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似真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沈。
眼似真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沈。
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
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

--zhāngxiàobiāo

yǎnshìzhēnzhūlínshìjīnshíshídònglàngchūháishěn

zhōngshànglóngméntànjiāngsuìyuèshēn

章孝标

章孝标

章孝标(791—873年),唐代诗人,字道正,章八元之子,诗人章碣之父。李绅镇守扬州时,于宴集上,以“春雪”命题赋诗。章孝标下笔立就:“六出飞花处处飘,粘窗著砌上寒条,朱门到晚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销。”满座皆惊服。元和十四年(819年)中进士,由长安南归,先寄友人一书,其中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踌躇满志之状跃然纸上。适为李绅所见,作诗批评:“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章孝标大惭拜谢赐教。太和年间曾为山南道从事,试大理寺评事,终秘书省正字。有诗集一卷。韦庄编的《又玄集》录其《归海上旧居》、《长安春日》两首,称其深得诗律之精义。 ▶ 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尧为人君,一日十瑞。《述异记》
尧为人君,一日十瑞¹。《述异记》
译文:尧担任国君时,一天会出现十多次祥瑞之兆。
注释:¹瑞:征兆(特指吉祥的征兆)。
尧在位七十年……有掋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晴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以)肉翻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贻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洒扫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牗上,此其遗象也。《拾遗记》
尧在位七十年……有掋(dǐ)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晴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以)肉翻而飞。能搏逐¹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贻(yí)以琼膏²,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洒扫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chī)(mèi)³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牗(yǒu)上,此其遗象也。《拾遗记》
译文:尧在位七十年……振支国进献了一只名叫重明鸟的奇鸟。这只鸟一双眼睛中各自长着两个瞳孔。样子像鸡,声音像凤凰。解落毛羽,用肉翅飞翔。它能驱逐虎、豹、豺、狼等猛兽,使妖魔鬼怪和各种灾祸不敢危害人类。它不吃食物,只要喝一点琼玉的膏液,或一年来数次,或数年都不来。当它来的时候,国人全都洒扫门户,盼望重明鸟前来栖息。当重明鸟没来的时候,人们就用木头或铜铁铸成重明鸟的形状,放在门户之间,这样禽兽鬼怪见了也会害怕,躲得远远的。所以后来的人们在过大年时,就用木刻或铜铸或剪纸,做成鸡的样子,挂在门窗上,据说这就是从那时留传下来的重明鸟的形象。
注释:¹搏逐:搏击,驱逐。²琼膏:琼膏在中国指神话中的玉膏,出蓬莱山。³魑魅:古谓能害人的山泽之神怪。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阑干。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¹花信²。小雨一番寒。倚(yǐ)(lán)干。
译文:春天来临,南楼上的积雪已经化尽。春到来,元宵灯节期间群花也依次绽放。刚下过小雨仍有寒意,独自一人依靠着阑干思绪飘远。
注释:¹灯期:指元宵灯节期间。²花信:指群花开放的消息。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译文:不要总是依靠在栏杆上,因为眺望远方也只能看到那层层叠叠的烟水。汴梁在哪里呢?被黄昏时的云霞与雾气遮住了。

  此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词语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将客中思归的情怀抒写得娓婉动人。

  上片首两句先写客中值上元灯节。“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吕氏春秋。贵信》云:“春之德风,风不信(不如期而至),则其花不盛。”故谓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而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为赏灯之期。此“灯期”之花信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欧阳修咏小桃诗所云“初见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谓“惊动”,即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小桃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

  三、四两句,写倚“南楼”之栏干,承上“灯期花信”而来,词意有所转折。独倚栏干之人,必不游众之中,而这一番寒意,是因为刚下过的一场小雨,还是因为客心悲凉的缘故,亦是断难分辨。

  过片“莫信栏干频倚”,翻进一层写归思之切。

  所以强言莫倚,是因为倚栏干也只能“—望几重烟水”,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国的望眼。接下来“何处是京华”,全是望寻之神,说明他欲罢不能。“京华”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决:“暮云遮”,即还是望而不见。此句似暗用李太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既写景兼以寄慨,实有比义。

  这首词清雅情深,当为词人的代表作。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署之东园,久茀(fú)¹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jí)²(gài)³,为蔬圃(pǔ)十数辟(qí),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chū)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¹⁰,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yì)¹¹¹²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¹³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¹⁴。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yú)¹⁵,以杏故,特¹⁶不得蔬,是亦宜薪(薪)。”修曰:“噫!今杏方春¹⁷且华¹⁸,将待其实,若¹⁹独不能损数辟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译文:官署的东面有一个园子,一直以来有很多的野草,都没有去治理它。我到了那里,开始开辟已经荒芜的土地。用粪便浇灌贫瘠的土地,用水浇灌干枯的地方,然后种上十几辟农作物,另外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正是春天,植物开始有萌芽的迹象。这时守园人给我提出意见,说:“这园子里生长着樗树,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妨碍了地下的流通,要消耗很多大地的精气,使得你新栽的农作物都得不到营养的滋润。枝叶繁茂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栽的农作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照射,而无法正常生长。又因为樗树的形状并不直,反而弯曲,看起来十分臃肿的样子,这样的木材中间纹路稀疏,导致重量很轻,而且很不坚固。(这样的树木)不值得栽种,应该把它砍掉。”我听了他的意见,把樗树砍掉了。第二天,他又对我说:“园子南面的那棵杏树,它的根茎所占的面积半径都有六七尺大,而它所在的地方却是这里最好的土地,让杏树长在那里而不能种植农作物,是很可惜的,应该把它也砍掉。”我说:“哈哈!如今正是杏树生长最好的时期,而且长得繁华。它也即将结果,你就不能为了这片杏林而放弃几辟菜地吗?”所以没有将它砍掉。
注释:署:官署。此指西京河南府衙门,时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居洛阳。¹茀:杂草丛生。²粪瘠:把肥料施给贫痛的土地。³溉枯:把水灌溉给干枯的作物。⁴本:株。⁵浮:现。⁶萌者:草木萌发的芽。⁷园之守:主管菜园的人。⁸樗:臭椿,落叶乔木。⁹梗:阴塞。¹⁰地脉:水在土壤里浸润移动,像人体内的血管。¹¹阴翳:遮蔽。¹²蒙:受。¹³疏轻:木质疏松而轻飘。¹⁴薪之:砍来当柴。¹⁵壤腴:肥沃。¹⁶特:独。¹⁷方春:正发枝。¹⁸华:花。¹⁹若:你。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¹之说曰:樗、栎(lì)²以不材终其天年³,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jiǎn)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译文:后来我突然想到,并发出这样的感叹:“唉!我记得庄子曾经这样说过,樗树和栎树因为其木材没有用而能自然老死,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而如今樗树是真的没有用,于是在一天之内被全部砍掉并抛弃;杏树的躯干是很坚固的,纹路也很紧密,色泽美丽,还可以拿来做装饰,它反而存活下来。难道有用和没用是各自要用天生条件的影响而来判断吗?”
注释:¹庄周:庄子。²栎:落叶乔木,即橡树,通常称柞树。樗栎,比喻无用之才。³天年:尽自然生长的时间。⁴桂:玉桂,名贵药材。⁵漆:漆树,树脂是漆器的主要原料。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 “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他日¹,客有过²修者,仆夫曳薪³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 “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¹⁰其根¹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¹²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译文:有一天,有位客人来我家,仆人拖着柴从客堂下经过,我顺便指着把心中的疑感对客人讲了。客人说:“这有什么奇怪呢?自身无用又处在无用的地方(即与世无争),这才是庄子所崇尚和看重的,如果自身无用又侵害有用之才,又怎么能避免被砍伐呢?那杏树能开花结果,凭看这有益于生的条件来保护住自己的命根,真是幸运呢!至于桂树、漆树不能逃避被砍伐的原因,是因为得利处正在于它的死,所以它们势必不能生存。它与杏树实在不同。现在臭椿臃肿不成材,又因根壮叶大妨害了其他作物,它被砍伐的确很合理。这与有才能的反而死掉、没才能的反而生存的说法又有不同总之,事物的幸与不幸,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了。”客人离开后,我认为他的话很对,就把它记了下来。
注释:¹他日:有一天。²过:探访。³曳薪:拖着柴。曳,牵引。⁴怪:奇怪,惊异。⁵贵:看重。⁶贼:侵害。⁷乌能免哉:怎么能避免被砍伐掉呢?⁸生:生财。⁹具:条件,才能。¹⁰庇:庇护、保护。¹¹根:生命、命根。¹²处:时势环境。

  欧阳修深受庄子的影响,他的许多文章都有融《庄子》于其中的痕迹,但他却能不圈于庄子思想的束缚,这篇寓言性的哲理文章,便是通过园丁要求伐树一事,对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看法提出了疑问,驳正了庄子以“无用”来保全自身的虚无逃世、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作者初入仕途,准备积极参与社会,有所作为的思想。认为凡物的各种遭遇,幸与不幸的命运,均因环境、时势来决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都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无用之才如若长于无用之处,尚可尽享天年,但若妨害了有用之才,就应砍伐,否则就不是无用而是有害了。有用之才的生死亦是如此,杏树得生,是因为它有花可赏,有果可食,于人有益。而桂漆所以不能逃避斤斧,躲开厄运,只因它们“有利之者在死”。文章用问答形式,层层递进,条疏理通,反映作者对“才与不才”“幸与不幸”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认识过程和思辨过程,也使文章有了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的域染力。

  这篇文章展示了作者乐观上进,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也表现了他卓越的见识和深厚的学养,以及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参考资料:
1、 张学忠.唐宋八大家文观止.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36-138
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丙午¹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注释:¹丙午:理宗淳佑六年(1246),吴履斋,即吴潜。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¹,地雄一州²。对晴烟抹翠³,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qiú)
译文:登上多景楼,迎入眼帘的是奇特壮观的景色,金山和下焦山仿佛是被江水托浮着向前移动。晴天下的山色翠绿如烟,怒涛翻滚如雪,边塞草木深深,船和波浪相互撞击。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又能有几次靠在多景楼边的人呢。可怜英雄最后白发满头,连貂皮袍子都破了。
注释:¹两山:金山、焦山,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江中。²一州:这里指扬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长江下游一带。³晴烟抹翠:晴天,含着水气的翠绿的山色如抹。⁴翻:一作“如”。⁵离离:草深的样子。⁶塞草:边塞的草。宋金以淮河为界,江北即靠近边界。⁷拍拍:形容船和波浪相撞击。⁸堪怜:可怜。⁹敝貂裘:貂皮袍子都破了。以上三句说,可怜英雄老去,事业无成。
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huái)¹,虏(lǔ)尚虔刘²,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lù)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miǎo)沧波无极,去去归休¹⁰
译文:淮水上游百姓还处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谁能驱除胡虏,北定中原呢?回想古今人物,自己身任两淮阃帅尚且如此,当今天下恐怕就更没有谢安石那样的人物了,罢了,罢了,既然报国无门,不如就此归隐去访求浮丘道人吧。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去管人间半点愁绪。高楼的拦杆外,青色的河流苍茫无际,去吧,还是回去算了。
注释:¹淮头:淮水的上游。²虔刘:劫掠。³安石:谢安石,即谢安。⁴老子:古人自称;老夫的意思。⁵浮丘:浮丘公,古代传说中的仙人。⁶危栏:高楼的拦杆。⁷渺:水长的意思。⁸沧波:青苍色的水波。沧,通苍。⁹无极:无尽。¹⁰去去归休:走吧,回去算了。

  词人通过登多景楼的所观情景的描写、抒发,表现怀才不遇的困惑、无奈,但通篇并无消沉之感,而是感慨悲凉。

  上片触景抒怀,情融景中。

  开首“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三句,实景与幻象相融合,其中用一个“奇”字,表现出了奇妙的视觉幻象。“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画面进一步活跃起来。看吧,江面开阔,水雾缭绕,晴日下,格外分明,江那边,只能模糊地看见青青的山影。句中“抹”字,生动地绘上令人神往的一笔。灵动的笔触一转,绘出浪声阵阵,一浪高过一浪,如一堆堆白雪翻滚。句中“怒”、“翻”二字,将气势浩大的江涛表现得极有力度。江边苇草丰茂,江船迎风击水前进。登斯楼也,睹其江水、远山、烟波、怒涛、塞草、行船,画面生机盎然,气势宏伟,激起有志男儿的壮志豪情。

  但是,现实残酷地粉碎了词人的宏伟抱负,不禁悲从中来。他感到“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岁月如此匆匆消逝;对照之下,他却只能“几度斜阳人倚楼”。于是一种愤懑压上他的心头,“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英雄老矣,什么都不可能了,难有作为。如此写来,感情一波三折,起伏有致,令人感动。

  下片直书感喟,情中带景。

  词人自比谢安,志愿出征,领导抗战,可是,朝廷却不任用他,使他壮志难酬。既然如此,词人只好退而求隐:“且容老子,还访浮丘。”此句意谓,还是归隐去吧,去与浮丘公相伴。下面,词人更进一步抒发了归隐的思绪,并为未来的归隐生活作了构想:“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这样,在词人的眼前出现了归隐生活的幻景,闲适,安然,不问世事,写得十分真切生动。词尾写道:“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这里,词人写自己倚栏远眺、沉思,深感国运难回,英雄失志,终于下定归隐的决心。“去去归休”,不能再犹豫了。

  词中有画,这是此词最大的特色。寥寥几笔绘出一幅清新、俊逸的江水山色图;此词意境开阔,绘景抒情相得益彰,且气韵流畅,很有力度。就内容而言,其中消极避世的隐退思想与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这一对矛盾集中于词人一身,这是现实使然,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分不开。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 第十卷,中国妇女出版社,,第98页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páo)¹有苦²叶,济³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qì)
译文:葫芦瓜有苦味叶,济水边有深渡口。深就垂衣缓缓过,浅就提裙快快走。
注释:¹匏:葫芦之类。²苦:一说苦味,一说枯。意指葫芦八月叶枯成熟,可以挖空作渡水工具。³济:水名。⁴涉:一说涉水过河,一说渡口。⁵厉:带。一说连衣涉水,一说拴葫芦在腰泅渡。⁶揭:提起下衣渡水。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有瀰(mí)¹济盈²,有鷕(yǎo)³(zhì)鸣。济盈不濡(rú),雉鸣求其牡(mǔ)
译文:茫茫济水涨得满,岸边草丛里的雌山鸡叫得欢。水涨车轴浸不到,野雉求偶鸣声传。
注释:¹瀰:大水茫茫。²盈:满。³鷕:雌山鸡叫声。⁴不濡:不,语词;濡,沾湿。⁵轨:车轴头。⁶牡:雄雉。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yōng)¹鸣雁,旭日始旦²。士如归妻³,迨(dài)冰未泮(pàn)
译文:又听嗈嗈大雁鸣,天刚黎明露晨曦。男子如果要娶妻,趁冰还未融化。
注释:¹雍雍:大雁叫声和谐。²旦:天大明。³归妻:娶妻。⁴迨:趁着。⁵泮:通“牉”,分开。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招招¹舟子²,人涉³(áng)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译文:船夫挥手频招呼,别人渡河我不争。别人渡河我不争,我将恋人静静等。
注释:¹招招:招唤之貌,一说摇橹曲伸之貌。²舟子:摆渡的船夫。³人涉:他人要渡河。⁴卬否:即我不渡河之意。卬:代词,表示“我”。否:不(渡河)。⁵须:等待。⁶友:指爱侣。

  此诗写一位年轻女子在渡口焦急地等待她的情人过河来与她相会,在河水未结冰时能娶她为妻,在愿望未实现时,她还要继续等待下去。全诗四章,通过情境、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再现了女子又焦灼又喜悦的心情。

  诗一开篇,“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正值炎热的八月,葫芦叶子发枯,内部已然成熟。诗以“匏有苦叶”起兴,即暗示了这等候与婚姻有关。因为古代的婚嫁,正是用剖开的匏瓜,做“合卺”喝的酒器的。匏瓜的叶儿已枯,则正当秋令嫁娶之时。女主人公等候的渡口,却水深难涉了,因此她深情地叮咛着:“深则厉,浅则揭”。那无非是在心中催促着心上人:水浅则提衣过来,水深就垂衣来会,就则必犹豫了。催对方垂衣涉济,正透露出她这边等候已急。“深则厉,浅则揭。”简简单单六个字,恰切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大胆、勇敢和聪慧。

  “有弥济盈,有鹭雉鸣。济盈则濡轨,雉鸣求其牡。”济水丰盈得仿佛要漫过岸边一样,水面波光粼粼,阳光照在上面好似荧光千点。还好河水没有漫过车轴,免去则少担心,岸边草丛里的野鸡叫得正欢,声声鸟鸣响彻渡口,看来它们是求偶心切。这一章几乎都是景物描写,诗人将野稚与女主人公进行对比,突出她等待意中人归来的焦急心情。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现在天已渐渐大亮,通红的旭日升起在济水之上,空中已有雁行掠过,那“雝雝”鸣叫显得有多欢快。但对于等候中的女主人公来说,心中的焦躁非但未被化解,似乎更还深了几分。要知道雁儿北飞,预告着冬日就要结束,春天就要到来。当济水冰融化的时候,按古代的规矩便得停办嫁娶之事了。所谓“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业起,昏(婚)礼杀(止)于此”(《孔子家语》),说的就是这一种古俗。明白乎此,就能懂得女主人公何以对“雝雝鸣雁”特别关注了:连那雁儿都似在催促着姑娘,她就则能则为之着急。于是“士如归妻,迨冰未泮”二句,读来正如发自姑娘心底的呼唤,显得十分热切。

  诗之末章终于等来了摆渡船,那定是从对岸驶来载客的。“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船夫大约早就体察了女主人公的焦躁则安,所以关切地连声招唤:“快上船吧!”他则可能知道,这姑娘急的并则是过河,恰是在驶来的船上没见到心上人。“人涉卬否”二句之重复,重复得可谓妙极:那似乎是女主人公怀着羞涩,对船夫所作的窘急解释——“则是我要急着渡河,……则是的,我是在等我的……朋友哪……”以“昂须我友”的答语作结,结得情韵袅袅。船夫的会意微笑,姑娘那脸庞飞红的窘态,以及将情人换作“朋友”的掩饰之辞,所传达的似怨还爱的微妙心理,均留在了诗外,任读者自己去体味。

  此诗通过情境、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再现了一名在渡口等候情人的女子焦灼而又喜悦的心情。在短短的一首小诗里,有山有水,有人有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67-68页

páoyǒu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páoyǒu yǒushēnshè shēn qiǎn 
yǒuyíng yǒuyǎozhìmíng yíngguǐ zhìmíngqiú 
yōngyōngmíngyàn shǐdàn shìguī dàibīngwèipàn 
zhāozhāozhōu rénshèángfǒu rénshèángfǒu ángyǒ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