蔼蔼溪流慢,梢梢岸筱长。穿沙碧簳净,落水紫苞香。
蔼蔼溪流慢,梢梢岸筱长。穿沙碧簳净,落水紫苞香。
韩愈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 4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péng)(hāo)¹今日想纷披²,冢上秋风又一吹。
译文:想象中你远方的墓地,如今早已长满茂盛的蒿蓬,哀悼你的深情仍如去岁,尽管你孤独的坟茔又一度萧瑟秋风。
注释:王逢原:王令,字逢原,北宋中期诗人,年仅二十八岁就不幸病逝。¹蓬蒿:指墓地上的野草。²纷披:散乱的样子。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妙质¹不为平世²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译文: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只有深深了解你的人才能理解认同你。
注释:¹质:指箭靶,用以比喻投契的知己。²平世:旧指清平之世,这里指当世。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庐山南堕(duò)当书案,湓(pén)¹东来入酒卮²
译文:回想起那年庐山向南倾侧,犹如自天而降,正对着我们的书案;湓水滔滔东来,像是流进了你我的酒杯之中。
注释:¹湓水:源出江西瑞昌清湓山,东流经九江城下。²酒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陈迹¹可怜随手²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译文:可惜一切往事都随你的离世烟消云散,昔日的欢会已一去不返。
注释:¹陈迹:旧事。²随手:随着,紧接着。

  《礼记·檀弓》上说:“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宿草就是隔年的草,意指一年以后对于已去世的朋友不必再哀伤哭泣了。“宿草”,后世便成为专指友人丧逝的用语,这里蓬蒿泛指野草,句意正是由《礼记》脱胎而来,暗喻故友虽去世一年,而他犹不能忘情。当时王安石身在汴京而王令之墓则在千里之外的常州,然而凭着诗人沉挚的感情与驰骋的想象,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凄怆悲凉的画面。哀痛之情也于景中流露而出,于是从坟地写到了长眠地下的人。

  “妙质”二字,后世注释的版本往往解释为“美妙的品德、卓越的才能”云云,其实不然。根据原诗第一首的尾联:“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这里是用《庄子》中匠石“运斤成风”的典故,这里的“质”指箭靶,用以比喻投契的知己。因而“妙质不为平世得”一句是说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据当时记载,王逢原为人兀傲不羁,不愿结交俗恶献谀之徒,甚至在门上写道:“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即令我烦,去即我不思。”可见他清高孤傲的性格,其不为世人所重,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微言”是用了《汉书·艺文志》中“仲尼没而微言绝”的话,意指精辟深刻的思想言论。这句说只有深深了解死者的人才明白他的微言,言外之意,他才是唯一理解王令的人,因而引出下联的回忆。这两句用典熨贴精确而又不影响词意畅达,并通过典故的运用,给原来枯燥板滞的议论注入了活力和丰富的意蕴,可见王安石铺排典故的娴熟技巧,陈师道怀黄鲁直的诗中说:“妙质不为平世用,高怀犹有故人知”,即从此联化出。这两句对怀才不遇,知音者稀的感慨,关合王令与诗人自己,虽是为诗人王令叹息,也包含着他对自身的感喟。

  颈联是追忆当年与王令一起读书饮酒的豪情逸兴。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按临鄱阳,王令六月中便去鄱阳与王安石聚会,诗句就是写这次会晤:庐山向南倾侧,犹如自天而降,对着他们的书案;湓水滔滔东来,像是流入了他们的酒杯。这两句以雄伟的气魄、丰富的想象、精炼的字句成为王安石诗中的名联。庐山如堕、湓水东来,已是雄奇绝伦,并以“当”与“入”两个动词作绾带,遂将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事的叙述融为一体,且气势阔大,令人可以想见他们当日豪迈的气概和诚笃的友谊,庐山、湓水便是他们的见证。这种昂扬的格调,宏阔的意境与前文凄凉悲慨的调子适成鲜明对照,而诗人正是以这种强烈的对照,表达了不可压抑的悲愁,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尾联无限的今昔之感。

  诗人沉痛地慨叹道:一切往事都随你的离世烟消云散,昔日的欢会已一去不返。全诗便在深沉的悲哀中戛然而止。

  这首诗所以成为王安石的名作,就在于其中注入了真挚的情意,无论是对故友的深切思念,还是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或是对天不怜才的悲愤,都是出于肺腑的至情。这正说明王安石不仅是一个铁腕宰相,同时又是一个富于感情的诗人。此诗通篇以第二人称的口气来表达,如对故友倾诉衷肠,因而凄恻感人。短短八句中,有写景,有议论,有回忆,有感叹,运用了想象、使事、对比等手段,总之,体现了王安石高超的律诗技艺,所以有人以此诗为他七律的压卷之作,也是不无道理的。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03-204
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
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
译文:装满一肚子诗书,博古通今。连年流落他乡,最易伤情。
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
南冠¹终日囚军府²,北雁何时到上林?
译文:囚徒整天关押在帅府里,哪年才有机会回到宋京?
注释:¹南冠:这里作囚徒解。²军府,将帅的衙门。
开口摧颓空抱朴,协肩奔走尚腰金。
开口摧颓(tuí)空抱朴¹,协肩²奔走尚腰金³
译文:可叹立身正直动辄得咎,谄媚奔兢之徒,反据要津。
注释:¹“开口”句:摧颓,毁坏、废弃的意思。抱朴,保持纯洁的本性。²协肩:耸起肩膀,献媚的样子。³腰金:腰围金带比喻有权势的人。
莫邪利剑今何在?不斩奸邪恨最深!
莫邪¹利剑今何在?不斩奸邪²恨最深!
译文:锋利的莫邪剑啊,你在哪里?不杀尽这些奸邪,此恨难平!
注释:¹莫邪:传说春秋时,吴国干将和莫邪夫妇造雌雄两剑,就以干将名雄剑,莫邪名雌剑,都是有名的剑。²奸邪:指当时南宋当权的一批投降派首领黄潜善、汪伯彦、秦桧等人。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译文:沉沉的长夜里,帐幕上布满严霜。有时候,我也做梦回到家乡。
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
传闻已筑西河馆¹,自许能肥北海羊²
译文:听说金国人要把我长留不放,我自信能够学苏武北海放羊。
注释:¹西河馆:这里指金国用同样手段对待作者。²北海羊: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送去北海牧羊,先后十九年,始终不屈,所持汉节的节旄全都脱光了。
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
回首两朝¹俱草莽(mǎng)²,驰心万里绝农桑。
译文:想起两朝君王都遭受贬辱,遥念祖国原野上已经久绝农桑。
注释:¹两朝:指徽宗和钦宗两帝。²草莽:野草,古时称不在朝的臣子为“草莽之臣”。这里指皇帝已被贬黜为老百姓。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眥穿胸不汝忘!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眥(zì)¹穿胸不汝²忘!
译文:人生一死全不值得重视,对于你的仇恨,我死也不会遗忘!
注释:¹裂眥:愤怒得胀破眼眶。²汝:指金国。
作者出使金国被扣。第一首写他流落北方、不能回国的痛苦心情,并把满腔愤恨集中到那些误国殃民的“奸邪”身上,希望把他们消灭干净。第二首写他热爱祖国的真诚,不管金国怎样厚待他,他也宁愿忍受最大的痛苦,甚至牺牲生命而决不变心。

zàijīnzuò··xuǎnèr--wénzhōng

mǎnshīshūmànjīnpínniánliúluòshāngxīn

nánguānzhōngqiújūnběiyànshídàoshànglín

kāikǒucuītuíkōngbàoxiéjiānbēnzǒushàngyāojīn

xiéjiànjīnzàizhǎnjiānxiéhènzuìshēn

yáochénchénmǎnshuāngyǒushíguīmèngdàojiāxiāng

chuánwénzhù西guǎnnéngféiběihǎiyáng

huíshǒuliǎngcháocǎomǎngchíxīnwànjuénóngsāng

rénshēnghúnxiánshìliè穿chuānxiōngwàng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¹学射中²矣,请³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尹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译文:列子学习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那你射箭的技术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练习。三年之后,又把练习情况报告给关尹子。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因此圣人不局限于察看事物存亡成败的表面现象,而要察看所以存亡成败的内在原因。”
注释:¹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是老子和庄子之外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²中:射中(靶心)。³请:请教。⁴子:您。⁵之所以:……的原因。⁶对:回答。⁷退:回去。⁸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忘掉。⁹为国与身: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
庵主拳头举处亲,赵州话鲁指西秦。
(ān)¹拳头举处亲,赵州话鲁指西秦。
译文:庵堂主人高举的拳头却是在与人亲切招呼着,赵州禅师说着东鲁之事却指着西秦之地。
注释:¹庵主:庵堂的主人。
知音不在千杯酒,一盏空茶也醉人。
知音¹不在²千杯酒,一盏空茶³也醉人。
译文:如果是知音的话不需要千杯酒(来了解彼此),哪怕是一盏空茶也会让他们互相陶醉。
注释:¹知音:知己。²不在:不在于,不着重于。³空茶:茶碗内没有任何东西的“茶水”,喻心有则有。一说指“赵州茶”,一碗平等的茶、一味的茶。

  “知音不在千杯酒,一盏空茶也醉人”,其中“空茶”,顾名思义,茶碗里是没有任何东西的。没有茶,没有水,怎么喝呢?又如何能够醉人呢?此句与“有情饮水饱,无情金屋寒”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意在追求精神世界,淡然于物质生活。空茶醉人,其实引人陶醉的非“茶”亦非“酒”,而是知己间的真挚感情。

  “空茶”一说指“赵州茶”,相传赵州禅师曾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和尚说:“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和尚说:“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赵州禅师均以“吃茶去”一句来引导弟子领悟禅的奥义。所谓“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赵州茶”是今天喝来却不觉古今有味道差别的茶,是一碗平等的茶、一味的茶。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洛阳三月飞胡沙¹,洛阳城中人怨嗟(jiē)
译文:暮春三月飞沙扬,安史胡儿太猖狂,城中百姓怨连天,哀号不绝断肝肠。
注释:¹飞胡沙:指洛阳陷入安禄山叛军之手。胡沙:胡尘,指安禄山叛军。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天津¹流水波赤血²,白骨相怨如乱麻。
译文:天津桥下血成河,赤波呜咽泪不干,郊外白骨垒成山。
注释:¹天津:桥名。天津桥,在县北四里。²波赤血:流水为血色染红,谓胡兵杀人之多。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shē)¹
译文:南隐东南我奔迁,岂料道路尽充塞。难坏沦落士一员。
注释:¹道路赊:道路长远。赊:远。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译文:直奔吴地避战乱,旭日东升曙光显,惊起鸟雀噪一片,开门扫除喜涟涟。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梧桐杨柳拂金井¹,来醉扶风豪士家。
译文:梧桐初发柳絮飞,雕饰华丽美井栏。好景如画人欢畅,醉卧扶风豪士衙。
注释:¹金井:井口有金属之饰者。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译文:天下奇士多直爽,与我意气投又羡,做人不以他人势,情谊深重可移山。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
作人不倚将军势¹,饮酒岂顾尚书期。
译文:香风欢愉客心暖,好客乡俗照胆肝。
注释:¹“作人”句:作人,为人。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雕盘绮(qǐ)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译文:香风欢愉客心暖,好客乡俗照胆肝。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原尝春陵(líng)¹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译文:忽想战国养士人,原尝春陵四先贤,
注释:¹原尝春陵:指战国时四公子: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译文:真诚待士美名扬,堂中食客人数千。今日君效前人样,礼贤下士情意长。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¹
译文:我抚长剑谢主忙,
注释:¹“抚长剑”二句:咏自己才能非同一般。《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译文:脱帽欢笑表衷肠。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张良未逐赤(chì)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¹
译文:饮君美酒歌一曲,来日报恩效张良。
注释:¹“张良”二句:这里作者以张良自比,暗示自己的才智和抱负。

  此诗一开始,直写时事:“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这一年的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洛阳成了叛军的政治中心。洛城西南的天津桥下血流成河,洛城的郊野白骨如山。“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报国无门,空有一身匡世救国之心的诗人李白无奈只能奔往东南吴地以避战乱。

  就在这时,李白遇到了“扶风豪士”。“东方日出啼早鸦”以下十句,描写在豪士家饮宴的场景。这一段写得奇宕,就是叙事过程和描写场景有很大的跳跃与转换。经这一宕,转出一个明媚华美的境界,这是闲中着色:四句赞美环境,四句赞美主人,两句赞美盛筵。这些诗句并不意味着李白置国家兴亡于不顾而沉溺于个人安乐,而不过是即事即景的一段应酬之辞罢了。从章法上说,有了这段穿插,疾徐有致,变幻层出。

  李白并没有在酣乐中沉醉。铺叙过后,转入抒情:“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这里举出战国四公子,用以引发下面的自我抒怀。在战国那个动乱的时代,战国四公子各自蓄养了数千门客,其中不乏杰出人物。信陵君门客重义气,轻死生,以大智大勇协助信陵君成就了却秦救赵的奇勋,千秋万代,为人传诵。此时又逢罹乱,李白很想效法他们,报效国家。眼前这位扶风豪士虽然不能给李白提供立功报国的现实机会,但他“开心写意”以待李白,使李白顿生知遇之感,禁不住要将胸中事一吐为快。“明日报恩知是谁”一句极为自负,大意是说:我今天受了你的款待,明日定要干出一番事情来教你瞧瞧!诗人故意用了反诘语气,将下文引出:“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末段表明心迹,一片真诚。南朝陈代诗人江晖有句:“恐君不见信,抚剑一扬眉。”(《雨雪曲》)古乐府《艳歌行》有句:“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李白化用其语,以“三三七”的句法出之,“清水白石”比喻心地光明,“脱吾帽”四句益发烂漫,活画出诗人率真的天性。接着,以张良为喻。李白把张良的事迹倒转过来,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这两句的大意是:我之所以没有象张良那样随赤松子而去,是因为功业未成,国难当前,我更得报效于国家。耿耿此心,黄石公可以明鉴。

  李白七言歌行自由挥洒、不暇整饬,诗人的思想往往只包含在某些片断和句子中。《扶风豪士歌》以系念时事发端,以许国明志收束,这正是诗的本旨所在。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25-229
2、 薛天纬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49-151

fēngháoshì

bái tángdài 

luòyángsānyuèfēishā luòyángchéngzhōngrényuànjiē 
tiānjīnliúshuǐchìxuè báixiāngchēngluàn 
dōngbēnxiàngguó yúnsàidàoshē 
dōngfāngchūzǎo chéngménrénkāisǎoluòhuā 
tóngyángliǔjīnjǐng láizuìfēngháoshìjiā 
fēngháoshìtiānxià xiāngqīngshān 
zuòrénjiāngjūnshì yǐnjiǔshàngshū 
diāopánshíhuìzhòng zhàoxiāngfēngchuī 
yuánchángchūnlíngliùguóshí kāixīnxiějūnsuǒzhī 
tángzhōngyǒusānqiānshì míngbàoēnzhīshìshuí 
chángjiàn yángméi qīngshuǐbáishí 
tuōmào xiàngjūnxiào yǐnjūnjiǔ wèijūnyín 
zhāngliángwèizhúchìsōng qiáobiānhuángshízhī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