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瑟凉海气,西来送愁容。金风死绿蕙,玉露生寒松。
瑟瑟凉海气,西来送愁容。金风死绿蕙,玉露生寒松。
所思在溟碧,无因一相逢。登楼睇去翼,目尽沧波重。
所思在溟碧,无因一相逢。登楼睇去翼,目尽沧波重。
虚窗度流萤,斜月啼幽蛩。疏红落残艳,冷水凋芙蓉。
虚窗度流萤,斜月啼幽蛩。疏红落残艳,冷水凋芙蓉。
岁暮空太息,年华逐遗踪。凝情耿不寐,揽涕起疏慵。
岁暮空太息,年华逐遗踪。凝情耿不寐,揽涕起疏慵。

qiūyuàn--qún

liánghǎi西láisòngchóuróngjīnfēng绿huìshēnghánsōngsuǒzàimíngyīnxiāngféngdēnglóujǐncāngzhòngchuāngliúyíngxiéyuèyōuqióngshūhóngluòcányànlěngshuǐdiāoróngsuìkōngtàiniánhuázhúzōngníngqínggěngmèilǎnshūyōng

李群玉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 2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¹彼南山,维石岩岩²。赫(hè)赫师尹³,民具尔瞻(zhān)。忧心如惔(tán),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译文:巍巍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端,层层叠叠的山石危立险矗。太史尹氏正得势权位显赫,引得普天下百姓万众瞩目。仁人君子为民政忧心如焚,不敢开玩笑哪来幽默谈吐!民运已经衰落得如此不堪,你为什么还这样熟视无睹!
注释:¹节:通“巀(jié)”。长言之则为巀嶭(niè),亦即嵯峨。²岩岩:山崖高峻的样子。³师尹:大(tài)师和史尹。大师,西周掌军事大权的长官;史尹,西周文职大臣,卿士之首。⁴具:通“俱”。⁵惔:“炎”的误字,火烧。⁶卒:终,全。⁷何用:何以,何因。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节彼南山,有实¹其猗²。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³(cuó),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cǎn)莫惩嗟。
译文:巍巍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端,山谷幽深草密林木可参天。太史尹氏正得势权位显赫,但他执政不平有何善可言?苍天无眼正降下重重祸患,丧乱何其多竟是不可言传!百姓们怨声载道没人说好,你却不曾有丝毫愧怍嗟叹!
注释:¹有实:实实,广大的样子。《诗经》中形容词、副词以“有”作词头者,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²猗:同“阿”,山阿,大的丘陵。³荐:再次发生饥馑。⁴瘥:疫病。⁵憯:曾,乃。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¹;秉国之钧²,四方是维。天子是毗(pí)³,俾(bǐ)民不迷。不吊(hào),不宜空我师
译文:我敬爱的太史尹氏大官人!你可是咱大周王室的根本,执掌民家大政方针的重臣。天下四方的安稳靠你支撑,天子权威的牢固靠你辅振,百姓的生活道路靠你指引!现在却得不到苍天的眷顾,你不该总让我们饱受穷困!
注释:¹氐:借为“榰(zhī)”,屋柱的石磉。²钧:通“均”,制陶器的模具下端的转轮盘。³毗:犹“裨”,辅助。⁴吊:通“叔”,借为“淑”,善。⁵昊天:犹言皇天。⁶空:穷。⁷师:众民。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wǎng)君子。式¹²式已³,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wǔ)
译文:周王你不亲政勤政,已经失去天下百姓的信任!对朝政也总是不闻不问,不要再欺哄瞒骗至德圣君!你就该静心执政莫再发昏,不要再委政小人危及民运!那些委琐宵小的裙带姻亲,就不该教他做高官厚禄人!
注释:¹式:应,当。²夷:平。³已:依全诗前后及此处文义,今理校为“己”,义为以身作则。⁴殆:及,接近。⁵琐琐:细小卑贱,《尔雅·释训三》:佌佌,琐琐,小也。⁶姻亚:统指襟带关系。姻,儿女亲家;亚,通“娅”,姐妹之夫的互称。⁷膴仕:厚任,高官厚禄,今世所谓“肥缺”。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昊天不佣¹,降此鞠(jū)(xiōng)²。昊天不惠³,降此大戾(lì)。君子如届,俾民心阕(què)。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译文:苍天大老爷不肯阳光普照,给人间降下如此大的灾疫;苍天大老爷不肯施恩眷顾,给人间降下如此深重戾气。至德的圣君如果降趾莅临,一定会让百姓的乱心平息;至德的圣君如果执政公允,一定会让百姓的怨怒远离!
注释:¹佣:通“融”,明。²鞠讻:极乱。讻,祸乱,昏乱。³惠:通“慧”。⁴戾:暴戾,灾难。⁵届:临。⁶阕:息。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不吊昊天,乱靡(mí)有定。式月斯生¹,俾民不宁。忧心如酲(chéng),谁秉国成²?不自为政,卒³劳百姓。
译文:可叹命多舛不被苍天怜悯,天下槽乱至今还没有平定;祸患滋生伴随着岁月增长,使黎民百姓生活不得安宁。我忧民忧民之心痛如沉醉,是谁执掌民政竟如此无能!你不能鞠躬尽瘁亲劳勤政,遭秧受害的还是天下苍生!
注释:¹式月斯生:应月乃生。²成:平。³卒:通“瘁”,劳苦。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驾彼四牡¹,四牡项领²。我瞻四方,蹙(cù)³靡所骋(chěng)
译文:我驾驭着那四匹高头大马,四马奔腾抖动着粗壮脖颈。我站在车上瞻望四方风景,心头茫然不知向何处驰骋!
注释:¹牡:公牛,引申为雄性禽兽,此指公马。²项领:肥大的脖颈。³蹙蹙:局促的样子。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方茂¹尔恶²,相尔矛³矣。既夷既怿,如相酬(chóu)矣。
译文:你刚才还肆意为恶抖威风,两眼盯着矛戟想和人作战。很快又平息戾气悦色和颜,犹如宾朋对坐把酒来言欢。
注释:¹茂:盛。²恶:憎恶。³矛:通“务”,义为侮。⁴怿:悦。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¹怨其正²
译文:苍天总是如此不公,害得我君王整日不得安生。太史尹氏不但不自警自省,反倒抱怨别人对他的规劝纠正!
注释:¹覆:反。²正:规劝纠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家父¹作诵²,以究王訩。式讹(é)³尔心,以畜万邦。
译文:家父大夫苦心孤诣作讽诗,为的是探究我王遭难深因。抑或是为了感化你的狠心,以有利民家造福天下黎民!
注释:¹家父:此诗作者,周大夫。²诵:诗。³讹:改变。⁴畜:养。

  《小雅·节南山》所指责的对象则是幽王及其权臣。前人屡辩诗旨是“刺王”还是“刺尹”,甚为无谓。总因古代君臣名分颇严,论者又往往横亘一“诗可以怨”或一“《小雅》怨诽而不乱”之念于胸中,因之便有不同的“先入为主”之念在作怪。今就诗论诗,直刺师尹,颇为鲜明;而一再怨望“昊天”,又借以指责天子。

  关于师尹,自毛传以来皆解作“大师尹氏”,至王国维始辨析其为二人,即首掌军职的大师和首掌文职的史尹。观《大雅·常武》中大师“整六师”、尹氏及其属“戒师旅”,则大师统军而尹氏监军,对照《小雅·节南山》诗首章,“忧心如惔,不敢戏谈”正合于军国主义背景,偏于责师;而“国既卒斩,何用不监”。乃监察司之失职,偏于斥尹。

  全诗十章,共分三部分。首二章以南山起兴,以象征二权臣。以山之险要象征其权之枢要,又以山之不平联系到二臣秉政不平。结合篇末“昊天不平,我王不宁”的呼应来看,天怒人怨,总由师尹秉政不平使然,故“不平”二字为全篇眼目。只是第二部分却一再将不平(不夷)与不己(不自为政)并提而责难,推思其义,全诗是指斥师尹失政在不能持平(夷),而要持平则又须事必躬亲(己),因而全诗结构是起于夷(平)终于夷(平)而介于己。

  首章点出“不敢戏谈”以致“国既卒斩”;二章点出昊天再降饥疫以致“丧乱弘多”,民众无法存活,从而“不敢戏谈”之高压失控,遂而“民言无嘉”。一章言人祸,二章言天灾,由时间及顺序暗示天灾实人祸所致,人间暴戾上干天怒所致,此即第一部分的要害。

  从第三到第六共四章为第二部分。在上两章铺垫的基础上,三章进一步点明师尹之害人害天,天再施报于人,人民双重遭殃。“诗可以怨”,怨而至天,亦已极矣!

  四、五两章句式排比,结构整齐而又不乏疏宕之美。四章围绕“夷”“己”二字正反展开,既为师尹说法,更为一切秉政者说法,三十二字可铭于座右,可镌于通衢。五章“昊天不佣(融)”“昊天不惠(慧)”二解是“刺”,“君子如届(临、己)”“君子如夷(平)”二解是“美”,也是对师尹说法。两章排比、对比之势,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诗人的责怨之情也推到了高潮。

  六章承上启下,由怒转叹。

  统观第二部分四个章节,结构颇为讲究:五、六章既以“昊天不佣”“昊天不惠”和“不吊昊天”以上应第三章的“不吊昊天”,又以“君子如届(临、己)”、“君子如夷”和“谁秉国成(平、夷)”、“不自为政(不己)”以上应第四章的“式夷式已”,可见此部分是以怨天和尤人双向展开而又并拢合承,甚耐玩味。

  第七、八、九、十章为第三部分。变每章八句为四句,于音乐为变奏。于诗情为由怨怒转悲叹。唯七、八两章疑有错简而当易位:前“方茂尔恶”章言师党与尹党既相倾轧又相勾结,以见朝政难革;后“驾彼四牡”章言无奈之下只有往奔四国避乱(或求诸侯勤王),然而四方亦不可往,“蹙蹙靡所骋”。诗人说:既然宗周与四国皆被师尹扰乱,国已不国,今日上干天怒,下危人主,尽管师尹不自责己而反怨怒匡正,我身为大夫,也只有勇作诗“诵”,“以究王讻”,成此一篇檄文,为来者垂诫了!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88-392

jiénánshān

míng xiānqín 

jiénánshān wéishíyányán shīyǐn míněrzhān yōuxīntán gǎntán guózhǎn yòngjiān 

jiénánshān yǒushíē shīyǐn píngwèi tiānfāngjiàncuó sāngluànhóngduō mínyánjiā cǎnchéngjiē 

yǐnshìtàishī wéizhōuzhī bǐngguózhījūn fāngshìwéi tiānshì mín diàohàotiān kōngshī 

gōngqīn shùmínxìn wènshì wǎngjūn shìshì xiǎoréndài suǒsuǒyīn shì 

hàotiānchōng jiàngxiōng hàotiānhuì jiàngtài jūnjiè mínxīnquè jūn èshìwéi 

diàohàotiān luànyǒudìng shìyuèshēng mínníng yōuxīnchéng shuíbǐngguóchéng wéizhèng láobāixìng 

jià xiànglǐng zhānfāng suǒchěng 

fāngmàoěrè xiàngěrmáo  xiàngchóu 

hàotiānpíng wángníng chéngxīn yuànzhèng 

jiāzuòsòng jiūwángxiōng shìéěrxīn wànbāng 

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山北。
打麦打麦,彭彭魄(pò)¹,声在山南应山北。
译文: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音发在山南,回声响在山北。
注释:¹彭彭魄魄:象声词,打麦的声音。
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
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jiào)¹麦尚青,
译文:四月里太阳从东北升起,刚爬上山尖,麦儿还青。
注释:¹海峤:海中的山,指日出之处。
转到天心麦已熟。
转到天心麦已熟。
译文:转到中天,麦穗已黄熟。
鶡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
(hé)¹催人夜不眠,竹鸡²叫雨云如墨。
译文:鹖旦不停地叫着,催着农民们早早起床;竹鸡又鸣起,报告大雨将来,乌云如墨。
注释:¹鶡旦:古籍中记载的鸟名,一说寒号虫。²竹鸡:鸟名,分布于江南,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
大妇¹²(lián)出,小妇具³筐逐,
译文:大妇带着镰刀出门,小妇背上筐子跟着。
注释:¹大妇:大儿媳。²腰:腰间插着。³具:准备。逐:追。
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
上垅(lǒng)¹先捋(luō)²青,下垅已成束³
译文:上田垅先捋取青穗,下田垅麦已捆成束。
注释:¹上垅:走进麦田。²捋:用手握住抹下来。³束:捆。
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
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dàn)¹头枯面焦黑!
译文:田家以苦为乐,怕什么头发枯黄面容焦黑?
注释:¹敢惮:不怕。
贵人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
贵人荐庙¹已尝新²,酒醴(lǐ)³(yōng)会所亲
译文:达官贵人们祭祖后已经尝新,喝着酒大宴宾客。
注释:¹荐庙:用新麦祭祖。²尝新:尝食新麦。³酒醴:美酒。⁴雍容:华贵大方。⁵会所亲:和亲友聚会。
曲终厌饫劳童仆,岂信田家未入唇!
曲终厌饫(yù)¹²童仆,岂信³田家未入唇
译文:一曲奏罢吃饱喝足犒赏奴仆,怎能想到农民们一口也没吃着?
注释:¹厌饫:吃饱喝足之后的剩余。²劳:赏给。³岂信:怎么相信。⁴未入唇:未曾进过嘴。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
尽将精好输¹公赋²,次把升斗求市人³
译文:他们把好麦都交了租赋,又把剩下的上市场去出售。
注释:¹输:送。²公赋:公粮。³求市人:求人买。 市:买。
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
麦秋¹正急又秧(yāng)²,丰岁自少凶岁多,
译文:正忙着收麦又要赶着插秧,毕竟丰年太少凶年太多,
注释:¹麦秋:收麦季节。 ²秧禾:插秧。
田家辛苦可奈何!
田家辛苦可奈何!
译文:田家辛苦是无可奈何!
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
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
译文:献上我的打麦词,又当作一首插秧歌。

  古诗中反映农民困苦生活的作品很多,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张籍《野老歌》、皮日休《橡媪叹》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而《打麦》不落窠臼,内容更丰富,艺术上颇多创造。

  这首诗集中抒写了农民的终生劳苦,流露出强烈的恤民情怀,及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懑。全诗可分为两段,从开头到“敢惮头枯面焦黑”为上段:

  “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在北。”诗名“打麦”,开头就直承题意。但不是正面描写农民劳动场面,而是用相互回应的一片打麦声,侧面取影,写出了紧张艰苦的工作情景。接着作者撇开打麦,蓦然跳跃到打麦以前的收割。“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转到天心麦已熟。”这里用夸张手法描写麦子成熟之速,目的是突出麦收的刻不容缓,渲染了农民抢收的紧迫性。“鹖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鹖旦夜鸣催人,风雨将至,不抢收则颗粒无获。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出抢收的紧张气氛,引出下面对收麦的正面描写:“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只写妇女,实际上却已包括丁壮,笔墨简洁。捋青随即成束,既写出田家动作的熟练、紧凑,也写出神情的亢奋、紧张。白居易《观刈麦》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与之相比,此诗抓住了收麦场面中的特定动作,刻画更为准确。“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把农民的心理写得入木三分。夜无安眠,朝无少息,劳作很辛苦,但农民却以苦为乐。这里面有面对劳动果实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年成尚好,虽然所得无几,但不至于饿死道旁。这是凄楚的喜悦,辛酸的微笑。

  这段通过对收麦环境、劳动场面和农民心理的描写,充分反映了田家生计的艰辛。

  下一段从“贵人荐庙已尝新”到结束,由回顾收麦跳跃到展望食麦。“贵入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曲终厌饫劳童仆,岂信田家未入唇。”荐庙即献于家庙作祭品,醴是甜酒。贵人们雍容尝新,饱食有余,和田家的不曾入口形成强烈对比,揭示出耕者不食,食者不耕的对立。“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不耕者饱食却还有余,力耕者无食被迫售粮,田家的饥馁不言而喻,两者的对比又深入了一层。

  麦秋结束,劳作未歇,诗人构思又跳跃到打麦后的插禾:“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田家辛苦可奈何!”这里写插禾只是一笔带过,不再作具体描写,虚实相间,错落有致。“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打麦和插禾,虽然一为农事之末,一为农事之始,但贯穿始末的是送不走的“辛苦”二字。田家的辛苦又要随着插禾周而复始了。结尾结而不断,首尾相衔,内涵丰富。

  张舜民一贯重视民生疾苦,《画墁集》中有不少篇章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而此篇尤为突出。诗中强调了农民的终生劳苦,内容比前人开拓得更广。

  此诗在艺术上也颇有独到之处。诗题说“打麦”,却忽而收麦、忽而食麦、忽而插禾,以打麦为联系中心,结构跳跃动荡,又有章法可寻,对主题的表现有重大作用。

  由于作者热悉农村生活,因此在描写农村环境及劳动场面时,形象真实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描写贵人神态,着墨无多,却十分传神。两种形象的对比,互相映衬,更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诗中使用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参差,自由洒脱,避免板滞,很有乐府风味。诗中换韵三次,平仄交押,仄声的短促峭急,突出了农民的劳苦;平声的悠长平和,刻画了贵人的雍容自得。

  整篇诗不用典实,不用生僻字,质朴平易,任情而往,在宋诗中颇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1-82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01-303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纱窗¹日落渐黄昏,金屋²无人见泪痕。
译文:纱窗外太阳慢慢落下,黄昏渐渐降临;宫门幽闭,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注释:¹纱窗:蒙纱的窗户。²金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寂寞空庭¹春欲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译文:寂寞幽寂的庭院内春天已临近尽头,梨花落满地面而院门紧掩。
注释:¹空庭:幽寂的庭院。²欲:一作“又”。

  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chūnyuàn

liúfāngpíng tángdài 

shāchuāngluòjiànhuánghūn jīnrénjiànlèihén 
kōngtíngchūnwǎn huāmǎnkāimén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夫子¹何为者²,栖(xī)³一代中。
译文:不知孔老夫子到底为了什么,四处奔走忙忙碌碌终生不停。
注释:¹夫子:这里是对孔子的敬称。²何为者:犹“何为乎”。者:无义。³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无处安身。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地犹鄹(zōu)氏邑(yì)¹,宅即鲁王宫。
译文:眼前土地仍是他先辈居住过的邹邑,这所旧宅,鲁王曾想毁掉扩建王宫。
注释:¹鄹氏邑:鄹人的城邑。鄹: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叹凤嗟(jiē)身否(pǐ)¹,伤麟(lín)²怨道穷。
译文:在你生活的当时,凤鸟不至,你叹息命运不好;麒麟出现,你又忧伤哀怨,感叹世乱道穷。
注释:¹身否:身不逢时之意。否:不通畅,不幸。²麟:瑞兽,象征太平盛世。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今看两楹(yíng)(diàn)¹,当与梦时同。
译文:你一生不如意,看今日你端坐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想必你也该稍感慰藉了吧。
注释:¹两楹奠:指人死后灵柩停放于两楹之间,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楹:堂前直柱。奠:致祭。

  此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遇。全诗以疑问入笔,表现出作者于孔子神像前谦恭行礼,心中感慨万千,口内喃喃自语的情状。作者着笔于“叹”“嗟”“伤”“怨”,写出了对己对孔子虽“叹”实“赞”之情,立意集于以“叹”代“赞”,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叹息之情,又赞扬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超凡脱俗的用世精神,发人深省。

  此诗用典极多。首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即出自《论语·宪问》:“微生亩问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疾固也。’”此句本是孔子的愤懑之言,孔子自称忙忙碌碌,并非逞口舌之长,只是痛恨世人顽固不化,才著书立说,教化世人。作者化用此典故,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虽终其一生于诸侯之间,劳碌不停,但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作者的同情之心,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孔子一生奔波劳苦,为的却是天下的苍生,虽屡遭误解,仍孜孜以求,这又是无比可敬的。因此这一句诗便高度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功绩和高贵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景仰和钦服。

  颔联承接上句,依旧是引用典故,赞叹了孔子的旧居,孔安国《尚书序》载:“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升堂闻金石丝竹之声,乃不坏宅。”写帝王诸侯想要扩建宫殿,也不敢妄动孔子的故居。表明孔子的功绩即便贵为王侯也望尘莫及,旨在高度评价孔子的尊崇地位。这里诗人借用此典故以孔子的旧邑故居因为其主人的威望,得以保存至今日,意在侧面说明孔子受后世万民的敬仰,故居尚且如此,何况孔子本人。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敬重之情。同时,在这里,诗人委婉地把帝王举止和孔子功绩结合起来,暗示读者自己也希望入孔子般,承载万民兴衰于双肩。

  颈联是孔子的自伤之词,也是借用典故,借孔子自叹命运不济,生不逢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真实再现了孔子当年孤寂,凄凉的心境。《论语·子罕》中载:“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传说凤凰现身,河洛图出,是象征圣王出世的瑞兆,然而孔子生逢春秋乱世,刀兵四起。诸侯们只关心自己的领土、霸权、兵力,没有肯行仁义的圣王,因此孔子自叹儒学之道没有用武之地,而自己这些致力于推行德政的人也如那只被愚人猎捕的麒麟一般,早晚要被这个穷兵黜武的时代所绞杀。“嗟身否”感怀身世,“伤麟怨”则叹息王道难行。这些都足以唤起了人们对孔子的深深同情和深切的感慨。也表明作者决意推行仁政,以告慰孔子泉下亡灵。

  尾联既是孔子“昨日”的梦想,也是“今日”的现实,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一直都有拜祭孔子灵位的梦想,终得实现。“两楹奠”出自《礼记·檀弓上》,本表示出祭奠礼仪的隆重与庄严,用于此,更意为后世对孔子的万分敬重,末句“与梦时同”又完全符合孔子生前梦见自己死后,灵柩停放在两楹之间的梦境。孔子不求生前得到大家的认同,只希望在自己死后,儒学能够得到弘扬,王道能够被人主推行,而今梦想成真,也算是对孔子辗转一生的弥补吧。诗人举目仰望,孔子的塑像正端坐在殿堂前的两楹之间,受人祭拜。作者满怀慰藉之情,祭拜于孔子的灵前,不论是叹惜、感伤,还是哀怨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对孔子的“赞”中,以“与梦同”表达了自己对孔子梦想终于实现的欣慰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明之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用世精神终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的肯定。

  这首诗追述了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孔子令人悲叹的命运。为实现“郁郁乎文哉”的理想社会,孔子一生碌碌奔波,结果却无处安身,甚至被困陈蔡,险些丧命。但孔子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道德信仰。纵使明知凤图难出,王道难行,明知自己必将如麒麟般惨遭捕杀,也要坚守道德的崇高,只为将来自己的仁义思想能够大行于天下,为苍生谋福,也就在所不惜。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深切同情,又赞美和褒扬了孔子。结合史料可知,唐玄宗对儒学确实非常推崇,因而他对这位儒学创始人的感情也是真实而深挚的。正是因为作者能把自己的崇敬融入到孔子的深致悼念中,才使得这首诗读来深切质朴,令人信服。

  就艺术形式来看,这首诗句句用典颇有堆砌典故之嫌,且诗语质朴无华,在遣词造句上也并无推陈出新之处,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此诗所反映出的思想和胸襟在历代帝王之作中并不多见。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另外,悼念孔子所选择的视角十分准确也是一大成功之处。孔子一生生活复杂坎坷,此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首两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叹惜,后两句再叹美。全诗命意构思,严正得体。比及一般的咏叹之诗,颇显境界之大,立意之深。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7-208页

jīngzōukǒngértànzhī

lóng tángdài 

wéizhě dàizhōng 
yóuzōushì zháiwánggōng 
tànfèngjiēshēn shānglínyuàndàoqióng 
jīnkànliǎngyíngdiàn dāngmèngshítóng 
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
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¹
译文:士大夫的功业德行已经衰落,文风也日益败坏。
注释:立碑:一作“古碑”。¹陵夷:山陵变为平地,喻文风衰颓。
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
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
译文:只见山中的石头,被立在路旁成了石碑。
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
¹(xūn)悉太公²,叙德皆仲尼³
译文:碑文里记起功勋来一概像姜太公,写到品德时全都如孔夫子。
注释:¹铭:记。²太公:指姜太公吕尚。³仲尼:孔子的字。
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
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zī)¹
译文:并且以字多为贵,千百个字就价值万贯钱。
注释:¹赀:通“资”,钱财。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辈时。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辈时。
译文:写文章时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反正想见到的话也要等到下辈子了。
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
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
译文:只想哄愚蠢的人开心,也不理会贤明的人嘲笑。
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
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
译文:这难道仅仅是让贤明的人嘲笑吗,传到后世还会引起后代人的怀疑。
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
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¹
译文:古石上生着苍苔的刻字,哪里知道原来是令人羞愧的吹捧之辞!
注释:¹愧词:在碑文中替人家乱吹捧而感到内心有愧。蔡邕为郭泰作碑,谓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见《后汉书·郭泰传》。
我闻望江县,麹令抚惸嫠。
我闻望江县¹,麹令抚惸(qióng)(lí)
译文:我听说望江县的县令,叫麹信陵,能安抚鳏夫寡妇。
注释:¹望江县:麹信陵曾任望江县令,为政清廉有政声。曾作《投石祝江祈雨文》,云:“必也私欲之求,行于邑里,添黩之政,施于黎元,令长之罪也,神得而诛之。岂可移于人以害其岁?”
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
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
译文:在任时有仁政,但名声并没有传到京师。
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歧。
身殁(mò)欲归葬,百姓遮路歧。
译文:他身死之后遗体要归葬故乡时,当地老百姓纷纷在路口拦住不放。
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
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¹
译文:拉住灵车的辕子不让归葬,最后只能留葬在江边。
注释:¹江湄:江边。
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
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
译文:到现在说起他的名字,男女老少都感激涕零。
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
无人立碑碣(jié)¹,唯有邑(yì)人知。
译文:没有人为他立碑碣,只有当地人知道他的事迹。
注释:¹碑碣:长方形的刻石叫碑,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