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将出,鸡先鸣,千门万户听鸡声。
美人锦帐愁欲曙,壮士苦心煎百虑。
人间百年能几日,日日鸡鸣催日出。
一朝过了复一朝,白发萧萧此生毕。
齐妃播淑德,感彼虫薨薨。
周宣悟姜后,功业光中兴。
亦知国家共如此,莫怪鸡鸣催早起。
日将出,鸡先鸣,千门万户听鸡声。
美人锦帐愁欲曙,壮士苦心煎百虑。
人间百年能几日,日日鸡鸣催日出。
一朝过了复一朝,白发萧萧此生毕。
齐妃播淑德,感彼虫薨薨。
周宣悟姜后,功业光中兴。
亦知国家共如此,莫怪鸡鸣催早起。
刘基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 13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史记》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¹,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²当阳君、蒲国军国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³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fǔ)(zèng),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lǔ)王离。《史记》
译文:项羽已经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威震楚国,名气传扬于诸侯之间,他便派遣当阳君、蒲将军带领两万士卒渡过漳河,援救巨鹿。战事稍有胜利,陈馀又向项羽请求增兵。项羽就率领全军渡河,他命令士兵凿沉船只,砸破炊具,烧毁营舍,只携带三天口粮,用以向士兵表示拼死决战,毫无退还之心。军队一到前线就围困了王离,随即与秦军遭遇,经过多次交战,截断了秦军的甬道,大破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
注释:¹卿子冠军:指宋义。 宋义(?—前208年十一月),原为楚国令尹。秦末楚国复辟后,成楚怀王熊心的大国军。章邯攻赵时,宋义奉楚怀王命令,统兵解救,因屯兵观望不进,想坐山观虎斗,遭到项羽发动兵变,为其斩杀。²遣:派。³悉:全部。⁴釜甑:皆古炊煮器名。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guān)¹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²而说(yuè)³,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
译文:从前韩昭侯喝醉酒睡着了,掌管国君之冠的近侍见他冷,就给他身上盖了衣服。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近侍说:“是谁给我盖的衣服?”近侍回答说:“是掌帽官。”昭侯便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他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韩昭侯)并非不厌恶寒冷,而是认为臣下违反职责的危害比寒冷更大。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汉庭¹荣巧宦,云阁薄(bó)²边功。
译文:汉庭看重巧言令色徒,轻视边疆立功者。
注释:¹汉庭:指汉朝。²薄:轻视。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译文:可叹你枉称骢马使,空有雄才直到白头。

  这首诗的前两句鞭挞了朝廷用人不以正道,滥施赏罚,致使巧宦得意,良将灰心的现象;后两句对乔侍御功高无赏、白首沉沦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全诗以汉写唐、借古喻今,直斥官场的黑暗,表现了诗人对唐朝不重用贤臣的不满情绪和对友人未得重用的同情,用典帖切,寓意深广。

  一二句夹叙夹议,诗人从“荣”字落笔,以“薄”字作反衬,将两句诗所叙的事件,作了鲜明的对比。在朝廷受到荣宠的不应该是“巧宦”,而如今却“荣巧宦”;在“云阁”上受到表扬的应该是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名将,而如今却“薄边功”。这两句诗,互文见义,正反相形,将赏罚不明、是非颠倒的昏暗现象揭露无遗。劈头即发议论,借汉喻唐,笔锋犀利,为下面直抒胸臆先作好铺垫。

  三四句承前而生发,诗人对好友乔知之的遭遇表示同情。诗人用“可怜”叫响,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同情,并用感喟、深沉的调子道出“可怜”的对象骢马使,富有感染力。诗人感情的波涛臻于顶峰,用不平而又无可奈何的语气感叹道:“白首为谁雄”。正直不阿的骢马使,白首沉沦,不为世用,空有雄才。陈子昂在写这首诗时,乔知之已年近五十,故诗人以“白首”称之,可见这是首慨叹戍边将领生不逢时的咏老诗。

  这首诗以“荣巧宦”“薄边功”概括朝政昏暗,以“骢马使”比乔知之而叹其“可怜”,然后以“白首为谁雄”的反诘语作结。全诗四句,共有三处用的是汉代词汇、汉代人物汉代典故,又是浑然一体,不露痕迹仅此而论,在艺术特色上犹有独到之处,蕴含深广,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65-66页
2、 衣殿臣编著.历代咏老诗.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07-108页

shānfēngshùzèngqiáoshíèrshì

chénáng tángdài 

hàntíngróngqiǎohuàn yúnbiāngōng 
liáncōngshǐ使 báishǒuwèishuíxióng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译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但是青松依然挺拔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要知松高洁¹,待到雪化时。
译文:要想知道这青松的高洁品格,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之后。
注释:¹高洁:高尚纯洁。

  《青松》一题,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冬夜杂咏》这一组诗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共12题19首,这里选其中一首。发表时有小序云:一九六〇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段,寄兴无端,几乎零乱。迄今事满一年,不复诠次。(诠次,选择、归类及排列的意思。)送登《诗刊》,以博读者一粲。(粲,形容笑的样子。)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记。(仲弘,是陈毅的字。)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为充溢其中的豪气激荡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来。在压与挺的抗争中,我们似乎同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涤荡,因为在这种抗争中,展现了那个时代飞扬凌厉的热情,展现了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读这首诗,总让人想起陈总的形象。想起那刚毅的面孔。勃发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刚直不阿、任何时候也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人格。真是文若其人。如果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充溢着一种帝王之气,那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也只有刚傲沉毅、满怀将帅气度的陈毅能够写出来!也许作者在这里的主要目的不是抒写个人。冬夜大雪,作者辗转难眠。1960年那是全国人民都在经受考验的时期。特大的自然灾害,党的工作失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背信弃义,帝修联合反华,正使中国内外交困。正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作者作为国内领导人,胸怀的是祖国的命运,承受的是民族的困厄,他考虑的是决不能丧失民族气节,不能丧失原则和立场,向各种反华势力妥协。而这时,全国人民正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迎接困难,战胜困难,顶住了世界性的修正主义的逆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正是对我们的党和人民,对雄气勃发的时代精神的盛赞。也许正是作者人格和时代精神相互融合,内外互动,共同投射在青松这个特定的象喻上,才使这首诗有一股凛然大气,读来令人感动。

qīngsōng

chén jìnxiàndài 

xuěqīngsōng qīngsōngtǐngqiězhí 
yàozhīsōnggāojié dàidàoxuěhuàshí 
客念纷无极,春泪倍成行。
客念¹纷无极,春泪倍成行。
译文:我的旅思乱纷纷不能停息,春游中我的泪水成倍成行。
注释:¹客念:客中的思绪。
今朝花树下,不觉恋年光。
今朝(zhāo)¹花树下,不觉恋年光²
译文:今天红花绿树下,我不觉又珍惜起这应该有所作为的青春年华。
注释:¹今朝:今日。²年光:年华,岁月。

chūnyóu

wáng tángdài 

niànfēn chūnlèibèichéngháng 
jīnzhāohuāshùxià juéliànniángu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