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罢正元改岁华,都城飞雪夜如沙。似知天上焦劳意,来作人间散漫花。
朝罢正元改岁华,都城飞雪夜如沙。似知天上焦劳意,来作人间散漫花。
和气与春生畎亩,恩波随地彻荒遐。君王只为丰年喜,二月何妨见草芽。
和气与春生畎亩,恩波随地彻荒遐。君王只为丰年喜,二月何妨见草芽。

dàizhìxuěshī--zhàodǐngchén

cháozhèngyuángǎisuìhuádōuchéngfēixuěshāshìzhītiānshàngjiāoláoláizuòrénjiānsànmànhuā

chūnshēngquǎnēnsuíchèhuāngxiájūnwángzhǐwèifēngniánèryuèfángjiàncǎo

赵鼎臣

赵鼎臣

[约公元一一0一年前后在世]字承之,卫城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徽宗建中靖国初前后在世。工诗,才气飘逸,记问精博。自号苇溪翁。元佑间进士。绍圣中,登宏词科。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邓州。召为太府卿。尝往来大名、真定间,与苏轼、王安石诸人交好,相与酬倡,故所作具有门迳,能力追古人。鼎臣本著有文集一百二十卷,其孙纲立刊於复州,至四十卷而止。今则仅存竹隐畸士集二十卷,《四库总目》系辑搜所成。 ▶ 2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百舌问花花不语,低回似恨横塘雨。
百舌¹问花花不语,低回似恨横塘²雨。
译文:百舌鸟问花,花却不说话,低头好像怨恨横塘的雨。
注释:¹百舌:鸟名,能模仿百鸟之声。或代指百鸟。²横塘:原为三国时吴国在建业(今南京市)秦淮河边修建的堤岸,后为百姓聚居处。此处未必即是吴国的横塘,或只是借名泛指而已。
蜂争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杨惜金缕。
蜂争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杨惜金缕(lǚ)¹
译文:蜜蜂争相采集着花粉,蝴蝶也分享着花的芳香。不像垂杨柳那样珍惜一丝丝金色的枝条。
注释:¹金缕:金色枝条。此二句或只是飞卿(温庭筠)即目所见而别无深意;或是表面上赞扬妓女、讽刺良女。
愿君留得长妖韶,莫逐东风还荡摇。
愿君¹留得长妖韶(sháo)²,莫逐东风还荡摇。
译文:希望你能够长久的留下妖娆美好,不随着春风依旧荡摇。
注释:¹君:指花。²妖韶:妖娆美好。
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
秦女¹含颦(pín)²向烟月,愁红³带露空迢(tiáo)迢。
译文:秦女皱着眉头望向烟云笼罩的月亮,感慨青春就像那渐渐凋零的带露残花。
注释:¹秦女:刘学锴认为这是泛指秦地之女。²颦:皱眉,常用来形容愁态。³愁红:指枯萎或即将枯萎之花,其状似女子含愁之态。此处借指诗中的女子。迢迢:喻指远逝。

  此诗写青楼女子的悲叹,诗人也借惜花而表达青春远逝、不堪命运的自怜、自伤之情。首联采用拟人手法写花朵含恨凋零,花是比喻妓女的青春;颔联反衬,表达妓女对坎坷、悲惨、无奈之人生的自我慰藉而已;颈联语义双关,表面上写妓女希望花能长保青春妖娆而不被东风摧落,实际上却是自顾自怜;尾联写妓女皱着眉对月惆怅,青春犹如枯萎的花朵渐渐凋零,实则表达出诗人备受打击后忧愁、痛楚的心境。全诗借景抒情,以花自喻,引起丰富联想。

  首“百舌问花花不语,低回似恨横塘雨”采用拟人手法写花朵含恨,与之亲近的鸟儿问它也不说话,而心有所恨的原因是秦淮河上雨,花落自凋零。其中的花是比喻妓女的青春。

  “蜂争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杨惜金缕”比较有趣,初看似乎并无深意,不过是眼前所见的即景,和一二句连贯,但实际上如果理解了是描写什么人,那么这一句就大有深意:首先从字面上看,先是称赞妓女的“粉蕊”和“香”任君采撷,非常大方,然后讽刺良女自珍“金缕”,十分小气。从潜台词上看,作者并非要对良好的礼教品德进行讽刺,而是以此反衬妓女人生的坎坷、悲惨和无奈,这种以妓女之口传递出来的意思,一方面代表不同角度的不同人生价值态度,另一方面也传递出妓女的这种观念不过是自我慰藉的“精神胜利法”。

  “愿君留得长妖韶,莫逐东风还荡摇”同样语义双关,表面上写妓女希望花能长保青春妖娆而不被东风摧落,实际上却是自顾自怜,希望自己青春长久一些,否则年老色衰就会失宠,以后的生活将会如花摧落、凄凉无比。

  最后“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的读解稍有异议,这主要是因为对其中“秦女”二字的看法不同,有学者认为“秦女”为秦地之女的泛指,这二句是写妓女皱着眉对月惆怅,自己的青春犹如枯萎的花朵渐渐凋零。但如果为泛指,就包括了良家妇女,与上几句妓女的自述语境并不十分贴切,所以也有人提出“秦女”当泛指秦准河的青楼女子,理由是当时的秦淮河是烟花之地的代指。

  总的来说,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不过这里的春天既是大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春天,更是人生中美好事物的象征。

  温庭筠写这首《惜春词》不仅是为歌伎的青春不再而哀叹,更是劝慰世人要珍惜时光,珍惜青春,珍惜自已有限的生命。他对歌伎无奈的生活际遇有着深深的同情,同时也是在勉励自己——自己拥有自由的生命,更应该珍惜青春,在年轻的岁月里多做一些事情。“愿君留得长妖韶,莫逐东风还荡摇”更是他对自己的寄语:希望自己心中永远保持美好的一面,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被丑恶的东西同化,自己真正应该珍惜的是这些。

参考资料:
1、 乌一行,吕雁.《千年古韵·相逢今生 中国古诗词鉴赏》: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08:199页-200页
2、 丁龙著.唐诗是一曲风流 6 温庭筠诗传:时事出版社,2015.01:15页

chūn--wēntíngyún

bǎishéwènhuāhuāhuíshìhènhéngtáng

fēngzhēngfěnruǐdiéfēnxiāngshìchuíyángjīn

yuànjūnliúzhǎngyāosháozhúdōngfēngháidàngyáo

qínhánpínxiàngyānyuèchóuhóngdàikōngtiáotiáo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戚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甘霖(lín)亭者,为前太守荆(jīng)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¹,岁²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chóu)³龟坼(chè),郡之人戚(qī)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槁(gǎo),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cù)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译文:甘霖亭是为纪念前太守荆公求雨而建的。荆公任惠州太守的第二年,是壬戌年,从夏季的五月到秋季的七月没有下雨,田地都龟裂了,郡里的人悲伤地说:“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获?”一个月不下雨称作“干旱”,两个月不下雨称作“亢旱”,三个月不下雨称作“枯槁”,枯槁就会没有年成,没有年成老百姓就没办法生活。太守荆公眉头紧锁说:“上天是愿意让百姓生活繁衍的,不是上天抛弃了老百姓,应该是太守不勤政爱民,实际上是上天抛弃太守啊!”
注释:¹明年:第二年。²岁:年。³田畴:田地。⁴龟坼:天旱土地裂开。⁵槁:枯干。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膳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沾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xǐ)市,损膳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yù)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¹,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chuò)²,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qí)³,自原野达于畎(quǎn),无不优渥沾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jīn)之能言者和之。
译文:于是太守思过自责,裁减扰民的政务,禁止酷刑,迁移市场。减少膳食,穿粗布衣服。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他的心里内疚,他的言辞伤感,他的脚又青又肿,他的身形面容显得憔悴。像这样整日施行,没有下雨;施行了十天,没有下雨。仍然施行不停止,这才凉风渐起乌云密布,雨挟风势下得又大又多,从原野到耕地,全都下了齐脚深的雨水。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郡人平越太守张孟奇写了《甘霖之歌》,有文才的士绅们都来唱和。
注释:¹疻:殴伤。 ²不辍:不止;不绝。³祁祁:众多的样子。⁴畎亩:田间,田地。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niè)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guǒ)三月粮,叩阍(hūn)¹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shēn)饯公州中,挥涕(tì)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译文:没过多久,荆公由于朝廷考核优等当上了考功令,郡里的人悲伤地说:“百姓没有年成,依靠荆公才有了年成,百姓们盼望荆公就像盼望好的年成,为什么要夺走我们的父母官?”众人群聚奔走于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希望荆公能留下来。备办了三个月的粮食,前往朝廷申诉请求归还自己的好太守,不被允许。荆公离开的时候,一天就聚集了万余人,让公车停下来不能出发,两岸的老百姓互相挽着哭泣送到了百里之外。当时我陪同各位士绅在州府中为荆公饯行,挥泪告别。有首诗说:“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注释:¹叩阍:中国古代平民或案件当事人直接向皇帝申诉冤抑。
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郡人乃鸠(jiū)¹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hǔ)。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lǘ)(yán)²,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译文:郡里的人们于是聚集工匠计算准备物料,在江边建造了甘霖亭。亭子建成,几十位父老到我家里请求说:“采伐石料修建亭子用来纪念太守的恩泽,很快就要建成了。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我说:“荆公为我们的百姓求来好雨,洒落在每户人家,润泽在每个人的心里,他求雨不只是一天,这是他的精诚所聚结,向天叩请而天应答了他,惠泽了百姓而百姓也感激他。”父老们在亭下徘徊,早晚一定前往祝祷。
注释:¹鸠工:指聚集工匠。 ²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译文:荆公的名字叫做之琦,是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科进士。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少习吏(lì)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hé)¹户启箧(qiè)取书,读之竟日²。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hōng),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译文:赵普年轻的时候熟悉官吏的事务,但学问很少。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普晚年时读书就很勤奋,手不释卷。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如流水一般。(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注释:¹阖:关闭。竟²日:整天。
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普性深沈有岸谷¹,虽多忌克²,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wò)(chuò)循默³,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dú)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虽然为人多妒忌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笫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还是上奏举荐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起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他)补修这些旧纸片,像当初一样重新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注释:¹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²忌克:妒忌刻薄。³龌龊循默:拘谨顾小节。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译文:有一次,有个官按照律法应该升迁,但是太祖平时讨厌他,不同意升官。普坚持为他辩护,太祖发怒,说:“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又能怎么样?”普说:“刑罚是为了惩处坏人,奖赏是为了奖励功臣,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惯例。再说刑罚和奖赏是为了天下,而不是为了陛下,陛下怎么能以自己的喜欢厌恶来决定?”太祖怒火冲冲,站了起来,普也站了起来。太祖走进宫里(不理普了),普不能入宫,坚持站在宫门外,过了很久,太祖终于同意。
因他害,染病疾,相识每劝咱是好意。相识若知咱就里,和相识也一般憔悴。
因他害,染病疾,相识每¹劝咱是好意。相识若知咱就里²,和³相识也一般憔(qiáo)(cuì)
译文:因为想他害了相思,得了一身的病。朋友们劝我都是一番好意。可朋友们要是知道我心里想的,一定会和我一样憔悴。
注释:¹相识每:相好的朋友们。每,即“们”字,元人俗语。²就里:内情。³和:连。

luòméifēng··yīnhài--zhìyuǎn

yīnhàirǎnbìngxiāngshíměiquànzánshìhǎoxiāngshíruòzhīzánjiùxiāngshíbānqiáocuì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陈同父¹自东阳²³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huì)(ān)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shū)恋恋,复欲追路。至鹭(lù)(cí),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¹⁰,怅(chàng)¹¹久之,颇(pō)恨挽留之不遂¹²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¹³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¹⁴。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¹⁵,心所同然¹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注释:¹陈同父:即陈亮(1143—1194),字同父(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²东阳:即今浙江金华。³来:访问,探望。⁴鹅湖:在江西铅山县东北,山上有湖,原名荷湖,因东晋龚氏居山养鹅,更名鹅湖。⁵朱晦庵:即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早期主战,晚年主和,与辛、陈政见相左。⁶紫溪:在铅山县南四十里,为建阳、上饶的必经之道。⁷既别之明日:别后的第二天。⁸追路:追随,追赶。⁹鹭鹚林:地名,古驿道所经之地。¹⁰方村:村庄名,在鹭鹚林西南。¹¹怅然:失望的样子。¹²不遂:没有成功。¹³泉湖:地名,在信州东,方村附近。¹⁴见意:表达意见。¹⁵索词:要我写词。¹⁶心所同然:两人内心所共同想到的。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把酒长亭¹说。看渊明²、风流³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cù)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¹⁰。两三雁,也萧瑟¹¹
译文:手持酒杯与你在长亭话别,你安贫乐道的品格恰似陶靖节,俊逸杰出的才干又像那卧龙诸葛。不知何处飞来的林间鹊鸟,踢踏下松枝上的残雪。好像要让我们俩的破帽上,增添上许多花白的头发。草木枯萎,山水凋残,冬日的景物都失去了光烨。全靠那稀疏的梅花点缀,才算有几分生机令人欣悦。横空飞过的两三只大雁,也显得那样孤寂萧瑟。
注释:¹长亭:古时在城外道路旁每隔十里设立的亭子,供行旅休息,或饯别亲友。²渊明:陶渊明,这里指陈亮。陈亮没有做过官,所以辛弃疾把他比作躬耕紫桑的陶渊明。³风流:高洁宏远的风度和志趣。⁴酷似:非常相似。⁵卧龙诸葛:未出山前的诸葛亮。这里是称赞陈亮,说他和诸葛亮一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卧龙,比喻才能杰出的隐士。⁶蹙踏:踩踏。⁷剩水残山:凋敝的山水。⁸无态度:不成样子。⁹料理:点缀,装饰。¹⁰风月:泛指风光、景色。¹¹萧瑟:冷落,凄凉。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佳人¹重约²还轻别³。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译文:你是那样看重信用来鹅湖相会,才相逢又轻易地匆匆离别。遗憾的是天寒水深江面封冻不能渡,无法追上你,令人怅恨郁结。车轮也如同生出了四角不能转动,这地方真让惜别的行人神伤惨切。试问,谁使我如此烦恼愁绝?放你东归已经后悔莫及,好比铸成的大错用尽了人间铁。长夜难眠又传来邻人悲凄的笛声,但愿那笛音止歇,不要让长笛迸裂。
注释:¹佳人:美好的人,指君子贤人、好友。这里指陈亮。²重约:重视约定。五年前,陈亮约访辛弃疾,因被诬下狱未能践约,此次方践旧约。³轻别:轻易地分别。⁴冰合:冰封住了江面。⁵车轮生四角:谓道路泥泞,车轮像长了角一样,不能转动,无法前进。⁶销骨:极度伤心。⁷愁绝:极端哀愁。⁸费尽人间铁:用尽了人世上所有的铁。这里是用夸张的笔法,写友谊的深厚坚实。⁹长夜笛:这里用此典关合题序“闻邻笛悲甚”之意,希望他不要把笛子吹裂,自己实在受不了笛声之悲。

  这首追忆与陈亮的交会与抒发别情的词作,写得勃郁动荡,笔力奇重,是稼轩词中的名篇。

  长达一百二十余字的词序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苏东坡之后,词序在词作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词人多以只字片语的小序交代词的写作背景、本事或主题,稼轩词亦多有词序.但百字以上的序终究不多见。这篇序叙述了两人相会、分别,以及别后复追、无奈路途阻隔,欲追而不得,怅然独饮,继而收到友人书信的情形.几乎可以当作一篇独立的小散文来读。与词作相配合,则事与情俱佳,所渭“合则兼美”,棺得益彰。它不仅不与词作内容重复,还能与原词互相生发,交映生辉。这样的效果,是连宋代最善于写作词前小序但多与词重复的姜夔也难以相比的。

  全词主要抒写了他与陈亮之间志同道合的深挚友谊,同时在写景抒情中都含有深刻的象征意味。上片起句,从长亭送别写起,古时在大道上设亭供行人休息,通常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人们送行时总在长亭饯别。所以一说到长亭,总有一种依恋不舍之情。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得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这里首句说长亭饯别,就点染了一种依恋惆怅的气氛。不正面写彼此的留恋之意,而以一“说”字,领起下文。下文中长亭送别的谈说,也只是他们酌古准今的内容之一,他们都觉得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和起而用世的诸葛亮可以被看成是一体的两面,所以一样风流,但其中实有深意。这里作者把陈亮比做陶渊明和诸葛亮,意在说明,他那不愿做官、向往自由的品格很像陶渊明,而那风流潇洒的风度和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又实在极像当年高卧隆中、人称卧龙的诸葛亮。其实,这并非溢美之辞。陈亮住政治、军事上确有卓越见解,他曾三次向孝宗上书,主张改革内政。抗击金兵,收复中原。在《中兴十论》中,还具体规划了收复中原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从这些方面看.陈亮确实可与当年隆巾对策的诸葛亮相比。长亭饯别本来够惆怅的了,何况又是与这样不平凡的人分手,留恋之情自然更深了。这两个古人,原是词人自己喜爱的,自己所欲,奉之于人,足见其诚意。

  飞鹊踏雪两句,即景生情,点画他送别陈亮时的长亭景色,但不是静态描绘,而是灵幻生动。“要破帽”句,则以戏谑的语言,传达年华老大的悲感,明松暗紧。这三句是回想两人分手前畅聚的愉快心情,但却只用旁笔描绘当时的环境:两人正谈得亲切,不知从哪片林子里琶来几只喜鹊,把松树梢上的积雪踢落下来,点点落在他们的破帽上,好像故意要使我们增添一些白发。这里寥寥几笔,不但点明了季节,而且把两位知友当时在松林雪地中倾心交谈的神态和愉悦的心情生动地烘托了出来,笔调也非常灵活风趣,使人回味无穷。虽无正面描写聚会情况,但气氛已足。所以下面笔锋一转,写出一片萧瑟景象:举目望去,寒冬的山水凋枯得不成样子,失去了姿态和神情,幸亏还有几株梅花把它装点一番,勉强点缀成一番景致。在天空中,虽有两三只飞雁南鸣,也毕竟是萧条凄凉。这上片歇拍前的这四句,写冬日萧瑟景象,和疏梅、稀雁点缀于这种景象中时,所给予词人的印象。但意思不止于此,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用比兴手法,有着象征意义,隐含着作者对山河破碎、唯留一隅的南宋政局的失望,和对南宋越来越少的爱国志士无望的坚韧表示感慨之意。这是他隐居时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的政治情怀的较明显的传达。

  上片是围绕着送别来写的,但无论写景抒情都远远超过送别的范围,而具有浓郁、深邃的余情逸韵。下片则重在抒发眷念不舍的友情,把惜别之情抒发得极为深挚动人。换头就点出陈亮的别去,这就为下文写他追赶朋友、为风雪所阻的情景作准备。以下写清江冰合,陆路泥泞。水陆都不可以前行,追赶也就成了泡影。实际上,他这一次是从陆路追赶朋友的,但是特用水路为虚衬,显示出无路可通的极度失望,车轮生角一语,化用典故,形象地写出了行路的困难,在这样的路途上依然想追挽朋友,其下的“行人销骨”一语。就成了顺势而下的深挚抒情了。“问谁”一句,凭空虚拟一问,自问自答,不仅使词意可以从无可伸展处再生波澜,而且写出了别情的不可解脱。

  于是以下一韵,在问句的追逼下,他以极夸张的笔墨,将自己的没有能够挽留住道友的后悔,倾身一发,词刚气烈。费尽人间铁来铸就相思错,这是很大的遗憾,表明了作者心中异常激烈的感情。同时,就像上片后两韵的景语中包含着明显的象征意义一样,此处也颇有一语双关的妙味。它兼有谴责了南宋统治者采取投降路线,结果弄得南北分裂,山河相望而不得相合的莫大错误。这样的抒情重笔,只有包含了这种分量的内涵,才使人在夸张的笔墨中看见他的真实感情。结尾“长夜笛,莫吹裂”两句暗合词序中“闻邻笛甚悲”之语,糅合了向秀《思旧赋》的悲凄意境和独孤生吹笛入破而使笛裂的故事。长夜漫漫,看不到破晓的希望,凄清的笛声,撕心裂肺。全词在悲凉的意境中收束,情深意永,余音袅袅,较之词人那些“儿女泪,君休滴”的送别之作显得情意缱绻。整首词设喻新巧,写景幽峭,但在艺术上的新奇和不惮外露的相思之情背后,伤心人别有怀抱。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 ,2006 :585-586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