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¹吹行路难。
译文: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注释: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¹偏:一作“遍”。
(qì)¹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²月中³看。
译文: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注释:¹碛: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²回首:一作“回向”。³月中:一作“月明”。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12-713
2、 朱德才 杨燕.唐宋诗词(上册).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235

cóngjūnběizhēng

 tángdài 

tiānshānxuěhòuhǎifēnghán hèngpiānchuīxíngnán 
zhēngrénsānshíwàn shíhuíshǒuyuèzhōngkàn  (huíshǒuzuò huíxiàng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注释

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偏:一作“遍”。

碛: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回首:一作“回向”。

月中:一作“月明”。

赏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12-713
2、 朱德才 杨燕.唐宋诗词(上册).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235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至四年间在杜希全幕中之时。此时李益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宁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李益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著成《从军北征》。

参考资料:
1、 郭弘.色、音、情的完美组合——析李益七绝《从军北征》艺术特色[J] .社科纵横,2007(09)
2、 佘正松.边塞诗选.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282-283
李益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18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
日落沧(cāng)¹晚,停桡(ráo)问土风²
译文:夕阳隐没苍茫的江水,天色已晚,停船探问当地乡俗土风。
注释:¹沧江:泛指江水。²土风:乡土歌谣或乐曲。
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
城临巴子国¹,台没汉王宫²
译文:城楼面临着古代的子爵巴国,高台乃是那湮没的蜀汉王宫。
注释:¹巴子国:古国名。²汉王宫:指永安宫,蜀汉先主刘备卒于此。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
荒服仍周甸(diàn)¹,深山尚禹(yǔ)²
译文:这荒远地区仍属周朝的领域,深山里至今推崇大禹的丰功。
注释:¹周甸:周朝甸服之国,意指周朝的领域。²禹功:指夏禹治水的功绩。
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
岩悬青壁¹断,地险碧流通。
译文:山岩陡峭好像青青墙壁中断,地势险峻下临清碧江水流通。
注释:¹青壁:青色的山壁。
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
古木¹生云际²,归帆出雾中。
译文:高大的古树挺立在白云边上,归来的船帆出现在浓浓雾中。
注释:¹古木:一作“古树”。²云际:云中。言其高远。
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
川途去无限,客思坐¹何穷。
译文:水行的旅途一去便无限遥远,旅客的愁思因此更无尽无穷。
注释:¹坐:因为。

  根据诗题,此诗应为怀古诗,其实称之以“旅游诗”可能更恰当。此诗描写了这位年轻的西部人第一次进入中国中心区域(虽然仅在南方边缘)的旅程。他不断地回顾“巴”(四川),细心地寻访“周甸”(不包括四川),寻访“禹功”所覆盖的地区。他反复提到那些广泛的地理名称,仿佛这些名称本身就具有某种神奇的意义。他为这些地区的历史和古迹所倾倒。他在白帝城怀古,所缅怀的既不是历史事件,也不是盛衰过程,而是集中于与中国文化的中心区域相联系的古迹本身。

  由怀古而产生的忧伤很容易转换成孤独及思乡的情绪。与较老练诗人的修辞练习不同,陈子昂这首诗更多地与情绪的激发有关,而不是与技巧有关。他的旅行诗并不像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的同类诗,而更接近李百药的诗。诗中对句的排列比王勃、卢照邻的诗较不板滞。他的风格离开骆宾王的风格更远。骆宾王的怀古旅行诗用了高度矫饰的语言,即使最真诚的感情也会黯然失色,从而彻底破坏诗的情调。

  陈子昂描写自然景物的对偶句不似上官仪那样复杂,可是在这首诗中,这些对句也一铺到底,破坏了诗篇的流畅。此外,诗人还隐喻性地运用动词描写直观景象,表现了宫廷诗的一定影响。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72-73

báichénghuái怀

chénáng tángdài 

luòcāngjiāngwǎn tíngráowènfēng 
chénglínguó táihànwánggōng 
huāngréngzhōudiàn shēnshānshànggōng 
yánxuánqīngduàn xiǎnliútōng 
shēngyún guīfānchūzhōng 
chuānxiàn zuòqióng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
陇底嗟长别,流襟(jīn)¹一动君。
译文:陇山底我们哀叹长相别,伤心流泪竟沾湿了衣襟。
注释:¹流襟:泪流沾湿衣襟。形容极度悲哀。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何言幽咽¹所,更作死生分。
译文:在分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说什么,那就是一场生离死别啊!
注释:¹幽咽:谓声音低沉、轻微。此处形容哭泣声。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¹春、不禁过青门²,御沟涨、潜通南浦³。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què)、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译文:梨花还染着夜月的银雾,海棠半含清晨的雨露,皇家宫苑关不住阳春,春光延伸到遥远的城门。御沟里涨满新水,暗暗地流向南浦。细柳垂丝丝金缕,东风平和静穆。望壮丽宫阔高耸入云,那并不是烟雾霏霏的仙境。清平时代,朝中和民间多么欢悦。帝城条条大路,喧响着箫声鼓乐。
注释:¹内苑:皇宫花园。²青门:汉长安东南门,后泛指京城城门。³浦:水边,这里泛指京城外面的江河。⁴凤阙:汉代宫阙名。⁵非烟非雾:指祥瑞之气。庆云是一种彩云,古人迷信,认为是祥瑞之气。⁶九陌:汉长安城中有八街、九陌。后来泛指都城大路。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¹莺儿百啭(zhuàn)²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xiè)³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xíng)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ān),醉襟(jīn)惹、乱花飞絮。
译文:黄莺儿歌声断续,小燕子飞来飞去。绿水中倒映着岸边台榭,秋千影随水波荡漾不伍。一对对游女,聚集着做斗草游戏,踏青路上洋溢着卖糖的香气,到处是携酒野宴的人,你也许会幸运地认识那人面桃花相映的朱门。少年跨着雕鞍宝马,向晚时在一起欢聚,酣醉中,衣襟上沽惹着片片落红、点点飞絮。
注释:¹乍:恰好,正是。²啭:鸟声宛转。³榭:建在高台上的宽敞屋宇。⁴斗草:古代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⁵饧:糖稀,软糖。⁶踏青:指春天郊游。⁷夭桃:茂盛而艳丽的桃花。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正轻寒轻暖漏永¹,半阴半晴云暮。禁火²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³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chāng)(hé)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译文:正是轻寒轻暖宜人的长昼,云天半阴半晴的日暮,在这禁火时节,青年们已把新妆试著。岁华恰到最佳处,清明时看汉宫传送蜡烛,翠烟缕缕,飞进门前种槐的贵人府。兵卫全都撤除,皇宫敞开千门万户,不再听到传诏宣旨,停止了一切的公务。
注释:¹漏永:夜漫长。²禁火:古俗寒食日禁火三天。³三分:很,最。⁴槐府:贵人宅第,门前植槐。⁵敛:引申为撤离。⁶阊阖:宫之正门。⁷住传宣:停止传旨、宣官员上殿。⁸休务:停止公务。

  全词用赋的铺张扬厉之笔法极力铺叙京城清明时节的节序风光,粉饰出一片虚假的太平繁荣景象。词分上、中、下三片,上片写宫苑中的春景,由内及外;中片写郊外之游,具体描写莺歌燕舞、各色人物游冶欢乐的情形;下片写贵族宅院中的喜庆景象。

  上片写春到京城,将优美的春景,归结为“朝野多欢”、“箫鼓”盈衢的“太平气象”。“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首二句写景,收入了梨花、海棠、夜月、朝雨这一系列意象,色彩清丽,并未沾染上多少宫廷的富贵气息。“内苑春”四句写春意由皇宫内苑延向民间,渲染出一片春意融融的景象。“东风静”四句,描写东风拂柳的春日景象和皇宫楼阙的巍峨,烘托出帝王之家的祥和与高贵。东风和煦闲静,细柳静静地垂拂着金黄色的柳丝,远远望去,皇宫楼阙金碧辉煌,朦朦缥缈,却非烟非雾。“好时代”四句全是颂扬之词,粉饰出一片虚假的太平景象。

  中片写市井之繁华热闹。流莺宛转,燕子去来,近水台榭映秋千,成双游女戏斗草。卖场携酒,踏青祭扫,游人往返不绝,犹有留情于“夭桃朱户”人家者。仍归结为贵族子弟纵马豪饮的游冶逸兴。“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这二句写莺歌燕舞,既是对景物的描绘,也象征着太平盛世的祥和安宁。“近绿水”四句描写了荡秋千和斗百草两种游戏场面,姑娘们的嬉耍在无形之中为春天增添了不少美色。“饧香更”四句描写了踏青路上的热闹景象,暗示了这也正是青年男女们恋爱的季节。“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中片歇拍二句描写了富贵子弟的狂饮醉归,暗衬出一派醉生梦死的承平景象。

  下片借寒食清明习俗禁火,宫中以蜡烛分赐近臣,及弛禁开门,住宣休务等事,写皇上降恩,与百僚同乐,以此颂圣。“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这二句交待了天气和节候特征,暗示天下风调雨顺,人心舒畅。“禁火天”描写了民间“试新妆”的喜气,呈现出一派万象更新的可喜气象。“清明看”四句,描写了宫廷传蜡烛“燃薪火”的盛况,进一步渲染了万象更新的盛世气象。“敛兵卫”四句描写了节日里皇宫朝廷的安宁气象,“敛兵卫”而洞开宫廷大门,具体印证了前面的“太平”;“又还休务”则是对“朝野多欢”的一个总的收束。全词也在这样一片太平祥和的氛围中戛然而止。

  统观全篇,是一种竭力罗列铺陈的赋体写法。比之于出自真情实感的抒情词作来,其文与价值或要逊色得多,但就当时文学现象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诗词体式“应制体”来看,也还是写得比较成功的,故得到一些评词者的赞许。全词铺叙勾勒,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处处照应;语言雅洁富丽,修饰精工自然,既具音律美,又具意境美。

参考资料:
1、 上疆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70-171
2、 沙灵娜.宋词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27-330

sāntái ·qīngmíngyìngzhì

wànyǒng sòngdài 

jiànhuāchūdàiyuè hǎitángbànhánzhāo nèiyuànchūn jìnguòqīngmén gōuzhǎng qiántōngnán dōngfēngjìng liǔchuíjīn wàngfèngquè fēiyānfēi hǎoshídài zhāoduōhuān biànjiǔ tàipíngxiāo 
zhàyīngérbǎizhuànduàn yànfēiláifēi jìn绿shuǐ táixièyìngqiūqiān dòucǎo shuāngshuāngyóu xíngxiānggèng jiǔlěngqīng huìànshí yāotáozhū xiàngwǎnzhòu bǎodiāoān zuìjīn luànhuāfēi 
zhèngqīnghánqīngnuǎnlòuyǒng bànyīnbànqíngyún jìnhuǒtiān shìshìxīnzhuāng suìhuádào sānfēnjiāchù qīngmíngkàn hàngōngchuán sàncuìyān fēihuái liǎnbīngwèi chāngménkāi zhùchuánxuān yòuháixiū 
懒浴新凉睡早。雪靥酒红微笑。倚楼起把绣针小。月冷波光梦觉。
懒浴新凉睡早。雪靥(yè)¹酒红微²笑。倚楼起把绣针³小。月冷波光梦觉。
译文:七夕之夜,女子们懒懒沐浴后,趁着凉爽,静静卧在园中床上。渐渐入梦,白皙面庞显露出点点笑容。绣楼上“乞巧”的女子,只见她们傍楼倚栏,就着皎洁的月笑,细心地想将丝线穿过那小小的绣针孔,并希望一举成功,求得巧心。色已深,月笑明亮,室外渐渐开始转凉,一觉从梦中惊醒,才知前事都是身在梦境之中。
注释:秋蕊香:词牌名,又名秋蕊香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仄韵。七夕:节日名。阴历七月初七日的晚上。古代神话,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新凉:谓初秋凉爽的天气。¹雪靥:谓颜面白。靥,面颊上的微窝,笑靥、酒靥。²微:一本作“侵”。³绣针:此指乞巧节,古时妇女的节日。旧时民间习俗,妇女于阴历七月七日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谓之“乞巧”。⁴波光:一本作“秋波”。
怕闻井叶西风到。恨多少。粉河不语堕秋晓。云雨人间未了。
怕闻井叶西风¹到。恨多少?粉河²不语堕(duò)³秋晓。云雨人间未了。
译文:自己在这个静寂的秋夜里,孤零零的一个人特别怕听到那风扫落叶的簌簌声。仰望空中由米粒似的星星组成的天河,想到此时牛郎织女相见默默,一片深情尽在不言之中。天上的神仙夫妇仅只有一年一度的相聚,那还不如人世间的男欢女爱,恩爱不绝来得现实。
注释:¹井叶西风:即通过梧叶传达秋天的信息。《梦粱录》卷四“七月”条:“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叶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井叶,即桐叶,梧桐叶落,一叶知秋。²粉河:天河,银河。³堕:一本为“坠”。⁴云雨:旧称男女欢会。宋玉《高唐赋序》言楚王梦与神女相会高唐,神女自谓“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词,以神话传说与人间习俗为题材,抒写了人们的悲欢离合。上片写民间乞巧习俗;下片由七夕神话传说引发词人对神仙也难相聚的感叹。此词行文密丽、疏密相间、隶事渊雅,用笔疏宕,用事雅致而富有深意。

  词的上阙写民间乞巧习俗。每年阴历七月七日之夜妇女们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谓之“乞巧”。《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tōu,石似金者,即黄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词之开章写妇女们在新凉之夜,洗浴完毕,懒于早睡;而在庭院中饮酒嬉戏,结彩线,穿绣针以乞巧。“懒浴新凉睡早”是倒文。“雪靥”一词,勾出人物是年轻的女子,她们浴后肌肤雪白,面颊上的酒窝满含笑意。“酒红”二字把女子们乞巧时食瓜饮酒等活动形象写出。“绣·针”二字点出七夕乞巧。“倚楼”既交待了女子的身份,又点出了活动的地点。此三句一气赶下,写女子们的乞巧活动。歇拍“月冷波光梦觉”一句,一个大的转折写到女子在绣楼入睡的情况。此时月光如水,照着睡梦中的女子,那冷冷的月光使梦中人惊醒,故“觉”字,引出下片的内容。

  下阙引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写出闺怨。过片“怕闻井叶西风到”,“秋”在古人心中常常是“自古逢秋多寂寥”(刘禹锡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诗句);“秋”常引起人们萧瑟、凄凉的感受,更会引起“念君客游思断肠,贱妾茕茕守空房”(曹丕语)游子思妇的。伤别之恨。词中的“怕闻”二字,就是含蓄地写出此情。“粉河不语堕秋晓”一句以银河日没的形象,写出七夕过后,“牵牛织女遥相望”的离情别恨。此句运用拟人手法,以银河日隐的无奈,表达了对牛郎织女长别的同情。“恨多少”不仅写牛郎织女的离恨,也表达了多少女子的愁离恨别。故而以反诘句出之,强调了词眼。结句“云雨人间未了”化用宋玉《高唐赋序》中的楚王与巫山神女相会高唐,离别时神女谓“旦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典故,写出人间男女总是有“未了情”的惆怅。

  全词以“恨”为中心,层层展开。下片是全词重点,从正面出之。“怕闻”句化用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草木摇落、客游断肠、茕茕空房的意境,引出“恨多少”三字,“粉河”句,从银河隐去、牛女相别的意象补叙“恨多少”之情,最后又以“云雨人间未了”化用楚王、神女相会相别的典故,再次渲染“恨多少”。上片写女子乞巧的欢愉之情,是反衬伤离恨别之情,是从对面写起,如此可见章法上的跌宕起伏,独具匠心。

  此词的另一特点是疏密相间,隶事渊雅。况周颐曰:“梦窗密处,能无数丽字。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蕙风词话》)如上片行文密丽,“雪靥酒红”红白相间,不仅色彩秘丽,而且“雪靥”写新浴后肌肤洁白细腻,面容娇美,“酒红”写出浴后饮酒乞巧,脸色红艳的情况。而“月冷波光梦觉”一句,不仅写出月光如水,而且写出女子人睡梦醒时的感受,“月冷”运用通感手法,揭示“梦觉”,引出下片的离情别恨。下片全部意象写“未了”情,围绕“恨”字,以桐叶翻飞、西风萧瑟、银河坠隐等景物烘托,其用笔是疏宕的。在隶事上,由七夕的乞巧民俗,到神话的牛女银河相会,用事雅致而富有深意,可见其“锤炼之工”。(郑文焯语)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中国书店,2007:第331-333页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月子¹弯弯照九州²,几家欢乐几家愁。
译文:一轮弯弯的月亮照亮人间,多少人家欢乐,多少人家忧愁。
注释:¹月子:指月亮。²九州:指中国。此处借指人间。
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处且休休。
愁杀人来关¹月事²,得休休处³且休休
译文:但人间的忧伤与痛苦与月亮的阴晴圆缺有什么关系呢?该宽容的地方,姑且将气量放大些吧。
注释:¹关:关联。²月事:月亮的阴晴圆缺。³处:地方。⁴休休:宽容,气量大。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