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冲沙损眼明,归来养病住秦京。上高楼阁看星坐,著白衣裳把剑行。
塞外冲沙损眼明,归来养病住秦京。上高楼阁看星坐,著白衣裳把剑行。
常说老身思斗将,最悲无力制蕃营。翠眉红脸和回鹘,惆怅中原不用兵。
常说老身思斗将,最悲无力制蕃营。翠眉红脸和回鹘,惆怅中原不用兵。

zhǎngān退tuìjiāng--xiàng

sāiwàichōngshāsǔnyǎnmíngguīláiyǎngbìngzhùqínjīngshànggāolóukànxīngzuòzhebáishangjiànxíng

chángshuōlǎoshēndòujiāngzuìbēizhìfānyíngcuìméihóngliǎnhuíchóuchàngzhōngyuányòngbīng

项斯

项斯

项斯(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 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项斯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海潮南去过浔(xún)阳,牛渚(zhǔ)由来险马当¹
译文:海潮向南而去,远至寻阳,牛渚山历来比马当山还要险峻。
注释:¹马当:即马当山,在今江西彭泽东北。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译文:欲渡横江又嫌风高浪险,愁似长江之水,长流万里。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长江在安徽地界变为南北走向,所以“海潮”不是西去,而是南去。浔阳,即今江西省九江市。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是这里。牛渚,即采石,历来以地势险峻而闻名,可以用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来形容,其险峻远远胜过马当这个地方。“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这两句看似写渡江之险,实则写北上报国之路难行,“风波恶”,是指世事险恶,人心难测,所以才会有一个“愁”字了得。当时诗人避祸江南,也可以说报国无门,这里还没有以酒浇愁,这愁中还存在某种幻想,不似《月下独酌》其四所写的那样“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二十个字中用了三个“愁”字,而且愁到最后,连愁都不来了。

  严评本《李杜全集》载明人批此诗:“‘险马当’三字尚觉生硬。后二句语不甚深 ,以无意出之却妙。”

参考资料:
1、 陈伯海.唐诗汇评(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28-630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¹。瘦还如许²,晚色天寒处。
译文:春天还没到来,没有雅兴携酒来千岩万壑的越山游春。这株梅花长势不好,花枝单薄清瘦,在清冷的暮色中,只见到这株梅花迎寒仁立的瘦削身影。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越山:指会稽(今浙江绍兴的山)。古越国建都会稽。¹千岩路:指越山,言其山千岩万壑。²瘦还如许:形容梅树枝干嶙峋之态。如许:这样。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¹。横笛²空山暮。
译文:一种新生的愁意涌上心头,但是又无法对梅花诉说。怅然离去,留下梅花洁白的花瓣在即将到来的春天暗暗消尽。苍茫的暮色中有一首《梅花落》凄然响起,空灵悠远,悱恻悲惋。
注释:¹暗消春素:暗自憔悴消瘦。写梅花在春日里悄无声息地凋残,也喻女子为离愁而暗暗消减了容姿。春素,因春色而引起的幽思,指洁白的梅花,这里指代品行高洁的女子。素,同“愫”;幽素,怀思。²横笛:指笛曲《梅花落》。

  这是一首咏梅词。“春未”一韵,写登山后的感慨,春天没有到来时,是想不起要到高山上来饮酒赏花的。“瘦还”二韵写见梅。梦窗喜欢用瘦字描写梅,“无限”一韵,写梅愁,拟人化笔法。梅如少女,心怀无限忧思,在春风面前难于吐露。风雨送春归,春归梅花也就凋零了。“行人”二韵,写梅凋谢。随着赏花行人的离去,梅花的春思也暗自消歇了。“横笛空山暮”一韵以乐曲终结。写空山夜幕下,只有傲霜雨的梅花笛曲在回响。这首小词在描写梅花的身姿神态的同时,又以笛曲来赞美梅花傲霜寒的品格。词中也流露出词人的惜春之情。词人寄情于物,表露眷恋情人的真情,用词自然,蕴意绵长,凸现出词人的艺术风格。

  上阙“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两句,从侧面着笔,交代“见梅”的缘由。“春未来时”,春天还没到,即是时值隆冬,天气异常寒冷,所以“酒携不到千岩路”。天寒路远,词人到不了千岩山,这时在近前的越山看到了一株梅树,下文即由此展开。“千岩”,点题越山。次句点出“酒”字,便流露微讽之意。“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点题“见梅”。

  “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瘦”字经常用来咏梅,此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此词谓“瘦还如许”,可见词人已非初次在此见梅。四字包含着无限轻怜细惜之意。词人在词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梅花,仿佛一位超凡脱俗的女郎,在千岩路畔,日暮天寒,悄立盈盈,满怀幽思。烘托出晚色天寒中梅树茕茕独立的孤瘦身影。

  下阙“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句,意思是一种新生的愁意涌上心头,但是不能对梅花诉说,因为花不解语,难以对话,所以词人“行人去”。所谓风前语,风前叹,都不过是对风而语,都会随风而逝,即使这样不着痕迹的倾诉,都不能流露,可见愁绪无法排遣的诗人心中之苦。至此,上文似乎一直在写景咏梅,到这里才注入人事。古人咏花,多用“解语”故事,此词中活用又反用此意,尤觉婉曲动人。

  最后三句转笔换意。“行人去,暗悄春素,横笛空山暮。”这也是“无限新愁”的注脚。“行人去。暗消春素”为两面写法,既写梅见行人去,难再在风前对行人倾诉,花也随风飘散;又写行人离去,因见梅而生起的伤春情愫,似乎又重新埋在了心底。借咏花而注入人事,已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浑融境界。仔细品味个中情景,词人所眷恋的女郎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暗消春素”,咏梅诗词,多用闻笛故事。因为笛曲中有《梅花落》曲,听到声声横笛,回荡在空山暮色以之中,自然就联想到梅花的零落了。这首词最后所表现的是离索之思,蹉跎之恨,而又写得这样温婉浑厚,含蕴不尽,如同空山中回响的笛声,余音袅袅,给人们留下了充分思索的余地。

  这首《点绛唇·越山见梅》只有四十一个字,虽短,但是极精,字句凝练,意境深远。词题“越山见梅”即交代清楚地点与事件,在越山上赏梅。这首词看似一首咏梅词,但是通篇对梅的着力不多,读罢全词,自有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怜惜萦绕不绝。词人的主旨并非单纯咏梅,而是借梅喻人。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一株消瘦寡淡的梅花,比喻成一位清净无染、超凡脱俗的女子。但随者时光流逝,季节变换,这位女子也像梅花一样,逃不过岁月的侵袭,“暗消春素”,芳华尽逝。这份轻怜细惜的担心与忧愁为凌寒绽放的梅花而起,其实也因世间女子以及词人的宠姬爱妾所生。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 :中国华侨,2010:646
2、 肖剑.《宋词鉴赏大典》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1611-1612

diǎnjiàngchún ·yuèshānjiànméi

wényīng sòngdài 

chūnwèiláishí jiǔxiédàoqiānyán shòuhái wǎntiānhánchù 
xiànxīnchóu nánduìfēngqián xíngrén ànxiāochūn héngkōngshān 
无是无非心事,不寒不暖花时,妆点西湖胜西施。控青丝玉面马,歌金缕粉团儿,信人生行乐耳!
无是无非¹心事,不寒不暖花时²,妆点西湖胜西施。控³青丝玉面马,歌金缕粉团儿,信人生行乐耳
译文:心境恬淡没有是非,不冷不热,正是酿花时节,把西湖装扮得美如西施。骑着青丝玉骢马,听浓妆艳抹的女子歌唱《金缕曲》,确是人生行乐的美事。
注释:¹无是无非:《庄子·齐物论》:“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²不寒不暖花时:言不冷不热,正是酿花时节。³控:驾驭。一说这句是倒装句式,意即玉面郎控着青丝马。⁴青丝:指用青丝做的马缰绳。⁵玉面马:本为唐玄宗的名马玉花骢,又名玉面花骢。此处借指名马。金缕:即《金缕曲》,词牌和曲牌的名称。词牌又名《贺新郎》、《乳燕飞》。曲牌又分南曲和北曲。⁶粉团儿:浓妆艳抹的歌妓,年轻的美女。这句是倒装句式,意即粉团儿唱着《金缕曲》。⁷信人生行乐耳:辛弃疾《洞仙歌》:“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酒一杯?”。信:的确,确是。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¹(tiáo)(dì)²。惊塞雁,起城乌³,画屏金鹧(zhè)(gū)
译文: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外传来连绵不绝的更漏声。这声音惊起了塞外大雁,在那城头上宿眠的乌鸦也苏醒,就连那画屏的的金鹧鸪好像也被惊醒。
注释:¹漏声:指报更报点之声。²迢递:遥远。塞雁:北雁,春来北飞。³城乌:城头上的乌鸦。⁴画屏:有图饰品的屏风,为女主人公居室中的摆设。⁵金鹧鸪:金线绣成的鹧鸪,可能绣在屏风上,也可能是绣在衣服上的。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香雾薄¹,透帘幕,惆(chóu)(chàng)²谢家池阁³。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译文: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注释:¹薄:通“迫”,逼来。²惆怅:失意、烦恼。³谢家池阁:豪华的宅院,这星即指女主人公的住处。谢氏为南朝望族,居处多有池阁之胜。后来便成为一共名。韦庄归国遥词中有“日落谢家池阁”句。⁴红烛背:背向红烛;一说以物遮住红烛,使其光线不向人直射。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恋。

  上片写室外之景。首三句描写春雨绵绵洒在柳丝上,洒在花木丛中的情形。独处空闺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容易触动其心绪,何况是在万籁俱寂的春夜。因此,当她听到从花木上掉下来的雨滴之声,犹误以为是远方传来的计时漏声。可以想象,思妇由于对远人的眷念时刻萦系在心,无法释然。故而心绪不宁,度日如年。那雨滴之声就像是放大了的漏声,对她来讲就格外地刺耳。柳丝、春雨等本是浓丽之景。但在这里只是用来暗示思妇凄凉的心境,增强对比的效果。“惊塞雁”三句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这种心理感觉。人忍受不了这夜雨之声的侵扰,那么物又如何呢。在思妇的想象中,即使征塞之大雁,宿城之乌鸦,甚至是画屏上之鹧递也必定会闻声而惊起,不安地抖动其翅翼。这几句是移情于物的写法,以惊飞的鸟来暗示思妇不安的心情。“画屏金鹧递”乍一看似突亍铿由室外移至室内,由听觉变成了视觉。其实,描写静止的鹧递慢慢变得灵动起来,这种错觉正好衬出思妇胸中难言之痛苦。

  下片描写思妇所居之室内情形。在兰室之内,炉香即将燃尽.香雾渐渐消散,但却依然能透过层层的帷帐。在这样精致雅洁的环境里,思妇的心态却只能以“惆怅”两字来概括,可见其凄苦。这里“谢家池阁”泛指思妇居处。由于这些华堂美室曾经是思妇与离人共同欢乐的地方。现今独自居住,物是人非,故其心理感觉就迥然不同。“红烛背”三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在这孤寐无伴的夜晚。百无聊赖的环境下思妇之情状。如何才能排遣心中绵绵不绝的离情,如何才能寻觅离人的踪影。只有吹熄红烛,放下帐帷,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扰,进入梦乡。然而“梦长君不知”,这又是一种多么可悲可叹的情景。

  全词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思妇寂寞凄凉的心理状态,深沉细腻的感情世界,几乎都是从具体的物象中反映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24 .

gēnglòu ·liǔcháng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liǔcháng chūn huāwàilòushēngtiáo jīngsàiyàn chéng huàpíngjīnzhè 
xiāng tòulián chóuchàngxièjiāchí hóngzhúbèi xiùliánchuí mèngchángjūnzhī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君王¹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译文:隋炀帝已经再不可能见到,宫里的芳草却和旧时一样逢春而长。
注释:春草宫:宫殿名,隋炀帝于扬州所建十宫之一。故址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境内。¹君王:指隋炀帝。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犹带罗裙色¹,青青向楚人²
译文:仍是和昔日宫女们罗裙一样的绿色,青青的芳草心意仍向着楚人。
注释:¹罗裙色:代指草的绿色。见芳草而忆罗裙,以其同色也。²楚人:江都旧为楚地,故称当地人为楚人。

  此诗前两句发出昔人不可见而春草依旧的感慨;后两句诗人展开联想,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中,就春色芳草的点染来抒发怀古之情。全诗从芳草春色入笔,以景写情,结句不仅补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诗意进入了一个回环往复的奇妙境界之中。

  自然的规律是严峻无情的,历史的法则是严峻无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炀帝终被人民前进的激浪吞没。面对久已消沉的隋宫废殿遗墟,诗人在首句发出“君王不可见”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法则的深刻揭示,也同时深含着对暴君隋炀帝的鞭答。昔日豪华的楼台亭阁,现在只能看见茂盛的“芳草”在“旧宫”废墟中迎着春日疯长着,“芳草”是作者在诗中展示的最显著最明亮的可见物,这是紧扣诗题“春草宫”而来的,“芳草”二字不仅仅形象地展示出昔日“春草宫”今貌,而且也十分巧妙地把伤今怀古的主题自然顺畅地引入了自然的法规和历史的法则序列中。“春草宫”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成为废殿遗墟,但一年一度草木枯荣,春色依然浓烈地妆扮着这里。

  而三四句中,“罗裙色”是从第二句中的“芳草”联想而引出来的,“芳草”在春色中的艳丽和花枝招展,自然使人想起昔日这里宫妃罗裙颜色,“犹带”从语法上来看,把“芳草”与“罗裙”进行了自然地承上启下式的连接,而更主要的是把读者的思路,从眼前所见之景物而一下子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中去,从诗意上紧紧地扣住了“怀古”的诗题,结句“青青向楚人”,又从历史的回顾中回到眼前“青青”的“芳草”,春回人间青青的芳草,随意根植生长在楚地,它的心意还是向着“楚人”的。昔日春草宫所在的江都古为东楚地,所以诗人把这里的人称为“楚人”,这自然是从“怀古”的角度,把笔锋扩展得很远,伸到历史的深层中去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自然历史前进的轨迹是向着人民心愿的。诗人在这里把“青青”的“芳草”拟人化,是为请出这里的自然景物作证,来阐明历史前进的严峻轨迹。

  春草宫以春草命名,可见此地春色芳草之浓盛。此诗也正是从芳草春色入笔,就春色芳草的点染来抒发怀古之情。年年春意宛然,而惟不见当年的隋炀帝,结句不仅补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诗意也进入了一个回环往复的奇妙境界之中。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301-302页

chūncǎogōng怀huái--liúzhǎngqīng

jūnwángjiànfāngcǎojiùgōngchūn

yóudàiluóqúnqīngqīngxiàngchǔ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