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双燕语,正春湿蒲塘,画桥风冷。冲烟掠水,社客去来肩并。
听双燕语,正春湿蒲塘,画桥风冷。冲烟掠水,社客去来肩并。
回看缃桃露井。纵倚暖、偎寒莫定。烘晴髻束宫妆,冒雨钗分芳影。
回看缃桃露井。纵倚暖、偎寒莫定。烘晴髻束宫妆,冒雨钗分芳影。
幽径。泥融羽润。共陌上衔花,惯生娇俊。交飞帘底,屏息小窗窥暝。
幽径。泥融羽润。共陌上衔花,惯生娇俊。交飞帘底,屏息小窗窥暝。
何似双栖梦稳。系心眼、巢梁归信。凝想盼盼楼头,啧啧艳伊玉凭。
何似双栖梦稳。系心眼、巢梁归信。凝想盼盼楼头,啧啧艳伊玉凭。
猜您喜欢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¹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qiǎn)(quǎn)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注释:¹倩:叫人代为。音“请”去声。城楼定时击鼓,为城门坊门启闭之节。每日击二次,五更三筹击后,听人行,昼漏尽击后,禁人行。每次击数百下,曰鼕鼕鼓。

  唐贾岛《三月晦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命意新奇,女词人朱淑真因其意而用之于词,构思更奇。

  词的起句便奇突。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写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这两句属于倒置,比贾诗从月日说起,尤觉用笔跳脱。

  一般写春暮,止到三月,点出“三十(日)”,更见暮春之“暮”。日子写得如此具体,读来却不板滞,盖一句之中,已具加倍之法。而用一“俄”字渲染紧急气氛,比贾句用“正当”二字,更有生气。在三月三十日这个临界的日子里,春天就要消逝了。“拟欲留连计无及”,一方面把春天设想为远行者,另一方面又俨有送行者在焉,“拟欲留连”者究竟是谁?似是作者自谓,观下句则又似是“绿野”了。暮春时节,红瘦绿肥,树木含烟,花草滴露,都似为无计留春而感伤呢。写景的同时,又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了。上两句与下两句,一催一留,大有“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意趣,而先写紧催,后写苦留,尤觉词情叠宕。

  上片已构成一个“送别”的局面。催的催得“紧急”,留的“留连无计”,只好抓紧时机作临别赠言罢。

  故过片即云“倩谁寄语春宵”。上片写惜春却未露一个“春”字,此处以“春宵”出之,乃是因为这才是春光的最后一霎,点睛点得恰是地方。春宵渐行渐远,需要一个称职的使者追及传语的。“倩谁”?——“城关画鼓轻敲”,此句似写春宵这境,同时也就是一个使者在自告奋勇。读来饶有意味,隐含比兴手法。唐宋时城楼定时击鼓,为城坊门启闭之节,日击二次:五更三筹击后,听人行。昼漏尽击后,禁人行。叫做“咚咚鼓”。鼓声为时光之友伴,请它传语甚妙。“敲”上着一“轻”字,便带有微妙的感情色彩,恰是“缱绻”软语的态度。“临歧”二字把“送别”的构思表现得更加明显。最末一句即“临歧嘱咐”的“缱绻”的情话:“来年早到梅梢。”不道眼前惜别之情,而说来年请早,言轻意重,耐人寻味。“早到梅梢”尤为妙笔生花之语。盖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的还不够早,盼归急切,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把春回的概念,具象化为早梅之开放,又创出极美的诗歌意象,使全词意境大大生色。整个下片和贾岛诗相比,实在是别开生面,更有异彩。

  贾岛诗只是诗人自己寄语朋友,明表惜春之意。而此词却通篇不见有人,全用比兴手法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送别场面:时间是三月三十日,行者是春天,送行愁泣是“绿野”,催发者为“风光”,寄语之信使为“画鼓”,……俨然是大自然导演的一出戏剧。而作者本人惜春之意,即充溢于字里行间,读之尤觉妙趣横生。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4-1335页

qīngpíng··fēngguāngjǐn--zhūshūzhēn

fēngguāngjǐnsānyuèésānshíliúlián绿yānchóu

qiànshuíchūnxiāochéngtóuhuàqīngqiāoqiǎnquǎnlínzhǔláiniánzǎodàoméishāo

轻风小寒吹浪花,新柳茸茸啼乳鸦。
轻风小寒吹浪花,新柳茸(róng)茸啼乳鸦。
译文:小寒时节,清风在湖面卷起朵朵浪花;茸茸新发的柳梢上稚嫩的雏鸦啼叫不止。
平湖一望几千顷,远水连天飞落霞。
平湖一望几千顷,远水连天飞落霞。
译文:湖面一眼望去,浩浩荡荡几千顷的光景,远处江水与落霞满布的天际连成一线。
斜阳忽堕澄波底,白鸟犹明山色里。
斜阳忽堕(duò)(chéng)波底,白鸟犹明山色里。
译文:突然斜阳收了光芒堕落在澄明的湖光波色里,只有那白色鸟儿在群山间伴着夜色飞游。
严更何处鼓冬冬,棹歌未断渔灯起。
严更¹何处鼓冬冬,棹(zhào)²未断渔灯起。
译文:那警示行人的更鼓不知在何处咚咚作响,只有那渔人的棹歌从未断绝,渔灯亮起,好似星河初上。
注释:¹严更:警夜行的更鼓。²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

wǎnbái--guō

qīngfēngxiǎohánchuīlànghuāxīnliǔrōngrōng

píngwàngqiānqǐngyuǎnshuǐliántiānfēiluòxiá

xiéyángduòchéngbáiniǎoyóumíngshān

yángèngchùdōngdōngzhàowèiduàndēng

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萧萧雨。水边台榭燕新归,一点香泥,湿带落花飞。
东风荡飏(yáng)¹轻云缕(lǚ)²,时送萧(xiāo)萧雨³。水边台榭(xiè)燕新归,一点香泥,湿带落花飞
译文:东风轻轻地吹拂,云儿缕缕随风飘过。萧萧春雨时紧时缓不停歇。茫茫水边的小楼阁,新归的燕子忙筑窝。口衔香雨穿烟雨,落花粘身频飞过。
注释:¹荡飏:飘扬,飘荡。²缕:一条一条地。³萧萧雨:形容雨声萧萧。⁴水边二句:谓新归双燕衔泥筑巢。台榭,建筑在高台上临水的四面敞开的楼阁。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海棠糁(sǎn)¹径铺香绣²,依旧成春瘦³。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译文:小径上落满了海棠花,缤纷斑斓花香四发。绿肥红瘦人愁煞。更哪堪,黄昏时节,庭院里柳树落啼鸦。还记得吗,朗月如辉的月光下,那人带着素洁的月色,轻轻地摘下如雪的梨花。
注释:¹糁:掺和。²香绣:这里指海棠花瓣。³成春瘦:花落则春光减色,有如人之消瘦,此言春亦兼及人。⁴柳啼鸦:归鸦啼于柳上。⁵那人:指所思女子。⁶和月句:极言人与境界之实。

  词的上片开篇两句没有写“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芳菲春景,而是直说“风”、“雨”。东风轻拂着大地,几缕淡淡的云彩在天空飘荡。这两句里的“风”和“雨”,是全词的词眼,大好的春光就是在风雨中消逝的,领起了全篇词意。“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两句化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意。燕子才刚刚归来,还未来得及观赏芳菲春色,满树花朵却已经凋零,如此景象,词人不由产生满腔感慨、满腹愁绪。这里的“泥”承第二句“萧萧雨”,“落花”承第一句“东风荡飏”而来。燕子新归,而落红已经成阵,目睹这种景色,词人的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词的下片首句承上片“落花”,开始描写凋零的海棠。“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在此词人虽然只取了海棠一种花来进行描写,但是读者从中仿佛还可以看到桃花、杏花、梨花……落红一地。当所有春花凋零并被泥土掩埋,也就没有什么春色可言。用“春瘦”来形容春色渐失十分形象传神,也是全词的主旨所在。人也如春一般,在万花凋零的满腹愁绪中逐渐消瘦,逐渐疲惫不堪。结尾两句“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开始出现人的形象,画面也顿时变得更加丰富。

  全词无一字说愁,却处处都透着愁绪。春天本是百花竞放、喧闹芳菲的季节,可是经历一场风雨后,凋零的花朵,衔泥的春燕,对月啼叫的乌鸦却让人顿感凄凉。花开花落虽是自然之理,却引发了敏感词人心中的无限愁绪,凄凉的其实不只是春色,也是词人因年华渐逝、壮志未酬而生的悲哀。词中的抑郁哀婉之气令读者读之不禁为作者坎坷的生平而动容。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下:中国书店,2011.06:第383页
2、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543页

měirén··dōngfēngdàngyángqīngyún--chénliàng

dōngfēngdàngyángqīngyúnshísòngxiāoxiāoshuǐbiāntáixièyànxīnguīdiǎnxiāng湿shīdàiluòhuāfēi

hǎitángsǎnjìngxiāngxiùjiùchéngchūnshòuhuánghūntíngyuànliǔrényuèzhéhuā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
海水一泓(hóng)¹烟九点²,壮哉此地实天险。
译文:无边的海水环绕着中国国土,此地是如此壮观实在是天险。
注释:旅顺:又称旅顺口,在辽东丰岛最南端,形势险要,与山东成海卫同为北洋海军基地。¹一泓:一片。泓:水深的样子。²烟九点:中国古时分为九州,从天上俯视大地,不过像九点烟尘。诗中指中国国土。
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炮台屹立如虎阚(hǎn)¹,红衣大将²威望俨(yǎn)³
译文:一座座屹立的炮台好似发怒的猛虎,红衣大炮更是无比威严。
注释:¹虎阚:老虎发怒的样子。²红衣大将:指大炮。明末清初仿荷兰大饱而造的一种炮,称红衣大炮。³俨:庄重,整齐。
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
下有深池¹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²
译文:下面有海湾那里排列着巨舰,晴天里发出雷鸣夜有闪电。
注释:¹深池:指大船坞。²晴天雷轰夜电闪:谓北洋水师昼夜练兵发炮时的声威和情景。
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
最高峰头纵远览¹,龙旗²百丈迎风飐(zhǎn)³
译文:站在最高峰上放眼远望,百丈高的龙旗迎风展。
注释:¹纵远览:放眼远望。²龙旗:清朝的国旗。³颭:招展,飘动。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
长城万里此为堑(qiàn)¹,鲸(jīng)²相摩³图一啖(dàn)
译文:形势险要,好像是万里长城的护城河,帝国主义列强都想染指此处。
注释:¹长城万里此为堑:旅顺形势险要,好像是万里长城的护城河。堑:防御用的深沟。²鲸鹏:比喻指帝国主义列强。³摩:磨擦。诗中指相互争夺。⁴啖:吃。
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昂头侧睨(nì)¹视眈(dān)²,伸手欲攫(jué)终不敢。
译文:昂头侧看虎视眺晚,伸手欲夺终是不敢。
注释:¹睨:斜视。²眈眈:贪婪注视的样子。攫:抓取。
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
谓海可填山易撼¹,万鬼²聚谋无此胆。
译文:可以说海能填平山能撼,魔鬼们再三图谋无此胆。
注释:¹撼:摇,摇动。²万鬼:指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一朝瓦解成劫灰¹,闻道敌军蹈背来²
译文:一旦陷落遭浩劫,听说敌兵来自山背面。
注释:¹劫灰:劫火余灰。劫火:佛家语,指世界毁灭时的大火。诗中指旅顺的陷落。²蹈背来:从背后而来。当时日军先占领大连,随后从旅顺的背后发起进攻,攻陷旅顺。

  这首诗前十四句极言旅顺港的形势之壮险、战备之精良、军威之雄壮,正是天下无双,固若金汤。最后两句骤然转折,将前文陡然抹倒,金城之固,毁于一旦,于大起大落中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悲愤叹惋。全诗描写生动,语言通俗,格调沉重。全诗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从“海水一泓烟九点”至“龙旗百丈迎风颭”为第一层次,极写旅顺口形势的险要,炮台和大炮的精良、威严,港口布防的坚固。诗人一开始便以一种自豪的激情描写旅顺口的壮险的形势:“海水一汉烟九点。”这里将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缩为一句的开头,居高临下,气势不凡。诗人像是引导读者从飞机上俯瞰辽阔的祖国大地。面对着如此壮险的海港,诗人由衷地发出赞叹:“壮哉此地实天险”。诗人选取了炮台、大炮、深、巨舰,龙旗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着重表现旅顺口形势之险要,装备之精良,防务之坚固。再加上发炮时的雷鸣电闪,港湾里的龙旗招展,写得有声有色,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的激情。

  第二个层次从“长城万里此为堑”至“万鬼聚谋无此胆”,揭露帝国主义时时妄图掠夺旅顺、入侵中国领土的阴谋。“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海港要塞写成昂首的猛虎,警惕地注视着阴谋入侵的敌人,终于使它们不敢轻举妄动。“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这里用昂首的猛虎比中国军民,用“万鬼”比喻帝国主义列强,表现了对自身力量的自信和对敌人的蔑视,爱憎感情鲜明而强烈。而且,“昂头侧脱何耽耽”一句同前面的“炮台屹立如虎阐’相呼应,保持了形象的连贯和完整。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为第三层次,诗人以画龙点睛之笔高度概括了旅顺失陷的惨痛历史。谁知诗人引为自豪的如此坚固的要塞,竟然“一朝瓦解成劫灰”,这里面蕴含着诗人无限的哀痛和悲愤。如前所述,日军是从后路攻入旅顺的。诗人并没有重复旅顺失陷的战争过程,而是用“闻道敌军蹈背来”一句委婉含蓄地高度概括,揭示了旅顺港失陷的原因,深含着对应当为这次战争的失败负责的腐败政府和无能将领的不满与谴责,表现了诗人的巨大的哀痛与悲愤。

  全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地记录了旅顺失守的情景。题为“哀旅顺”,实则表现了诗人对昏庸无能之清政府的愤怒谴责、对迫在眉睫之民族危亡的深切焦虑,同时也蕴含有抵御外悔的爱国情怀。这首诗在艺术上采取史诗般的笔法,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甲午海战加以高度概括与真实记录,显示了诗人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其次,全诗以大量篇幅对我、敌双方的形势加以渲染,采用层层铺垫、卒章显志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参考资料:
1、 刘义钦,史言喜,梁文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下):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2:第534页
2、 黄岳洲 茅宗祥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明清文学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06 第1版:第593-595页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