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从事客,禄利先来饶。官受外台屈,家移一舸遥。
黔南从事客,禄利先来饶。官受外台屈,家移一舸遥。
夜猿声不断,寒木叶微凋。远别因多感,新郎倍寂寥。
夜猿声不断,寒木叶微凋。远别因多感,新郎倍寂寥。

sònghuángqiánnán--fēixióng

qiánnáncóngshìxiānláiráoguānshòuwàitáijiāyáoyuánshēngduànhánwēidiāoyuǎnbiéyīnduōgǎnxīnlángbèiliáo

顾非熊

顾非熊

[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姑苏人,顾况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初年前后在世。少俊悟,一览成诵。性滑稽,好凌轹。困举场三十年。武宗久闻其诗名,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放榜,仍无其名,怪之。乃勑有司进所试文章,追榜放令及第。大中间,为盱眙尉,不乐奉迎,更厌鞭挞,乃弃官隐茅山。王建有诗送别。后不知所终。非熊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7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节分端午¹²谁言,万古³传闻为屈原
译文:端午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为什而设立?前人传说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
注释:¹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²自:自从。³万古:远古。⁴屈原(前340—前278):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名平,字原。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堪笑楚江¹空渺渺²,不能洗得直臣³冤。
译文:可笑即使那浩浩荡荡的汨罗江水,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注释:¹楚江: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²渺渺:悠远的样子。³直臣:正直之臣,此处指屈原。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duān

wénxiù tángdài 

jiéfēnduānshuíyán wànchuánwénwèiyuán 
kānxiàochǔjiāngkōngmiǎomiǎo néngzhíchényuān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bǐng)¹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²抛掷(zhì)³,梦里终相觅。
译文:斩断相思之情,近来我才知道这样做没有好处。难道真的能将情思抛弃?在梦中仍然苦苦寻觅。
注释:¹屏却:排除,放弃。²不成:难成,宋人方言。³抛掷:丢弃。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¹。西窗白,纷纷凉月²,一院丁香雪。
译文:醒后,楼台旁的身影也随着梦的破灭而消失了。西窗上一片洁白,月影斑驳、清冷,满院的丁香花如同皑皑白雪。
注释:¹明灭:出现、破灭。²纷纷凉月:形容月影斑驳而清冷。

  这首词写魂萦梦绕、抛撇不去却又无可奈何的相思。上片抒情,直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下片写景,借景抒情,侧面表达内心对亡妻深深的情意。词人一反常规,运用先写情、后写景的叙述方式,将幽清景色留至词末,此时相思散去,空留一院丁香月色,殊不觉相思已全在其中,让人读后无限回味。。

  开头“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明白如话,却饱含深情。这两句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用,徒令人心力交瘁!下决心去忘,正说明无法忘掉,11个字,每个字都渗透出悲伤。让人留下一个“从今以后,勿复相思”的悬念,紧接着进人读者眼帘的是“不成抛掷”,透出词人执着的相思,欲忘不能,无法屏却。

  “梦里终相觅”,终于在梦中寻觅到已故的夫人。寥寥几笔,就将梦里景、梦外情写得栩栩如生、水乳交融。上片只有四句,却写得沉郁顿挫,委婉曲折。

  下片“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这两句又是一折,笔触转入梦醒,醒了还隐隐约约记得梦中的场景,残梦难断,更增几分惆怅。“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西窗里面隐隐透进一丝白光,词人推开窗子,只有纷纷的凉月,照着“一院丁香雪”。“凉月”用“纷纷”来形容,“丁香”用“雪”来比喻。词人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又不说原因,言于此而意未尽。丁香花本该开在春夏之际,怎能与寒冬白雪联系到一起,在这种违背常理的时令错位当中,足见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参考资料:
1、 王树海.《通赏中国历代词》:长春出版社,2014.01:第140页

diǎnjiàngchún ·bǐngquèxiāng

wángguówéi jìnxiàndài 

bǐngquèxiāng jīnláizhīdàodōu chéngpāozhì mèngzhōngxiāng 
xǐnghòulóutái mèngmíngmiè 西chuāngbái fēnfēnliángyuè yuàndīngxiāngxuě 
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
病起¹多情²白日迟³,强来庭下探花期。
译文:我病体初愈,带着极大的兴趣,勉强漫步庭院,探寻春天的消息;院中阳光明媚,日影缓缓西移。
注释:¹病起:病愈。²多情:指情志高。³白日迟:用《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句,谓春日过得缓慢。⁴强:勉强。
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栏杆欲暮时。
雪消池馆¹初春²后,人倚栏杆欲暮(mù)时。
译文:池边的亭台楼阁积雪已经消融,透满了初春的活力;我留连忘返,倚着栏杆,一直到夕阳西下,暮云低迷。
注释:¹池馆:池苑馆舍。²初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又称孟春。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kuí)燕麦¹自无知。
译文:那上下翻飞的蝴蝶,那嗡嗡盘旋的蜜蜂,似乎都充满了情意;满地的兔葵,丛生的燕麦,一个劲地长着,怎知我满腹的心思?
注释:¹兔葵燕麦,两种植物名。
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
池边垂柳腰支¹活,折尽长条²为寄谁?
译文:池塘边的垂柳在风中摇动着它婀娜的腰肢,我想把它折下送人,可心中的人啊,你此时又在何地?
注释:¹腰支:同“腰肢”。腰身;身段;体态。²长条:长的枝条。特指柳枝。

  这首诗是吕本中的代表作,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都写得流转自然,为历来选家所重。

  首句的“病起多情”是全诗的主脑,“病起”是身体状况,“多情”是因为病,因为春怀,还有门外的春景。一个人缠绵病榻多日,今天身体好些,能够出外走走,而外面是足以感人、使人留恋的初春美景,诗人自然多情。在这样的心情指导下,见到的景色也变得多情起来。于是,院中的白日、似乎迟迟不坠,将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让诗人尽情领略眼前的春光。首句写春日,照应节候,也是在室内很久的病人乍一出门的最直截的反应,写得很自然。次句“强来庭下探花期”是承首句说,“强来”是“病起”的进一步说明;“探花期”又是“多情”的表现。

  次联依“庭下探花期”展开。诗人漫步庭院,欣赏着早春景色,只见病前所见的积雪都已消融,和暖的春风吹满大地,使人懒洋洋地,他便倚着栏杆,久久不想离去,一直到黄昏,太阳即将下山。前面已有“白日迟”句,此联又重说赏景到日暮还不走,他站的时间之久,对景色的多情就得到了深刻的描绘。诗在写景时不仅仅是注目风景,而是把自己嵌入景中,与景物融合成一片。因此宋张九成在《横浦日新录》中称赞说:“此自可入画。人之情意,物之容态,二句尽之。”诗也成为众口称赞的名联。

  下一联又接上“人倚阑干”写。诗人倚栏杆这么久,看得这么细,他见到是眼前蜂蝶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遍地长着兔葵、燕麦。诗在这里特地把“有意”与“无知”对举,蜂蝶是有意,为春色而繁忙,兔葵、燕麦是无知,默默地生长。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物中,使自然界的动植物都带有感情,衬托出自己的主观思想。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指出,这二句都有出处。出句是化用了李商隐《二月二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句,也参考了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中的“蜜蜂蝴蝶生情性”句。吕本中在这里借用,显然不单单是描写小昆虫的热闹,赞赏春天的蓬勃生气,而是由它们所交织成的气氛中,感叹自己的孤寂。对句是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中的话:“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也是藉此含蓄地寄托自己凄然的神思。

  上联通过景色,加以主观情感,使诗进入一种幽独伤感的氛围,诗人伤春的情调已经流露出来,尾联就以情语作结,将前三联作一大收煞。诗说小池边的垂柳在春风中飘荡多姿,可我即使要去折它,折了又送给谁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如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乐府有《折杨柳》专咏送别。这首诗由眼前的杨柳想到送别,而所送之人早已走了,如今不知流落在何方,于是又产生怀念,应接得很自然。更见功力的是,这样一结,成为全诗的点睛,原来诗人病起看花,倚栏留恋,感蜂蝶有情,叹葵麦无知,种种“多情”举动,都是因了怀人。心中所怀,不惟不见,连所怀之人在何处都不知道,让他不得不迷惘感伤、凄然泪下。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786-787页

chūnshì--běnzhōng

bìngduōqíngbáichíqiángláitíngxiàtànhuā

xuěxiāochíguǎnchūchūnhòurénlángānshí

luàndiékuángfēngyǒukuíyànmàizhī

chíbiānchuíliǔyāozhīhuózhéjǐnzhǎngtiáowèishuí

同是瀛洲册府仙,今朝聊结社中莲,胡笳按拍酒如川。
同是瀛洲册府仙,今朝聊结社中莲,胡笳按拍酒如川。
唤起封姨清晚暑,更将荔子荐新圆,从今三夜看婵娟。
唤起封姨清晚暑,更将荔子荐新圆,从今三夜看婵娟。

  首句故事源自唐太宗设文学馆。唐太宗为网罗人才,设置文学馆,任命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名文官为学士,轮流宿于馆中,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典籍。又命阎立本画像,褚亮 作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时人慕之,谓“登瀛洲”。诗文中常用“登瀛洲”或“瀛洲”比喻士人获得殊荣,如入仙境。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之一,另二仙山名蓬莱、方丈。“册”,册封,特指皇帝的诏书。该词起句便见不俗,将此日参加中秋宴会的十八人比作仙境之人。张孝祥《鹧鸪天·送陈倅正字摄峡州》亦有句:“人物风流册府仙。”

  “结社”,组织团体。“结社多高客,登坛尽小诗。”(唐·许浑《送太昱禅师》诗)次句巧妙地将“结社”二字拆开,一作“聊结”,一作“社中莲”,由此又将今朝宴会比之于晋慧远集高僧名儒结白莲社于庐山东林寺。庐山白莲社数百人中,其间誉望尤着,为当世推重者,号社中十八贤。晁补之于《白莲社图记》亦有记载。

  第三句作为上片结语,是说当筵演奏琴曲《胡笳十八拍》助兴,坐上十八客酒兴更高。“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一种管乐器,传说由汉张骞从西域传入,汉魏鼓吹乐中常用之。蔡琰归汉后,悲叹自己命运多舛,写下《胡笳十八拍》流传于今。“按拍”,击节,打拍子。今宵按拍赏音,不禁抚今思夕,感慨万端,自是豪饮痛醉一场。

  换头用“封姨”对应时节,切合“十八”。“封姨”,古时神话传说中的风神,亦称“封家姨”、“十八姨”、“封十八姨”。(唐·谷神子《博异志·崔玄微》)诗文中常作为风的代称。由于中秋季节犹有余热,词人便在此时召唤风神送来凉爽,清涤晚暑,以助酒兴。

  接下一句说酒后更有荔枝品尝,以切“十八”,并扣题中秋。上品新荔名“十八娘”,宋·曾巩《荔枝录》云:“十八娘荔枝,色深红而细长,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食此,因而得名。”苏辙《干荔支》曰:“红消白瘦香犹在,想见当年十八娘。”中秋不能不赏月,赏月当有瓜果供奉,该词故有“荔子荐新圆”句。“新圆”,指中秋圆月。

  荔子自然圆,中秋月更圆,新朋老友中秋团圆更是大快人心,于是全词最后一句即景生情作结,说今宵赏月尚可再延长三夜至十八。“婵娟”,月亮。这是词人的美好愿望,亦可见词人填词用事的高强本领。

huànshā··zhōngqiūzuòshàngshí--zhāngxiàoxiáng

tóngshìyíngzhōuxiānjīncháoliáojiéshèzhōngliánjiāànpāijiǔchuān

huànfēngqīngwǎnshǔgèngjiāngzijiànxīnyuáncóngjīnsānkànchánjuān

孔雀东飞何处栖,庐江小吏仲卿妻。
孔雀东飞何处栖,庐江小吏仲卿妻。
译文:孔雀东南飞,飞到何处才休息?你就好像象那古时候庐江小吏焦仲卿的妻子。
为客裁缝君自见,城乌独宿夜空啼。
为客裁缝君自见,城乌独宿夜空啼。
译文:你贤惠啊,为路过你家的客人缝补衣服。可惜却像城墙树上的乌鸦孤独的鸣叫。
从诗中明显看出李白的心事并不好。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夫妇,此处是李白知道主人姓焦以后的打诨;二是借《古诗十九首》中一个典故,意思是妻子为客人缝补衣服,丈夫突然回来,很不高兴,同行的客人们就唱起歌谣:“在外不容易啊,在外不容易,衣服谁来缝补啊,衣服谁来缝补?”意思是:我们和你妻子的关系是正当的,不用怀疑,而影响你们夫妻的关系。

jiāngzhǔrén--bái

kǒngquèdōngfēichùjiāngxiǎozhòngqīng

wèicáifèngjūnjiànchéng宿k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