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文为伯,三阶象有光。何言隆栋吉,忽叹夜舟藏。
一世文为伯,三阶象有光。何言隆栋吉,忽叹夜舟藏。
襚礼朝颁册,哀音路过丧。善人今不与,神理太茫茫。
襚礼朝颁册,哀音路过丧。善人今不与,神理太茫茫。

zèngjiānshìzhōngsòngxuānxiànwǎnshǒu--sòngxiáng

shìwénwèisānjiēxiàngyǒuguāngyánlóngdòngtànzhōucáng

suìcháobānāiyīnguòsàngshànrénjīnshéntàimángmáng

宋庠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 73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¹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sì)上。淮水²浅冻,久留郡(jùn)中,晦(huì)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译文:我十七岁时,开始在眉山与刘仲达认识往来。现在我四十九岁,在泗州相逢。淮河已有冰冻,因长久居留郡中,故在月末同游南山,叙旧感叹,为纪念此事,于是写了这首词。
注释: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¹刘仲达:苏轼在家乡眉山结识的朋友。²淮水:即淮河。一作“洛水”。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¹。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²。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³。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译文:三十三年来,宦海浮沉,漂流在外,江海上浪如烟波,云如船帆。老朋友见到我很惊讶,因我官位卑微,脸色又憔悴。我是因为豪放不羁,志趣与众不同,才落得这个下场,你为什么也穷困潦倒呢?年华如流水逝去,又是一年年末,淮水已经结冰,船只都停在一起,首尾相连。我们处境艰难,无所建树,只能坐看时光流逝。
注释:¹烟浪云帆:浪如烟波,云如船帆。²青衫:九品文官的服色,指官职卑微。作者自谓。³尘凡:如同说凡尘,世俗之事。⁴流年:如流水般的光阴、年华。⁵穷途:喻路走到了尽头。⁶坐守:喻无所建树,坐视时光流逝。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chán)(chán)¹。淮(huái)(pǔ)²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xiān)³。莫上孤峰尽处,萦(yíng)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译文:南山高峭险峻。淮河岸上,峭壁如层楼叠翠,古寺矗立在高高的山岩上。我们二人携手同游,挽着她们的纤纤玉手,一路向前。登上孤峰深处,是为了眺望远在天边的家乡,但放眼望去,萦绕眼中的只有茫茫云海,所以还是别登上顶峰吧。你问我家在何方,我只能在梦里回归故乡,梦魂萦绕在故乡的松树与杉树上。
注释:¹巉巉:形容山势峭拔险峻。²淮浦:淮河岸。³扦扦:扦古同“掺”,手纤细的样子。此处指苏轼挽着刘仲达的手。⁴归梦:归乡之梦。“梦”原作“步”,据《全宋词·订补续记》改正。⁵松杉:指故乡之树;一说指祖坟,古人常在坟旁植松杉,因以代指故乡。

  这首词上片开篇即感慨人生,继而从自己的形貌憔悴以及故人的穷困潦倒进一步感叹时光易逝,毫无建树,处境艰难;下片笔锋转向写景,前半写自己与故人携手林间的南山之游,后半借眼前景色抒发万里归思之情。全词叙述条理分明,犹如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词句多化用前人诗文,信手拈来,自然贴切;情景交融,音韵和谐,结构如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

  上片叙事抒情,一开始便感慨人生,继而从自己的形貌憔悴以及故人的穷困潦倒进一步感叹时光易逝,毫无建树,处境艰难。开头三句以“漂流江海”和“烟浪云帆”八字总结自己与故人分别数十年间的宦海浮沉,寄慨良深。“故人”二句以故人之“惊怪”眼写自己憔悴之甚。苏轼被贬后的生活是很穷困的,当时被贬为团练副使,官位是很卑微的。据史书记载当时是“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所以在才会说“憔悴老青衫”。“我自”三句以故作不解的问句写故人与自己品格相契,都因“疏狂异趣”而“强自取折”。也就是说他潦倒穷困,是因为不随波逐流,与众不同。“流年”三句补出与故人相见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与上面的议论和感慨情景相合,烘托穷途末路的羁旅之思。

  词的下片笔锋转向写景,再转入抒情,一唱三叹。前半照应词序,写与故人携手林间的南山之游。过片“巉巉”二字,实写南山高大突起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苏轼傲岸不屈的精神,暗示从舟中到山中的游踪变化,与上片结句的情境构成逆转,为下文写景抒情作铺垫。后半借眼前景色抒发万里归思。“莫上”二句语婉曲而意层深,结尾三句情愈转深,而情深仍不离景物。说自己因对方的询问而梦回故乡,其实作者的乡思根本不需要提醒。这样写既紧扣对方,也使措辞更显回环,行文平添曲折,余波杳渺,荡漾生姿。下片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豁达乐观,与老友的相知相得,对故乡的牵挂眷念。

  此词情景交融,音韵和谐,结构如行云流水,叙述条理分明,犹如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全词多处化用前人诗句。如:“万里烟浪云帆”,化用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宜挂云帆济抢海”和白居易《海漫漫》“云涛烟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仙山”;“憔悴老青衫”,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我自疏狂异趣”,则是化用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古寺空岩”,又是袭用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和杨素《山斋独步赠薛内史诗二首》“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诗意;“云海相搀”,化用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家何在”,则出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些化用,信手拈来,自然贴切,可谓此词的一个重要特色。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 等.苏轼词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99-301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wǎn)¹归。
译文:我故地重游,宛若以前从外地回家。
注释:¹宛似:好象。归:回到家里。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可怜¹(fén)上柳,相见也依依²
译文:汾河岸上袅娜垂柳,似乎还识旧人,欲著人衣,依依难舍。
注释:¹可怜:可爱。²依依:形容柳树对人依依惜别的情态。

  诗人重游小时居住地,恍然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诗人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千头万绪,欲言还止,而诗人只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汾上柳”,所抒之情是重返旧地的欢快喜。柳树本是一种没有感情的植物,而诗中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树以动人的情感。诗的语言很平常,如说白话,可是一个“归”字写出了诗人对旧居的怀恋,故地重访,就像当年回家一样,自然而然,信步走来,写出对环境的熟悉和亲切感。旧地的一切,都像自家人一样朴实真切,亲在骨子里。就连汾河边的柳树,微风拂来,依依流连,像是对作者打招呼,亲昵可爱。

  诗的后两句比拟手法新颖、别致。特别是“也依依”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柳树的娇娜可爱,而且把柳树对作者的不舍之情、留恋之意,生动地表达出来。而这种动人的话态,是作者重到“此地”,即题中“平阳郡”的心境的具体写照,是“宛似归”的形象描绘。这种物与情、情与境交织在一起的描写。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使所咏之物栩栩如生,使所抒之情历历可睹。而且不正面说自己见到河边柳树生起依依之情,却说柳对人依依,对面下笔,赋予柳以人格和情感,便使诗中平添一种感情交流的温馨之情,艺术效果高超。

  诗人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自古即有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古诗中亦屡见不鲜,诗人能化陈出新,意巧语奇。诗中即浓缩了诗人哽咽难述的追怀,记载着诗人当初与旧邻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动人画面,也凝聚着诗人对故地的深厚感情。言短而意长,语浅而情深,杨柳依依之貌形象生动,俏如丽人,直有画面效果。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83-8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03-204

píngyángjùnfénqiáobiānliǔshù--céncān

céngzhùjīnláiwǎnshìguī

liánfénshàngliǔxiāngjiàn

莫道妆成断客肠,粉胸绵手白莲香。
莫道妆成断客肠,粉胸绵手白莲香。
译文:不要以为远离故乡的游子都会思乡断肠,川中的美女身段窈窕,肌肤似雪,玉指纤纤,浑身散发着馨香。
烟分顶上三层绿,剑截眸中一寸光。
烟分顶上三层绿,剑截眸中一寸光。
译文:美人最美的地方就是气质,周身都笼罩着动人的风韵,比剑时,取胜的关键往往靠的是持剑人眼里的杀气。
舞胜柳枝腰更软,歌嫌珠贯曲犹长。
舞胜柳枝腰更软,歌嫌珠贯曲犹长。
译文:那美人一舞,柔软的姿态更胜江边的柳枝,腰肢纤细,堪比小蛮,我迫不及待想要跟她说话,连那如珠玉般动听的歌声都不想听下去了。
虽然不似王孙女,解爱临邛卖赋郎。
虽然不似王孙¹女,解爱临邛卖赋郎²
译文:只可惜你不像卓文君那样大胆,邂逅司马相如之后敢与之私奔。
注释:¹王孙:卓王孙,卓文君之父。²卖赋郎:司马相如。
锦里芬芳少佩兰,风流全占似君难。
锦里芬芳少佩兰,风流全占似君难。
译文:锦囊虽然很香但是还少了佩兰这味香料,一个人若想要十全十美也着实不易。
心迷晓梦窗犹暗,粉落香肌汗未干。
心迷晓梦窗犹暗,粉落香肌汗未干。
译文:我还沉浸在自己刚才做的梦里面,看看窗外天还未明,昨晚涂的胭脂已经掉落,你的肌肤上还有未干的香汗。
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
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
译文:我看看镜子里,你的脸如刚刚绽放的桃花,翦水秋瞳,眼眸明丽,眼神清澈,顾盼生辉。
自嗟此地非吾土,不得如花岁岁看。
自嗟¹此地非吾土,不得²如花岁岁看。
译文:只可惜我不能永远待在这里,每天欣赏你如花般美丽的容颜。
注释:¹自嗟:自己嗟叹、叹息。²不得:不能;不可。

yǒuzèng--cuījué

dàozhuāngchéngduànchángfěnxiōngmiánshǒubáiliánxiāng

yānfēndǐngshàngsāncéng绿jiànjiémóuzhōngcùnguāng

shèngliǔzhīyāogèngruǎnxiánzhūguànyóuzhǎng

suīránshìwángsūnjiěàilínqióngmàiláng

jǐnfēnfāngshǎopèilánfēngliúquánzhànshìjūnnán

xīnxiǎomèngchuāngyóuànfěnluòxiānghànwèigàn

liǎngliǎnyāotáocóngjìngmóuchūnshuǐzhàorénhán

jiēfēihuāsuìsuìkàn

南山豆苗荒数亩,拂袖先归去。高官鼎内鱼,小吏罝中兔。争似闭门闲看书。
南山豆苗荒数亩,拂袖先归去¹。高官鼎(dǐng)内鱼,小吏罝(jū)²中兔。争似³闭门闲看书。
译文:家乡的田园已经荒芜了好几亩,赶紧拂袖归去吧。高官不过是鼎内的游鱼,小吏不过是网中的兔子。怎么比得上关上门闲适地看书。
注释:双调:宫调名,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清江引:曲牌名。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北曲属双调。多用为小令。句式定格为七、五、五、五、七。¹“南山”二句:意谓故乡田园已荒芜,应该赶紧归去。化用杨恽《报孙会宗书》与陶渊明《归去来辞》《归园田居》等诗文中的语句。²罝:捕兽的网。³争似:怎比,怎能像。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南山截竹为觱(bì)(lì)¹,此乐本自龟(qīu)(cí)²出。
译文:从南山截段竹筒做成觱篥,这种乐器本来是出自龟兹。
注释:¹觱篥:亦作:“筚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已失传。²龟兹:古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库车、沙雅一带。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流传汉地曲转奇¹,凉州²胡人为我吹。
译文:流传到汉地曲调变得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奏吹。
注释:¹曲转奇:曲调变得更加新奇、精妙。²凉州:在今甘肃一带。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bàng)¹邻闻者多叹息,远客²思乡皆泪垂。
译文:座旁的听者个个感慨叹息,思乡的游客人人悲伤落泪。
注释:¹傍:靠近、临近,意同“邻”。²远客:漂泊在外的旅人。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世人解¹听不解赏,长飙(biāo)²风中自³来往。
译文:世人只晓听曲不懂得欣赏,乐人就像独行于暴风之中。
注释:¹解:助动词,能、会。²飙:暴风,这里用如形容词。³自:用在谓语前,表示事实本来如此,或虽有外因,本身依然如故。可译为“本来,自然”。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枯桑老柏寒飕(sōu)(liú)¹,九雏(chú)鸣凤²乱啾啾。
译文:又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响,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
注释:¹飕飗:拟声词,风声。²九雏鸣凤: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形容琴声细杂清越。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lài)¹百泉²相与³秋。
译文: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万籁齐响秋天百泉汇。
注释:¹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天然音响。²百泉:百道流泉之声音。³相与:共同、一起。陶渊明《移居二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忽然更(gēng)¹作渔阳掺²,黄云³萧条白日暗。
译文:忽然变调成低沉悲壮的渔阳掺,顿使白日转昏暗乌云翻飞。
注释:¹更:更:变更,改变。这里是变调。²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的之声。³黄云:日暮之云。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⁴萧条:寂寥、冷落。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变调如闻杨柳¹春,上林²繁花照眼新³
译文:再变如同杨柳枝热闹欢快,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锦。
注释:¹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曲调轻快热闹。²上林:即上林苑,古宫苑名,有两处:一为秦都咸阳时置,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一为东汉时置,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³新:清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岁夜¹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²一曲。
译文:除夕夜高堂上明烛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赏一曲觱篥。
注释:¹岁夜:除夕。²声:动词,听。

  李颀最著名的诗有三类,一是送别诗,二是边塞诗,三是音乐诗。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一首写琴(《琴歌》),以动静二字为主,全从背景着笔;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以两宾托出一主,正写胡笳;这一首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筋脊,正面着墨。三首诗的机轴,极容易相同,诗人却写得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妙。这首诗的转韵尤为巧妙,全诗共十八句,根据诗情的发展,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意境,相得益彰。

  “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与琴歌、胡笳歌起笔相同,这是李颀的特点,写音乐的诗,总是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龟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此时却不是这个季节。“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尽情地欣赏罢。“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这两句话是写“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

  这首诗与作者另外两首写音乐的诗(《琴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最不一样的地方,除了转韵频繁以外,主要的还是在末两句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琴歌》中诗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别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动情;《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中诗人也只是劝房给事脱略功名,并未触及自己。这一首却不同了。时间是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不能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排遣这愁绪,只有“美酒一杯声一曲”,正是“对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之际,无可奈何之一法。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没有的,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之隐,用笔之含茹,也是前两首中所没有的。

  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

tīngānwànshànchuī

 tángdài 

nánshānjiézhúwéi yuèběnguīchū 
liúchuánhànzhuǎn liángzhōurénwéichuī 
bànglínwénzhěduōtàn yuǎnxiāngjiēlèichuí 
shìrénjiětīngjiěshǎng chángbiāofēngzhōngláiwǎng 
sānglǎobǎihánsōuliú jiǔchúmíngfèngluànjiūjiū 
lóngyínxiàoshí wànlàibǎiquánxiāngqiū 
rángèngzuòyángcàn huángyúnxiāotiáobáiàn 
biàndiàowényángliǔchūn shànglínfánhuāzhàoyǎnxīn 
suìgāotánglièmíngzhú měijiǔbēi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