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
琼枝日出晒红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琼枝日出晒红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shān--bái

shēnshānlǎoniánhuákuàngduìdōnghuǒshùfēngláifānjiàngyàn

qióngzhīchūshàihóngshāhuíkàntáodōuyìngróngshìhuā

zhēngnàijiégēnshēnshíyīndàorénjiā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闲居之蔓草,独幽隐而罗生。对离披之苦节,反蕤葳而有情。若夫火山灭焰,汤泉沸泻;日悠扬而少色,天阴霖而四下。于是直木先摧,曲蓬多陨;众芳摧而萎绝,百卉飒以徂尽。未若兹草,凌霜自保。挺秀色于冰涂,厉贞心于寒道。已矣哉,徒抚心其何益?但使万物之后凋,夫何独知于松柏!
生闲居之蔓(màn)草,独幽隐而罗生¹。对离披²之苦节³,反蕤(ruí)(wēi)而生情。若夫火山灭焰,汤泉沸泻;日悠扬而少色,天阴霖(lín)而四下。于是直木先摧¹⁰,曲蓬¹¹多陨(yǔn)¹²;众芳摧而萎(wěi)绝,百卉(huì)(sà)¹³以徂(cú)¹⁴尽。未若兹草,凌霜¹⁵自保。挺秀色于冰涂,厉¹⁶贞心于寒道。已矣哉,徒抚心¹⁷其何益?但使万物之后凋(diāo),夫何独知于松柏!  
译文:生避人独居的蔓草,幽深隐蔽于丛草之中。面对草木凋落的寒冷冬季,它却生长得欣欣向荣。在气候极其寒冷之际,太阳绵远而光照减弱,云气低沉。此时高树凋零,小草枯死,各种花木均不能耐寒。只生这蔓草不屈于寒霜,挺拔地生长着。唉!仅仅以手抚胸生什么益处?假使万物都能经冬不凋,那么松柏也就不会独享后凋之名了!
注释:¹罗生:丛生。作者以冬草自喻,所以用“闲居”、“幽隐”点明草的特殊性格。²离披:指草木凋落。³苦节:寒冷的节令。⁴蕤葳:花木披垂貌。此处说,当此冬季,反而欣欣向荣。⁵灭焰:疑当作“焰灭”,以与“沸泻”作对。均形容气候寒冷。⁶悠扬:绵远貌。⁷阴霖:阴森。⁸四下:云气低沉。⁹直木:高树。¹⁰摧:凋零。¹¹曲蓬:小草。曲:细小。¹²陨:坠落,枯死。¹³飒:衰落。¹⁴徂:徂落,凋谢。¹⁵凌霜:不屈于寒霜。凌:冒犯。¹⁶厉:振奋。¹⁷抚心:以手摸胸。表示一种感情的动作。

dōngcǎo

xiāohuī nánběicháo 

    yǒuxiánzhīmàncǎo yōuyǐnérluóshēng duìzhījié fǎnruíwēiéryǒuqíng ruòhuǒshānmièyàn tāngquánfèixiè yōuyángérshǎo tiānyīnlínérxià shìzhíxiāncuī péngduōyǔn zhòngfāngcuīérwěijué bǎihuìjìn wèiruòcǎo língshuāngbǎo tǐngxiùbīng zhēnxīnhándào zāi xīn dànshǐ使wànzhīhòudiāo zhīsōngbǎi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十年¹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yá)
译文: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
注释:¹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天地寂寥(liáo)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译文: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遗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总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权。他的“无梦得还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节隐居。这一句领起下文。决绝到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栖息山间也就怡然自得了。

  “独立青峰野水涯”,“独立”使诗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间,是诗人直冲云霄的气节,是诗人不可一世的风骨。“青峰野水涯”是眼前景, 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但这又不是纯写武夷奇观,当年宋朝的河山,空旷,寂静,没有着落;独立于此,诗人的心情,有些悲怆孤独,有些若有所失。没有人烟,脚底的青峰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缭乱逐春生”;不见渔舟,眼前只是烟波浩淼的野水,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

  第三句一转,“天地寂寥山雨歇”, 天地寂寥,淅淅沥沥的春雨在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么时候停住了,田野清旷,冻云黯淡,有青草的气息,有天地的空旷,有黄昏的寂寞。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象,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

  末句“几生修得到梅花” ?梅花向来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质,如王安石写寒士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写高士的梅:“零落成尘碾做泥,只有香如故”;还有苏轼写的梅:“不知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梅花在数九隆冬这样最寒冷的日子里开放,百花之中,一枝独秀。到次年春来草长,在群芳之中,依然默默无语,卓尔不群。人要几生几世才能修得到梅花这样的境界啊!诗人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间,以梅花品格相期许。诗风自然朴素不加雕饰,清旷之中已带着几分苍凉沉郁,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深远绵长,发人深省。

shānzhōng

xièfāng sòngdài 

shíniánmènghuánjiā qīngfēngshuǐ 
tiānliáoshānxiē shēngxiūdàoméihuā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过,必有过人之节¹。人情有所不能忍过,匹夫²见辱³,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过,卒(cù)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过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注释:¹节:节操。²匹夫:普通人。³见辱:受到侮辱。⁴卒然:突然。卒,通“猝”。⁵所挟持过甚大: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挟持,指抱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夫子房¹受书²于圯上³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过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其意过,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译文: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注释:¹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²受书:接受兵书。书,指《太公兵法》。³圯上:桥上。⁴老人:指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过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语毕,老父即离去。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⁵隐君子:隐居的高士。⁶观其:瞧他。其,指黄石公。⁷微:略微,隐约。⁸见:同“现”。⁹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语或涉荒诞,故有人认为他是鬼神之类,王充《论衡·自然》:“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jù)(dǐng)(huò)待天下之士¹。其平居无罪夷(yí)²过,不可胜数。虽有贲(bēn)、育³,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过,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fèn)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过,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译文: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注释:¹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谓秦王残杀成性,以刀锯杀人,以鼎镬烹人。²夷灭:灭族。³贲、育:孟贲、夏育,古代著名勇士。⁴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⁵其势未可乘:谓形势有利于秦,还没有可乘之机。⁶而逞于一击之间:《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⁷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比喻情势危急。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千金之子¹,不死于盗贼²,何过?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³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jīng)(kē)、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yí)上老人所为深惜过也。是故倨(jù)傲鲜腆(tiǎn)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译文: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注释:¹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²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³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⁴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⁵荆柯聂政之计:谓行刺之下策。荆柯刺秦王与燕政刺杀韩相侠累两事,俱见《史记·刺客列传》。⁶鲜腆:无礼,厚颇。⁷孺子可教也:谓张良可以教诲。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tǎn)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¹。勾践之困于会(kuài)(jī),而归臣妾于吴过,三年而不倦²。且夫有报人³之志,而不能下人过,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过,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fèn)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过,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译文: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注释:¹“楚庄王伐郑”六句:楚庄王攻克郑国后,郑伯肉袒牵羊以迎,表示屈服。楚庄王认为他能取信于民,便释放了他,并退兵,与郑议和。事见《左传》宜公十二年。肉祖,袒衣阵体。²“勾践之困于会稽”三句:《左传》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越军曾击败吴军于此)也。遂入越。越王(勾践)以甲循五千,保于会稽(山),使大夫种因昊大宰萦以行成。······越及吴平。《国语·越语下》载勾践“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臣妾于吴,谓投降吴国为其臣妾。³报人:向人报仇。⁴非有生平之素:犹言素昧平生(向来不熟悉)。⁵仆妾之役:指“取履”事。⁶油然:盛兴貌。此谓悦敬之心油然而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过,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¹;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²,此子房教之也。当淮(huái)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³。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译文: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注释:¹轻用其锋:轻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²弊:疲困,衰败。³“当淮阴破齐”三句:《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荣阳,韩信使过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日:‘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赶紧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刘邦醒悟,便封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他。韩信后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⁴非子房其谁全之:不是张良,谁又能来保全他呢?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kuí)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¹,不称²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yú)
译文: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成为张良的原因吧!
注释:¹“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二句:《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日:‘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²不称,不相称。

  该文系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孺子可教”的典故即源于张良圯上受兵书之事。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以司马迁的才华慧识,以神怪入史且于篇末加以评注,常令后人对太史公秉笔直录产生怀疑。其实,早在宋代就有苏轼写了一篇《留侯论》,对此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和发挥。

  苏轼在文中独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司马迁之所谓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的出现其意也不在授书,而是有意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的。张良曾在博浪沙行刺秦皇。事败之后隐姓埋名逃至下邳,圯上老人对此深为惋惜,特意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地挫折他。结果他能够忍耐,说明还是有可能成就大事的,所以圯上老人称他“孺子可教矣”。经苏轼这么解释,此事就具有了可信性。相比之下,司马迁对这段轶闻也是十分厚爱的,但他没有破除其封建迷信的神秘光环。苏轼之高明,终于使这段佳话点石成金。

  这篇散文是苏轼早年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博闻才识和独具匠心。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作者引证史实层层递进,流转变化,不离其宗,抓住留侯能忍这一主线,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业。这篇文章能开能合,气势俊逸奔放,虽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简意赅,分析透彻,鞭辟入里,显示了青年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千百年来成为立论文章的典范。

  诗有诗眼,文也有文眼,尤其是立论文章,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即亮出了“文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凝结了青年苏轼对世事人生波折的经验,有意无意之中为以后的奋斗撰写了座右铭。苏轼当年,屡遭贬谪,正是以忍为大德,才造就一个词、文、诗、书、画多方面的全才;也正由于此,才为宋代文坛上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豪放派。因此可以说,作者明写留侯之忍,实际上是以古喻今,告诫自己不能锋芒太露,面对复杂人生只有以忍才能成就大业。

  苏轼这篇论文还给读者一个启示,好的素材还要善于运用,即使是文学大家也不能等闲视之,也需要有一个深入分析反复提炼的过程。

liúhóulùn

shì sòngdài 

    zhīsuǒwèiháojiézhīshìzhě yǒuguòrénzhījié rénqíngyǒusuǒnéngrěnzhě jiàn jiànér tǐngshēnérdòu wéiyǒng tiānxiàyǒuyǒngzhě ránlínzhīérjīng jiāzhīér suǒxiéchízhěshèn érzhìshènyuǎn 

    fángshòushūshàngzhīlǎorén shìshènguài ránānzhīfēiqínzhīshì yǒuyǐnjūnzhěchūérshìzhī guānsuǒwēijiànzhě jiēshèngxiánxiāngjǐngjièzhī érshìchá wéiguǐ guò qiězàishū 

    dānghánzhīwáng qínzhīfāngshèng dāodǐnghuòdàitiānxiàzhīshì píngzuìmièzhě shèngshǔ suīyǒubēn  suǒshī chítàizhě fēngfàn érshìwèichéng fángrěnfèn忿fèn忿zhīxīn zhīérchěngzhījiān dāngzhīshí fángzhīzhě jiānnéngróng gàiwēi 

    qiānjīnzhī dàozéi zhě shēnzhīài érdàozéizhī fánggàishìzhīcái wéiyǐn tàigōngzhīmóu érchūjīng nièzhèngzhī jiǎoxìng shànglǎorénsuǒwéishēnzhě shìàoxiǎntiǎnérshēnzhézhī néngyǒusuǒrěn ránhòujiùshì yuē  jiào  

    chǔzhuāngwángzhèng zhèngròutǎnqiānyáng zhuāngwángyuē  jūnnéngxiàrén néngxìnyòngmín  suìshězhī gōujiànzhīkùnkuài érguīchénqièzhě sānniánérjuàn qiěyǒubàorénzhīzhì érnéngxiàrénzhě shìzhīgāng lǎorénzhě wéifángcáiyǒu éryōuliàngzhī shēnzhéshàoniángāngruìzhī shǐ使zhīrěnxiǎofèn忿érjiùmóu  fēiyǒushēngpíngzhī ránxiāngcǎozhījiān érmìngqièzhī yóuránérguàizhě qínhuángzhīsuǒnéngjīng érxiàngzhīsuǒnéng 

    guāngāozhīsuǒshèng érxiàngzhīsuǒbàizhě zàinéngrěnnéngrěnzhījiānér xiàngwéinéngrěn shìbǎizhànbǎishèngérqīngyòngfēng gāorěnzhī yǎngquánfēngérdài fángjiàozhī dānghuáiyīnérwáng gāo jiàn yóuguānzhī yóuyǒugāngqiángrěnzhī fēifángshuíquánzhī 

    tàishǐgōngfángwéikuíwěi érzhuàngmàonǎirén chènzhì  suǒwéifáng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五月榴花照眼¹明,枝间时见²³初成。
译文: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初结的小果。
注释:¹照眼:犹耀眼。形容物体明亮或光度强。²时见:常见。³子:指石榴。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可怜¹此地无车马²,颠倒³青苔落绛(jiàng)
译文:可惜此地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艳艳的榴花只好在苍苔上散落纷纷。
注释:¹可怜:可惜。²无车马:无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³颠倒:回旋翻转,多指心神纷乱。⁴绛英:这里指落地的石榴花花瓣。绛:大红色。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勾画出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后两句点明地点,表明石榴花无人游赏以致美景寂然零落,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并在描摹客观景物中寄寓着人生哲理。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既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此诗前两句写景状物,后两句抒发感想。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但花开得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从中又可以见出诗人浓郁的情趣和缜密丰富的文思。而诗意和描述的骤变,却又全寓于似清淡实重浓的语句之中,使得诗意陡然转深,也显示了写法的“喜山不平”的变化特色。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04-106

liúhuā

hán tángdài 

yuèliúhuāzhàoyǎnmíng zhījiānshíjiànchūchéng 
liánchē diāndǎoqīngtáiluòjiàngyīng 
长空降瑞,寒风剪,淅淅瑶花初下。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逦渐迷鸳瓦。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
 长空降瑞¹,寒风剪²,淅淅³瑶花初下。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yǐ)(lǐ)渐下鸳瓦。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
译文:辽阔无垠的天空降下瑞雪,洁白的雪花如同寒风剪出一般,淅淅沥沥,如同玉花倾洒。纷纷飘落在寺院之中,密密地洒落在了歌楼,一路飘洒,渐渐覆盖了鸳鸯瓦。正是渔人披着蓑衣返航的时候,傍晚的江面,风景如画。整个长安酒楼的酒价开始高涨,生意兴隆。x
注释:《望远行》:唐教坊曲名,令词开始于韦庄,慢词始于柳永。《乐章集》注“仙吕调”。¹降瑞:降下瑞雪。²寒风剪:洁白的雪花如同寒风剪出一般。³淅淅:象声词,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⁴瑶花:即瑶华,玉白色的花,有时借指仙花,这里指的是雪花。⁵迤逦:慢慢走的样子,这里指的是雪花缓缓落下的样子。⁶鸳瓦:鸳鸯瓦。⁷江上:引化用郑谷诗义而顺及之,并非指真的江上。⁸长安:这时柳永在华州做官,所以这样说。⁹旗亭:酒楼。
幽雅。乘兴最宜访戴,泛小棹、越溪潇洒。皓鹤夺鲜,白鹇失素,千里广铺寒野。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台琼榭。放一轮明月,交光清夜。
幽雅。乘兴最宜访戴¹,泛小棹(zhào)²、越溪³潇洒。皓(hào)鹤夺鲜,白鹇(xián)失素,千里广铺寒野。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台琼榭(xiè)。放一轮明月,交光清夜。
译文:幽静清雅的雪夜,最适合像王徽之一样,雪夜剡溪泛小舟,潇洒访戴逵,乘兴而行,兴尽而归。纵使拿白鹤及白鹇来与雪花比较,都显得没那么洁白了,白雪铺满了千里寒冷的原野。应该相信,这个季节虽然没有春兰夏云那样的景观,但是却有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的奇观。让一轮明月的光辉与这清静夜晚里的雪光交相辉映吧。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