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树花开午夜春,绿香吹散隔帘云。吟诗思苦家人骂,捣药声高邻舍闻。
江树花开午夜春,绿香吹散隔帘云。吟诗思苦家人骂,捣药声高邻舍闻。
惟有工程餐白术,亦无心事对红裙。消愁且喜楼西畔,明月一池蛙乱喧。
惟有工程餐白术,亦无心事对红裙。消愁且喜楼西畔,明月一池蛙乱喧。

bìngzhōngzuò--dōu

jiāngshùhuākāichūn绿xiāngchuīsànliányúnyínshījiāréndǎoyàoshēnggāolínshěwén

wéiyǒugōngchéngcānbáishùxīnshìduìhóngqúnxiāochóuqiělóu西pànmíngyuèchíluànxuān

萨都剌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6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
故国¹春归²未有涯³,小栏高槛(jiàn)别人家。
译文:春回故乡美妙的景象无边无涯,那优美的小栏高槛是别人的家。
注释:¹故国:指作者的家乡。²春归:指春回大地。³未有涯:无边无际。⁴小栏高槛:小小的栏杆,高高的横槛。
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
五更¹(chóu)(chàng)回孤枕(zhěn)²,犹³自残灯照落花
译文:五更时惆怅苦闷又回到我心上,仍是孤灯一盏照着这片片落花。
注释:¹五更:天快亮时称五更。²孤枕:指作者自己孤零零地睡着。³犹:还。⁴残灯:灯已没油,光也昏暗了。⁵落花:指花朵零落,春即归去。

  诗的第一句写梦中的境界。作者远离家乡,久久不能归去,又正是大好的春天,思乡之情与眼前之景便衍成一梦,写自己回到了故乡,正是春光洒遍大地,无边无际。这里的“未有涯”三字,既包括姹紫嫣红”、“莺啼燕语”,也有作者的内心活动和无限的喜悦。虽然着笔不多,而喜悦之情却十分明显。次写梦后。一梦醒来,眼前所见却是小栏高槛,环境虽然优美,可惜不是梦中的故乡了,而是“别人家”。在这两句诗中,梦中回到故乡与现实中回不了故乡成了对比,梦中家乡春光大好与醒来“别人家”的“小栏高槛“成了对比。这样便把诗人极度怀念故乡,又恨不得归去的复杂情怀抒发得十分真切。

  诗的第三、四句紧承前两句写作者梦醒后的心情和环境。这些描写与第一句梦游故乡相对照,与第二句的描写紧紧相连。这里的“小栏高槛”是“别人家”,这里没有了梦游回乡的欢乐,有的只是自己五更独眠,苦闷、惆怅,室内只有残灯一盏,窗外还有纷纷的落花。这样便把诗人的内心世界,把诗人的情态和愁容展示出来,环境的凄凉冷落也写得逼真形象。这样,总观全诗,作者思乡这个题意便表现得更为完整了。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192-194 .

huáxià--kōng

guóchūnguīwèiyǒuxiǎolángāokǎnbiérénjiā

gèngchóuchànghuízhěnyóucándēngzhàoluòhuā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
飞琼(qióng)伴侣¹,偶别珠宫²,未返神仙行缀(zhuì)³。取次梳妆,寻常言语,仙得几多(shū)。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细思算、奇葩(pā)艳卉(huì),惟是深红浅白而已。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
译文:这美丽的人儿是徐飞琼身边的女伴,偶然离开了居住的天宫,流落人间,久久没仙返回神仙的行列。随意的梳妆打扮,寻常的言语,却因为天生难自弃的姝丽,身边的女子都花容失色,无心争艳。想要把伊人比作珍贵的花朵,又害怕旁人笑话我,如此美丽的女子想要用花来形容,谈何容易?仔细想想,数不尽的奇花异草,都只是深红浅白的单调颜色而已。千种娇媚,万种风情,怎么比得上这眼前的女子,集各种世间的美丽于一身,万分宠爱,万分艳羡。
注释:¹琼伴侣:与神仙为侣。飞琼,即许飞琼,传说中的仙女,西王母侍女。宋词中多以喻歌舞吹奏的女子。²珠宫:用珠宝装饰的宫殿。指仙人之居所。³行缀:指舞队行列。缀,连结。⁴取次梳妆:随意打扮。取次,犹草草,任意随便。这里的“取次”与下文之“寻常”对举,都是不刻意的意思。⁵几多:多少。⁶姝丽:美丽。⁷葩:花。⁸卉:草的总称。⁹争如:怎如。
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且恁相偎倚。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愿妳妳、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心意。为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双美 一作:双关)
须信画堂绣阁,皓(hào)月清风,忍¹把光阴轻弃。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²双美。且恁(nèn)³相偎倚。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愿妳妳、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心意。为盟誓。今生断不(yuān)。(双美 一作:双关)
译文:须知在华丽的堂舍,美人的绣阁之中,又仙佳人在明月清风中相伴,怎忍把好时光轻易的抛弃。从古到今,难得才子佳人在盛壮之年双美遇合。就这样亲热的依偎着,也未抵得爱我材艺之情更深。愿你心地纯美,我也枕前言下,表达我深深的爱意。让我俩盟誓,今生永不分开。
注释:¹忍:不忍,怎忍。此句为问句。²当年:正值盛年。³恁:如此,这样。⁴未消得:消不得,禁受不起。消,犹禁也。⁵怜:爱。妳妳:古代对女主人的称呼。⁶兰心蕙性:喻女性幽静高雅的品格。⁷断不:决不。⁸孤:辜负。⁹鸳被:即鸳鸯被,又称合欢被,特指夫妻合用的被子。

  此词题作“佳人”,叙写的对象是一美貌女子。

  《玉女摇仙佩·佳人》这首词开篇即凌空飞来一句“飞琼伴侣,偶别珠官,未返神仙行缀”,凝神细思,原来是以“飞琼伴侣”喻指这位女子。仙女许飞琼曾为西王母“鼓震灵之簧”(《汉武内传》),作为她的女伴,这个女子自然也非同凡响了。更何况她是“偶别”仙宫,来到人间,再没有回到仙界去。如果说第一韵写了这位女子的超凡,下面的一韵则写了她的脱俗:随随便便地装束,寻寻常常地言语,便清丽过人,美艳超群。其超脱凡俗处,真不可以常人之心思之也。

  人们常喜欢用名花喻美女,“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温庭筠《浣溪沙》其三),“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韦庄《女冠子》其二),“腰如纫柳脸如莲“(顾夐《荷叶杯》其七)……但柳永这首词“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几句,真是大畏唐突,尤见温存,又可悟翻旧为新之法。在词人的眼中,“奇葩艳卉”也不过是或红得浓重、或白得浅淡而已,哪里赶得上她如此多情,占尽了人间所有的美艳娶质。词句明白如话却凭空出奇,突破了自古以名花喻美人的俗意。

  从叙写的情事看,这首词的女主人公很可能是一位风尘女子,但词人将她写得那样脱俗,那样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正体现了柳永创作思想中闪光的一面,那就是把妓女当作人,把妓女当作倾诉衷情的对象。这种思想,在词的下阕得到了更为集中的体现。

  从内容方面说,下阕主要写“我”与“佳人”的恩爱深情。就写法而言,下阕多有小的开合,又时而宕开一层,写情一步深似一步。

  过片由“须信”领起,写良宵美景,不忍“把光阴轻弃”,一韵中三句间形成小的开合。接下来又宕开一层,写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有盛年相依相伴,故以“且恁相偎依”一句收住了这一层意思。既而笔致又深一层,点出了佳人所看重的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我”的“多才多艺”。最后又有枕下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一个“断不”,语气决绝,以之收煞全词,产生了一种荡气回肠的效果。

  柳永在这首词中提出了一种进步的爱情观,即“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有进步色彩的社会意识,这种爱情模式冲破了封建的门第观念,冲破了传统的“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婚姻制度,对后世阐生了很大的影响。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官调》和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所表现出的“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主题思想,就是对这种爱情观的进一步阐发。而柳永的首倡之功,则是不可磨灭的。至于词中“愿奶奶……”这样的俚俗之语,历代评者多毁疵之,但就全词来看,此乃小瑕,不足以掩大瑜也。

  清人沈谦认为将美女比作鲜花,已是陈腐老套,俗而又俗了。比喻的生命在新在活,在于出人寻常意想之外。“翻旧为新”,其实突出的还是一个“活”字。太白“云”、“花”并举,且反过来说,活了。屯田则推倒了说:若是以花来比此女,会惹人嗤笑,其实花也无法与她相比,她占尽人间之美,在她面前,“深红浅白”的花免不了也相形见绌了。词的上片只是写美人之风情万种,“千娇百媚”。她从仙女的舞队中走了出来,仿佛是来领略人世间的好天良夜,“皓月清风”。下阕则突出“我”的多才多艺,佳人合该配才子,写得深情款款,温存不尽。词以鸳梦好合作结,但梦只是梦,故于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中,亦含无尽的怅惘。后世词论家针对“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心意”数句,以为其“轻薄”,甚至是“秽亵”。其实这里虽写得略嫌刻露,然下阕以“须信”领起,完全是想象之词,况且柳词往往是由歌女们被之以管弦,故不刻意避俗。倘金圣叹评此词,想来非但不会指责,甚或以为是自然而然,文势之趋也。更甚或以为病诟者冬烘,头巾气太重亦未可知。全篇体现出柳词善于铺叙,流利婉转的词风,纡徐取势,迷离缥缈,令人含味不尽。最是“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数句,写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举重若轻,笔墨简约,词家匠意文心,正须从此等细微处观之。

参考资料:
1、 王星琦 .柳永集/历代名家精选集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第3-5页 .
2、 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叶嘉莹,母庚才 .柳永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5 :4-8 .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长得 一作:常得)
名花¹倾国²两相欢,长得³君王带笑看。(长得 一作:常得)
译文: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常常使得君王满面笑容不停观看。
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¹名花:牡丹花。²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³得:使。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解释¹春风²无限恨,沉香³亭北倚阑干。 
译文: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春愁春恨。
注释:¹解释:消除。²春风:指唐玄宗。³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这首诗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6-247

qīngpíngdiào ·mínghuāqīngguóliǎngxiānghuān

bái tángdài 

mínghuāqīngguóliǎngxiānghuān chángjūnwángdàixiàokàn  (chángzuò cháng )
jiěshìchūnfēngxiànhèn chénxiāngtíngběilángān 
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
流水无情,潮(cháo)到空城¹头尽白。离歌²一曲怨残阳,断人肠。
译文:流水无情送客,潮水拍打着空城,人因离愁而头发变白。听到离别之歌,我不禁抱怨夕阳无情,催人离别,顿生断肠之痛。
注释:¹空城:石头城,建康的旧称。²离歌:叶梦得《满庭芳》:“一曲离歌,烟村人去。”
东风官柳舞雕墙。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
东风官柳舞雕(diāo)¹。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
译文:东离吹动,柳枝在雕花的宫墙上漂浮。离宫别院里,群花因伤感时节而落泪。双燕声声,好像诉说历代兴亡之事。
注释:¹雕墙:雕花的宫墙。

  词的上片借助景色描写离愁。“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送行的场景是在长江边上,本来没有感情的江水此时扮演了一个无情的角色,因为友人就要离别,就像滔滔的江水不可逆流一样,让人产生无限的伤感,简直就要把人的头发都急白了。“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离别的歌曲惹人伤感偏偏夕阳也像是催促友人上路一样越来越向西斜。“残阳”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词人送别友人,肯定不会在傍晚才送,这里用“斜阳”是为了说明作者与友人依依难舍,从上午到下午都舍不得分离,一直拖延到了天色将暮,可是词人依然抱怨夕阳为什么不能多停留一会,可见其离愁之深。

  下片由离别之伤感生发而去,写到古今兴亡之事。一般送别作品只是单纯的就事论事,抒发离别愁绪。作者却一反常理,将建康这样一个六朝古都所具有的沧桑的历史兴亡之感用沉痛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建康也曾是魏晋六朝时极其繁华的城市,现在却是残柳摇曳,百花落泪,飞燕来去,似乎在诉说那朝代更迭的旧事。

  这首词突破了一般送别词单为离愁而作的窠臼,不仅抒发了深深的离愁,而且还怀古伤今,抒发了沉重的兴亡之感,体现了稼轩沉郁雄浑的词风。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39页

jiǔquánzi··--xīn

liúshuǐqíngcháodàokōngchéngtóujǐnbáiyuàncányángduànréncháng

dōngfēngguānliǔdiāoqiángsānshíliùgōnghuājiànlèichūnshēngchùshuōxìngwángyànshuāngshuāng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晚云 一作:晓云)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huí)。(晚云 一作:晓云)
译文:大江北面,秋天浓重的云幕一半已被秋风撕开;含着浓浓雨意的云,缓慢地移动着。
注释:晚云:一作“晓云”。低徊:这里指浓厚的乌云缓慢移动。徊,一作“回”。缭绕:回环旋转。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青山缭(liáo)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¹来。
译文:两岸青山曲折重叠,似要阻挡江水去路,船转了个弯,眼前又见到无尽的江水,江上成片的白帆正渐渐逼近过来。
注释:¹隐映:隐隐地显现出。

  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钟山,“诵诗说佛”(苏轼语),追求心境的宁静。与此相适应,他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雅丽工致的绝句,在这种凝炼轻巧的形式中,他表达了自己萧散恬淡的心绪,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的例子。

  诗写泛舟江上所见的景物。写了秋阴,写了云、雨,写了青山和远处影影绰绰的风帆,都是很开阔、很宏大的物象,然而整首诗造成的艺术境界却不是雄健豪迈,而是空明幽淡,其关键便在一个远字。诗人摄取了各种远景来构成他的画面,“江北秋阴一半开”一句,雨过天晴,阴云半开,一抹蓝天已带上了晚霞的辉光,给人一种悠远的感受。“晚云含雨却低徊”一句,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主,静中有动。诗人在这两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它颇有米家山水的朦胧含蓄之美,画面并不是明快清晰的,而好象是有意追求一种半明半暗,神光离合的境界:阴沉的秋空不是全部开朗而是“半开”,可见光线并不太亮;向晚的云霞也不璀灿明艳,而带着雨意,它不是暴风雨之前翻滚的黑云,却是低徊容与,悠然静穆。所以幽远淡雅便成了这幅画面的基调。

  三、四两句从云转到江边的青山,山是纠结盘曲的,像是要挡住诗人前行的去路,然而远处忽隐忽现的点点帆影,正告诉诗人前途遥远,道路无穷。这两句写江行的待殊感受,不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蕴深邃的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启人遐思,耐人寻味。后来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名句。这里青山的回环曲折,帆影的时隐时现,也都构成了淡远的画面,与上面两句浑然一体,融汇无间。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

  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讲法,把诗境与画意结合在一起谈。诗与画的紧密结合,在唐朝的山水诗、画中得到完美的结合。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都带有画的气质与风韵。唐人的山水诗画重点突出自然的美。宋人的山水画强调质,通过时序节令和布局,表现真实的生活,山水诗也提倡清新蕴藉,要求把真情实感通过客观描写表达出来。王安石的山水诗,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这首写江行的诗,在灰暗的底色上布置了一幕开阔的画图,辅以幽深的笔调,与米芾山水画笔法相吻合,表现一种含蓄朦胧的美。同时,诗人又经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示出对路途遥远、风云变幻的惆怅,把主观思想加入了山水诗中,丰富了诗的主题。

参考资料:
1、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60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1

jiāngshà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jiāngběiqiūyīnbànkāi wǎnyúnhánquèhuái  (wǎnyúnzuò xiǎoyún )
qīngshānliáorào jiànqiānfānyǐnyìng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