

shí
rénhénghǎibàijiāngjūn nántiānwèichǎnxūn 
yǒuyīnsānbǎi wánnánxióngwén 

bǎisānshí
táoqiánlóngháo wànxúnyángsōnggāo 
xìnshīrénjìngpíngdàn èrfēnliángfēnsāo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江林多秀发¹,云日复相鲜²
译文:江畔林木枝叶繁茂,花朵盛开;云层与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
注释:¹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²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征路那¹逢此,春心益渺(miǎo)²
译文:哪里能想到征途中能遇上如此美景,春景引发的意兴更加广阔辽远。
注释:¹那:同“哪。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春,《全唐诗》注:“一作乡。”按:作“乡”非。²渺然,幽远的样子。渺,一作“眇”。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兴来只自¹得,佳处²莫能传。
译文: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
注释:¹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²佳处:一作“佳气”。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薄暮(mù)¹津亭²下,余花³满客船
译文:黄昏时分,客船停在渡口的驿亭下,飘落的花瓣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中。
注释:¹薄暮:黄昏时分。²津亭:渡口边的驿亭。³余花:残花。⁴客船:旅客乘坐的船;运载旅客的船。

  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此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颈联述其中不可言传之佳趣;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五六句述其中不可言传之佳趣。中间两联路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尾联复写春江景色。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九龄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音癸签》卷五)。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chūnjiāngwǎnjǐng

zhāngjiǔlíng tángdài 

jiānglínduōxiù yúnxiāngxiān 
zhēngféng chūnxīnmiǎorán 
xìngláizhǐ jiāchùnéngchuán 
jīntíngxià huāmǎnchuán 
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
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
译文:老婆去寻李林甫的女儿——道士李腾空,应该去她在庐山上的茅庐。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译文:她正在用水舂提炼云母以炼丹药,茅庐傍边一定还种有石楠花。
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若爱幽居云,相邀弄紫霞。
译文:你如果喜爱她的幽静居处,就不妨住下,与她一道修炼。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译文:贤妻是宰相的后代,也喜欢学道修炼神仙术。
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
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
译文:洁白的纤手掬弄青霭,绣花的衣裳飘曳紫烟。
一往屏风叠,乘鸾着玉鞭。
一往屏风叠,乘鸾着玉鞭¹
译文:你一到庐山屏风叠,就可以手摇白玉鞭和腾空道长一起乘鹤飞天了。
注释:¹着玉鞭:一作“不着鞭”。

  李白从世俗的喧嚷中走出,来到山碧林翠的庐山屏风叠。“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就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将行程添上几番神秘,几番秀气。诗人情感由豪放变成和缓,表现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的从自然而来,返归自然的艺术心态。所以他毫不晦隐地写道:“若恋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李腾空是唐相李林甫之女,她才智超人,又极有姿色。然而她不慕荣华富贵,却痴心学道,自京都长安来庐山隐居,过着清苦的生活,说明唐代朝野崇尚道家风气之浓。“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寥寥数笔点化出一位心地纯白、无浊秽之气的相门女子具备的不为世俗情欲所沦丧的本性和清静的道士形象。一个人如果对世欲荣利无所追求,其归宿最好就是“一往屏风叠,乘鸾着玉鞭”。李白的妻子也是相门之后,因此也有人认为第二首“多君相门女”指的是李白的妻子。李白夫妻与李腾空一样,所企慕的就是“青莺子千岁,而千岁化桃子”(关尹子《釜》)的与世无争,长生不老的仙界生活,并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定为自己的处世态度。

sòngnèixúnshāndàoshìténgkōngèrshǒu

bái tángdài 

jūnxúnténgkōng yīngdàoshānjiā 
shuǐchōngyúnduì fēngsǎoshínánhuā 
ruòàiyōuhǎo xiāngyāonòngxiá 

duōjūnxiāngmén xuédàoàishénxiān 
shǒuqīngǎi luóyān 
wǎngpíngfēngdié chéngluánzhuóbiān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有欲买履者 一作:郑人有且置履者)
郑人有欲¹买履(lǚ)²,先³自度(duó)其足,而。至¹⁰¹¹市,而忘足¹²之。已¹³¹⁴¹⁵,乃¹⁶曰:“吾忘持¹⁷(dù)¹⁸。”反归取之¹⁹。及²⁰²¹,市罢²²,遂²³不得履。人曰²⁴:“何不试之以²⁵足?”曰:“宁(nìng)²⁶信度,无²⁷自信²⁸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用尺子度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¹欲:将要,想要。²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³先:首先,事先。⁴度: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⁵而:顺承连词 意为然后。⁶置: 放,搁在。(动词)⁷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⁸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⁹坐:通“座”,座位。¹⁰至:等到。¹¹之:到……去,前往。(动词)¹²足:拿、携带。(动词)¹³已:已经。(时间副词)¹⁴得:得到;拿到。¹⁵履:鞋子,革履。(名词)¹⁶乃:于是(就)。¹⁷持:拿,在本文中同“足”。(动词)¹⁸度: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名词) ¹⁹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²⁰及:等到。²¹反:通“返”,返回。²²市罢:集市散了。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²³遂:于是。²⁴曰:说。²⁵以:用。²⁶宁:副词。宁可,宁愿。²⁷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²⁸自信:相信自己。

停顿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或“有欲买履之郑人”
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句):以现代句式为“何不以足试之”。以:何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
而置之其坐(省略句):而置之(于)其坐。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胶柱鼓瑟,因循守旧。

反义词
达权通变,灵机应变,随机应变。

闲愁似与斜阳约,红点苍苔,蛱蝶飞回。又是梧桐新绿影,上阶来。
闲愁似与斜阳约,红点¹苍苔²,蛱(jiá)³飞回。又是梧桐新绿影,上阶来。
译文:闲愁仿佛是与夕阳有约,当夕阳西下之时,愁绪便上来满怀,蝴蝶停落在苔面上,让绿色的青苔看起来,犹如红花点缀,片片落红,点点红色。梧桐树的绿荫再次映上了台阶。
注释:添字采桑子:按此调《词律》不载,《词谱》有《促拍采桑子》,字同句异。一本作《采花》。此调上、下片各五句,共五十字。上、下片第二、三、五句押韵,均为平声韵。¹红点:这里指芍药花。²苍苔:青色苔藓。³蛱蝶:蛱蝶科的一种蝴蝶,翅膀呈赤黄色,有黑色纹饰。
天涯望处音尘断,花谢花开,懊恼离怀。空压钿筐金缕绣,合欢鞋。
天涯望处音尘¹断,花谢花开,懊恼离怀。空压钿(diàn)²金缕³绣,合欢鞋
译文:花开花谢,望断天涯却音信全无,怎不让人懊恼满怀。开启螺钿筐,只剩下一双金缕绣织的鞋子,而鞋子的主人却不在身边了。
注释:¹音尘:踪迹。²钿筐:针线筐。³金缕:金丝。⁴合欢鞋:编有鸳鸯或鸾凤的鞋子。

  这首《添字采桑子》是纳兰写的词里的又一个谜团,许多人都在猜想这首词纳兰是为谁而作,参考大量史料,人们想要找出这首词背后的那个女子是否也如同这词一般美丽温婉。这段故事终究因为时间太长,湮没在了历史尘埃之中。

   “闲愁似与斜阳约”,像是抒情,闲愁仿佛是与夕阳有约,当夕阳西下之时,愁绪便上来满怀。将愁绪与夕阳联系在一起,还拟人似的写闲愁与斜阳相约既写出了闲愁,又体现出了情趣。而后写道 “红点苍苔,蛱蝶飞回。”青苔为何能成为红色,让人忍不住想过之后,纳兰才给出答案,原来是蝴蝶停落在苔面上,让绿色的青苔看起来,犹如红花点缀,片片落红。闲愁的人儿还有心情看这不引人注目的青苔,可见这份闲愁也并不是真的无药可解。美丽的景色能够使人心旷神怡,这个观点应该是正确的。在上片最后,纳兰写道: “又是梧桐新绿影,上阶来。”单纯的描述,看不出不好的情绪,就连一开始抒发的闲愁,在这景色中,似乎也被化解掉了。绿色的树荫,映上台阶。山野情趣,有韵味,有雅致的味道。上片似在写愁,又不像在写愁,心绪与景色融合一起,一言以蔽之,是清冷中带着妙趣,妙趣中夹杂着孤寂,相得益彰,相互映衬。

  下片开始一句便是“天涯望处音尘断”,字面上的意思是说,望断天涯却音信全无,杳无音信就是让词人产生闲愁的原因。但至于何人迟迟不给纳兰音信,纳兰又是在为什么人揪心,词中并无解释,人们也无从知晓。而后那句“花谢花开,懊恼离怀”更是写出了纳兰焦急的等待,想来那人对纳兰很重要,使得纳兰等过花开花谢后还依然翘首以盼。带着满腔的愁绪,等待着远方一个可能永远也不会到来的音信,词写到这里,闲愁的滋味再次涌出,比开篇更要浓厚。既然想念的人不在身旁,那只有睹物思人了。打开箱子,翻出那双金缕鞋,但是鞋子的主人而今身在何方呢。故事到这里便戛然而止。“空压钿筐金线缕,合欢鞋。”似乎是一个吸引人眼球的爱情故事,当刚刚讲到故事高潮时,却突然结尾。人们意犹未尽,但故事却已经结束。纳兰一向是把情爱表达得十分优美,十分含蓄。他在词中从来都是将再浓烈的情感,也用淡雅的词汇写出。仿佛那些情爱与他无关,他不过是在讲述一个旁人的故事。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217页

tiāncǎisāng ·xiánchóuxiéyángyuē

lánxìng qīngdài 

xiánchóuxiéyángyuē hóngdiǎncāngtái jiádiéfēihuí yòushìtóngxīn绿yǐng shàngjiēlái 
tiānwàngchùyīnchénduàn huāxièhuākāi àonǎohuái怀 kōngdiànkuāngjīnxiù huānxi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