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寻国朝事,静读柳芳历。八月日之五,开卷忽感激。
将寻国朝事,静读柳芳历。八月日之五,开卷忽感激。
正当天宝末,抚事坐追惜。仰思圣明帝,贻祸在肘腋。
正当天宝末,抚事坐追惜。仰思圣明帝,贻祸在肘腋。
杨李盗吏权,贪残日狼藉。燕戎伺其便,百万奋长戟。
杨李盗吏权,贪残日狼藉。燕戎伺其便,百万奋长戟。
两河连烟尘,二京成瓦砾。生人死欲尽,揳业犹不息。
两河连烟尘,二京成瓦砾。生人死欲尽,揳业犹不息。
肃宗传宝图,寇难连年击。天地方开泰,铸鼎成继述。
肃宗传宝图,寇难连年击。天地方开泰,铸鼎成继述。
万国哭龙衮,悲思动蛮貊。自此千秋节,不复动金石。
万国哭龙衮,悲思动蛮貊。自此千秋节,不复动金石。
悲风扬霜天,繐帷冷尘席。零落太平老,东西乱离客。
悲风扬霜天,繐帷冷尘席。零落太平老,东西乱离客。
往往为余言,呜咽泪双滴。况当近塞地,哀吹起边笛。
往往为余言,呜咽泪双滴。况当近塞地,哀吹起边笛。
抚几观陈文,使我心不怿。花萼笑繁华,温泉树容碧。
抚几观陈文,使我心不怿。花萼笑繁华,温泉树容碧。
霓裳烟云尽,梨园风雨隔。露囊与金镜,东逝惊波溺。
霓裳烟云尽,梨园风雨隔。露囊与金镜,东逝惊波溺。
昔闻欢娱事,今日成惨戚。神仙不可求,剑玺苔文积。
昔闻欢娱事,今日成惨戚。神仙不可求,剑玺苔文积。
万古长恨端,萧萧泰陵陌。
万古长恨端,萧萧泰陵陌。

yuèzhōngguānshětángtiānbǎoláizhuīchuàngshì--shūyuán

jiāngxúnguócháoshìjìngliǔfāngyuèzhīkāijuǎngǎnzhèngdāngtiānbǎoshìzuòzhuīyǎngshèngmínghuòzàizhǒuyángdàoquántāncánlángyànróng便biànbǎiwànfènzhǎngliǎngliányānchénèrjīngchéngshēngrénjǐnxiēyóuzōngchuánbǎokòunánliánniántiānfāngkāitàizhùdǐngchéngshùwànguólónggǔnbēidòngmánqiānqiūjiédòngjīnshíbēifēngyángshuāngtiānsuìwéilěngchénlíngluòtàipínglǎodōng西luànwǎngwǎngwèiyányànlèishuāngkuàngdāngjìnsāiāichuībiānguānchénwén使shǐxīnhuāèxiàofánhuáwēnquánshùróngshangyānyúnjǐnyuánfēngnángjīnjìngdōngshìjīngwénhuānshìjīnchéngcǎnshénxiānqiújiàntáiwénwànzhǎnghènduānxiāoxiāotàilíng

舒元舆

舒元舆

舒元舆(791-835)字升远。婺州东阳上卢泉塘北人(又说浙江婺州兰溪垷坦人),其先祖曾任东阳郡守,祖父舒缜,授兰溪医学学训导、学正父敬之,母薛氏,其为长子。唐代大臣、诗人,唐元和八年(813)进士,初仕即以干练知名。曾任刑、兵两部侍郎,唐文宗时期两位宰相之一(兰溪历史上第一位官至宰相的人),另一宰相为李训,擅长写文章,有著作《舒元舆集》等,有作品被收录于《全唐诗》。舒元舆曾作《牡丹赋》,时人认为写得好。后来唐文宗赏牡丹时,吟诵其中词句,为舒元舆落泪哀悼。 ▶ 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原头火¹烧静兀(wù)兀,野雉(zhì)畏鹰²出复没³
译文:原野上火光冲天 ,火势盛大,野雉被猎火驱出草木丛,一见猎鹰,又吓得急忙躲藏起来。
注释:¹火:猎火。²鹰:猎鹰。³出复没:一本作“伏欲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¹弯弓惜不发。
译文:将军想当众表演自己的神功巧技,故而,骑出盘旋不进,拉满劲弓,却并不轻易发箭。
注释:¹盘马:骑马盘旋不进。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¹
译文:野雉受惊而飞,蓄满待发的弓箭也同时射出,野雉应声而中。
注释:¹“地形”二句:描绘狩猎的过程,用曹植《七启》“人稠网密,地逼势胁”句意。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¹白镞(zú)²随倾斜。
译文:那只受伤的野雉带着箭冲着人高高地飞起,一番挣扎之后,终于精疲力尽,染血的羽毛和雪亮的箭镞随着倾斜而下。
注释:¹翎:箭羽。²镞:箭头。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¹离披马前堕。
译文:将军仰天大笑,把射中的有着五色羽毛野雉挂在出前,随行军吏都来向他祝贺。
注释:¹五色:雉的羽毛。

  此诗虽仅寥寥十句,但写得波澜起伏,神采飞动。此诗不仅以最经济的手法分合交错地描写了射者、射技、观射者和被射物,而且暗示了诗人的“诗法”,即査晚晴所谓“以留取势,以快取胜”。宋代苏轼非常喜爱这诗,亲自用大字书写,以为妙绝。评论韩诗的人,多以这首诗作为韩诗的范例之一。

  首句写猎场的情境: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四周围静悄悄的。一个“静”字,传出画面之神,烘托猎前肃穆的气氛,由此可以想见从猎人员屏气静息,全神贯注地伫伺猎物的情态。这是猎射前的静态,与下文猎射时和猎射后的动态,成强烈的对照。次句写猎射的对象雉鸡,笔墨简捷精炼,衔接自然紧密。野雉被猎火驱出草木丛,一见猎鹰,吓得急忙又躲藏起来。“出复没”三字形容逼肖,活现出野雉惊惶逃窜的窘态,与下边“惜不发”呼应。阁本李谢校改作“伏欲没”,就索然无味了。两句是猎射前的情景。

  三、四句转入猎射,写将军的心理活动和猎射时的风度、神采。将军出猎自然不是单纯为了觅取野味,而是要显示自己的神功巧技。所以,他骑出盘旋不进,拉满强劲的弓,又舍不得轻易发箭。近人程学恂《韩诗臆说》评道:“二句写射之妙处,全在未射时,是能于空际得神。”所谓空际得神,就是不在实处作穷形极相之语。诗人不写将军如何勇猛敢决,也不写他如何纵横驰骤,呼鹰嗾犬,白羽交飞,围场中惯见的情景全部略去不提,而只选取了“盘出弯弓”这一特定的镜头,以突出将军矜持、自信、踌躇满志的神态。这里的巧,不仅指射技的精巧,更主要的是写人的智谋,写将军运筹的巧妙。这位将军不专恃武功取胜,他盘出弯弓,审情度势,选择着最能表现自己精湛射技的时机。他要像汉朝飞将军李广那样,“度不中不发,发必应弦而倒”,要一举使众人折服。一位有血有肉、有着鲜明性格特征的将军形象,便显现出来。两句笔势顿挫,用意精深。

  接着两句写“巧”。野雉隐没之处,地势渐渐狭窄,野雉处于“人稠网密,地迫势胁”(曹植《七启》)的窘境,要继续窜伏已不可能;观猎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饶有兴味地观赏将军猎射。这是将军一显身手的时机。正当野雉受惊乍飞的一刹那,将军从容地引满弓,“嗖”的一声,强有力的箭,迅猛而准确地命中雉鸡。“雉惊弓满箭加”,一“惊”一“满”一“劲”一“加”,紧凑简练,干脆有力,“巧”字之意于此全出。

  诗写到这里,似乎意已尽了。然而诗中忽起波澜,那只受伤的野雉带箭“冲人决起百余尺”,向着人猛地冲起百多尺高,可见这是只勇猛的雉鸡。侧写一笔,更显出将军的绝妙射技。“红翎白镞随倾斜”,野雉强作挣扎之后,终于筋疲力尽,带箭悠悠而堕,染血的翎毛和雪亮的箭镞也随之倾斜落下。这正是非亲历其境者不能道。诗写到这里,才直接点题,真是一波三折,盘屈跳荡。以写长篇古风的笔法来写小诗,更觉丰神超迈,情趣横生。

  末两句在热烈的气氛中关合全诗。先以“仰笑”二字,极为传神地突现将军个人的性格特征,一位地方主帅骄矜得意的神气跃然纸上,接着以“军吏贺”照应前面“伏人”,写出围观的军吏敬服将军绝妙的射技,为他的成功庆贺。末句接写“雉带箭”——一只五彩缤纷的野雉,毛羽散乱地堕向将军的出前。诗戛然而止,然余响不绝,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06-307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84-785

zhìdàijiàn--hán

yuántóuhuǒshāojìngzhìwèiyīngchūméi

jiāngjūnqiǎorénpánwāngōng

xíngjiànzhǎiguānzhěduōzhìjīnggōngmǎnjìnjiànjiā

chōngrénjuébǎichǐhónglíngbáisuíqīngxié

jiāngjūnyǎngxiàojūnqiánduò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小桃枝下试罗裳(cháng)¹,蝶粉²³遗香。玉轮(niǎn)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译文:有人在桃树下试穿丝衣,蝴蝶在残余的花间飞舞。芳草被华美的车子辗平,花枝上,花落已半。
注释:¹罗裳:织锦的裤裙。裳,下身的衣服,裙装。²蝶粉:指桃花初放,蕊粉末褪。³斗:比试。⁴遗香:指罗裳和少女身体散发出的清香。⁵玉轮:华贵的游车。⁶半面恼红妆:即“恼半面红妆”之倒装句。指因花瓣凋零而心生懊憾。半面:指凋残。红妆:指花瓣。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风玉¹暖,日初长,袅(niǎo)²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译文:风变得薰暖,白天开始长起来,杨柳的枝条柔美细长。一双燕子在风中飞舞,杨柳絮飘飘扬扬,地上铺满了落日的余晖。
注释:¹玉:开始。²袅:细柔摇曳的形态。

  上片“小桃枝下试罗裳”,是说出游前的准备。天气渐暖,要换上春天的罗裳,不是一换就得,所以要试,试衣于小桃枝下,很可能是普通农家的女孩子。站在小桃枝下,映衬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如此,鲜艳的桃花和女子衣上的香泽又引来了翩翩的蝴蝶。不说蝴蝶环绕飞舞,却说“蝶粉斗遗香”,蝶翅上扑落的粉末和女子遗落的香泽比赛,哪一种更香,这就婉转曲折深有意趣了。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本来也是美的化身,所以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中,才有化蝶之说。

  游春的人自然很多,有乘宝马香车的,“玉轮碾平芳草”,从芳草地上忽忽驶过,车中的贵妇娇娃,也只在车窗中露出了半面。但“半面恼红妆”,这半面娇容却引起这位游春少女的不快。可能是因为她们乘坐的香车对于芳草的摧残,也可能因为她们不暇他顾的高傲姿态。李商隐《南朝》诗云:“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讽刺南朝苟安于半壁江山,犹如徐妃之半面妆,如取用李商隐诗意,则“半面恼红妆”当指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只图苟安一时,如同南朝梁、陈末年故事。这种时事使人烦恼,故云:“半面恼红妆。”惟此,前面的“玉轮碾平芳草”也可解释为暗指南明弘光朝排斥忠良压制贤才,这样来解释这两句词,可能显得牵强一些,但是,“半面恼红妆”又似乎不是一般语言,很值得探究。

  下片“风玉暖,日初长,袅垂杨”三句,写的是初春景象。风才开始变暖,白天才开始变长,垂挂的柳枝才缀上新绿而随风飘荡。三句非常紧凑。从几种事物中观察,感受表现了初春的特点。而以下的三句“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却大有春事已过的景象。关于燕子,在子龙词中多次提及,如《山花子·春恨》“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眼儿媚》“只愁又见,柳绵乱落,燕语星星”、《蝶恋花·春日》“燕子玉来春渐老,乱红相对愁眉扫”、《江城子·病起春尽》“凭燕子,骂东风”。几乎都是与暮春春尽联系着。此处“一双舞燕”恐怕也不是早春景象,“万点飞花”更是暮春特有之景,“满地斜阳”也平添了一份凄清。这后面的三个四字句,与前面的三个三字句,意思上有承接,时间上有发展,似是感叹着“九十韶光如梦短”(《渔家傲》),由初春写到春夫,时间上的跨度是为了表现情感上的跨度。

  这首词描写春游所见,情景相生,处处透着词人盎然的游兴。词的开始两句用烘托法。桃下试裳能让人产生“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的联想。而蝶粉斗香,又可想见女子春服艳丽如花的美好形象。接下来轮碾芳草,红妆半露,也是情态毕现,鲜明如画。整个上片着笔于人,浓墨重彩。下片则转而写景。风暖日长,垂杨袅袅,双燕翩翩,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景润人心,词人想必也是逸兴满怀。结尾“万点飞花,满地斜阳”微微露出美景不能永驻的淡淡春愁。正如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及梅尧臣《苏幕遮》“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所歌咏,在这样的时刻,文人总不免会透出一丝纤柔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333-334页
2、 薛玉坤,鞠婷,何抗.古小词精华: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第212页

zhōngqíng··chūnyóu--chénzilóng

xiǎotáozhīxiàshìluóshangdiéfěndòuxiānglúnniǎnpíngfāngcǎobànmiànnǎohóngzhuāng

fēngzhànuǎnchūzhǎngniǎochuíyángshuāngyànwàndiǎnfēihuāmǎnxiéyáng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宛丘¹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译文:宛丘先生身高如山丘,宛丘学舍低矮狭小如小舟。
注释:子由:即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¹宛丘:陈州的别称。因为苏辙任陈州州学教授,所以戏称“宛丘先生”。这两句言人长屋小,是夸张的说法。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¹
译文:平常低着头诵读经史,忽然伸腰被房顶碰着头。
注释:¹屋打头:形容学舍不仅小,而且陋。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斜风吹帷(wéi)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译文:斜风吹帷幕,雨水流脸上,旁人羞愧而先生无所谓。
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任从饱死笑方朔(shuò)¹,肯为雨立求秦优²
译文:宁可让饱死的侏儒嘲笑饥饿的东方朔,岂肯为了避雨而求侏儒优旃之助。
注释:¹东方朔:汉时人。他曾对武帝说:“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栗、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饿欲死。”(《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这番话,是说身长九尺余的大个子不能和身长仅三尺余的小人同样待遇。²秦优:指秦始皇的歌童名叫旃的,是个侏儒。有一次,秦始皇在殿上摆酒宴,天下着雨,陛楯郎(殿前执楯的卫士)都被淋着,优旃怜悯他们,跟他们说好:等一会我呼唤,你们应诺,我便有办法让你们休息。“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半相代”(《史记·滑稽列传》)。
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眼前勃(bó)¹何足道,处置六凿²须天游。
译文:眼前之屋低陋而使家人争吵不安算得什么,要摆脱六情干扰须向宇宙神游。
注释:¹勃溪:争吵。²六凿:即六情:喜、怒、哀乐、爱、恶。《庄子·外物》:“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读书万卷不读律¹,致君尧舜知无术²
译文:你读书万卷而不读当今的法令,想辅佐君主,终于没有本领。
注释:¹律:指法律。²术:谓治术。这两句诗是反语,剌当时朝廷重法轻儒。杜甫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苏轼亦未尝没有此志,不过以为法律不足以致君尧舜。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劝农¹冠盖²闹如云³,送老(jī)盐甘似蜜。
译文:劝农使闹闹嚷嚷,像乱拥的乌云,你却靠齑菜盐巴打发日子,自甘贫困。
注释:¹劝农:指朝廷派遣到各地视察农田、水利、赋税、劳役的官吏。“冠盖如云”语出《汉书》。²冠盖:官帽、车盖之类,原是官吏们的服用;以后便借此来指官吏。³如云:言其盛多。⁴送老:犹如说养老。⁵齑,指腌菜,捣碎的姜、蒜、韭菜等。韩愈《送穷文》:“太学四年,朝齑暮盐”,极言学官生活之清苦。作者说“甘似蜜”,实有所剌,《乌台诗案》说“讥讽朝廷新差提举官所至苛细生事,发摘官吏,惟学官无吏责,辙为学官,故有是句”。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译文:门前万事不放在心里,头虽长低而意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
余杭¹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máo)²
译文:我这位杭州通判没有任何功绩,高大雄丽的州府可插五丈大旗。
注释:¹余杭:即杭州。作者这时任杭州通判,故自称“余杭别驾”。²旗旄:亦作“旂旄”。犛牛尾于杆首的旌旗,军将所建。此句言自己所居处富丽、宽大,仪仗盛陈,与“宛丘学舍小如舟”对照。以下诸句自嘲,亦处处与所戏者情况对照,一直到“气节消缩今无几”之对照“头虽长低气不屈”。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译文:重重楼阁横空,雨声都听不清楚,屋多人少,只觉得凉风习习。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méng)¹更鞭箠(chuí)²
译文:对贫困的百姓用刑,本是平生惭愧之事,可现在却不以为耻。
注释:¹疲氓:指贫困的百姓。²鞭箠:两者都是刑具,这里泛指用刑。箠,短木棍,用棍子打,杖刑。这两句是倒置的,意谓对贫困的人用刑,是平生所耻的事,却不以为羞。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道逢阳虎¹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²
译文:路上碰见阳虎式的人同我说话,明知他一派胡言,还只好点头称是。
注释:¹阳虎:即阳货,与孔子同时人,孔子所鄙视而不愿意与之见面的人。苏轼在这里实有所指,据《乌台诗案》,是说张靓、俞希旦——他们正作监司官,苏轼最不喜欢的人。²诺唯:有时也作“唯诺”,都是应辞,只说“是、是”而不表示见。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译文:身居高位而志气低下,还有什么用处,一生所重的气节,如今已所剩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文章小技¹安足程²,先生别驾旧齐名。
译文:文章不过是雕虫小技,哪里值得效法?你我过去枉自以文章并称。
注释:¹技:扬雄说过:诗赋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杜甫诗:“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²安足程:何足算,算得什么。程,计算。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如今衰老¹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译文:如今都衰老了成了无用之人,只好让人们去掂轻量重,随意品评。
注释:¹衰老:愤慨语,这时作者三十六岁,他的弟弟三十三岁,正当壮年。

  这首诗开篇六句写宛丘先生(即苏轼弟弟苏辙)学舍低陋,生活清苦。接着十句,承接上文的“先生不愧旁人羞”,称赞苏辙。再接十句自嘲,处处与上文被戏者苏辙的情况相对照。最后四句充分发泄对达官贵人的鄙视愤懑之情。全诗运用对比手法,貌似戏谑却深沉,是用喜剧的手法谱写悲愤之曲,显示了苏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开篇六句写宛丘先生学舍低陋,生活清苦。这里,“宛丘先生”两句于夸张、对比之中突出学官人长屋小,“常时低头”两句以一细节续写屋低,“斜风吹帷”一句形容屋陋。显然,这几句是戏谑之语,诗人以“宛丘先生”戏称子由,以“长如丘”戏指子由身材高大,以“小如舟”与先生低头诵经史,伸腰头顶屋戏言宛丘学舍低小,以“斜风吹帷雨注面”戏说学舍屋陋,生活清苦。

  宛丘先生学舍低陋,生活清苦,但他不以为耻。“任从饱死笑方朔”等十句,承接上文的“先生不愧旁人羞”,称赞子由。“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两句运用两个典故称赞子由。前句典出《汉书·东方朔传》:汉代的东方朔曾对武帝说侏儒身长三尺多,自己身高九尺多,可二者所享受的俸禄却相同,所以“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后句典出《史记·滑稽列传》:有一次,秦始皇在殿上摆酒宴,适逢天下雨,陛楯郎(殿前执楯的卫士)都被雨淋着。优旃同情他们,便在殿上上寿呼万岁时向他们大呼:“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秦始皇令陛楯郎一半一半地轮流值勤。这里,诗人以东方朔、陛楯郎比子由,以侏儒、秦优喻当时朝庭的宠臣,于戏谑之语中称赞子由宁可过清苦的生活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

  “眼前勃谿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两句诗化用《庄子·外物篇》:“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之意,从而称赞子由将眼前的困苦、纠纷置之度外的精神。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两句是反语,表面上说读书万卷而不读法律,无治国之术让国君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其实是讽刺当时朝庭重法轻儒。这里须说明的是,苏轼并非没有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只是他认为单凭法律不足以“致君尧舜”罢了。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两句,前句讥讽朝廷新差提举官到处无事生非,发摘官吏,闹得人心惶惶;后句称赞子由在朝庭重法轻儒,新差提举官到处闹事,学官生活清苦之时,能甘守淡泊,以苦为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两句,照应上文的“眼前”句与“学舍小如舟”,“低头诵经史”,称赞子由的为人:大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之意。这两句是对称赞子由的上文之集中概括。

  以上部分是“戏”子由,“余杭”以下十句则自嘲,处处与上文被戏者子由的情况相对照。“余杭”即杭州,诗人当时任杭州通判,因而自称“余杭别驾”。“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两句,是诗人自嘲无功劳,而居处却富丽宽敞,仪仗盛陈,与上文“宛丘学舍小如舟”相对照。

  “平生所惭今不耻”等六句,主要写诗人“居高志下”,“气节消缩”。前四句具体写,后两句概括写,是自嘲,更是书愤。这两句分别与上文的“先生不愧旁人羞”和“门前万事不挂眼”相对照。苏轼用“阳虎”(即阳货)借指他所鄙视又不能得罪的达官贵人。

  “道逢”两句写诗人路逢所鄙视而又不能得罪的达官贵人与自己打招呼、交谈,明知其言论不对,却只能连道“是、是”。

  “居高”两句是诗人自嘲作高官而志气卑下,气节几乎消缩殆尽,与上文“头虽长低气不屈”相对照。其实,苏轼并非阿谀逢迎、卑躬屈膝之人,他耿直敢言,黑白分明,正如他自己在《论边将隐匿败亡宪司体量不实札子》中所说的“受性刚褊,黑白分明”。这里,苏轼把自己写成“居高志下”、“气节消缩”之人,旨在书愤,抒发他在政治上受排挤(在此之前,苏氏兄弟因反对新法先后被贬为地方官)与对他所鄙视的达官贵人的愤懑之情。这种情感在诗的最后四句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泄。写作此诗时,诗人三十六岁,子由三十三岁,这正是他们才华横溢、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诗中说“如今衰老俱无用”与“文章小伎安足程”都是反语,是愤慨之辞,颇具艺术感染力。当然,其间也流露了苏轼当时在政治上保守落后的思想情绪,这也是不必“为贤者讳”的。

  这首诗题为“戏子由”,通篇是戏谑之语,但其旨不在“戏”而在“赞”子由,赞子由的秉性为人,并自嘲书愤,与子由共勉。可以说,它貌似戏谑却深沉,是用喜剧的手法谱写悲愤之曲。它不似喜剧那样逗人捧腹大笑,而给人以一种“含泪的笑”。这首诗较好地显示了苏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全诗以对比鲜明为突出特征,即以相反的事,突出兄弟二人共同的不得志之情。

参考资料:
1、 曾枣庄 曾弢.苏轼诗文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7-21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猿啼客散暮(mù)¹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译文:黄昏时分,江边送客早已四散,只有凄切猿声回荡在两岸。无情的流水却仍然毫不停歇地将离人的身影渐行渐远地带走,让人的内心愈发感到无尽的悲伤和凄凉。
注释:¹暮江:日落时的江边。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同作逐臣¹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译文:同样被贬逐漂泊,只是如今你去的地方更远。一路远去,只有那漫漫万里的青山与你相伴。
注释:¹逐臣:被贬官而同时离开京城的人。指作者与裴郎中同时被贬。

  此诗通过描述诗人与裴郎中同时被贬吉州,在两人分开途中所见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又抒发了诗人对世俗的感叹。全诗写景抒情,清新自然。

  “猿啼客散暮江头”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

  “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以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

  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411-412页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¹。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注释:¹“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衰 一作:芳)
倚遍阑(lán)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¹,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衰 一作:芳)
译文:倚遍栏杆,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所思念的人在哪里呀?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注释:¹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词人首先写道:“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闺”指过去年轻女子居住的内室。“柔”有作“愁”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深院闺房中,心中总是积郁了千丝万缕的愁绪。开篇就以抒情笔调切入主题,再现了词人独守深闺,孤单寂寞,思念亲人,愁情不绝,柔肠寸断,叫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状。“柔肠一寸”就是“愁千缕”,由此可见词人寂寞愁苦、深情绵长、思念之情无可排遣的程度已经到了极致。

  接着写道:“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崔花雨”这里指崔花调落的雨。这是环境描写,意在烘托主人公忧愁的心境。一个“惜”字表明了词人对“春春去”的情感。接着又是“几点催花雨”,真有雪上加霜的感觉。原本令人怜惜且最能给人带来希望的春天却走了,可是,“屋漏偏雨”,这里,春去而偏又下起了摧残鲜花的暮春雨。可见,词人惜春中自然也包含着怜惜青春年华的心理。

  接着下片写伤别,抒写词人对丈夫强烈的思念和盼归之情。

  词人写道:“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无情绪”就是心怀抑郁惆怅,没有兴趣。“独处深闺”的词人,心头总觉是“寂寞”,更是“柔肠一寸愁千缕”。词人深感寂寞,只好走到闺房外面,看看外面的风景,也好排遣心中的忧烦愁思。可是“倚遍栏杆”,极目远望,终究还是没有好心绪,真有“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望江南》)的感受。词人知道自己的丈夫远在他乡,望不见的,可是心思又放不下,而词人“倚遍栏干”不但不见丈夫,甚至还不知道“人何处”。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参考资料:
1、 侯健、吕智敏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215-1216 .

diǎnjiàngchún ·guī

qīngzhào sòngdài 

shēnguī róuchángcùnchóuqiān chūnchūn diǎncuīhuā 
biànlángān zhǐshìqíng rénchù liántiānshuāicǎo wàngduànguīlái  (shuāizuò fāng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