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榛闭莽苍,千岁一孤坟。生则无是叟,死应冥漠君。
荆榛闭莽苍,千岁一孤坟。生则无是叟,死应冥漠君。
略无他日念,唯有不堪闻。想得西陵道,荒台亦暮云。
略无他日念,唯有不堪闻。想得西陵道,荒台亦暮云。
吕本中

吕本中

吕本中(1084- 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人,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词不传,今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微词》,《全宋词》 据之录词二十七首。吕本中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 ▶ 9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译文:寒云盘桓在那陡峭绝壁之间,一座危亭孤零零的挺立在落日余晖下。
注释:燕子矶:地名。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部观音山。突出的岩石屹立长江边,三面悬絶,宛如飞燕,故名。在古代是重要渡口。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六朝流水急,终古¹白鸥闲。
译文:历经六朝兴亡的江水仍在匆匆急行,江上几只白鸥依旧翩翩闲闲。
注释:¹终古:久远。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译文:暮霭中,秋流后的江城绿意消减更显幽暗,天空却被映照的更加蔚蓝。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矶头谁把钓¹?向夕²未知还。
译文:燕子矶头是谁在独坐垂钓呢?已是夕阳西下还不知道回家。
注释:¹把钓:垂钓,垂钓的人。²向夕:傍晚;薄暮。

  丰子恺先生在谈中国画的构图问题时,曾经提到“绘图中物体的重量”。他说在一切物体之中,动物最重,动物中又以人为最重;次重的是人造物,如车船、房屋、桥梁等等;最轻的是云烟、山水一类的自然物。所以一幅画中,青山绿水尽可以作为主体,家屋舟车就不宜太近画边;而倘把人物也描在画边,则整幅画一边轻,一边重,就要失却平衡了。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并不是一位画家,然而他这首描写南京燕子矶的小诗,却仿佛深得了画中三味似的。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这一联起得突兀,仿佛画手只在挥笔之间,就让燕子矶那三面悬绝的气势升腾于纸上了。那陡峭的岩壁,宛如斧劈刀削一般,好不摄人心魄。一抹铅色的“寒云”,盘恒在嵯峨绝壁之间,缥缥缈缈,使这块突出江边的巨岩,显得更加峻拔高远,像险峰一样逼人仰视了。在空阔疏朗的矶顶,诗人还精心描画了一座危亭。它“孤”零零地挺立在落日的余晖中,悄然对水,即衬出了燕子矶的奇绝,又使画面于寒冽中增生了许多暖意。

  南京是著名的古都。在这座江浪涌撼的石头城里,不知演绎了多少悲恨和续的历史古事;那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总会引起后世凭临者的悠然遐想,令他们生出些苍凉和凄清的感怀。然而浩瀚的江水,却仿佛对这一切都全然不顾,依然不舍昼夜地匆匆前行。雨后的急流挟裹着飞腾的浪花,拍打着坚硬的矶石。几千年了,江水幽幽好像从没有过多少变化。而江上的白鸥,尽管不知已改换了多少世代,却也还是那样的翩翩闲闲。“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两句为我们勾勒的,正是词家也曾描摹过的“满江急水,几处白鸥”的江上近景。疏劲的笔触中不失优柔之致。赋予了空阔的画境以错落有致的层次感。透过“六朝”,“终古”这些表现悠远时空的字眼,人们虽也感受到了一种历史沧桑的淡淡思绪,但更多的则是“江天物色无人管”式的闲适和自得。

  画完了眼前风物,诗人又着意濡染画幅的背景。“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的景象,大约是诗人极目远眺时见到的:一场秋雨过后,石头城里,吴楚一带群山中的树木,都消减了些许绿意。在暮霭中望去,便变得有些幽暗了,然而落照辉映的天空,却要比以往更觉蔚蓝、深邃和美丽。青天绿树的背景,为画幅衬上了清幽明丽的底色。画面中央的绝壁和孤亭,也因此显得愈加朗畅了。

  纵笔至此,诗意纯为写生。山水树木等自然物占了画面大部,落照中的“孤亭”(人造物)则占了画面的主位。如果说在这幅画中,山水好比是人的面影,亭台犹如是面上之修眉,那么“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一句,无疑就是这幅画的“点睛”之笔,也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了。此句一下,整首诗立时变得气韵生动,连静寂的大自然也恍若有情了。在这两句中,诗人勾勒出了一个悠闲的“把钓”者形象;他孤身独坐于燕子矶头,已经很久了,还未曾离去。夕阳西下,暮霭渐浓,他却好像完全没有感觉到一样——只是手把钓竿,默然无语。他是在俯赏悠悠的长流,顾盼翩飞的白鸥,还是在领略青峰、绿树向晚的肃穆和安馨?这是诗中最富于意蕴的一刻,令人感到:无限的时空,连同江、云、鸥、树和远处的石头城,此刻似乎全都凝聚、流散在了这位披着霞彩悠然“把钓”者的竿头了。

  《芥子园画谱》中曾说:“山水中点景人物”,“全要与山水有顾盼。人似看山,山亦是俯而看人;琴须听月,月亦似静而听琴。方使观者有恨不跃入其内,与画中人争坐位。”——是的,面对施闰章写就的这样一幅走笔飘逸的画景,谁不想置身其中,而与画中人一“争座位”呢?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燕子矶

yàn

shīrùnzhāng qīngdài 

juéhányúnwài tíngluòzhàojiān 
liùcháoliúshuǐ zhōngbáiōuxián 
shùànjiāngchéng tiānqīngchǔshān 
tòushuídiào xiàngwèizhīhuán 
双桨浪花平,夹岸青山锁。你自归家我自归,说着如何过。
双桨(jiǎng)浪花平,夹岸青山锁。你自归家我自归,说着如何¹过。
译文:船桨停止了划动,江面已经恢复平静不起波澜,两岸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你我都各自归家吧,不要说一起生活的事情了。
注释:¹如何:怎么,怎样。
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将你从前与我心,付与他人可。
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¹我。将你从前与我心,付与他人可。
译文:从此以后我肯定不会再想念你,你也不要再想念我了。你把以前对我的那一腔心意,重新送给其他人吧!
注释:¹思量:想念。

bosuànzi··zèng--xièzhí

shuāngjiǎnglànghuāpíngjiāànqīngshānsuǒguījiāguīshuōzheguò

duànliàngliàngjiāngcóngqiánxīnrén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史记》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¹成,有龙垂胡髯(rán)²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³持龙髯,龙髯拔,堕(duò)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史记》
译文:黄帝开采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鼎。鼎铸成后,有垂着须髯的龙从天上下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后,群臣和后宫后妃跟着骑上龙的有七十余人,龙即飞上天去。其余的小臣不能上,都抓着龙须不放,龙须被拔落,黄帝的弓也掉下来。百姓们仰望着黄帝已经上天,就抱着弓和龙须号陶大哭,所以后世把那个地方叫做鼎湖,那张弓叫乌号。
注释:¹既:已经。²胡髯:胡须。³悉:全;尽。⁴堕:掉下;坠落。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塞鸿一夜尽南飞,谁与问倚楼人瘦。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cù)淡烟衰柳。塞鸿¹一夜尽南飞,谁与问衰楼人瘦²
译文:月光如水,波纹如练,烟霭淡淡,残柳几株。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大雁已尽数南飞。那倚楼远眺的女子,你为何如此憔悴?
注释:¹塞鸿:即塞雁。有唐王仙客苍头塞鸿传情的故事,因常以“塞鸿”指代信使。²衰楼人瘦:谓衰靠在楼窗(或楼栏干)的人,为相思而变得清瘦。
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
韵拈(niān)风絮(xù),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xiù)。从前负尽扫眉才¹,又担阁²镜囊(náng)³重绣。
译文:你并非寻常歌女舞姬,你怀有高绝的文才,与谢道韫和李清照可以比肩。从前你因才华横溢而享尽盛名,风光无限。如今的你,却风华不再,一天之内,多次打开梳妆镜,屡屡描眉。
注释:¹扫眉才:指有才能的女子。²担阁:耽搁,耽误。³镜囊:盛镜子和其他梳妆用品的袋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上片写的是月下美景。“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先写月光照耀下的清澄水面,以及水面上粼粼似练的水波,再写水边的淡烟衰柳, “淡”和“衰”字,渲染出一种凄清忧愁的氛围。月影衰柳,淡烟波纹,景致如水,又是勾起纳兰心绪的氛围。纳兰写景,总是恰到好处。遥望天际,塞鸿“尽”南飞,便是情断景荒芜。“谁与问倚楼人瘦”,点出词人形象,由写景过渡到抒情,表达了词人孤寂、落寞的心情。

  下片转写词人所思之人。首三句盛赞对方才学出众,非庸俗之辈,表现出词人对此女子的欣赏。“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连续用典,风絮代谢道韫,金石代李易安。有道韫之“未若柳絮因风起”,又有易安同明诚共撰之《金石录》。两人同是一代才女,不似爱慕虚华之人。纳兰写史上才女,意为追忆其妻。说她生平,自是如此的女子,能让他痴心、让他留恋,正有意趣相投之因。最后一句“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一词“负尽”道尽感伤懊悔之情。过去时光美好,爱妻温婉有才,饱读诗书,尚能相伴之时。却没能长此相伴;已然人去楼空之时,却叹岁月无情。直怪责自己,辜负了那美好旧时光。生活安逸美满的时候,总觉月是圆的,殊不知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幻着样子,终有一天,会被黑夜吞噬。那时才知,见得到圆月之时,认为那是理所应当,都没能记住它的美满。回忆起来,总觉得遗憾。

  全词哀婉曲折,百转千回,令人动容。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家庭书架 纳兰词:南海出版公司,2013.10:第347页

shāxíng··yuèhuáshuǐ--lánxìng

yuèhuáshuǐwénshìliàndànyānshuāiliǔsāi鸿hóngjǐnnánfēishuíwènlóurénshòu

yùnniānfēngchéngjīnshíshìqúnxiùcóngqiánjǐnsǎoméicáiyòudānjìngnángzhòngxiù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
日长风暖柳青青¹,北雁归飞入窅(yǎo)(míng)²
译文:春日白昼渐长,风和日暖,柳丝嫩绿,北方的大雁回故乡飞进深远的天空。
注释:西亭:岳阳楼上的西边亭阁。¹青青:柳丝茂盛的样子。²窅冥:深远难见的样子。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¹满洞庭。
译文:在岳阳楼上听到吹竹笛的声音,这笛声能使我的旅愁归心洒遍洞庭湖。
注释:¹春心:指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愁归心。

  全诗围绕“满”字而展开,前两句先描写日长风暖,柳色青青,北雁南飞,消失在远方的景色;后两句以洞庭湖上传来阵阵笛声,抒发诗人的旅愁。全诗取景微妙,格调高远,音律谐和。

  诗的一、二句“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都写眼前景,关合诗题“春望”。首句写岳州之春,“日长风暖”正是雁群北飞的天气,“柳青青”又开始了折枝惜别、吹笛伤行的时节。这句看来总写春景之美,自然浑成,却又对下边景物的出现起到挈绪分缕的作用。至于诗人的意兴如何,单从这句自然风光的美感是难以捉摸的,因为诗人是“南迁"之客,春和景明反而会生愁惹恨。“北雁归飞”,诗人望断归雁,却还站在那里凝想。至此才可略知诗人的“西亭春望”乃是黯然销魂的“春望”。这里,自由高翔的归雁和沦落久羁的诗人形成了两个鲜明对照的形象。

  第三句“岳阳城上闻吹笛”更宕出新境,把诗人的羁愁抒发到又一高度。古人笛曲中有离别之歌,而惜别之情又洋溢于折杨柳歌的笛声。全诗首句既以“柳青青”为“闻笛”作了环境的铺垫,岳阳城头的笛声当也是折柳之曲。末句的‘‘春心”就是倦客伤春之情。“满洞庭”一语使抽象的心绪被物化而得到生动的表现,无论理解为此情伴随着笛声飞扬飘散于烟波浩渺之中,还是想象为客愁恰似春涨的湖水游漫洞庭,都能得其情致。巴陵洞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用“满”字其实还概括了这个典型环境中许多“沦落人”的共鸣。让读者看到了封建时代宦海浮沉的知识分子形象和他们见柳伤情、望雁断魂、闻笛怆怀的共同心态。所有这些都寄托于富有特征性的景物,而以绵密的章法,自然组合,一气呵成,艺术上也是高明的。

  全诗虽是写景,但层层深入,宛转地表达了诗人的春望之心。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290页

西tíngchūnwàng--jiǎzhì

zhǎngfēngnuǎnliǔqīngqīngběiyànguīfēiyǎomíng

yuèyángchéngshàngwénchuīnéng使shǐchūnxīnmǎndòngt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