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方坐夏,柳巷对兄禅。雨断芜城路,虹分建邺天。
到家方坐夏,柳巷对兄禅。雨断芜城路,虹分建邺天。
赴斋随野鹤,迎水上渔船。终拟归何处,三湘思渺然。
赴斋随野鹤,迎水上渔船。终拟归何处,三湘思渺然。

sòngzàowēishàngrénguīhuáinánjìnxiōng--fēixióng

dàojiāfāngzuòxiàliǔxiàngduìxiōngchánduànchénghóngfēnjiàntiānzhāisuíyíngshuǐshàngchuánzhōngguīchùsānxiāngmiǎorán

顾非熊

顾非熊

[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姑苏人,顾况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初年前后在世。少俊悟,一览成诵。性滑稽,好凌轹。困举场三十年。武宗久闻其诗名,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放榜,仍无其名,怪之。乃勑有司进所试文章,追榜放令及第。大中间,为盱眙尉,不乐奉迎,更厌鞭挞,乃弃官隐茅山。王建有诗送别。后不知所终。非熊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7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译文:春水溢满了田野和水泽,夏天的云变幻莫测,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
秋月扬明晖(huī),冬岭秀孤松¹
译文:秋月朗照,月光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冬日高岭上一棵青松在严寒中展现出生机勃勃。
注释:¹孤松:一作“寒松”。

shí

táoyuānmíng(shuōkǎizhī) wèijìn 

chūnshuǐmǎn xiàyúnduōfēng 
qiūyuèyángmínghuī dōnglǐngxiùsōng 
惜花人何处,落红春又残。倚遍危楼十二阑,弹,泪痕罗袖斑。江南岸,夕阳山外山。
惜花人何处,落红¹春又残。倚遍危楼十二阑(lán)²,弹,泪痕罗袖³斑。江南岸,夕阳山外山。
译文:爱惜花的人在哪儿?花已经凋落,春意也渐渐退去。我在有着许多曲折栏杆的高楼上俳徊着,眼泪止不住的落下来,沾湿衣袖留下了斑斑泪痕。此时的江南岸边,夕阳也渐渐西沉,消失在重重远山外。
注释:¹落红:落花。²阑:同“栏”,栏杆。³罗袖:这里指袖子。

jīnjīng ·chūnwǎn

zhāngjiǔ yuándài 

huārénchù luòhóngchūnyòucán biànwēilóushíèrlán tán lèihénluóxiùbān jiāngnánàn yángshānwàishān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余尝论画,以为¹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译文:我尝试着讨论画的原理,认为人物、禽鸟、宫室、器物都有其常有的、固定的形态。至于山石竹林,水波烟云,虽然没有固定的形态,但有其固定的、内在的一些规律,也就是常理。在画面上,物象的常有形状表现不准确的地方,人们都能够观察到并有所体会,但是物象的内在规律表达是否准确合理,则是连专业画家也不见得就能通晓的了。所以,凡是可以欺世盗名的画家,必然会选择表现一些没有固定形态的物象。然而物象的固定形态表达不够准确的话,我们尚不能全盘给予诟病;但是物象的内在规律表现不准确的作品,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物象的造型没有常态的,其内在规律的表现就不可以不严谨地对待。当世的画家里,能曲尽其形,又通晓而准确表达物象内在规律的,恐怕只有高人逸才,造诣高深的人,才能分辨出来。
注释:¹以为:认为。
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luán)(quán)¹(jí)(cù)²,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yú)³
译文:与可所画的青竹、岩石、荒败的树木,真可以说是掌握了事物的本质。有的这么的生动,有的却这么的充满死意,有的这么的弯曲、紧缩,有的这么的畅达、通畅。枝根、细茎、枝节、叶片,其中的纹路、凸起,千变万化,从来不遵循规律,却都在他应该在的位置上。像是上天所制造的,又可以满足人的意愿。大概是明智达理之士所喜爱的吧!
注释:¹挛拳:蜷曲。²瘠蹙: 瘦弱、收缩。³欤:指表感叹、反诘、疑问语气。
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zhēn)¹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译文:我曾经白描两从竹子送给方丈,方丈后来将要从陵阳出去向西走,我同方丈一起告别长老说真正懂得画的人,又画了两个竹子的尖梢和一个枯败的树木在他的东斋房。等到方丈在整理说佛法的屋子,就请了文与可来,与可既然已经答应了,所以我就并为他记下了。必须要是明知其本质而深刻观察的人,才知道我说的话不是妄言。
注释:¹臻:达到。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译文:老祖宗李耳心怀慈悲,怜悯百姓,留下一部《道德经》。如今,当我步入他的寺庙时,不禁心神肃静。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译文:这庙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荒草茂盛几乎把路掩盖,台阶上落下的灰尘很厚,所以,鸟爪子的印迹深深。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译文:老子出函谷关就到流沙国去了,所以,丹炉的香火无人传承,出关的道路上紫烟迷茫,哪里还有他的行踪?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译文:你走后一千年,我独自面对着这清冷的寺庙,萧瑟的松柏林,怎么不叫人心痛万分?
此诗写作时间不好判断。按道理,在唐朝开元和天宝(均为唐玄宗年号)时期都很崇尚道教,而李白拜谒的应该不是一般地方的老子庙,面对如此冷落的道观则可能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情,也许就在李白流放回到安徽的时候。

lǎojūnmiào--bái

xiānjūn怀huáishènglíngmiàoshénxīn

cǎorénzōngduànchénnóngniǎoshēn

liúshādānzàomièguānyānchén

shāngqiānzàihòukōngsōngbǎilín

依依孤影,浑似梦、凭谁唤醒!受多少、蝶嗔蜂怒,有药难医花症。最忙时,那得功夫,凄凉自整红炉等。总诉尽浓愁,滴干清泪,冤煞娥眉不省。
依依孤影¹,浑似梦²、凭谁唤醒!受多少、蝶嗔蜂怒³,有药难医花症。多忙时,那得功夫,凄凉自整红炉等。总诉尽浓愁,滴干清泪,冤煞(shà)娥眉不省
译文:隐隐约约的,模模糊糊的,只觉得有一个身影的存在,简直像在作梦——有谁来唤醒我。柔弱娇美的鲜花,经常受到蝶嗔蜂怒,倍受摧残,纵使有对症良药也难治好花病。农忙季节,哪有工夫得闲,到了冬季,萧瑟凄凉,我还要自己点上瓦炉等丈夫回家。一直想尽情倾诉“浓愁”,但只能每天用泪洗脸,即使自己含冤死去,也没有人理解同情。
注释:薄幸:词牌名。此调为双调,上片十句,下片十一句,共一百零八字。上片第一、二、四、七、十句押韵,下片第三、六、九、十一句押韵,均押仄声韵。¹依依孤影:形容孤独,只有影子相伴。²浑似梦:完全像梦一样,指自己得疟疾后昏昏入睡的情况。³蝶嗔蜂怒:比喻家里人对她的病不但没有安慰,反加责骂。⁴花症:比喻自己害病。⁵自整红炉等:自己准备好红炉等候。整,准备好。红炉,红泥做的小火炉,借以抵御发病时的寒冷。⁶冤却蛾眉不省:指不了解自己因而受了冤屈。却,语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蛾眉,美好的妇女,这里是作者自指。省,了解,同情。
去过酉、来先午,偏放却、更深宵永。正千回万转,欲眠仍起,断鸿叫破残阳冷。晚山如镜,小柴扉烟锁,佳人翠袖恹恹病。春归望早,只恐东风未肯。
去过酉(yǒu)¹、来先午,偏放却、更深宵永。正千回万转²,欲眠仍起,断鸿叫破残阳冷³。晚山如镜,小柴扉(fēi)烟锁,佳人翠袖恹(yān)恹病。春归望早,只恐东风未肯⁸。
译文:疟疾每天总是在先于午时而发作,过了酉时才平息,偏偏放过了深更半夜。午时疟疾发作时,愁肠百结,千回万转,昏然欲睡又不得不起来操劳,仿佛听到孤雁在冬日残阳中哀鸣。夕照下的远山光明如镜,而近处暮霭笼罩着,户户柴门,我却在萎靡不振地受着疟疾的折磨。我盼望春天早一些回来,只怕东风不答应。
注释:¹酉: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²千回万转:疟疾是周期性地发冷发热的,这里是形容发冷发热的极端难受。³断鸿叫破残阳冷:这一句用“断”“破”“残”“冷”表现下午发病时的凄凉情况。断鸿,零落的雁声。叫破,叫煞,这是诗词中常用的词儿,如万俟雅言《梅花引》“寒鸦啼破西楼月”。⁴如镜:形容斜阳照耀。⁵紫扉:木条扎成的简陋的门。⁶翠袖恹恹病:指自己病弱。翠袖,指代妇女。杜甫《佳人》:“春寒翠袖薄。”恹恹,形容病弱。⁷春归望早:盼望早离苦境,早日病愈。⁸只恐东风未肯:只怕春风不肯早日回春。这里指自己病愈。

  这首词,就是以极大的悲痛,倾诉自己的不幸,揭露其恶婆、暴夫的冷酷无情。词的上片写自己得了疟疾后家中人不仅不照顾,反而加以责骂,因而自己受尽了冤屈;下片写自已疟疾病发的凄凉情况,疟疾发作时间长,重复感染而频繁发作。全词语言哀婉,感情沉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上片写词人患疟疾,卧病在床,无人关心,伤心落泪,反映了她孤独无援、悲痛欲绝的生活。开头三句,似一幅孤女卧病图:一位孤苦伶仃的女子,僵卧在病榻上,昏昏沉沉,无人理睬她,关怀她。“依依”,形容“孤影”,说明词人对人生的依恋和热望。“孤影”说明她受到家人的虐待,无人关心。“浑似梦”,形容她患疟疾,昏睡似梦中,神志不清,比喻贴切。接着“受多少”三句,就写词人生活上遭到的不幸,她受尽了许多欺凌和侮辱,,即使有药,也难治她内心的创伤。“蝶嗔蜂怒”,有象征之意,暗指词人的丈夫和婆婆对她的“嗔怒”凌辱,显得含蓄不露。词人显然把自己比作“花”,“花症”即指自己内心的创伤。“最忙时”两句,又写了词人操持家务的辛劳,她根本没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病,给自己煎药。这最具体地说明她在家庭中处于被遗弃、被虐待的地位和不幸的命运。所以上片最后两句,就写出她的深忧和痛苦,她要倾诉“浓愁”,她只能每天用泪洗脸,她怨恨自己不被理解,无法沟通。这当然是婚姻的悲剧。这里用“浓愁”,用“滴干清泪”;用“诉尽”,不仅写出她的痛苦,也写出了她的抗争。

  下片继写受疟疾的折磨。开头四句,具体地写出疟疾发病的情况,疟疾病退去是在酉时之后,病发是在午时之前,偏却在更深夜长之时不发作。而这时,是最惹人左思右想,令人难以入睡。接着“正千回万转”三句,描写即使在疾病发过之后,身体非常虚弱,但仍要起身操劳家务,直到太阳西沉,很晚才歇。“千回万转”,描写头晕目眩,四肢无力。“欲眠又起”,说明想睡觉,但为了干活,又不得不起身。“断鸿叫破残阳冷”,描写哀愁无人同情,现实冷酷。以大雁的哀鸣,残阳的冷酷,形象描绘出内心的悲苦,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山如镜”,描写在残阳夕照之下的青山明丽如画。“小柴扉烟锁,佳人翠袖恹恹病”描写词人生活在贫寒的家庭中,小小的柴条编的门,被暮霭笼罩着,她也像被关在牢笼之中,憔悴无力,病容满面。最后两句:“春归望早,只恐东风未肯。”集中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渴望和追求,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渴望的春天,是不会轻易地赐给她的。这两句用象征手法,“春”,象征美好的事物;“东风”,显然是一种恶势力的象征。

  这首词,写得如此婉曲、凄苦。既逼真地描绘了病魔对她的折磨,也控诉了这个罪恶家庭对她的非人待遇。语言通俗沉痛。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 全清词鉴赏辞典[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831-832.
2、 傅秋爽著. 涵韵集[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611-61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