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明持橐倦徂年,自陜分符得近关。人物风流二南后,山河形势两周间。
承明持橐倦徂年,自陜分符得近关。人物风流二南后,山河形势两周间。
莫嗟落魄书犹白,共许优游鬓未斑。数醉申湖好风月,传车行且趣君还。
莫嗟落魄书犹白,共许优游鬓未斑。数醉申湖好风月,传车行且趣君还。
刘敞

刘敞

刘敞(1019—1068)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12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虎踞龙蹲纵复横,星光渐减雨痕生。
虎踞(jù)龙蹲(dūn)¹纵复横,星光渐减雨痕²生。
译文:乱石如虎踞龙蹲满地纵横,陨星的光芒渐灭雨痕渐生。
注释:¹虎踞龙蹲:形容怪石雄伟之状。此用以暗示有志于世的才士。²雨痕:雨点打在细砂、泥或粘土上形成的小浅坑,有时保留在沉积岩的层面上。
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
不须¹²(ài)³东西路,哭杀厨头阮(ruǎn)步兵
译文:不要把东西通道全都阻塞,会哭坏了那位厨头阮步兵!
注释:¹不须:不要。²并:同时。³碍:妨害,限阻。⁴阮步兵:即阮籍,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

  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写石点题。“虎踞龙蹲”既是写石,又是用典。以“龙蹲”代孔子,用“虎踞龙蹲”形容非常之人,才华之士,在唐人的作品中常可见到。如卢照邻《南阳公主集序》:“龙蹲东鲁,陈礼乐而救苍生;虎踞西秦,焚诗书以愚黔首。”李商隐在这里借以描绘石积于地,辨其姿态,如虎伏欲跃,如龙卧欲飞,以暗示有志于世的才士。而“纵复横”三字则陡转急下,尽写虎石翻仰、龙石横陈的一片散落凋零,紧扣题目中的“乱”字,点出才士失志受挫之意。联系到《易·乾卦》中的“云从龙,风从虎”,更令人有志士沦落之感。“星光渐减雨痕生”一句也为用典。古人以为,地上之石,本天上之星,故《黄石公》曰:“石者,星质也。”《左传》以“陨星”解释“陨石”,并且有“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此处以陨星紧扣题目中的“石”字,并以天落之星来暗示才士不凡,回应上句中的“虎踞龙蹲”。然而,星堕人间,光采渐渐泯灭;雨水浸渍,又留下了道道深痕。这是艰难世道、无情风雨刻下的印迹,这是历经沦贱艰虞的生活标识。这两句的含意有四层:一谓石乃陨星,本质不凡;二谓落地化石,星光泯灭,遭际不幸;三谓石形如龙似虎,雄姿依稀;四谓纵横散乱,风雨剥蚀,饱尝艰难;层层转进,于写石之中寄寓了诗人的坎坷不平之志。

  诗的后两句因石而寄慨。阮步兵(阮籍)生当魏晋鼎革之际,社会现实的混乱动荡,政治斗争的血腥杀戮,使他非但才志不得施展,而又时有生命之忧,内心痛苦万状。《晋书》记载,阮籍不与世事,酣饮为常(实亦借酒避祸)。闻步兵厨营人善酿酒,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又常醉意驾车,不由路径,至不可行处,便恸哭而返。李商隐此处就是用阮籍之事以抒发自己的穷途之悲。“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即是说,星落光灭,散乱纵横,又加以雨痕水渍,使人观此石便已有世事险恶、人生唯艰之痛,根本不用像阮籍一样驾车寻路、至行不通时方悲途穷。这样的表达方式,比直说自己有阮籍穷途之悲更沉痛,而且纤徐委婉,耐人寻味。纪昀评此诗,曾谓冠阮籍以“厨头”,语言“粗鄙”、“不佳”(见《李义山诗集辑评》)。其实,阮籍名为求官,实为求酒,至官之日,便与刘伶痛饮。酒乃厨头所酿,称他为“厨头”,是以讥讽的笔调写阮籍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又是借阮籍为“厨头”抒发自己的才志不得其所的悲愤。这也是李商隐诗的语意曲折之处。

  想要真正理解像李商隐这样喜用僻典、情思幽微的诗人的作品,就要注意分辨那透过客观物象以传达主观情怀的信号。《乱石》一诗,各注家说法不一:或以为是讥刺令狐绹,或以为是愤怨仕途不通,或以为是痛恨小人蔽贤;但莫不以诗中之石为阻碍路途的劣物。此意均由题目中的“乱”字生出。但是,“乱”本形容石落散乱之态,并非指石本身;以陨星指小人,也不符合古典诗歌的表达习惯;诗曰“光渐灭”、“雨痕生”义分明寄同情于陨石。而且,如果是乱石挡路,诗人就不必说“不须并碍东西路”了。可见诗中写石并不从“挡路”着眼。正因为那弃置散落、风雨侵蚀的星石的形象已凝聚了多重才士失志受挫的含意,所以引起屡试不第、沉沦漂泊的诗人的共鸣。“不须”二字,尤见悲愤。

  这首诗咏石而有穷途之悲,悲石之命运与己之不幸相同,悲石只为悲人。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3-104

luànshí--shāngyǐn

lóngdūnzònghéngxīngguāngjiànjiǎnhénshēng

bìngàidōng西shāchútóuruǎnbīng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春山¹无伴独相求²,伐木丁(zhēng)³山更幽。
译文:春日的山中独处无伴,因而特意把您访求,铮铮的伐木声使山谷更显清幽。
注释:¹春山:指春日山中。²相求:互相寻求。³伐木丁丁: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丁丁,伐木声。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涧道¹(yú)²历冰雪³,石门斜日到林丘。
译文:沿着冰雪未消的山涧行走,我感到冬天残留的寒意;当夕阳余晖落在石门山上,我来到您隐居的处所。
注释:¹涧道:山涧通道。²馀寒:大寒之后尚未回暖时的寒气;残余的寒气。³冰雪:犹言冻雪,冰读去声。石门:《地理志》:临邑县有济水词,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按:石门不必确指地名。斜日:傍晚时西斜的太阳。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¹朝看麋(mí)鹿游²
译文:您从不贪财,就算晚上能见到金银气,也不会去索求;只愿躲避灾祸,每天欣赏麋鹿闲游。
注释:¹远害:避免祸害。²麋鹿游:形容张氏隐居处的幽僻。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乘兴¹(yǎo)²迷出处,对君³疑是泛虚舟。
译文:我乘兴而来,为您的情怀所感而迷路;面对您,仿佛坐上一艘空船,在茫茫大海上漂流。
注释:¹乘兴:兴会所至。²杳然:渺远貌。迷出处:一作“迷去处”。³对君:语本庾信诗:“对君俗人眼。”虚舟:谓空无所系。无人驾御的船只。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之子¹时相见,邀人晚兴²留。
译文:张先生啊,您经常和我相见,眼下天色已晚,却仍邀请我留下,以尽晚间雅兴。
注释:¹之子:这个人。指张氏。²晚兴:至晚未衰之兴致。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霁潭¹(zhān)(bō)²,春草鹿呦呦³
译文:晴明的潭水上,鳣鱼游跃,弄出“发发”之响。春天草野间,传来“呦呦”鹿鸣。
注释:¹霁潭:一作“济潭”,是指济水言。²鳣发发:语出《诗经》:“鳣鲔发发。”。发发:盛貌。³呦呦:象声词。鹿鸣声。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杜酒¹偏劳劝,张梨²不外求。
译文:酒本是我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张府上的,自然不必向外找。
注释:¹杜酒:家酿的薄酒。史传杜康造酒,故称。²张梨:典出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此处借指张氏果园的梨。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前村¹山路²险,归醉每无愁。
译文:前村的山路虽然艰险,却已在醉中走熟;让我们尽情地喝吧,来一个一醉方休。
注释:¹前村:语本沈炯诗:“火炬前村发。”²山路:语本杨炯诗:“山路绕羊肠”。

  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大概在初识张氏时所作,形容他的为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中间大概为分段处。若细分之,首句张氏,次句隐居。三四句切隐居,言路之僻远,五六句切张氏,言人之廉静。末二句说得宾主两忘,情与境俱化。

  诗人在诗中用了反衬手法表现人的孤寂和山的幽静:“春山处处子规声”(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潘太守诗》),而张氏却独生无伴,只好自说自话,以春山的“闹”衬托孤寂的人,人越发孤寂了;丁丁的伐木声,以“有声”衬托幽静的山,山越发幽静了。诗人用典故表现张氏的廉静:《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关中记》:辛孟年七十,与麋鹿同群,世谓仙鹿。而结尾二句,更是诗人的良苦用心:“迷出处”,暗示张氏迷人的隐居环境如同桃花源,使诗人“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泛虚舟”,则表现“至行通神”张氏的飘逸与神秘。

  第二首为五律。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在这里却两两密合。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历。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鲔发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这典故用得非常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诗还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文章必须密合当时的实感,这原是通例。但这个现实性却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为佳。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现得非常圆满,也就是进一步合乎现实了。这诗末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就是这样。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没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在这情景下,那么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须说“无愁”的。所以另外本可以有一个比较自然合理的解释,喝醉了所以不知愁;但也早被前人给否决了。《杜诗集评》引李天生说:“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杜甫正要借这该愁而不愁来表示他对主人的倾倒和感谢,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一个酒糊涂,那诗意全失,不仅杀风景而已。又这一句结出首联的意思来,“邀人晚兴留”是这诗里主要的句子。

zhāngshìyǐnèrshǒu

 tángdài 

chūnshānbànxiāngqiú zhēngzhēngshāngèngyōu 
jiàndàohánbīngxuě shíménxiédàolínqiū 
tānshíjīnyín yuǎnhàizhāokàn鹿yóu 
chéngxìngyǎoránchūchù duìjūnshìfànzhōu 

zhīshíxiāngjiàn yāorénwǎnxìngliú 
tánzhān chūncǎo鹿yōuyōu 
jiǔpiānláoquàn zhāngwàiqiú 
qiáncūnshānxiǎn guīzuìměichóu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夏日出东北,陵(líng)天经¹中街²
译文:夏季太阳从东北方升起,中午时太阳正当头顶,火辣辣的。
注释:¹陵天经:一作“经天陵”。陵天:升上天空。²中街:古人指日行的轨道。此指太阳当顶直射。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朱光¹彻厚地²,郁(yù)³何由开
译文:太阳晒透厚厚的土地,酷热难熬,能有什么法子释放这难忍的闷热?
注释:¹朱光:日光。²彻厚地:晒透大地。³郁蒸:闷热。⁴开:散释。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上苍¹久无雷,无乃号令乖²
译文:上天久不打雷降雨,莫不是号令反常了?
注释:¹上苍:苍天。²乖:违背,反常。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雨降不濡(rú)¹物,良田起黄埃。
译文:即使降雨也无法滋润万物,因为田地都已经干得尘土飞扬了。
注释:¹濡:湿润。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译文:飞鸟、池鱼皆因干旱和酷热而死了。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万人¹尚流冗²,举目唯蒿(hāo)³
译文:万民仍然流离失所,举目望去,田园一片荒芜。
注释:¹万人:百姓。²流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³唯蒿莱:田园荒芜景象。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至今大河¹北,化²作虎与豺³
译文:开河以北大片地区都变成叛军的巢穴。
注释:¹大河:黄河。²化:一作“尽”。³虎与豺:喻安史叛军。
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浩荡想幽蓟(jì)¹,王师安在哉。
译文:动乱使人想起幽蓟二郡,唐王朝的军队如今在哪里呢?
注释:¹幽蓟:幽州(范阳郡)和蓟州(渔阳郡),安史叛军老巢。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¹
译文:我忧心如焚,吃不下,睡不安,心情很不舒畅。
注释:¹未谐:指心情不愉快,不安稳。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眇)¹贞观²初,难与数子³
译文:抚今思昔,叹当朝没有贤臣良相。
注释:¹眇然:遥想。²贞观:唐太宗年号(公元627~649年),贞观之治为唐初盛世。³数子:指贞观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⁴偕:同。

  《夏日叹》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这次旱灾,后半部分写战乱,并对天灾人祸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极言民生疾苦。

  诗中说,久旱无雨,田地里干旱得尘土飞扬,湖泊池塘都干涸了,飞鸟缺水而死,鱼儿干涸而死,成千上万的灾民逃荒流散,一片荒凉景象。这个时候,河北一带仍然被安史叛军占据,叛军就像豺狼虎豹,凶暴横行,残害人民,而朝廷军队连影子都看不见。杜甫认为天灾人祸都与朝廷的政策失当和腐败无能有关。他说:“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拿贞观之治与现实作比较,显然唐肃宗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样平定和大治天下,唐肃宗身边的那些大臣,也无法与贞观年间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名臣相比,如今的朝廷是令人失望的。

  旱灾接着饥荒,在华州的生活十分艰难,现实政治又是如此让人失望,司功参军的职务也不能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更谈不上施展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了。于是,在立秋后不久,杜甫毅然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开始了他常年漂泊不定的生活。诗的未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臣的赞扬很明显是在表示对现实堤的不满。

  先写太阳照耀郁蒸难开,在请问苍天无雷时似乎也在暗示朝政失度;次写旱灾严重程度和百姓流亡生活,兼及安史之乱仍未并息的时局现状。在这种天灾人祸的现实中,诗人对案不能食之余想到的是今昔的对比,诗的末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臣的赞扬很明显是在表示对现实朝政的不满。

参考资料:
1、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129页
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
青溪¹胜桐(tóng)²,水木有佳色。
译文:宣城青溪的风景胜于浙江的桐庐,水木清华,秀丽轻婉。
注释:¹青溪:一作“清溪”。清溪,在池州秋浦县北五里。而此云宣城清溪者,盖代宗永泰元年,始析宣州之秋浦、青阳及饶州之至德为池州,其前固隶宣城郡耳。²桐庐:浙江省有桐庐县,境内的富春江清澈见底,两岸连山,风景秀丽。
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倾侧。
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倾侧。
译文:山势是远古面貌,石头仿佛天上飞来。
彩鸟昔未名,白猿初相识。
彩鸟昔未名,白猿初相识。
译文:彩羽鸟从来没有人命名过,白猿猴也是初次与人相见。
不见同怀人,对之空叹息。
不见同怀人¹,对之空叹息。
译文:看不到与我一样喜爱大自然的人,对着美景,只能徒自叹息。
注释:¹同怀人:指志同道合的人。

xuānchéngqīng--bái

qīngshèngtóngshuǐyǒujiā

shānmàogāoshíróngtiānqīng

cǎiniǎowèimíngbáiyuánchūxiāngshí

jiàntóng怀huáirénduìzhīkōngtàn

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shà)玉堂人物¹。倚篷窗²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译文:眼前是横挡的重重青山,弥漫着千万缕烟雾。看不到你憔悴的面容,分别后我独倚篷窗活活地受苦。恨不得跳进大江,随着东流的江水一块逝去。
注释:双调:宫调名。寿阳曲:曲牌名。疏斋:元代文学家卢挚的号。¹玉堂人物:卢挚曾任翰林学士,故称。玉堂:官署名,后世称翰林院。因翰林院为文人所居之处,故元曲多称文士为“玉堂人物”。²篷窗:此指船窗。

  这首小令充满深情与怨恨,表现了珠帘秀对卢挚的一往情深。曲中作者一方面对卢挚的临行赠曲表示感谢,另一方面倾吐了自己做歌女的悲愤。整个小令将离别时强烈的情感起伏,表现得一波三折,真切感人。

  “山无数,烟万缕。”,一方面是直道眼前精算,渲染分手时的气氛,一方面也有起兴与象征的意义。那言外之意是说:无数青山将成为隔离情人的障碍,屡屡云烟犹如纷乱情丝,虚无缥缈而绵不绝延。

  “憔悴煞玉堂人物。”,原来尽管行程缓缓,“山”、“烟”等外景不时扑入眼帘,而在作者脑海中浮现、心底里念叨的是卢挚。由景到人,说出送别之人的悲凉意绪,实业反衬出自己的悲伤。“憔悴煞”与卢挚所作“痛煞”相呼应,表现出卢挚对珠帘秀的一片深情,同时也形象地道出了别离的痛苦。

  “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据卢挚原作中“华传尔载将春去也”一句可知,珠帘秀将乘船离去,也许这是一次长久的离别,也许是一去不返,成为永诀,因双方的心情都很沉重。行舟将发,作者想到等待自己的是寂然一身,孤倚难眠,只有那滔滔的江水与悠悠的离恨与自己做伴,这样的处境实在难以忍受,因而说是“活受苦”。由此而想到了死,一死了之,岂不万事都得到了解脱。“恨不得随大江东去”一句就是这种心愿的表白。至此,作者的感情到达了高潮,全曲也在悲锴沉痛的调子中结束。可贵的是,作者以死殉情的愿望不是用哀艳低沉的调子写出,而是以慷慨悲凉的词语表现。

  《寿阳曲·答卢疏斋》这首小令一改男女情爱的意象,把脉脉之情置在无数山中,万缕烟里,以及东去的大江之上,全然都是开阔宏伟的大自然意象。曲中也用了“煞”字,但这一字用得巧妙,以“代言体”的角度让这位玉堂人物自己去憔悴了。“大江东去”是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演绎过来,竟用到了思爱之情上,这也是此曲的独到之处。

参考资料:
1、 何艳丽.《元曲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08-01:136
2、 陈君慧.《元曲三百首》: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1日:148

luòméifēng··shānshù--zhūliánxiù

shānshùyānwànqiáocuìshātángrénpéngchuāngshēnérhuóshòuhènsuíjiāngd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