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溪有灵草,能蜕诗人骨。
除草开三径,为君碾玄月。
满瓯泛春风,诗味生牙舌。
平斗量珠玉,以救风雅渴。
定知胸中有,璀璨非外物。
执虎探虎穴,斩蛟入蛟室。
破镜挂西南,夜阑清兴发。
危言诸公上,殊胜弄翰墨。
成仁冒鼎镬,闻已归谏列。
收汝救月弓,蛙腹当坼裂。
开云照四海,黄道行尧日。
闭门斲车轮,出门同轨辙。
建溪有灵草,能蜕诗人骨。
除草开三径,为君碾玄月。
满瓯泛春风,诗味生牙舌。
平斗量珠玉,以救风雅渴。
定知胸中有,璀璨非外物。
执虎探虎穴,斩蛟入蛟室。
破镜挂西南,夜阑清兴发。
危言诸公上,殊胜弄翰墨。
成仁冒鼎镬,闻已归谏列。
收汝救月弓,蛙腹当坼裂。
开云照四海,黄道行尧日。
闭门斲车轮,出门同轨辙。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一威凤,憩翮朝阳。晨游紫雾,夕饮玄霜。资长风以举翰,戾天衢而远翔。西翥则烟氛閟色,东飞则日月腾光。化垂鹏于北裔,训群鸟于南荒。弭乱世而方降,膺明时而自彰。俯翼云路,归功本树。仰乔枝而见猜,俯修条而抱蠹。同林之侣俱嫉,共干之俦并忤。无恒山之义情,有炎州之凶度。若巢苇而居安,独怀危而履惧。鸱鸮啸乎侧叶,燕雀喧乎下枝。惭己陋之至鄙,害他贤之独奇。或聚咮而交击,乍分罗而见羁。戢凌云之逸羽,韬伟世之清仪。遂乃蓄情宵影,结志晨晖。霜残绮翼,露点红衣。嗟忧患之易结,欢矰缴之难违,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幸赖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风云,濯斯尘滓。披蒙翳于叶下,发光华于枝里,仙翰屈而还舒,灵音摧而复起。眄八极以遐翥,临九天而高峙。庶广德于众禽,非崇利于一己。是以徘徊感德,顾慕怀贤,凭明哲而祸散,讬英才而福延。答惠之情弥结,报功之志方宣。非知难而行易,思令后以终前。俾贤德之流庆,毕万叶而芳传。
有一威凤,憩(qì)(hé)朝阳。晨游紫雾,夕饮玄霜。资长风以举翰,雾(lì)¹天衢(qú)而远翔。西翥(zhù)²则烟氛閟(bì)³色,东飞则日月腾光。化垂鹏于北裔(yì),训群鸟于南荒。弭乱世而方降,膺明时而自彰。俯翼云路,归功本树。仰乔枝而见猜,俯修条而抱蠹(dù)。同林之侣俱嫉,共干之俦并忤(wǔ)。无恒山之义情,有炎州之凶度。若巢苇而居安,独怀危而履惧。鸱(chī)(xiāo)啸乎侧叶,燕雀喧乎下枝。惭己陋之至鄙,害他贤之独奇。或聚咮(zhòu)而交击,乍分罗而见羁。戢(jí)凌云之逸羽,韬伟世之清仪。遂乃蓄情宵影,结志晨晖。霜残绮翼,露点红衣。嗟忧患之易结,欢矰(zēng)(zhuó)¹⁰之难违,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幸赖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风云,濯斯尘滓¹¹。披蒙翳(yì)于叶下,发光华于枝里,仙翰屈而还舒,灵音摧而复起。眄八极以遐¹²(zhù),临九天而高峙。庶广德于众禽,非崇利于一己。是以徘徊感德,顾慕怀贤,凭明哲而祸散,讬(tuō)¹³英才而福延。答惠之情弥结,报功之志方宣。非知难而行易,思令后以终前。俾(bǐ)¹⁴贤德之流庆,毕万叶而芳传。
译文:有只威仪的凤鸟,憩息在山的东方。早晨在紫雾中遨游,晚上饮仙液琼浆。凭借长风高高飞起,直冲云天远远翱翔。向西飞去烟云消散,向东飞去日月辉煌。在北海使巨鲲变为大鹏,在南国教凡鸟志气高昂。匡济乱世来到人间,报效圣世功高名扬。 振翅奋飞在云路,功成名就回原树。登上高枝被猜疑,落到长枝受屈辱。同林的伙伴都嫉妒,共树的朋辈都抵触。没有桓山鸟雀的情谊,只有炎州风火的恼怒。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筑巢芦苇安家落户。 奸邪的鸱号鸟在旁边呼叫,卑鄙的燕雀在下面喧闹。它们为自己浅陋卑下而不满,为别人出类拔萃而懊恼。有时异口同声合伙诋毁,突然分张罗网各设机巧。你收敛了直上云霄的翅膀,隐藏了超凡脱俗的仪表。 于是你对月光充满情感,对朝霞寄托衷肠,霜花冻伤了华丽的翅膀,露珠打湿了红色的羽裳。慨叹忧患容易招致,悲叹弓箭难得躲藏。希望用一死了却此生,本来对再飞不抱幻想。幸亏人间尚有君子,给予支持给予鼓励,带来狂风暴雨,荡涤灰尘渣滓。 把树叶下的阴霾驱散,让树枝间的光华熠熠。收敛的翅膀再次舒展,停歇的声音再次响起。顾盼八方远远奋飞,登临九天高高屹立。希望对众鸟广施教化,不是为自己谋求利益。因此你对君子的恩泽感激留连,对君子的贤德怀顾眷恋。 凭借洞察事理使祸患消散,依靠卓越才智让福禄保全。报答恩惠的情怀更加坚决,酬谢恩人的志向真正宏远。并不是行动容易理解难,只是想善始善终得圆满。使贤德普天称颂,让芳名万世流传。
注释:¹雾:至,及,到达。²翥:飞,飞举。³閟:同“闭”。⁴弭:消除,止息。⁵膺:一作“应”。⁶俦:同辈,伴侣。⁷咮:鸟嘴。⁸戢:收敛,收藏。⁹矰: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¹⁰濯:洗。¹¹滓:沉淀物,渣滓。¹²遐:远。¹³讬:同“托”。¹⁴俾:使。

  唐太宗这篇《威凤赋》到底是写给长孙无忌,还是写给房玄龄,尽管尚有争议,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肯定写给唐太宗身边的开国功臣的。唐太宗通过此赋,采用比喻的写法,追思建立王业的艰难,表现了他对辅助过他建国的功臣们的感激之心。

  开头到“膺明时而自彰”几句的意思是:有一只威震四方的凤凰,向着朝阳敛翅而息,早上在淡紫的山间晨雾中徘徊,晚上则饮玄霜以疗渴。凭借凛冽的风盘旋而起,到达高空之通途而远飞。其向西飞则使山河失色,向东则使日月生辉。变化成一只大鹏曲居在北方,却能教化群鸟于南方。为了消除乱世才应时而降,为了创建盛世而显露才华。这里作者把自己比作凤凰,自傲于自己的风姿,再显耀一下自己平定各方的功劳。

  接下来到“本无情于再飞”几句是说,自己因为功劳太大受到猜忌,而且猜忌自己的还是自己的亲人。小人说自己坏话,这些人本身十分鄙陋,还去诋毁贤者,甚至还设了陷阱来陷害。自己因为被陷害,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几乎连性命都丢了,更别说实现远大的志向了。

  从“幸赖君子”到“非崇利于一己”几句的意思是:有幸得遇君子,相互支持信赖。故风驰电掣而来,扫除败类渣滓。虽然自己隐藏在繁茂的枝叶下,但其自身的光华却透过枝叶间的间隙四射闪光。其姿势由委屈既而舒展,叫声一波三折。舒展翅膀高高飞起,在九天之上俯瞰。为百禽谋福利,从不为一己私欲。简单地说就是,幸亏有你帮我,让我扬眉吐气,重新翱翔九天之上。这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众人的利益。

  最后几句的大意就是,你的功劳我不会忘记,全都是因为你才有了我的今天。我会好好报答你,我们君臣会善始善终,你的贤德也会万古流芳。

  《威凤赋》是唐太宗的精心结撰之作,与贞观文坛的审美倾向基本吻合,是唐太宗文学思想的一个示范,也是唐太宗的文学思想影响贞观文坛的一个桥梁。

参考资料:
1、 刘曙初:《威凤赋》与唐太宗的思想.载《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2期
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
春云深宿虚坛,磬(qìng)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
译文:如云的香烟仍缭绕空空戒坛,钟磬声声已然消歇,携手绕过松荫走出朱栏。
注释:乌夜啼:词牌名,此词牌即“相见欢”,与又名“圣无忧”、“锦堂春”之“乌夜啼”非一调。此调原为唐代教坊曲,又名“秋夜月”、“上西楼”。李煜用这一格律写的词中,即有将词牌名标为“乌夜啼”的作品。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瞻园:张仲炘号,仲炘,字慕京,湖北江夏人。1877年(光绪三年)进士,官至通政司参议,著有《瞻园词》。戒坛:寺名,在北京西郊门头沟马鞍山。
吹不断,黄一线,是桑乾,又是夕阳无语下苍山。
风吹不断,眼底黄黄的一线,那是奔腾的桑干河水,默默夕阳又沉睡在苍翠山峦。
译文:风吹不断,眼底黄黄的一线,那是奔腾的桑干河水,默默夕阳又沉睡在苍翠山峦。
注释:桑乾:河名。源出山西马邑县桑乾山,流经河北西北部及京郊,下注永定河。此河又名浑河。

  “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这几句,将人们带进了一座高山寺院之中。“春云深宿” 是言戒坛寺之高,高得入了云层之间。“磬初残”则是写声音,听到磬“当当”响过之后,词人便与张仲忻二人携手同行,绕过松阴,走出红色的栏杆。 整个上片,可以说是为下片所作的铺垫,在上片中,展示出了时间——春,地点——坛,位置——云深宿,环境——松阴,朱阑和磬声等。此时站在此地,在这样的环境里,词人放眼望去,此景尽收眼底。

  下片方引出此词主题“吹不断,黄一线,是桑乾。”寥寥二句。写出了一条河。 桑乾河,并非一般的小河,它源出于山西,流经河北,跨越两省。可偏说它只是一条线。如果说桑乾河为“一条线”已奇的话,那么在“黄一线”之前加上了“吹不断”二字,则句子更奇了。这样写,是与戒坛寺千佛阁地势之高不可分的。上片所言“春之深宿虚坛”是言千佛阁之高,而此处的“吹不断,黄一线。”同样是说它的地势之高。不同的是,上片是直描,而下片则是曲写。作者与他的游伴,登临远望,只见那桑乾河从群山万壑之中流淌出来,奔腾在莽莽苍苍的河北原野之上,在夕阳映照之下,发出黄色的闪光。这样一幅北方特有的图案,不站在一定高处之上,是难以见到的。作者正是居高临下,指点江山,似乎是轻而易举地扬笔把它容纳在了六个字中,真乃大家之手笔。 最后一句,“又是夕阳无语下苍山”仍是从视觉写,从千佛阁上远远望去,已是红日西沉,下了苍山。也只有此时,才能使那“一线”成为黄色的,有道是“夕阳无限好。”这夕阳有如一位巧妙的化妆师,默默无声地给桑乾河涂抹了一幅美好的姿容。

  纵观全词。这首小令可谓有三大特点:一是气魄大。若论气魄,古来大家名句不少。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而今读这“吹不断,黄一线”,六字,其气魄与之相比,也是丝毫不让的。二是句子奇。奇就奇在将一条滔滔大河想象为一条线,而且是吹不断的一条线。其实哪里是吹不断,明明是望不断。可作者偏偏用了“吹”字,是何等奇妙之想象。三是以少胜多。且看“春云深宿虚坛”,一句,即是言时间,又是言地点,又是言位置。可谓是言简而意赅,并容易引发人的丰富想象。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译文:在河边的小村子里,有几间茅屋,屋前杨柳依依,翠绿色的柳条辉映着门窗。
注释:吴门:今江苏吴县。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译文:河边渡口有人独自站着唤渡。虽然时值黄昏,烟雨茫茫,但摆渡人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译文:在翠绿的竹林中升起了袅袅炊烟,才知晓竹林深处有一个小村庄,走近才发现村里人家的门因下雨早早关闭。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¹古木昏。 
译文:这时从竹林中传出阵阵鸟叫,可是偌大的竹林中却发现不了鸟儿的位置,只见到长长的藤萝和黄昏中的古木。
注释:¹藤罗:即藤萝。

  第一首诗着力描写乡里生活的萧散自得。几间茅屋的水边小村,杨柳扶疏,门窗尽绿。渡口有人在唤渡。虽然时值黄昏,唤渡人却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景物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前两句,纯用景物写生方法;后两句,才点出了人物,传出了声音,但画面却显得更为静谧。哪怕是连连传来的唤渡声,也只不过像是扔到浩淼的湖水里的小石子,只能在湖面上掀起几小圈涟漪,并没有打破静谧。

  第二首诗着力渲染山林风光的天然幽趣。一缕炊烟,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发现了掩映在竹林深处的村庄。村子里的人家,在潇潇细雨中深闭着门户。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几声悦耳的鸟鸣;在高高的老树林里,藤萝缠绕,一片昏暗。这一句乃化用杜甫《白帝》“古木苍藤日月昏”句。第一首还写到人声,第二首则只有鸟语;第一首还只是向往一种静谧的乡居生活,第二首则进一步追求一个桃花源式的世界。虽然两首诗写的都是黄昏烟雨,但后一首显得更为幽寂,更为窈蔼迷蒙。

  孙觌的为人,实在是至不足道。纪昀说:“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两首诗质量较高,颇类王安石晚年绝句,因此不能因人废言。

参考资料:
1、 蔡厚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76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piān)¹(zhóu)
译文: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
注释:骤雨:暴雨。¹车:指水车。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怒涛¹顷刻卷沙滩,十万军车吼鸣瀑。
译文: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惊!
注释:¹怒涛:汹涌的波涛。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¹骑牛牧溪北。
译文:牧童家在溪西湾,拂晓时分便骑牛去那河北滩。
注释:¹侵早:天刚亮,拂晓。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译文:慌忙中冒雨渡过小溪返回村中,没想到暴雨骤停,又染绿了群山。

  南宋诗人华岳是一个出了名的硬骨头。他的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议”。其诗歌也一反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雕琢习气,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苍劲豪健的风格。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首联说乌云尚在牛身后,大雨却已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颔联写山洪暴发的情景;颈联写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尾联写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的粗犷豪放。

  此诗写夏日暴雨景象,以三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一、二句说乌云尚在牛身后,但大雨已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此种雨在云先的奇特景象,表明雨势之急猛,有急促突发之感。三、四句写山洪暴发的情景。用“十万军声”写大雨中山洪倾泻奔吼的声势,创意颇新。五、六、七句由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末句写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的粗犷豪放,在宋代诗人中,颇有特色。

  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使人惊心动魄。“泼浓墨”,喻云色之黑;“翻车轴”的“车”是水车,水车戽水,轴翻水涌,发出声音,这里用以形容风雨之声。一以喻色,一以喻声。一以写暴雨将至未至;一以写风雨已经到来。而两者相距,只有牛头牛尾之间,突出了夏雨特征。

  三四句进一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一喻雨势奔腾。“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后三句是补笔。“溪西”应指西南,“溪北”应指西北,即修辞学上所谓“互文”。牧童迎着风雨向西南走,故牛头已经下雨,而牛后还只是乌云。点得清楚,补得必要。尤妙的是第四句忽又一转,写出雨晴山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

  诗语言风格不事雕凿,通俗易懂的比喻,使人觉得朴实清新,平淡无华的语言组合又极富有生活情趣。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的“骤”,去的也“骤”。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作者刻画壮观,自见豪气,转折自如,多用口语,朴素清新,富有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78-279页
2、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1240-1241页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杜文章¹在,光焰(yàn)²万丈长。
译文:李白、杜甫诗文并在,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
注释:¹文章:此指诗篇。²光焰:一作“光芒”。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不知群儿¹(yú),那用故谤(bàng)伤。
译文:却不知轻薄文人愚昧无知,怎么能使用陈旧的诋毁之辞去中伤他们?
注释:¹群儿:指“谤伤”李白杜甫的人。前人认为主要是指元稹、白居易等。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pí)(fú)¹(hàn)大树,可笑不自量!
译文:就像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可笑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己。
注释:¹蚍蜉:蚁类,常在松树根部营巢。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¹我生其后,举颈(jǐng)遥相望。
译文:虽然我生活在李杜之后,但我常常追思仰慕着他们。
注释:¹伊:发语词。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译文:晚上也常常梦见他们,醒来想着却又模糊不清。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徒观斧凿痕,不瞩(zhǔ)治水航¹
译文:李白杜甫的文章像大禹劈山治水一样立下了不朽的勋绩,但只留下了一些斧凿的痕迹,人们已经难以见到当时的治水的运作过程了。
注释:¹“徒观”两句:比喻“李杜文章”如同大禹治水疏通江河,后人虽能看到其成就,却无法目睹当时鬼斧神工的开辟情景了。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想当施手时,巨刃(rèn)磨天扬¹
译文:遥想当年他们挥动着摩天巨斧。
注释:¹“想当”四句:想像禹治水时劈山凿石、声震天宇的情景。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yín)崖划¹崩豁(huō),乾坤摆雷硠(láng)²
译文:山崖峭壁一下子劈开了,被阻遏的洪水便倾泻出来,天地间回荡着山崩地裂的巨响。
注释:¹划:劈开。²雷硠:山崩之声。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¹
译文:但就是这样的两位夫子,处境却大抵都冷落困顿。
注释:¹“唯此”以下十二句:说天帝想要好诗歌,就派李、杜到人间受苦,还故意折断他们的羽毛,剥夺他们的自由,让他们经受挫折坎坷磨难,从而创作出精金美玉般的绝代诗篇。然后又派天神取走了。现在遗留在人世的只不过“太山一毫芒”而已,尚且如此高不可及。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帝欲长吟哦,故遣(qiǎn)起且僵。
译文:仿佛是天帝为了要他们作诗有所成就,就故意让他们崛起而又困顿。
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jiǎn)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译文:他们犹如被剪了羽毛被囚禁进了笼中的鸟儿一样,不得展翅翱翔,只能痛苦地看着外边百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平生千万篇,金薤(xiè)¹垂琳(lín)(láng)²
译文:他们一生写了千万篇优美的诗歌,如金薤美玉一样美好贵重。
注释:¹金薤:书。古有薤叶书。又有薤叶形的金片,俗语称金叶子。²琳琅:美玉石。此以金玉喻“李杜文章”,并言李杜诗篇播于金石。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仙官敕六丁,雷电¹下取将。
译文:但其中多数好像被天上的仙官派遣神兵收取去了一样。
注释:¹六丁、雷电:皆传说之天神。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译文:流传在人间的,只不过是泰山的毫末之微而已。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¹
译文:我恨不得生出两个翅膀,追求他们的境界,哪怕出于八方荒远之地。
注释:¹八荒:古人以为九州在四海之内,而四海又在八荒之内。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¹
译文:我终于能与前辈诗人精诚感通,于是,千奇百怪的诗境便进入心里:
注释:¹“精诚”两句:言忽然悟得“李杜文章”之妙。犹今言灵感忽至。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刺手拔鲸(jīng)牙,举瓢酌(zhuó)天浆¹
译文:反手拔出大海中长鲸的利齿,高举大瓢,畅饮天宫中的仙酒。
注释:¹“刺手”四句:比喻李、杜诗的创作境界。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腾身跨汗漫¹,不著织女襄²
译文:忽然腾身而起,遨游于广漠无穷的天宇中,自由自在,发天籁之音,甚至连织女所制的天衣也不屑去穿了。
注释:¹汗漫:广漠无边之处。²织女襄:《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注:“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暮七辰,辰一移,因谓之七襄。”按:织女,谓织女星。肆,谓星宿所舍,即星次。此句夸言神游物外,连织女星的车驾都不乘坐了。意谓超越了织女星运行的范围。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顾语地上友¹,经营²无太忙。
译文:我回头对地上的你说,不要老是钻到书堆中寻章摘句,忙碌经营。
注释:¹地上友:指张籍。²经营:此谓构思。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¹君飞霞佩,与我高颉(xié)²
译文:还是和我一起向李、杜学习,在诗歌的广阔天地中高高飞翔吧。
注释:¹乞:此谓送给。如杜甫《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²颉颃:上下飞翔。上飞曰颉,下飞曰颃。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在盛行王、孟和元、白诗风的中唐时期,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还受到一些人的贬损。韩愈在这首诗中,热情地赞美李白和杜甫的诗文,表现出高度倾慕之情。在对李、杜诗歌的评价问题上,韩愈要比同时的人高明许多。

  此诗可分为三段。前六句为第一段。作者对李、杜诗文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并讥斥“群儿”抵毁前辈是多么无知可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二句,已成为对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千古定评了。中间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力写对李、杜的钦仰,赞美他们诗歌的高度成就。其中“伊我”十句,作者感叹生于李、杜之后,只好在梦中瞻仰他们的风采。特别是读到李、杜天才横溢的诗篇时,便不禁追想起他们兴酣落笔的情景。“惟此”六句,感慨李、杜生前不遇。天帝要使诗人永不停止歌唱,便故意给予他们升沉不定的命运。

  “平生”六句,作者叹惜李、杜的诗文多已散佚。末十二句为第三段。“我愿”八句,写自己努力去追随李、杜。诗人希望能生出两翅,在天地中追寻李、杜诗歌的精神。他最后四句点题。诗人恳切地劝导老朋友张籍不要忙于经营章句,要大力向李、杜学习。

  韩愈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流派。叶燮《原诗》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诗人以其雄健的笔力,凌厉的气势,驱使宇宙万象进入诗中,表现了宏阔奇伟的艺术境界。这对纠正大历以来诗坛软熟浅露的诗风,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而《调张籍》就正像诗界异军突起的一篇宣言,它本身最能体现出韩诗奇崛雄浑的诗风。

  诗人笔势波澜壮阔,恣肆纵横,全诗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奔流直下,而其中又曲折盘旋,激溅飞泻,变态万状。如第二段中,极写李、杜创作“施手时”情景,气势宏伟,境界阔大。突然,笔锋急转:“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豪情壮气一变而为感喟苍凉,所谓“勒奔马于嘘吸之间”,非有极大神力者不能臻此。下边第三段“我愿”数句,又再作转折,由李、杜而写及自己,驰骋于碧海苍天之中,诗歌的内涵显得更为深厚。诗人并没有让江河横溢,一往不收,他力束狂澜,迫使汹涌的流水循着河道前泻。此诗在命题立意、结构布局、遣词造句上,处处显示出作者独具的匠心。如诗中三个段落,回环相扣,展转相生。全诗寓纵横变化于规矩方圆之中,非有极深功力者不能臻此。

  尤可注意的是,诗中充满了探险入幽的奇思冥想。第一段六句,纯为议论。自第二段始,运笔出神入化,简直令人眼花缭乱。“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用大禹凿山导河来形容李、杜下笔为文,这种匪夷所思的奇特的想象,决不是一般诗人所能有的。诗人写自己对李、杜的追慕是那样狂热:“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他长出了如云般的长翮大翼,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探索李、杜艺术的精魂。追求的结果是“百怪入我肠”。此“百怪”可真名不虚说,既有“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又有“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下海上天,想象非常神奇。而且诗人之奇思,雄阔壮丽。韩诗曰奇曰雄,通过此诗可见其风格特色。

  诗人这种神奇的想象,每借助于夸张和比喻的艺术手法,就是前人所盛称的“以想象出诙诡”。诗人这样写那些妄图诋毁李、杜的轻薄后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设喻贴切,形象生新,后世提炼为成语,早已家喻户晓了。诗中万丈光焰,磨天巨刃,乾坤间的巨响,太山、长鲸等瑰玮奇丽的事物,都被用来设喻,使诗歌磅礴的气势和诡丽的境界得到充分的表现。

  此诗乃“论诗”之作。朱彝尊《批韩诗》中所谓的“别调”,其实应是议论诗中的“正格”,那就是以形象为议论。在此诗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比喻等表现手法,在塑造李白、杜甫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的同时,也塑造出作者其人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诗歌的一些精到的见解,这正是此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值得珍视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95-797 .

tiáozhāng

hán tángdài 

wénzhāngzài guāngyànwànzhàngcháng 
zhīqúnér yòngbàngshāng 
hànshù xiàoliàng 
shēnghòu jǐngyáoxiāngwàng 
mèngduōjiànzhī zhòufǎnwēimáng 
guānzáohén zhǔzhìshuǐháng 
xiǎngdāngshīshǒushí rèntiānyáng 
yínhuàbēnghuò qiánkūnbǎiléiláng 
wěiliǎng jiāshuàihuāngliáng 
chángyíné qiǎnqiějiāng 
jiǎnlíngsònglǒngzhōng shǐ使kànbǎiniǎoxiáng 
píngshēngqiānwànpiān jīnxièchuílínláng 
xiānguānchìliùdīng léidiànxiàjiàng 
liúluòrénjiānzhě tàishānháománg 
yuànshēngliǎngchì zhúchūhuāng 
jīngchéngjiāotōng bǎiguàicháng 
shǒujīng piáozhuótiānjiāng 
téngshēnkuàhànmàn zhuózhīxiāng 
shàngyǒu jīngyíngtàimáng 
jūnfēixiápèi gāojiéh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