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
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
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
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qiūèrshǒu--shìmín

sànjīnfēngshūyuánjiāngqiūshùxíngyànxiàlínchányúnníngchóubànlǐngxiásuìxiégāotiānháishìchéngdōuwàngzhíjiànéméiqiánshuǎngchénglánzhǎoqiūfēngdòngguìlínníngqiānpiànsàncóngjīnxiùgāoyǐngyúnkōngdiǎnzhuìyīnpéngyíngwàngquánshíqiěxīn

李世民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 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¹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译文: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意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大禹了。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
注释:¹许由、务光:传说中的高士。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就隐居箕山中。商汤让天下于务光,务光负石投水而死。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2,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¹,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tú)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suǐ),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译文: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我将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让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将自己的大私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时对此还觉得惭愧,时间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将天下看作是广大的产业,把它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正如汉高祖所说的“我的产业所达到的成就,与二哥相比,究竟谁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流露于言辞了。这没有其他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因而当他未得到天下时,就屠杀,摧残天下的百姓,使天下的子女离散,以增多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并不感到悲惨,还说:“我本来就是为子孙创业呀。”当他已得到天下后,就敲诈剥夺天下人的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乐,把这视作理所当然,说:“这些都是我的产业的利息呀。”既然这样,作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只是君主而已!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东西,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注释:¹“汉高”句:《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登帝位后,曾对其父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其兄刘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jī)之事¹,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kuī)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²,非导源于小儒乎!
译文: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是不算过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独夫”,本来就是他应该得到的结果。但小儒死守旧义,认为君臣间的关系存在于天地之间,难以逃脱,甚至像夏桀、殷纣那样残暴,竟还说商汤、周武王不应杀他们,而编造流传伯夷、叔齐的无从查考之事,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死,看成与老鼠的死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天地这样大,却在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偏爱君主的一人一姓吗?所以说周武王是圣人啊,孟子的话,是圣人的言论啊。后代那些想要凭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别人窥测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直到废除孟子配祀孔子的地位,这难道不是来源于小儒吗?
注释:¹伯夷、叔齐无稽之事:《史记·伯夷列传》载他俩反对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²废孟子不立:《孟子·尽心下》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明太祖朱元璋见而下诏废除祭祀孟子。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6!”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jiān)(téng),固扃(jiōng)(jué),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¹,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²!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译文:虽是这样,如果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它永远传下去,也不怪他将天下当作私有了。既然将它看作产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不像自己呢?于是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不能战胜天下要得到它的众多的人。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在子孙的身上了。过去南朝宋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对公主所讲的话,也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这话真可痛惜啊!回想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头沮丧的呢?
注释:¹“昔人”句:《南史·王敬则传》载南朝宋顺帝刘准被逼出宫,曾发愿:“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²“而毅宗”三句:毅宗,明崇祯帝,南明初谥思宗,后改毅宗,李自成军攻入北京后,他叹息公主不该生在帝王家,以剑砍长平公主,断左臂,然后自缢。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译文: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绝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职责,那么就连市井之间,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许由、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不到了。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乐,不值得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的。

yuánjūn

huángzōng qīngdài 

    yǒushēngzhīchū rén rén tiānxiàyǒugōngérhuòxīngzhī yǒugōnghàiérhuòchúzhī yǒurénzhěchū zhīwéi érshǐ使tiānxiàshòu zhīhàiwéihài érshǐ使tiānxiàshìhài rénzhīqínláoqiānwàntiānxiàzhīrén qiānwànbèizhīqínláo éryòuxiǎng fēitiānxiàzhīrénqíngsuǒ zhīrénjūn liàngérzhě yóu guāngshì éryòuzhīzhě yáo shùnshì chūérzhě shì zhīrényǒusuǒzāi hàoláo yóurénzhīqíng 

    hòuzhīwéirénjūnzhěrán wéitiānxiàhàizhīquánjiēchū tiānxiàzhījìnguī tiānxiàzhīhàijìnguīrén  shǐ使tiānxiàzhīrén gǎn gǎn zhīwéitiānxiàzhīgōng shǐércányān jiǔérānyān shìtiānxiàwéizhīchǎn chuánzhīsūn shòuxiǎngqióng hàngāosuǒwèi mǒusuǒjiù shúzhòngduō zhě 2 zhúzhīqíng juézhī  zhětiānxiáwéizhǔ jūnwéi fánjūnzhīsuǒshìérjīngyíngzhě wéitiānxià jīnjūnwéizhǔ tiānxiàwéi fántiānxiàzhīérānníngzhě wéijūn shìwèizhī tiānxiàzhīgānnǎo sàntiānxiàzhī rénzhīchǎn zēngcǎnrán yuē  wéisūnchuàng  zhī qiāotiānxiàzhīsuǐ sàntiānxiàzhī fèngrénzhīyín shìwéidāngrán yuē  chǎnzhīhuā  rán wéitiānxiàzhīhàizhě jūnér xiàngshǐ使jūn rén rén  shèjūnzhīdàoshì 

    zhětiānxiàzhīrénàidàijūn zhī zhītiān chéngwéiguò jīntiānxiàzhīrényuànjūn shìzhīkòuchóu míngzhīwéi suǒ érxiǎoguīguīyānjūnchénzhīsuǒtáotiānzhījiān zhìjié zhòuzhībào yóuwèitāng dāngzhūzhī érwàngchuán shūzhīshì nǎizhàorénwànxìngbēngkuìzhīxuèròu zēngshǔ tiānzhī zhàorénwànxìngzhīzhōng rénxìng shìwángshèngrén mèngzhīyán shèngrénzhīyán hòushìzhījūn tiānzhīkōngmíng jìnrénzhīkuīzhě jiēbiàn便yán zhìfèimèngér fēidǎoyuánxiǎo 

    suīrán shǐ使hòuzhīwéijūnzhě guǒnéngbǎochǎn chuánzhīqióng guàizhī chǎnshìzhī rénzhīchǎn shuí shèjiānténg jiōngjué rénzhīzhì néngshèngtiānxiàzhīzhězhīzhòng yuǎnzhěshùshì jìnzhěshēn xuèròuzhībēngkuìzàisūn rényuànshìshìshēngwángjiā 5 érzōngzhīgōngzhǔ yuē  ruòwéishēngjiā 6  tòngzāiyán huíchuàngshí tiānxiàzhīxīn yǒufèiráncuīzhě 

    shìmíngwéijūnzhīzhífèn táng zhīshì rénrénnéngràng yóu guāngfēijuéchén míngwéijūnzhīzhífèn shìjǐngzhījiān rénrén yóu guāngsuǒkuànghòushìérwén ránjūnzhīzhífènnánmíng éqǐngyínqióngzhībēi suīzhěmíngzhī 

极目望空阔,马羸程又赊。
极目望空阔,马羸(léi)¹程又赊(shē)²。月生方见树,风定始无沙。
注释:¹马羸:形容马瘦弱、疲惫。²赊:远。因马慢而觉路远。
月生方见树,风定始无沙。
楚水辞鱼窟¹,燕山到雁家。如斯²名利役³,争不老天涯。
注释:¹窟:汇集之处。²斯:这样。³役:役使;差遣。被(名利)所累。⁴争不:怎不。
楚水辞鱼窟,燕山到雁家。
楚水辞鱼窟,燕山到雁家。
如斯名利役,争不老天涯。
如斯名利役,争不老天涯。

sāishàng--péishuō

wàngkōngkuòléichéngyòushēyuèshēngfāngjiànshùfēngdìngshǐshā

chǔshuǐyànshāndàoyànjiāmíngzhēnglǎotiān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儿妨甚么!
 挨着靠着云窗¹同坐,偎(wēi)着抱着月枕²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³。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rùn)一更儿妨甚么!
译文:挨着靠着一起坐在镂刻有云形花纹的窗户下,依偎着拥抱着枕着如月牙的枕头一起哼歌。细心听着,一下一下地数着,怀着烦恼与害怕,四更已经敲过了。即将天明,欢情还没有享够,只觉时光犹如梭织,瞬息即逝。天啊,再延长一更有什么不可以啊!
注释:¹云窗:镂刻有云形花纹的窗户。²月枕:形如月牙的枕头。³四更过:意为即将天明。⁴夜如梭:喻时光犹如梭织,瞬息即逝。比喻光阴飞快地过去。⁵ 闰一更儿:闰:指延长(的愿望)。延长一更:公历有闰年,农历有闰月,岁之余为“闰”,更次当然没有“闰”的说法,此处是恋人欢会尤恐夜短才有此想法。

  元曲中的一些题情的作品写得很大胆,这和诗的含蓄不太一样。其实诗文中也有这样的内容,不过因其含蓄,就显得不那么刺眼,于是就有了后人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史记·屈原列传》这样的评语。

  词要露一些,但也有一定的限度,“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秦观《满庭芳》,大概也就只能写到这个尺度了。就这样,秦观还受到他老师苏东坡的批评。

  元曲更接近市民口味,因此在表现上更为大胆一些,也确实有一些低级趣味乃至赤裸裸的色情描写,但是,绝大多数的作品,这让我想起汉代张敞画眉的故事。

  有人向皇上举报,说京兆尹张敞不老成,早上居然为妻子画眉。汉宣帝就把张敞找来问。张敞承认确有此事,但是补充了一句说:“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皇上都笑了,自然也不会再怪罪张敞了。见《汉书·张敞传》。

  这首曲前面写了那么多,其实是在为最后一句合于情而不合于理、但又是这对恋人实实在在的想法作铺垫。“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快亮了,又快到了分别的时候,怎么办?他们甚至希望老天爷“闰一更儿妨什么”。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441页

hóngxiùxié--guànyúnshí

āizhekàozheyúnchuāngtóngzuòwēizhebàozheyuèzhěnshuāngtīngzheshùzhechóuzhezhezǎogèngguògèngguòqíngwèiqíngwèisuōtiāngèngrùngèngérfángshénme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 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渖,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有乡人货梨于市¹,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²破巾絮衣,丐(gài)于车前。 乡人咄(duō)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chì)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nà)³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dié)(guō)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啖(dàn),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渖(shěn),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cuán)¹⁰,见有勾萌¹¹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¹²;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fù),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chán)伐树,丁(zhēng)(zhēng)¹³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注释:¹货梨于市:在集市上卖梨。货,卖。²道士:道教的宗教职业者。巾,指道巾,道士帽,玄色,布缎制作。³老衲:佛教戒律规定,僧尼衣服应用人们遗弃的破布碎片缝缀而成,称“百衲衣”,僧人因自称“老衲”。此处借作道士自称。⁴居士:梵语“迦罗越”的意译。见《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隋慧运《维摩义记》云“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这里是道士对卖梨者的敬称。⁵肆中佣保者:店铺雇用的杂役人员。⁶喋聒:噜囌。⁷掬梨大啖:两手捧着梨大嚼。啖,吃。⁸镵:掘土工具。⁹沸渖:滚开的汁水。渖,汁水。¹⁰万目攒视:众人一齐注目而视。攒,聚集。¹¹勾萌:弯曲的幼芽。¹²扶苏:这里义同“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¹³丁丁:伐木声。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众中,引 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表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众中,引领注目¹,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表(biào)²,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bǎ)³,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yú),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注释:¹引领注目:伸着脖颈专注地观看。引 领,伸长脖子。²表散:分发。表,分散。³一靶亡:一根车把没有了。靶,通“把”,车把。亡,失去。⁴急迹之:赶忙随后追寻他。迹,寻,寻其踪迹。⁵一市粲然:整个集市上的人都大笑不止。粲然,大笑露齿的样子。《春秋谷梁传·昭公四年》:“军人粲然皆笑。”注:“粲然,盛笑貌。”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封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 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倾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异史氏曰:“乡人愦(kuì)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¹。每见乡中称素封²者,良朋乞米,则怫(fú)³,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 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qióng),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zī)(zhū)。及至淫博迷心,则倾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注释:¹有以哉:是有道理的。²素封:指无官爵俸禄而十分富有的人家。《史记·货殖列传》:“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³怫然:恼恨、气忿的样子。⁴饭一茕独:款待一个孤苦的人饭 食。饭,管饭。茕独,孤独无靠的人。《诗·小雅·正月》:“哿矣富人, 哀此茕独。”⁵较尽锱铢:极微细的钱财也要彻底计较。锱、 铢,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借指微少的财利。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子房未虎啸¹,破产不为家。
译文:张良少年未能得志如虎啸时,为求刺客而不顾破产败家。
注释:¹虎啸:喻英雄得志。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沧海得壮士,椎(zhuī)秦博浪沙¹
译文:从沧海公那里得到一名壮士,用金椎狙击秦始皇在博浪沙。
注释:¹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译文:这次刺秦报仇行动虽未成功,而其名声却因此震动天下。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潜匿(nì)游下邳(pī)¹,岂曰非智勇?
译文:其逃匿追捕曾经过下邳,怎能说他在智勇双全上稍差?
注释:¹下邳:古县名,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邳州界。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我来圯(yí)¹上,怀古钦英风。
译文:今天我怀古来到圯桥上,更加钦羡张良的雄姿英发。
注释:¹圯桥:古桥名,遗址在今睢宁县北古下邳城东南小沂水上。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¹
译文:圯桥下只有碧绿的流水,而不知道黄石公如今在哪?
注释:¹黄石公:秦时隐士。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¹空。
译文:我站在桥上叹息张良逝去,徐泗两州从此便变得萧条空乏。
注释:¹徐泗:徐州与泗州。

  此诗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立志报仇,“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皇”(《史记·留侯世家》)。“破产不为家”五字,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据《史记》记载,张良后来“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诗人把这一小节熔铸成十个字:“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以上四句直叙之后,第五句一折,“报韩虽不成”,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秦皇帝为之寒栗,赶紧“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雄胆略,遂使“天地皆振动”。七、八两句“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写张良“更姓名潜匿下邳”,而把圯桥进履,受黄石公书一段略去不写,只用一个“智”字暗点,暗度到三句以后的“曾无黄石公”。“岂曰非智勇?”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改用反问之笔,使文气跌宕,不致于平铺直叙。后人评此诗,说它句句有飞腾之势,说得未免抽象,其实所谓“飞腾之势”,就是第五句的“虽”字一折和第八句的“岂”字一宕所构成。

  以上八句夹叙夹议,全都针对张良,李白本人还没有插身其中。九、十两句“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这才通过长存的圯桥古迹,把今人、古人结合起来了。诗人“怀古钦英风”,其着眼点还是在现实:“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这两句,句法有似五律中的流水对。上句切合圯桥,桥下流水,清澈碧绿,一如张良当时。岁月无常,回黄转绿,大有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下句应该说是不见张良了,可是偏偏越过张良,而说不见张良的恩师黄石公。诗人的用意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未尝没有如张良一般具有英风的人,只是没有像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拔,传以太公兵法,造就“为王者师”的人才罢了。表面上是“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实际上,这里是以曲笔自抒抱负。《孟子·尽心下》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表面上孟子是喟叹世无孔子,实质上是隐隐地以孔子的继承人自负。李白在这里用笔正和孟子有异曲同工之处:“谁说‘萧条徐泗空’,继张良而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诗人在《扶风豪士歌》的结尾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可以看作是这首诗末两句的注脚。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2-343

jīngxiàqiáohuái怀zhāngfáng

bái tángdài 

fángwèixiào chǎnwèijiā 
cānghǎizhuàngshì chuíqínlàngshā 
bàohánsuīchéng tiānjiēzhèndōng 
qiányóuxià yuēfēizhìyǒng 
láiqiáoshàng huái怀qīnyīngfēng 
wéijiànliúshuǐ zēnghuángshígōng 
tànrén xiāotiáok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