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峻极寺,清意满烟霞。好风从天来,吹落桂树花。
徘徊峻极寺,清意满烟霞。好风从天来,吹落桂树花。
高高人物外,犹属梵王家。
高高人物外,犹属梵王家。

rényóusōngshānshíèrshíjùnshàng--fànzhòngyān

páihuáijùnqīngmǎnyānxiáhǎofēngcóngtiānláichuīluòguìshùhuā

gāogāorénwàiyóushǔfànwángjiā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 3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昨夜佳期初共。鬓云低、翠翘金凤。尊前和笑不成歌,意偷转、眼波微送。
昨夜佳期初共。鬓云低、翠翘金凤¹。尊前和笑不成歌,意偷转、眼波微送。
注释:¹翠翘金凤:古代妇女首饰。
草草不容成楚梦。渐寒深、翠帘霜重。相看送到断肠时,月西斜、画楼钟动。
草草不容成楚梦。渐寒深、翠帘霜重。相看送到断肠时,月西斜、画楼钟动。
这首惜别词,上片回忆昨夜欢会,着重描绘人物情态;下片写今日送别,着重以景衬情。轻艳柔和,风流蕴藉,表现了谢词的风格。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汉血¹到王家,随鸾(luán)²(hàn)玉珂(kē)³
译文:汗血马从西域来到帝王的官苑,随着銮舆摇动玉珂谁不称羡?
注释:¹汗血:古代的一种骏马名。²鸾:指鸾舆,天子所乘之车。³玉珂:指缀在马络头上的玉饰。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少君¹骑海上,人见是青骡(luó)²
译文:如果是被方士乘骑走在海边,人们以为是匹青骡谁投青眼?
注释:¹少君:李少君,汉代方术之士。²青骡:《太平御览》卷九〇一引《鲁女生别传》曰:“李少君死后百馀日,后人有见少君在河东蒲坂,乘青骡。帝闻之,发棺,无所有。”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古人¹非傲吏²,自阙(quē)³经世务
译文:庄子并不是傲吏,他之所以拒绝楚威王以相位相招,是因为自己缺少经国济世的本领。
注释:漆(qī)园:本是辋川一景。这里的“漆园”还和历史故事有关。¹古人:这里指庄子。²傲吏:庄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³阙:欠缺。⁴经世务:经国济世的本领。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偶寄¹一微官²,婆娑(suō)³数株树。
译文:庄子偶然做了个漆园吏不官,不过是借这里寄存形骸,其实如那“婆娑数株树”,精神早已超脱了。
注释:¹偶寄:偶然寄身于。²一微官:一个低微的官职。³婆娑:树木枝叶扶疏、纷披盘旋的样子。

  此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诗。此诗的着眼点不在描绘漆园的景物,而在通过跟漆园有关的典故,表明诗人的生活态度。

  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侧面赞美庄子的品性。诗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是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说庄子并不是傲吏。庄子之所以不求仕进,是因为自觉缺少经国济世的本领。这也是一种赞美,不过换了个角度罢了。诗人是借古人以自喻,表白自己的隐居,也决无傲世之意,颇有点看穿悟透的味道。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含蓄地透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两句意思说,做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不过是形迹之“偶寄”而已。在王维看来,只要“身心相离,理事俱如”(《与魏居士书》),这样也是很不错的。做个漆园吏,正好可借漆园隐逸,以“婆娑数株树”为精神寄托。《晋书》中有“此树婆娑,无复生意”的说法,“婆娑”用以指树,形容其枝叶纷披,已无生机。郭璞《客傲》中又有“庄周偃蹇于漆园,老莱婆娑于林窟”的说法,“婆娑”用以状人,形容老莱子放浪山林,纵情自适。王维用在这里,似乎两者兼而取之:言树“婆娑”,是以树喻人;言人“婆娑”,是以树伴人。总之,做这么一个小官,与这么几棵树相伴,隐于斯,乐于斯,终于斯,夫复何求。这就集中地表现了王维隐逸恬退的生活情趣和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

  此诗看似评论庄子,其实是诗人借庄子自喻。诗人在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双追求辟世辞喧、恬淡隐逸的生活情趣,那“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的处世态度,正是诗人心理的写照。此诗用典贴切,蕴藉有致,彼有特色,且与诗人的思想感情、环境经历融为一体,以致分不清是咏古人还是写自己,深蕴哲理,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王友怀.王维诗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169-170
2、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82

yuán--wángwéi

rénfēiàoquējīngshì

ǒuwēiguānsuōshùzhūshù

翠袖无香镜有尘,一枝花瘦不藏春。
翠袖¹无香镜有尘,一枝花瘦不藏春。
译文:绿色的袖子没有香味,镜子落上了灰尘。一支单薄枯瘦的花儿藏不住春天。
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¹解误人²
译文:(参加科举考试)十年了都没能面见帝王,这才相信红尘因缘能帮迷失的人解脱。
注释:¹婵娟:容貌姿态美好的样子,常用以代美女。²误人:指使人迷恋而耽误功名进取。

gōngyuàn--lóng

cuìxiùxiāngjìngyǒuchénzhīhuāshòucángchūn

shíniánshíjūnwángmiànshǐxìnchánjuānjiěrén

闺里佳人年十馀,嚬蛾对影恨离居。
闺里佳人年十馀,嚬(pín)¹对影恨离居²
译文:闺阁里的佳人还不到二十岁,她面对镜离的孤影,深感与丈夫离别的痛苦。
注释:¹嚬蛾:即蹙眉,皱眉头。嚬:即“颦”。蛾:指蛾眉。²离居:分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¹
译文:忽然看见江上的燕子飞回,给她衔来了一封书信。
注释:¹尺素书:绢写成的书信。在纸张发明或通行前,古人多用一尺见方的绢写信,故云“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玉手开缄(jiān)¹长叹息,狂夫²犹戍(shù)交河³北。
译文:她用玉手拆封一看,不禁发出长叹息,原来她的丈夫如今仍在西域交河以北守边。
注释:¹开缄:开拆(函件等)。²狂夫:称丈夫的谦辞。狂:一作“征”。³交河:地名,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的雅尔和屯。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¹泛中洲²
译文:悠悠的交河之水万里北流,她多么想与她丈夫化作一对鸳鸯在河洲离双栖并游啊。
注释:¹双燕:一作“双鸟”。²中洲:洲中。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君边云拥青丝骑(jì)¹,妾处苔生红粉楼²
译文:夫君的战马绕着边云,而她的红粉楼下也长满了青苔。
注释:¹青丝骑:用青丝为饰的马。一说指骢马。青丝:指马缰绳。²红粉楼:女子居处。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楼上春风¹²将歇³,谁能揽镜看愁发?
译文:眼看着楼上春风将歇,一年之春又过,谁老愿意对镜看着形容不整的鬓发发愁呢?
注释:¹春风:代指春天的时光,实指主人公的青春年华。²日,一天天,与“将”同作“歇”的状语。³歇:停息。⁴揽镜:持镜;对镜。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晓吹员管¹随落花,夜捣戎衣²向明月。
译文:她早晨在落花离吹着筼管,夜晚在明月下捣着征衣。
注释:¹员管:即筼(yún)管,筼竹作成的管,西域的一种类似笛的乐器。一说“员”通“圆”,员管指羌笛,是一种吹奏乐器。²戎衣:军服,战衣。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明月高高刻漏¹长,真珠²帘箔(bó)³掩兰堂。
译文:明月高高刻漏渐长,夜色已深,兰房门前垂着珍珠帘子。
注释:¹刻漏:即漏壶,古代的计时器,有单壶和双壶两种。此指双漏壶。²真珠:即珍珠。³帘箔:就是帘子。兰堂:芳香华贵的居室。多指女子居室。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横垂宝幄(wò)¹同心结²,半拂琼筵(yán)苏合香³
译文:床帐之上垂着同心结,琼筵上飘来了阵阵苏合香。
注释:¹宝幄:华丽珍贵的帐慢。幄:帷帐。²同心结:用锦带编成的菱形连环文结,以象征爱情的坚贞。³苏合香:大秦国合多种香所煎制成的一种香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琼筵宝幄连枝锦¹,灯烛荧(yíng)²照孤寝。
译文:琼筵和宝帐都用连理枝的图案装饰着,荧荧的灯烛照着她一人孤眠。
注释:¹连枝锦:用连理枝所装饰的图案。连枝:枝叶相连的花草,本喻兄弟关系,这里用以象征夫妻感情。²荧荧:微光闪烁貌。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有便¹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译文:她将用剪刀为夫君裁做一个相思枕,让来使给他捎去。
注释:¹有便:一作“有使”,假设之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yīn)(yūn)¹
译文:她将庭离的兰花摘尽也不见夫君回来,红手帕都让她的眼泪湿透了。
注释:¹氤氲:原意为云气迷漫貌,此指女主人公因流泪而视力模糊。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¹一段云。
译文:明年夫君若是再出征边塞,她多么想化作巫山顶上的一片云朵,远随夫君而去呀!
注释:¹阳台:台名,在巫山,此用巫山神女事。

  此诗的开头就写少妇在闺离愁思远人,忽得来信,报道丈夫仍滞留交河之北。其实不必一定要信来,信也不会由春燕捎来,春燕从南边海上归来也不可能带来极北的交河的信,这些都是虚拟,甚至是不合理的虚拟,只是借以画出闺离思妇“愿为双鸟泛离洲”的遐想而已。诗的场景是在少妇的闺房,全诗充满渲染闺房里的景况和闺离独处的哀怨;并以想象离的征夫的处境“君边云拥青丝骑”、“晓吹员管随落花”和眼前闺离的光景对照,点染出少妇的魂驰塞外。日暮(日将歇)以后,明月高照,兰堂之离,帘箔帷幄上触眼是象征恩爱的“同心结”、“连枝锦”;这些予人以温馨感的饰物在度日为年的漫漫长夜的刻漏声离,对“灯烛荧荧照孤寝”的人构成了喜与悲的极大反差。这一切都是由于迢遥的空间的睽隔,从距离又转念,纵使有使节往来,顶多也能为心上人剪制一个相思枕以寄怀想而已。接着“摘尽庭兰”,又重申远别忧伤之意,《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一首,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心终老”的咏叹,藉着记忆,人们立即能体会到思妇的幽怨之情,只有以泪洗面,任红巾染满氤氲的泪渍了。结以“愿作阳台一段云”,如神女行云似地以梦相随,更把思恋之情推到了极致。全篇有人有景又有心情刻画,倍极缠绵悱恻。

  明人胡应麟认为此诗有初唐格调,大概是因为初唐诗人写闺怨的诗极多,如王勃亦有《捣衣》,沈佺期有《独不见》、《杂诗三首》其三(“闻道黄龙戍”)等,但初唐诗人的闺怨诗虽沿袭了梁、陈诗风的绮丽,却少反复叮咛的绵密情致。情致不至,作家本人投入的就不多,所沿袭的绮丽的诗风就更加突出。李白这篇虽也绮丽有余,却刻写真切,层层深入,情景交错,经得起唱叹,因此在绮丽离别有丰满和蕴蓄;而且抒情离以刻画人物的叙事为首架,上追汉魏人的乐府风骨。其实和初唐人的闺怨诗是大有区别的。结句的怨而不怒,更具有传统诗评的所谓“风人之旨”,与沈佺期《独不见》之类的徒诉哀怨有很大不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5-23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