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青女颜如花,云軿羽盖乘烟霞。
手持凤尾青锦纹,扫空飒飒飞琼沙。
嫦娥孤栖宫四寂,倚柱长吟愁永夕。
曳裾摇佩渡明河,闲弄银波洗虚碧。
婵娟相如争清夜,素彩寒光争相射。
金乌翻树不成栖,哑哑半夜绕林啼。
飘飘青女颜如花,云軿羽盖乘烟霞。
手持凤尾青锦纹,扫空飒飒飞琼沙。
嫦娥孤栖宫四寂,倚柱长吟愁永夕。
曳裾摇佩渡明河,闲弄银波洗虚碧。
婵娟相如争清夜,素彩寒光争相射。
金乌翻树不成栖,哑哑半夜绕林啼。
李新

李新

宋仙井人,字元应。哲宗元祐五年进士。刘泾尝荐于苏轼。累官承议郎、南郑丞。元符末上书夺官,谪遂州。徽宗大观三年赦还。有《跨鳌集》。 ▶ 48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兰溪,距黄州70里,今名浠水,发源于大别山,向西南流经兰溪镇入长江。环境优美,每至春末,兰花怒放,兰馨远馥,芳风藻川,是较有名的游览胜地。此诗就是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游览兰溪时写下的一篇佳作。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一、二句写兰溪幽美的风景。兰溪的水清澄碧透,波光荡漾;兰花映水,倒影隐隐约约;轻风徐来,满谷飘香,沁人心脾。新雨之后,空气润泽,兰香是那样爽冽,又是那样轻柔,加之时值春末,群芳多谢,兰更显得孤芳独秀,分外妖娆,因而异常诱人,使人有误入桃源之感。诗人着了迷,入了魔,在流连忘返之际自然生出疑窦,造物主怎样造就这人间美景呢?欣赏着美景,探求着其中真谛,冥思苦索,终于悟出此中的奥秘,原来是和屈子有天然联系。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楚国大夫就是屈原,他曾任三闾大夫,故称。他被放逐以后,“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兰溪,古为楚地,兰花,清幽雅洁。屈原,楚人,嗜兰成癖。饮食,“朝饮木兰之坠露”;服饰,“纫秋兰以为佩”;兰几乎就是屈原的化身。这样由楚地及楚人,由兰花想到屈原又是何等顺理成章,入情入理。屈原与兰溪的联系,正如西子和西湖的联系一样,珠联璧合。应,是曾经的意思。《诗词曲语辞汇释》:“应,犹曾也。”屈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虽被放逐,九死不悔,探求真理,上下求索,“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离骚》)。重华,舜也。舜死葬于九嶷山,此为潇水的发源地。他向舜陈词,怎能不沿此路呢?故诗人以肯定的语气写出,“曾寻此路去潇湘。”正是因为贤人屈原走过此溪,故水才这样碧,花才这般香,人因地而显品,地为人而增芬。这就是作者悟出的真谛。有了这点理解,再回过头来玩味“碧泱泱”、“雨发香”,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美景了。我们从一般视觉嗅觉感性的体味中,来了个理性的升华,而赋予景物以精神特质,水碧乎,人洁也;花香乎,品高也。正因屈原曾沿此路去寻求真理,此溪要用更碧之水、更香之兰为这位先哲祝福,这就是兰溪美的底蕴。对兰溪的肯定,对屈原的赞美,也就是对自己追求的一种暗示。

  诗人实以屈原自况也。“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这是作者《郡斋独酌》中写的誓言,现游兰溪,仰慕先哲,不也应像屈原那样“应寻此路去潇湘”吗?“就重华而陈词”者,又何止屈原一人呢!

lán

 tángdài 

lánchūnjìnyāngyāng yìngshuǐlánhuāxiāng 
chǔguóqiáocuì yīngxúnxiāoxiāng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重(chóng)¹行行,与君生别离²
译文:走啊走啊走,一直在不停地走,就这样与你活生生的分离。
注释:¹重: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²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犹言“永别离”。生,硬的意思。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相去¹万余里,各在天一涯²
译文:从此你我之间相隔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注释:¹相去:相距,相离。²涯:边际。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知 一作:期)
道路阻¹且长²,会面安³可知?(知 一作:期)
译文:路途艰险又遥远非常,哪里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
注释:¹阻:指道路上的障碍。²长:指道路间的距离很远。³安:怎么,哪里。⁴知:一作“期”。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¹²北风,越鸟³巢南枝。
译文:北方的马依恋北风,南方的鸟巢于向南的树枝。
注释:¹胡马:北方所产的马。²依:依恋的意思。一作“嘶”。³越鸟:南方所产的鸟。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相去日¹²³,衣带日已缓
译文: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注释:¹日:一天又一天,渐渐的意思。²已:同“以”。³远:久。⁴缓:宽松。这句意思是说,人因相思而躯体一天天消瘦。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浮云蔽白日¹,游子不顾²³
译文:飘荡荡的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再次回还。
注释:¹白日:原是隐喻君王的,这里喻指未归的丈夫。²顾:顾恋、思念。³反:同“返”,返回,回家。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思君令人老¹,岁月²忽已晚³
译文:思念你以至于身心憔悴,又是一年你还未归来。
注释:¹老:这里指形体的消瘦,仪容的憔悴。²岁月:指眼前的时间。³忽已晚:流转迅速,指年关将近。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弃捐¹勿复²³,努力加餐饭
译文: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我还是努力加餐保养身体吧。
注释:¹弃捐:抛弃,丢开。²复:再。³道:谈说。⁴加餐饭:有两说。一说此话是对游子说,希望他在外努力加餐,多加保重。另一说此话是思妇自我安慰,我还是努力加餐,保养好身体,也许将来还有相见的机会。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诗歌开始写道:“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重行行”即行了又行,走个不停。“生别离”就是活生生地分离。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地分开了你和我。  这里,诗歌连续用了四个“行”字,不但表现了行走很远,而且也表现出了行走很久,即指空间很远,也指时间很久。叠词手法的运用,在后来的李清照词作中,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叠词的运用,在诗歌中,给人以复沓的音律美,也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接着的“与君生别离” “君”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这一句是思妇对丈夫远行时的回忆,也是此时此刻相思之情表现。开头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并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

  接着写道:“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天一涯”即天一方。意思是两人各在天的一方,相距遥远的,当然见面就难。“去”即离开。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这也暗示了“行行重行行”的含义。“各在天一涯”,也就是说,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而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

  是的,现在“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而且“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这里,紧承上句而来。“阻”指路途坎坷曲折。“长”即路途遥远。“阻且长”即艰险而且遥远。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相见不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从当时的背景看,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接着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泛指北方的马,古时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越鸟”指南方的鸟。“越”指南方百越。这两句是思妇对游子说的,人应该有恋乡之情。你看,胡马南来后仍依恋于北风,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兽尚眷恋故土,何况人呢?思妇自然希望游子想到故乡,想到在家的父母、妻儿。

  人是有情怀之物,思妇在家中,对游子的思念是越来越强烈,诗中就写道:“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缓”即宽松。意思是说,分离的时间一天天过去,时间久了,我的衣带一天天也愈来愈松了。这是在告诉游子,因为我对你的思念也来越强烈,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这与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写得很是形象,意义也是很明白的。这“衣带日已缓”是思妇心灵上无声的呼唤,也是思妇心中愁苦的表现。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32-133页
2、 魏耕原 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1月版:第489-491页

xíngxíngchóngxíngxíng

míng liǎnghàn 

xíngxíngchóngxíngxíng jūnshēngbié 
xiāngwàn zàitiān 
dàoqiěcháng huìmiànānzhī  (zhīzuò  )
běifēng yuèniǎocháonánzhī 
xiāngyuǎn dàihuǎn 
yúnbái yóufǎn 
jūnlìngrénlǎo suìyuèwǎn 
juāndào jiācānfàn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春山¹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译文:春日山中景色美不胜收,直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忘记归去。
注释:¹春山:一作“春来”。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jū)¹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译文:掬一捧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拨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注释:¹掬:双手捧起。《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译文: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南望鸣钟¹处,楼台深翠微²
译文:翘首南望钟声悠扬之处,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注释:¹鸣钟:一作“钟鸣”。²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

  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开篇两句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

  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水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69-670 .

chūnshānyuè

liángshǐ tángdài 

chūnshānduōshèngshì shǎngwánwàngguī 
shuǐyuèzàishǒu nònghuāxiāngmǎn 
xìngláiyuǎnjìn fāngfēi 
nánwàngmíngzhōngchù lóutáishēncuìwēi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¹远相寻。
译文:白云绕山山路幽深,禅门弟子远来相寻。
注释:¹东峰弟子:犹言东山弟子,即禅门弟子。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称东山法门。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译文:僧熟路踏苍苔归寺,鹿在林踩红叶有声。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qìng)发禅心。
译文:高阁燃清香生静境,夜堂鸣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¹直到今。
译文:自从紫桂岩前告别,不见南能直到如今。
注释:¹南能:指禅宗南宗惠能六祖。
温飞卿本出身名门,又颇有才气,但由于他恃才逞气,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一生坎坷,漂泊潦倒。在他的一生中,喜与禅僧来往,诗集中有不少这类诗作。温庭筠曾任襄阳巡官,并曾在江淮一带长期游处,使他颇受南宗禅的影响。在广东罗定县西南有云际山,该诗中所写之云际寺或坐落于该山之上。云际寺里有一位僧人,温庭筠以前曾结识过。分手之后,这位僧人回到了云际寺。或许是两人有深契,这次,温庭筠以一名禅门弟子的身份远远地寻他而来。尽管他已走了很远的路程、尽管他已爬了很高的山峰,但眼前的一幅幅美丽淡雅而又含蕴深远的图画,使他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苍苔上本没有路,但寺僧熟悉这里的一切,他踏着苍苔归去。落叶本是无声,但由于山林静谧,小鹿嬉闹踏着落叶发出了“沙沙”响声。这两个细节写出了寺僧、小鹿在这座寂静的山林里的自在。以一种自然的融洽为背景,作者写禅僧的参禅生涯:燃起清香、鸣起疏磬,由此而进入清静的禅境。见到这一切,作者不由将久不见面的这位南方禅师比作惠能。不过,该诗所写的是温庭筠这位才子眼中的禅僧,他与南宗慧能的禅风是有区别的。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114页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译文:青天上的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译文: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皎如飞镜临丹阙(què)¹,绿烟²灭尽清辉发。
译文:明月皎洁,如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殿。遮蔽月亮的云雾消散殆尽,幽幽月光尽情挥洒出清冷的光辉。
注释:¹阙:朱红色的宫殿。²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但见¹宵从海上来,宁知²晓向云间没(mò)³
译文:人们只能看见这月亮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它早晨在云间隐没。
注释:¹但见:只看到。²宁知:怎知。³没:隐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白兔捣药¹秋复春,嫦娥²孤栖与谁邻?
译文: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又有谁与她相伴?
注释:¹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²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译文: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译文: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唯愿当歌对酒时¹,月光长照金樽(zūn)²里。
译文: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注释:¹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²金樽:精美的酒具。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人停杯凝思,带着些许醉意,仰望万里苍穹,提出疑问:这亘古如斯的一轮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有的呢?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一却与人相随。”有史以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宫中,以求长生不老,但都没能实现;而明月却依旧用万里清辉普照人间,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是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只见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于西天云海隐没,如此循环往复,踪迹实难推测。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寂寞?到底谁来陪伴她呢?

  诗人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一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69-371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3-324

jiǔwènyuè ·rénjiǎchúnlìngwènzhī

bái tángdài 

qīngtiānyǒuyuèláishí jīntíngbēiwènzhī 
rénpānmíngyuè yuèxíngquèrénxiāngsuí 
jiǎofēijìnglíndānquè 绿yānmièjìnqīnghuī 
dànjiànxiāocónghǎishànglái nìngzhīxiǎoxiàngyúnjiān 
báidǎoyàoqiūchūn chángéshuílín 
jīnrénjiànshíyuè jīnyuècéngjīngzhàorén 
rénjīnrénruòliúshuǐ gòngkànmíngyuèjiē 
wéiyuàndāngduìjiǔshí yuèguāngchángzhàojīnz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