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
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
国微不自宠,献作吴宫娃。
国微不自宠,献作吴宫娃。
山薮半潜匿,苎萝更蒙遮。
山薮半潜匿,苎萝更蒙遮。
一行霸句践,再笑倾夫差。
一行霸句践,再笑倾夫差。
艳色夺人目,斅嚬亦相夸。
艳色夺人目,斅嚬亦相夸。
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
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
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
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
始觉冶容妄,方悟群心邪。
始觉冶容妄,方悟群心邪。
钦子秉幽意,世人共称嗟。
钦子秉幽意,世人共称嗟。
愿言托君怀,倘类蓬生麻。
愿言托君怀,倘类蓬生麻。
家住雷门曲,高阁凌飞霞。
家住雷门曲,高阁凌飞霞。
淋漓翠羽帐,旖旎采云车。
淋漓翠羽帐,旖旎采云车。
春风艳楚舞,秋月缠胡笳。
春风艳楚舞,秋月缠胡笳。
自昔专娇爱,袭玩唯矜奢。
自昔专娇爱,袭玩唯矜奢。
达本知空寂,弃彼犹泥沙。
达本知空寂,弃彼犹泥沙。
永割偏执性,自长薰修芽。
永割偏执性,自长薰修芽。
携妾不障道,来止妾西家。
携妾不障道,来止妾西家。

huànshāpiānzèngshàngrén

sòngzhīwèn tángdài 

yuèyánhuā yuèwángwénhuànshā 
guówēichǒng xiànzuògōng 
shānsǒubànqián zhùluógèngméngzhē 
xínggōujiàn zàixiàoqīngchāi 
yànduórén xiàopínxiāngkuā 
zhāohuánjiù liàngzhuāngxúnruò 
niǎojīngsōngwǎng wèichénhuā 
shǐjuéróngwàng fāngqúnxīnxié 
qīnbǐngyōu shìréngòngchēngjiē 
yuànyántuōjūnhuái怀 tǎnglèipéngshēng 
jiāzhùléimén gāolíngfēixiá 
líncuìzhàng cǎiyúnchē 
chūnfēngyànchǔ qiūyuèchánjiā 
zhuānjiāoài wánwéijīnshē 
běnzhīkōng yóushā 
yǒngpiānzhíxìng zhǎngxūnxiū 
xiéqièzhàngdào láizhǐqiè西jiā 
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 21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¹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²。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³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译文:先生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编过他的家谱,他就是家谱上边所说的现在任泰州海陵县的主簿。先生不但与兄长许元相互友爱而被天下称赞,而且从少年时就超出一般人,他从不受约束,擅长辩论,与哥哥都因富有才智谋略而被当世的大人先生所器重。仁宗宝元(1038—1040)年间,朝廷开设方略科,来招纳天下具有特异才能的人才,当时陕西大帅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郑文肃公(郑戬的谥号)争相写信推荐先生,因此,他被征召进京应试,结果被任命为太庙斋郎,不久被选派做泰州海陵县主簿。朝中的大臣多荐举先生有雄才大略,应该任用做重要的事以考验他,不应该把他放置在州、县做一般官吏。许君也曾经意气慷慨,自信自负,想有一番作为。但终究没能有一次显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就死去了。唉!真令人哀伤啊。
注释:¹泰州海陵县:现在的江苏省泰县。现在为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¹谱:为……做家谱。²器:器重。³以:来...。⁴范文正公:名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为宋名臣。⁵郑文肃公:名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jǔ)(yǔ)¹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²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译文:读书人当中本来就有那种远离尘世、与世俗不合,一味按自己的意图行事的人,即使受到讽刺谩骂、嘲笑侮辱、穷苦愁困都不后悔,他们都没有一般人那种对名利的营求之心,而对后世有所期望,因此他们的失意、不合时宜也是应该的。至于那些富有机智谋略、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企图利用时世的变化,去营求权势和物利,却往往不能得志的,也是难以数记的。然而,才辩足以改变一切事物,却在重用游说的时代困穷;智谋足以夺取三军的统帅,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遭受屈辱,这种情况又怎么解释呢?唉!那些对后世有所期待、遭受困厄却不后悔的人,大概知道其中的原因吧!
注释:¹龃龉:这里指政治意见不合。²右武:崇尚武道。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¹;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译文:许君死时五十九岁,在仁宗嘉祐(1056—1063)某年某月某日葬于真州扬子县甘露乡某地的原上。夫人姓李。长子名瓌,没有做官;次子名璋,任真州司户参军;三子名琦,任太庙斋郎;四子名琳,中了进士。五个女儿,已经出嫁的两个,一个嫁于进士周奉先,一个嫁于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注释:¹不仕:不出来做官。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铭曰:有拔而起¹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译文:墓碑上的铭文是:有人提拔而任用他,没有谁排挤而阻碍他。唉!许君却死于小小的海陵县主簿的官位上,是什么人使他这样的呢?
注释:¹起:使……起。
许平是个终身不得志的普通官吏。在这篇墓志铭中作者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的悲剧。第一段写许君有大才却终不得用的事实;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君的不得志;第三段写许君的后事;第四段铭文只二十余字,概括许平一生遭遇,隐含强烈的悲愤。全文议论较多,情调慷慨悲凉。

tàizhōuhǎilíngxiànzhǔ簿jūnzhìmí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jūnhuìpíng bǐngzhī xìngshì chángshìjiā suǒwèijīntàizhōuhǎilíngxiànzhǔ簿zhě jūnxiōngyuánxiāngyǒuàichēngtiānxià érshàozhuóluò shànbiànshuō xiōngzhìlüèwéidāngshìrénsuǒ bǎoyuánshí cháotíngkāifānglüèzhīxuǎn zhāotiānxiànéngzhīshì érshǎn西shuàifànwénzhènggōng zhèngwéngōngzhēngjūnsuǒwéishūjiàn shìzhàoshì wéitàimiàozhāiláng érxuǎntàizhōuhǎilíngxiànzhǔ簿 guìrénduōjiànjūnyǒucái shìshì zhīzhōuxiàn jūnchángkǎirán yǒusuǒwéi ránzhōngyòngzhìnéng  āi 

    shìyǒushì xíng  xiào kùnérhuǐ jiēzhòngrénzhīqiúéryǒusuǒdàihòushìzhě  ruòzhìmóugōngmíngzhīshì kuīshīyǎngshìzhīhuì érzhézhě nǎishèngshǔ biànwàn érqióngyòngshuōzhīshí móuduósānjūn éryòuzhīguó yòushuōzāi jiē yǒusuǒdàiérzhě zhīzhī 

    jūnniánshíjiǔ jiāyòumǒuniánmǒuyuèmǒujiǎzàngzhēnzhōuzhīyángxiàngānxiāngmǒusuǒzhīyuán rénshì nánguī shì zhāng zhēnzhōucānjūn  tàimiàozhāiláng lín jìnshì rén jiàèrrén jìnshìzhōufèngxiān tàizhōutàixīngxiànlìngtáoshùnyuán 

    míngyuē yǒuérzhī érzhǐzhī jūn ér shuíhuòshǐ使zhī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愈再拜¹: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²于门墙³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译文:韩愈再拜:我有幸同您认识已经好多年了,开始时也曾受到您一些称赞。后来由于我贫贱,为了生计而奔波,所以不能早晚经常拜见。此后,您的地位越来越尊贵,依附侍候在您门下的人一天天地增多。地位越来越尊贵,跟贫贱的人就会一天天地疏远间隔;伺候在六下的人一天天在增加,那么由于您喜欢的人多了,而对于旧友的情意也就不专了。我的品德修养方面没有加强,而所写的文章却一天比一天多出名。品德方面不完善,那么贤德的人就不会赞扬;文章越来越有名,那么我与同路求进的人就会妒忌。起初,您我由于经常不见面而疏远,以后又加上我对您感情不专的私下抱怨,而您又怀着不再赏识的情绪,并且听任妒忌者的闲话,由于这些原因,您的门庭之中,就没有我的足迹了。
注释:¹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²伺候:等候,此处有依附的意思。³门墙:原指师门,此处泛指尊者的门下。⁴贤者:此处指陈给事。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¹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²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³,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译文:去年春天,我也曾经去拜见过您一次。您面色温和,好像是接待新近结交的朋友;谈话连续不断,好像同情我穷困的处境。告辞回来,非常高兴,便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别人。此后,我回东京去接妻子儿女,又不能朝夕连续与您相见了。等我回来后,我又曾经拜访过您一次。您表情冷漠,好像不体察我个人的苦衷;沉默寡言,好像是不理会我的情意。告辞回来,心中恐惧,不敢再登门拜见。
注释:¹进谒:前去拜见。²闵:同“悯”,怜恤,哀伤。³妻子:指妻子和儿子。⁴邈:远,此处形容脸上表情冷漠。⁵若不察其愚:好像没有察见我的愚衷。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¹,无所逃避。不敢遂²进,辄自疏³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译文:现在我恍然大悟,非常懊悔,心里想:您那种冷漠的表情,是责怪我不常去拜见的缘故;谈话很少,就是暗示这种意思的缘故。对我性情愚钝的责怪,我是无法逃避的。我不敢马上去拜见您,就自己写信和分析陈述事情的缘由,同时献上近日写的《复志赋》等十篇文章作为一卷,卷有标签和轴。《送孟郊序》一文,用生纸写成,没有装饰,并且有涂改和加字的地方,因为我急于向您解释误会表示道歉,所以来不及重新誊写清楚。希望您接受我的心意,不计较我的礼节上的不周之处。
注释:¹诛:责备。²遂:就,立刻。³疏:分条陈述。⁴标轴:古代用纸或帛做成卷子,中心有轴,故一卷叫一轴。标轴是卷轴上所作的标记。⁵孟郊:字东野。唐代诗人,韩愈的朋友。⁶生纸:未经煮捶或涂蜡的纸。唐代书写分熟纸与生纸,生纸用于丧事,或作草稿用。⁷揩:涂抹。⁸注:添加。上述用生纸写信,不加装饰,有揩字注字处数语,乃是表示失礼和歉意。⁹俟:等待。
愈恐惧再拜。
愈恐惧¹再拜。
译文:我诚惶诚恐,再拜。
注释:¹恐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陈给事即陈京。韩文公早年与陈有旧,可后来,韩文公被贬去广东阳山县当县令,而陈京却因精通礼仪得到了皇帝的欣赏。韩文公经“落实政策”“平反昭雪”后回到京师,可这时的陈京却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和寡言。韩文公陷入迷惘的境地,认为陈京是念旧情的,他对自己的漠然完全是对自己不勤于登门的抱怨。

  韩愈在信中述写了与陈京交往和疏远的原因,历敷了与陈给事的见面情况,希望与对方恢复交往,代为引荐。信中处处体现其诚惶诚恐的心态;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其不甘低眉之情。

  803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关中地区大旱,年成歉收,民间饥馑,韩愈上书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因此得罪了权贵,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县令。陈给事却在这年得到了升迁。此年皇家准备举行祭祀大典,陈给事奏请祭祀必尊太祖,而且祖宗灵位的排列,以及参加祭祀人员的排列,都要分出尊卑长幼的先后次序,必须讲究礼仪。他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自考功员外郎迁给事中,可谓宦海扬帆,春风得意。而韩愈却因爱民而被贬,极为苦闷,茫然若失。但他对仕途仍充满了幻想,希望能有人荐举,重返朝廷做官。所以他对这位备受皇帝欣赏的新迁给事中陈京,还抱有很大的希望。

  其实此信中并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要同陈给事联络个人感情而已。然而文章的通篇围绕着一个“见”字,历敷了与陈给事的见面情况:上半篇从见说到不见,下半篇从不见说到要见。好像通幽曲径,峰回路转;如柳暗花明,若断若续。信中处处自贬自责,表现了韩愈诚惶诚恐的心态;同时在字里行间,又微微透露出其不甘低眉伏首的慷慨情态。

参考资料:
1、 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M]:线装书局,1906

chénshìshū

hán tángdài 

    zàibài zhīhuòjiànxiàyǒunián shǐzhěchángyánzhī pínjiàn shíbēnzǒu zhāojiàn hòu xiàwèizūn hòuménqiángzhějìn wèizūn jiànzhě hòuménqiángzhějìn àiérqíngzhuān dàojiāxiū érwényǒumíng dàojiāxiū xiánzhě wényǒumíng tóngjìnzhě shǐzhīzhīshū jiāzhīzhuānzhīwàng zhězhīxīn értīngzhězhīshuō yóushìxiàzhītíng zhī 

    niánchūn chángjìnzuǒyòu wēnróng ruòjiāxīn zhǔyán ruòmǐnqióng tuì退ér gàorén hòu dōngjīng yòuzhāojiàn huán chángjìnzuǒyòu miǎoróng ruòchá qiǎoyán ruòjiēqíng tuì退ér gǎnjìn 

    jīnshìrán fānránhuǐyuē miǎo nǎisuǒláizhī qiǎo nǎisuǒshì mǐnzhīzhū suǒtáo gǎnsuìjìn zhéshūsuǒ bìngxiànjìnsuǒwéi zhì xiàshíshǒuwéijuàn juànyǒubiāozhóu  sòngmèngjiāo shǒu shēngzhǐxiě jiāzhuāngshì jiēyǒukāizhùchù jiěérxiè nénggèngxiě xiàérlüè 

    kǒngzàibài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懒修珠翠¹上高台²,眉月³连娟恨不开
译文:无心打扮登上宫院高台,心绪恨怨眉头紧锁不开。
注释:东都望幸:东都指洛阳,那里的宫女们盼望皇帝的幸临。¹珠翠:宫中美女头上佩饰的珍珠宝物。²高台:宫中的高楼。³眉月:弯弯的眉毛象初月一样美丽。⁴连娟:美好的样子。⁵恨不开:愁眉不展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译文:即使皇帝幸临也是无益,狠心君王自带美人前来。

  《诗品》的作者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苏东坡讲:“言有尽而意无穷。”《说诗粹语》的作者沈德潜也说:“诗要讲弦外音,味外味。”都是说诗要含蓄蕴藉,要有言外之意,才能使人读了感到诗意深厚,有无穷的意味。这首诗就有这个特点。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失幸的官女怨恨君王的无情,然而仔细读来,却大有深意。诗人把准备应试的考生比作望幸的宫女,把主考官比作君王,把“美人”比做因主考官询私情而得中者。诗中含而不露,却又无情地讽刺了唐代科举制度中拘私舞弊的情形。

  诗人一开笔,便描绘了一个登上高台而无心打扮愁眉紧锁愤慈难平的官女形象。第一句是写失幸官女怨恨之情态。第二句则进一步描写这个官女愁怨的面容。上一句是对官女体态的勾勒,下一句是对宫女的面容表情工笔细描。二者互相补充,相互映衬、便将望幸官女的情态、心绪,由表及里地合盘托出。既有表情的愁怨、又有内心的愤慈。作者匠心独运,借宫女之情,官女之态含而不露地将当时考生情态真实地表现出来。从宫女的“懒修珠翠”“眉······不开”,可以看到考生恨怨之看到考生愤慈之意。宫女对皇帝的恨怨正是考生对主考的恨怨。两句诗未着考生一字,考生的音容,表情与情怨内心的活动便悄然表露。可见诗人含蓄的笔法运用得十分纯熟。

  第三句在全诗结构上又掀波澜,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诗人又宕开一笔:即使将皇帝望来,也全然无益。这一笔使诗情更深,使诗味更浓。乍看“纵使东巡”四字,会为望幸的宫女庆幸,皇帝还算有情,终于来了,为之一喜,可是再读“也无益”三字,会为之一惊,这样一喜一惊,更引人深思,使诗在跌宕中上升至理性高度,悟出一条道理。紧接第四句,一语道破:“君王自领美人来。”君王已经有了心上人了。这句如定音的锣鼓,既点明了“懒修珠翠”、“眉月连娟恨不开”的原因,又总括地指出“也无益”的道理,也说明了美丽的宫女失宠的原因是由于皇帝的偏爱。而考生寒窗十年不得中的原因也就清楚了,原来是由于主考官的狗私舞弊,他们早就有了“意中人”。该诗语言锐利泼辣,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要害所在,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全诗文情自然,比拟切至,妙用隐喻,而能使人心领神会,感到含蓄有味。诗的语言也颇有特色。三、四两句自然流畅,犹如口语。一、二两句瑰丽多姿,雕饰工巧。“懒修珠翠”、“眉月连娟”等寥寥几字,把宫女姣美的形貌和懒洋洋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愈写出宫女之美,愈显出“君王”之恶,是富有表现力的。诗中形象优美,除别有寓意外,仍然具有作为宫怨诗的完整的意境。方干《赠进士章碣》诗云:“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这首小诗用的虽是传统的比兴手法,却写得新颖别致,也可以说是“用旧机”织出的新“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17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3-215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yì)¹桑榆²日,照我征衣裳³
译文:黄昏时暮色苍茫,夕阳的光辉笼罩在我身上。
注释:¹翳翳:晦暗不明貌。²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³征衣裳:此指旅人之衣。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¹
译文:一路行程山河变换,一瞬间就在天的另一方。
注释:¹“我行”二句:意谓一路走来经历了千山万水,不知不觉又到了成都这样一个遥远而崭新的地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¹逢新人民²,未卜³见故乡。
译文:只是不断的遇到陌生人,不知何时会再见到故乡。
注释:¹但:只。²新人民:新地初睹之人。³未卜:没有占卜,引申为不知,难料。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大江¹东流去²,游子³日月长。
译文:大江浩荡东流去,客居异乡的岁月会更长。
注释:¹大江:指岷江。²东流去:一作“从东来”。³游子:离家远游的人。⁴日月:时间。一作“去日”。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céng)¹²华屋³,季冬树木苍
译文:城市中华屋高楼林立,寒冬腊月里树木苍苍。
注释:¹曾城:即重城。成都有大城、少城,故云。²填:布满。³华屋:华美的屋宇。⁴季冬: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十二月。⁵苍:深青色,深绿色。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喧然¹名都会²,吹箫间(jiàn)³(shēng)(huáng)
译文:人声鼎沸的大都市啊,歌舞升平吹拉弹唱。
注释:¹喧然:热闹;喧哗。²名都会:著名的城市。此指成都。³间:夹杂。一作“奏”。⁴笙簧:指笙。簧,笙中之簧片。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¹美无与适²,侧身望川梁³
译文:无法适应这华美的都市生活,只好侧身把远山遥望。
注释:¹信:确实。此处有“虽”字义。²无与适:无处可称心。³川梁:桥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yǎo)茫茫¹
译文:夜幕四合鸟雀归巢,战火纷飞的中原音讯渺茫。
注释:¹“鸟雀”二句:以鸟雀犹知归巢,因兴中原辽远之归思。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初月¹出不高,众星尚争光²
译文:初升的月儿斜挂天边,天空繁星闪烁与月争光。
注释:¹初月:新月。²争光:与之比试光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自古有羁(jī)¹,我何苦哀伤。
译文:客居他乡自古有之,我又何苦独自哀愁悲伤?
注释:¹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

  抒情的深婉含蓄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它表面上只是一般的纪行写景,但平和的外表下激荡着强烈的感情波澜。这里有着喜和忧两种感情的掺和交融,内心微妙的变化,曲折尽致。杜甫举家远徙,历尽艰辛,为的是寻找一块栖身之地,如今来到富庶繁华的成都,“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眼前展开一个行天地,给了他行的生活希望,欣慰之感溢于言表。“但逢行人民,未卜见故乡”,快慰之情刚生,马上又想到了梦魂萦绕的故乡,何时再见,未可预卜,但见大江东去,他自己只能做长年飘泊的游子了。下面接写成都的繁华、气候的温和,又转悲为喜。但成都虽美,终非故土,鸟雀天黑犹各自归巢,而茫茫中原,关山阻隔,他不知道自己何日才能回去。诗人又陷入了痛苦之中。当时中原州郡尚陷于安史叛军之手,一句“中原杳茫茫”,包含着数不清的忧国伤时之情。诗人遥望星空,愁思怅惘,最后只能以自宽之词作结。全诗写喜,并不欣喜若狂,诉悲,也不泣血迸空,在舒缓和平的字里行间,寓含着一股喜忧交错的复杂的感情潜流。

  作为纪行诗,这首诗用“赋”来铺陈其事,而“赋”中又往往兼有比兴,因而形成了曲折回旋,深婉含蓄的风格。诗一上来就直道出眼前之景: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诗人风尘仆仆地在岁暮黄昏中来到成都,渲染出一种苍茫的气氛。它既是赋,又兼比兴,桑榆之日正是诗人垂暮飘零的写照。同时它也兴起了深沉的羁旅之情。下面写“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都是赋中兼兴。最后写“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暗寓中兴草创、寇乱未平的忧思。诗人妙用比兴手法,笔下的自然景物都隐含深挚的感情。全诗一一闪过山川、城郭、原野、星空这些空间景物,同时也表现出由薄暮至黄昏至星出月升的时光流逝。这种时空的交织使意境呈现出立体的美,烘托出感情上多层次的变化,达到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胡应麟论东汉末年时的《古诗十九首》说:“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诗薮》)杜甫此篇正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这一风格。而在思想感情上,它又突破了《古诗十九首》多写失意飘泊之士苦闷忧伤的小天地,它运用喜忧交错的笔法,写出了关怀祖国和人民命运的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其高处正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黄宝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5-506

chéng

 tángdài 

sāng zhàozhēngcháng 
xíngshānchuān zàitiānfāng 
dànféngxīnrénmín wèijiànxiāng 
jiāngdōngliú yóuyuècháng 
céngchéngtiánhuá dōngshùcāng 
xuānránmínghuì chuīxiāojiànshēnghuáng 
xìnměishì shēnwàngchuānliáng 
niǎoquèguī zhōngyuányǎomángmáng 
chūyuèchūgāo zhòngxīngshàngzhēngguāng 
yǒu āishāng 
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问东君何处天涯¹。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qī)萋芳草,隐隐残霞。随柳絮(xù)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²。倦理³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
译文:询问春天到哪里去了?落日下杜鹃鸟不住啼鸣,风吹落的桃花瓣随流水而去。远处一抹青山,芳草萋萋,隐约可见天际的残霞。大好春光,随着柳絮要被吹到哪里去?追逐着淡淡的香味粘在谁家门窗上?在这暮春的时节,往日爱弹的琵琶,现在懒得去理它。人倚在秋千架上,静静地看着月光透过窗纱。
注释: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蟾宫曲:曲牌名,又名“折桂令”,北曲入双调。¹“问东君”句:问春之神到遥远的何处去了。东君,司春之神。指春天。²“随柳絮”二句:这是化用秦观《望海潮》“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的意境。那答,何处,哪里。趁:追逐。游丝:比喻淡淡的香气。³理:抚弄。⁴琵琶:中国民族乐器。⁵秋千: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的体育游戏。相传春秋齐桓公时由北方的山戎传入。

  这首曲子写暮春景色,表达了浓浓的惋春、惜春、伤春之情。全曲通篇用问答方式进行,词意转折跌宕,题为“送春”,而全篇不着一个“送”字,处处不现“春”字,纯以自然景象与人的活动罗列来加以描绘,别有一番情趣。

  “问东君何处天涯”,起得十分突兀。题为“送春”而由“天涯”着墨,构思是别致的。“东君”在《楚辞》中为日神,后指神话中的仙人东王公,或谓春神东君。此处即指春神。如是,“送春”二字不点自明。以问句开端,让“何处”复盖整支曲子,合全篇而作出回答。

  此后的五句从五个方面展示季候的变化,由小见大,探寻自然界的奥秘。“落日啼鹃”是一幅画图,写在落日的余晖中杜鹃独啼;“流水桃花”,写桃花在流水中冲涤,此中隐含桃花已行将谢去,纷乱地跌落泥尘,有一部分随流水冲去;“淡淡遥山”,写山之遥远,只在视线中留下淡淡的痕迹;“萋萋芳草”,写暮春的芳草茂盛,而且暗含“芳草有情,夕阳无语”之意,仍照应晚景;“隐隐残霞”,写残霞也只留下隐隐的身影。这五种自然景象中,有几种是相关连的,如落日与残霞,淡淡与隐隐,桃花与芳草;也有一些是单独存在的如啼鹃、流水。而季候明显的是流水中的桃花,萋萋的芳草,正因为有它们的点睛,其余部分也就受到辉映,著上了残春的色彩。“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是个对句,更进一步探寻“春去也”的踪迹。柳絮与游丝惯常被诗人用来表示春的存在,形象地看到春的踪影。此处用设句的方式,把主语“春”有意省略,柳絮今日吹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游丝又惹到谁家去了呢?这两个疑问实际上是用不着回答的,柳絮与游丝自然己随春而逝了。此正是曲家巧思高明之处。

  “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钞”三句深化前面的形象,对“何处天涯”最后作出回答。可是这个回答又是具象的,往日爱弹的琵琶,现在倦去理它;人倚靠在秋千上想晃一下又下不了决心;只剩下月亮照在窗纱之上。这三个短句中前二者主体是人,后一句主体是月,但月已被拟人化,似乎月亮也感受到气候的变化,也变得春困夏乏起来。纵观末三句,似乎只字未提到春幕,也没照应“何处天涯”,可是整体形象却仍扣紧了主旨,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全曲通篇用问答方式进行,有的要回答,有的又不要回答,造成词意的转折跌宕,增加阅读的兴味。许多事物的描写,貌似平列,而实有关连,在连与不连之中,推动感情的进展。纯用白描手法,以最省俭的笔抓住最富于特征的事物形象呈现在纸上,有以小见大的效果。末尾三句,形有尽而意无穷,很像影视中的“定格”,给人一种回味。全篇不著一“送”字,不著一“春”字而言尽“送春”意绪。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42-44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