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
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
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rén--sòngzhīwèn

liánchǔchángduànrénréngwèiquánxiàzuòchǔwángpín

chǔwángchǒngshèngjūnqínggèngqīnqíngqīnyuànshēngbiécháoshāshēn

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 21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舞红一架欲生衣。残英辞旧枝。雨声自唱惜春词。行人应未知。
舞红一架欲生衣。残英¹辞旧枝。雨声自唱惜春词。行人应未知。
译文:这一架蔷薇上面都要滋生出藻类的植物了,还在残留着未落下的花从旧的枝头上飘落。我独自在零雨中唱着感伤春光的词曲,但从我旁边路过的行人应该不会知晓。
注释:¹残英:残存未落的花。
新火后,薄罗时。君归何太迟。镜中失却少年姿。年随花共飞。
新火¹后,薄罗时。君归何太迟。镜中失却少年应。年随花共飞。
译文:清明节过后,就是穿轻薄罗纱衣服的时节。你回来的为什么如此晚呢,镜中的我早已失去了年少时的姿态。年华亦随着落花的飘飞而流逝。
注释:¹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到清明节再起火。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青门柳¹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²
译文:门外的杨柳无力的下垂着,春风把柳树枝叶吹成了金黄色。
注释:¹青门柳:长安城东南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里泛指京城东门的柳树。²黄金色:指枝叶的衰黄颜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街东酒薄¹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译文:东街的酒力太小,醉了很容易就会醒来,满腹愁苦还是消不了。
注释:¹街东酒薄:指东街所卖的酒其酒力太小。

zhǎngānchūn--bái

qīngménliǔzhīruǎndōngfēngchuīzuòhuángjīn

jiēdōngjiǔbáozuìxǐngmǎnyǎnchūnchóuxiāo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风恬¹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译文:春风柔日光暖满目荡漾春光,蝴蝶和蜜蜂不时乱飞进厅房。
注释:¹恬:这里指风柔和。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数枝门柳低衣桁(háng)¹,一片山花落笔床²
译文:门前的几枝柳条低拂着衣架,一乱山花飘落在了笔床之上。
注释:¹衣桁:犹衣架,挂衣服的横木。²笔床:卧置毛笔的器具。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翡翠笔床,无时离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梁园¹日暮²乱飞鸦,极目³萧条三两家。
译文: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
注释:¹梁园: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²日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³极目:纵目,用尽目力远望。⁴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¹旧时花。
译文: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
注释:¹发:绽放。

  第一首诗切合题意,纯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作者先写近景,在他笔下,春风是柔和的,日光是温暖的,春意盎然。第二句选取了春天里很有代表性的生命:蝴蝶和蜜蜂,作者没有描写它们忙着采蜜的景象,而是写了它们误入厅房,并着一“乱”字,生动形象表现了蜂蝶之忙,进一步表现了春日的勃勃生机。第三、四句转入写静景,柳树的枝条在春风中飘舞,低过了晾衣的横木,在风的吹送下,一片山花落在了笔床上。虽是静景,但作者却是动静结合的描绘——两句都与风有关,而并没有直接写风,可见作者观察细微而笔力不凡。

  第二首诗是吊古之作。梁孝王曾在梁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从一句写到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就象听到丁丁的伐木声,更感到山谷的幽静一样,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春花却依旧盛开。“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架屋。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老到圆熟的,却不多见。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8-16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6-617
3、 徐元渠.高适岑参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2-83

shānfángchūnshìèrshǒu

cénshēn tángdài 

fēngtiánnuǎndàngchūnguāng diéyóufēngluànfáng 
shùzhīménliǔháng piànshānhuāluòchuáng 

liángyuánluànfēi xiāotiáosānliǎngjiā 
tíngshùzhīrénjìn chūnláiháijiùshíhuā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秋气集南涧¹,独游亭午²时。
译文:深秋的寒气聚集在南涧,中午时分我独自游览。
注释:¹南涧:地处永州之南,即《石涧记》中所指的“石涧”。²亭午:正午,中午。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回风一萧(xiāo)(sè)¹,林影久参差。
译文:回环的秋风在涧中响起,碧树的影子如吹洞箫似的摇晃。
注释:¹萧瑟:秋风吹拂树叶发出的声音。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始至风有得,稍深遂忘疲。
译文:初来这里就像别有感触,稍入深涧觉似忘了疲散。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jī)¹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译文:在幽深的山谷响起像被系住的鸟儿叫声,涧中的寒藻在涟漪中回荡。
注释:¹羁:系住。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去国魂已远¹,怀人泪空垂。
译文: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悲伤。
注释:¹远:一作“游”。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孤生¹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译文:孤独的生活容易伤感,迷失道路才感到少有适合归宿的地方。
注释:¹孤生:孤独的生涯。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索寞¹竟何事,徘(pái)(huái)只自知。
译文:究竟为什么我会如此消沉,内心的苦闷彷徨自有自己知道原因。
注释:¹索寞:枯寂没有生气,形容消沉的样子。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qī)¹
译文: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
注释:¹期:约会。

  全诗大体分两层笔墨。前八句,着重在描写南涧时所见景物。时方深秋,诗人独自来到南涧游览。涧中寂寞,仿佛秋天的肃杀之气独聚于此。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诗人初到时若有所得,忘却了疲劳。但忽闻失侣之禽鸣于幽谷,眼见涧中水藻在波面上荡漾,却引起了无穷联想。诗的后八句,便着重抒写诗人由联想而产生的感慨。诗人自述迁谪离京以来,神情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人孤则易为感伤,政治上一失意,便动辄得咎。如今处境索寞,竟成何事?于此徘徊,亦只自知。以后谁再迁谪来此,也许会理解这种心情。诗人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而遭受贬谪,使他感到忧伤愤懑,而南涧之游,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然所见景物,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所以苏轼认为“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大率类此”(《东坡题跋》卷二《书柳子厚南涧诗》)。这是道出了柳宗元贬后所作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特色的。

  清人何焯在所著《义门读书记》中,也曾对此诗作过较好的分析。他说:“‘秋气集南涧’,万感俱集,忽不自禁。发端有力。‘羁禽响幽谷’一联,似缘上‘风’字,直书即目,其实乃兴中之比也。羁禽哀鸣者,友声不可求,而断迁乔之望也,起下‘怀人’句。寒藻独舞者,潜鱼不能依,而乖得性之乐也,起下‘去国’句。”他这种看法,既注意到了诗人在诗歌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绪,又注意到了这种思想情绪在诗歌结构安排上的内在联系,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的。“秋气集南涧”一句,虽是写景,点出时令,一个“集”字便用得颇有深意。悲凉萧瑟的“秋气”怎么能独聚于南涧呢?这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感受,在这样的时令和气氛中,诗人“独游”到此,自然会“万感俱集”,不可抑止。他满腔忧郁的情怀,便一齐从这里开始倾泻出来。诗人由“秋气”进而写到秋风萧瑟,林影参差,引出“羁禽响幽谷”一联。诗人描绘山鸟惊飞独往,秋萍飘浮不定,不正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在溪涧深处踯躅徬徨、凄婉哀伤的身影吗?这“羁禽”二句,虽然是直书见闻,“其实乃兴中之比”,开下文着重抒写感慨的张本。诗人以“羁禽”在“幽谷”中哀鸣,欲求友声而不可得,比之为对重返朝廷之无望,因而使他要“怀人泪空垂”了。这诗写得平淡简朴,而细细体会,蕴味深长,“平淡有思致”。苏轼称赞此诗“妙绝古今”,“熟视有奇趣”,道出了它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7-928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十岁¹裁诗²走马成³,冷灰残烛(zhú)动离情。
译文:(在昨日)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您的儿子)十岁的韩偓文思敏捷的就像东晋的袁虎一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
注释:¹十岁:公元851年(大中五年),韩偓十岁。²裁诗:作诗。³走马成:言其作诗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可成章。⁴冷灰残烛:当是当时饯别宴席上的情景。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桐花¹万里丹山²路,雏(chú)动清于老动³声。
译文:(不久,您将带您的儿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您儿子的才华会比你这只老凤凰的声音还清亮)。
注释:¹桐花:现常用后句,泛指后起之秀将更有作为,不可限量。桐,梧桐,传说动凰非梧桐不宿。²丹山:传说为动凰产地。³老动:指韩瞻,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
剑栈(zhàn)¹风樯(qiáng)²各苦辛³,别时冰雪到时春。
译文:我在靠近剑门栈道的巴蜀之地,你在有风樯的江南,我们俩天各一方。当初分别正值冰天雪地的时候,没想到,现在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注释:¹剑栈:剑阁栈道,此指李商隐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中。²风樯:当指赴蜀途中的一段水程,指韩瞻在江南之地。³各苦辛:兼指水陆行程。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为凭¹何逊(xùn)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²
译文:如果将韩冬郎的诗才比作何逊,将我自己比作沈东阳的话,为了休联句,我就要像沈某人般瘦尽了。
注释:¹凭:请。此诗“别时冰雪到时春”巧妙联合何逊与范云联句中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²姓沈人:此处以何逊比偓,以沈约自比。

  这首诗用一条长题说明作诗的缘由。冬郎,是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小字冬郎,是李商隐的姨侄,他少有才华。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是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大中五年(851)秋末 ,李商隐离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韩偓才十岁,就能够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惊动四座。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诵韩偓题赠的诗句,回忆往事,写了两首七绝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篇。

  诗中最后两句名句,将冬郎及其父亲畏之比作凤凰。丹山相传是产凤凰的地方,其上多梧桐。桐花盛开,凤凰偕鸣,其中雏凤鸣声清圆,更胜于老凤。

hándōnglángwéishīxiāngsòngzuòjìnjīngfāngzhuīyínliánxiāoshìzuòpéihuíjiǔzhīyǒulǎochéngzhīfēngyīnchéngèrjuéchóujiānchéngwèizhīyuánwài

shāngyǐn tángdài 

shísuìcáishīzǒuchéng lěnghuīcánzhúdòngqíng 
tónghuāwàndānshān chúfèngqīnglǎofèngshēng 

jiànzhànfēngqiángxīn biéshíbīngxuědàoshíchūn 
wéipíngxùnxiūlián shòujìndōngyángxìngshěn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