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觞别泪为君倾,行李匆匆欲问程。
不用阳关寻旧曲,图中端有断肠声。
离觞别泪为君倾,行李匆匆欲问程。
不用阳关寻旧曲,图中端有断肠声。
楼钥

楼钥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 ▶ 4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昔之人贵极富溢¹,则往往为别馆²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³,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译文:过去的人,富贵到了极点,就往往要建造别园林馆舍来供自己享乐,竭尽建筑艺术的精巧,而不惜一切代价。等到建成,却不能常常住在别墅中,只是偶然去一次而已,甚至有的终身都没有去过。而能够常住在里面的人,却又无力去建造别墅。其实,贤能的公卿大夫忙于为朝廷辛劳效力,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这种事,卑陋庸俗之辈想以此向家乡的愚民百姓炫耀,使他们感到震惊。
注释:万柳堂:康熙年间(1662~1722年)刑部尚书冯溥的园林别墅。元朝宰相廉希宪曾在京丰台(一说在钓鱼台)侈建别墅“万柳堂”,冯溥借其名为自己别墅之名。¹富溢:极富。²别馆:即别墅,指住宅以外另建的园林馆舍。³勤劳王事:为朝廷辛劳效力。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兼葭,云水萧疏可爱。
临朐相国冯公¹,其在廷时无可訾(zǐ)²,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³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⁵其土以成山;池旁皆兼葭,云水萧疏可爱。
译文:康熙朝的宰相、临朐人冯溥,当他在朝任职时,所做过的事既没有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只是他有座别墅园林在城的东南角。园林的周围有三十亩,园中没有一棵杂树,随着地势的高低,全部种的是柳树,因而题写园中的堂名为“万柳之堂”。在矮墙的外面,骑马经过的人可以望见。园中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深处,利用园中低洼的沼地,建成了池塘,又堆积泥土,造出了假山;池塘边都长满了芦荻,云彩和池水疏落映衬,可爱极了。
注释:¹冯公:即冯溥,山东临朐人,顺治年间(1644~1661年)进士,曾任吏部侍郞,康熙年间(1662~1722年)擢为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颇得康熙皇帝信任,曾广为清廷网罗人才。《清史稿》有传。²訾:毁谤、非议。³榜:题名。⁴短墙:矮墙。⁵累:堆积。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¹架于水上者,今欹(qí)²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译文:雍正初年,我刚到北京,喜欢游玩的朋友都给我介绍万柳堂的胜景。我第一次到万柳堂,还多少有些亭台水阁;第二次到那里,以前凌空架在水上的高桥,已斜卧在水中了;第三次去,则凡是园中所种的柳树,都像被斩过一样,没有一棵留存了。
注释:¹飞梁:悬空修建的桥梁。²欹卧:倾倒。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¹之不暇,又何必朘(juān)²民之膏以为苑囿(yòu)³也哉!
译文:人世间富贵的荣耀,随着时间有升有降,大概也和这个万柳堂园一样。那么士大夫如果能够自己有所领悟的话,就应该不再羡慕富贵这样的身外之物。那些已经置身在富贵之中的人,应当忧虑都来不及,又怎么能搜刮百姓的脂膏来建造园林呢?
注释:¹殷忧:深忧。²朘:剥削。³苑囿:园林。

  这篇游记散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第一段为叙述部分的前导,说明富贵人家修建林园别墅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中间两段是记叙,以精练的笔触叙写了三次游览万柳堂的情况。最后一段写万柳堂的变化,进一步引起作者的议论。

  开篇劈曲而立,引出一节满含愤敌的议论,指出自古以来,官僚们“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上木之工,而无所爱惜”。但真正建成之后,也只是偶然去一次两次,而“不得久居其中”。有的甚至终身没机会去。他们耗费巨资搜刮人民。建筑这些园林别墅,实际上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显示自己的富贵和显赫,“欲以真此震耀乡里之愚”。冯溥之修万柳堂无疑正属此类。

  文章转入第二部分则叙冯溥其人与其园,在政绩上,他是位很平庸而义显赫的官吏,“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但他耗费巨资修筑的万柳堂却是气度恢弘,景致超群,“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树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刘大櫆去游历时,万柳堂已是面目全非了,这一节所写的景物特征及园林布局。只能是借助前人如毛奇龄、朱彝尊等咏颂万柳堂的诗赋,并依据自己对衰败园林观察中的想象来记叙,景物着墨不多,但淡笔工墨,将其恢弘的气度与幽雅的景致写得非常得体。

  然而曾几何时,这京都名苑便随着主人的失势而迅速败落了,文章第三节便集中笔墨,以简洁而陡峭的笔势直写其破败:“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干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这节文字。气随声转,峻洁峭拔,给入一种江河日下,一落千丈之感,和上文所作渲染铺陈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历史桑沧的震动和感喟。

  文章也顺势而下,引出自己的议论:“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他因而认为,学有所成之后左做官的读书入不应去迫某富贵;而身聘高位者,则应倾全力以勤劳国事,不要“胺民之膏”去营建自己的安乐窝。写万柳堂的美景是为了反衬今日的衰败,而万柳堂的衰败又警怵人们明白富贵不可久恃的道理,归结到劝告求仕者和为官者应将精力放到国计民生上,不去做那种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无度挥霍的蠢事。

参考资料:
1、 王琦珍著.翰墨天下雄: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01月:114-117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¹。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xiù)飘。
译文:心中思念情郎,于是登上高楼远望。楼前的芳草,一年一绿,如今又是春天来到。这青翠的绿色仿佛情郎离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分别时,他不忍离去,回首凝望,衣袖随风飘动。
注释:¹楼前芳草年年绿:此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惜恐镜(jìng)中春¹。不如花草新。
译文:一别数年,他崭新的衣袍恐怕已经变旧了吧。新绿的颜色也已经暗淡无光了吧。其实韶华易逝,就连镜中的容颜也一年一年地逐渐减色,不像芳草那样岁岁依旧。
注释:¹镜中春:指镜中女子的容颜如春光般姣好。

  这是一首以感春怀人为内容的闺怨词。起首“忆郎还上层楼曲”一句通过闺中少妇登楼望远的视线,把她的一颗愁心送到远方游子的身边。登楼望远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多从空间落想,怅望行人此去之远。第二句“楼前芳草年年绿”,则从时间落想,因见芳草“年年绿”而怅念行人远行之久。从这句词的出处来说,它取意于淮南小山《招隐士》与王维《山中送别》句意,暗含既怨游子不归又盼游子早归的复杂意味。

  三、四两句“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巧妙地以第二句句末的一个“绿”字为桥梁,从“芳草年年绿”到“绿似去时袍”,由望景过渡到怀人,感今过渡到思昔。抒情女主人公从芳草之绿生发联想,勾起回忆,想起郎君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并进而追忆其人临去依依、回首相望时,衣袖随风飘动的情景。离别之际的这一细节深深印在她的记忆之中,是时时都会重现眼前的一幅令人黯然魂销的画面;此时,因望见芳草绿、想到“去时袍”,当初的这幅画面又分明似在眼前了。此时此事,此情此景,真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小雅·隰桑》)。从这两句词,即可以想见词中人当年别郎时的留恋,也可以想见其此时“忆郎”时的惆怅。牛希济《生查子》词中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可与这两句词参读,不同的是:张先词就居者立言;牛词则拟居者口吻以嘱咐行者。两者俱谓见绿草而不忘着绿之人,其运思之同异正未易区别。

  换头“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两句,紧承上片的三、四两句。词笔不离衣袍,而又翻出新意。同样是写那件绿色的衣袍,但上两句是回忆去时的袍色,这两句是想象别后的袍色。前者把一片相思时间上拉回到过去,后者则把万缕柔情空间上载送到远方。同时,这两句又与上片第二句中的“年年”两字遥相呼应,也是从时间落想,暗示别离之长久。正因别离已久,才会产生衣袍已旧、怕那去时耀眼的绿色已经暗淡无光的推测。又从袍之旧、色之褪,触发青春难驻、朱颜易改之感。于是,自然引出下面“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两句,把词意再推进一步。词中人之所惋惜、恐惧的是一个意义更深广、带有永恒性的人生悲剧,而不仅仅是一次别离的痛苦。离别固然折磨人,但行人终有归来之日,日后相逢之乐还可以补偿此时相思之苦;至于人生短促、岁月无情,而居者与行者都会分离中老去,这却是无可挽回、无可补偿的,正所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这两句词,则对照眼前“芳草年年绿”之景,怨叹人之不如花草。花落了,明年还会开;草枯了,明年还会绿;而人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了。镜中的春容只会年年减色,不会岁岁更新。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白头吟》)说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张先特别擅长于攫取具有特色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此词则始终围绕颜色运思,并用以穿针引线,贯穿全篇。词之上片着眼于颜色的绿与绿之相同,使空间隔绝的近处芳草与远方行人相连结,使时间隔绝的此日所见与昔日所见相沟通,从而使楼前景与心中情融会为一,合为词境。下片着眼于颜色的新旧差异,使回忆中的昔时之袍与想像中的此日之袍相对照,使身上衣与境中人相类比,使容颜之老与花草之新形成反比。上片因“忆郎”而“上层楼”,因“上层楼”而见“楼前芳草”,因芳草之“绿”而回忆郎袍之“绿”,再因去时之“袍”而想到风飘之“袖”。首句与次句的两个“楼”字,紧相扣合;次句与第三句的两个“绿”字,上下钩连;第四句的“袖”字固与第三句的“袍”字相应,句中的“回头”两字也暗与第三句的“去时”两字相承,针线绵密,过渡无痕。下片虽另起新意,却与上片藕断丝连。因三、四两句回忆起去时之袍,过片两句就进一步想象此时之袍;过片两句的上、下句间,则是因衣袍之“旧”而致慨于“颜色非长久”。接下来的两句,更因袍色之不长久而想到“镜中春”也不长久,再回溯上片“芳草年年绿”句,而有感于不如花草之年年常新。通篇脉络井然,层次分明。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77-379
2、 陈敦贵.成功的绿色描写——介绍张先的《菩萨蛮》[J].语文学刊,1988,10.

mán ·lángháishàngcénglóu

zhāngxiān sòngdài 

lángháishàngcénglóu lóuqiánfāngcǎoniánnián绿 绿shípáo huítóufēngxiùpiāo 
lángpáoyīngjiù yánfēichángjiǔ kǒngjìngzhōngchūn huācǎoxīn 
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兮限层崖。
燕人美兮赵¹女佳,其室则迩(ěr)²兮限³层崖
译文:燕女美貌啊赵女佳好,居所近在咫尺啊,倩影远隔层崖,怎能见到她!
注释:¹燕、赵:为二国名。战国时燕国都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赵国都在今河北省邯郸县。古诗曰“燕赵多佳人”。这里“燕人”、“赵女”也可能是用来比贤才之士,贤才居处山野,过风云际会就出而用世。²迩:近。³限:隔着。⁴层崖:层层山崖。
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在野。
云为车兮风为马,玉在山兮兰¹在野。
译文:我欲乘云车风马,前往求访,她如兰似玉,僻处山野;
注释:¹玉、兰:用美玉和兰花比喻美人。
云无期兮风有止,思多端兮谁能理?
云无期¹兮风有止,思多端²兮谁能理?
译文:云有时不遇,风有时停止,我思慕多端,无以慰解,谁能为我理清这相思的烦恼?
注释:¹无期:指没有约定日期。²多端:多头绪,多方面。

  这首诗《玉台新咏》卷九题为《燕人美篇》,又作《燕人美兮歌》。这是一首表现思慕情感的诗。全诗仅六句。首二句着重写所思女子的美和诗人与她之间的阻隔,后四句写诗人的追求以及求之不遇的怅惘心绪。

  诗歌一开头就热情赞美燕姬赵女的佳妙,表达一腔思慕之情。诗人不畏层峦叠嶂的阻隔,幻想以云为车,以风为马,驱风驾云去追求美的偶象。然而她们如兰似玉幽居山野深谷,难以寻觅,更何况风云飘忽无定,难以依靠。诗人的满腔情愫谁能理解呢?此诗篇幅不长,却将诗人的思慕之情写的宛曲有致,一波三折。

  此诗写思慕情感,主要是通过对一种可望而不可即、求之而不可得的境界的描写来实现的。这类境界常见于古诗,如《诗经》中的《国风·秦风·蒹葭》和《国风·周南·汉广》两篇。陈启源《毛诗稽古篇》云:“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此诗的创作,显然曾受到这样的构思的影响。诗人并未正面直接地表白内心感情,描绘也不事藻饰,然而无限情思,尽在其中。诗歌采用的是楚歌体形式,每句嵌用“兮”字,自然形成一种略有参差,而大体整齐、和谐的节奏。同时它又是押韵的,“佳”“崖”为平声韵,“马”“野”“止”“理”为仄声韵。诗人似乎注意到了声韵与整首诗情调和意境的配合,这里,平声韵舒畅昂扬,仄声韵略显短促低沉,形成一种委婉、悠扬而又沉郁的旋律,不仅与赞美、思慕佳人而最终追求不到,无以慰藉情怀的内容相吻合,而且与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律动相合拍。整首诗在谋篇布局、意象组合、用韵转意、节奏旋律上,都达到了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版 :第347-348页 .

chǔ--xuán

yànrénměizhàojiāshìěrxiàncéng

yúnwèichēfēngwèizàishānlánzài

yúnfēngyǒuzhǐduōduānshuínéng

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
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¹
译文:织妇为什么忙呢,原来蚕种三卧之后就要老了。
注释:¹蚕经三卧行欲老:蚕有眠性,文中的蚕种三卧之后进入四眠,四眠后即上簇结茧。古织妇往往亦为蚕妇,所以要提前做准备。
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
蚕神女圣¹早成丝,今年丝税²抽征早。
译文:织妇们诚心祷告蚕神保佑蚕儿早点出丝,因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丝老。
注释:¹蚕神女圣:古代传说黄帝妃嫘祖是第一个发明养蚕抽丝的人,民间奉之为蚕神,诗中称她为“蚕神女圣”。²丝税:唐代纺织业极为发达,荆、扬、宣、益等州均设置专门机构,监造织作,征收捐税。
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róng)¹
译文:今年提前征老并不是因为官员横征暴敛,而是去年发动了战争。
注释:¹戎索:本义为戎法,此处引申为战事。
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
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mù)¹
译文:打仗艰苦,丝织品可供伤兵包扎伤口,也可制成丝罗帐幕赏给军功赫赫的将军。
注释:¹罗幕:即丝罗帐幕。
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
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
译文: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译文:拨动织机、变动丝缕,在织品上挑出花纹极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艺水平。
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
檐前袅(niǎo)¹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
译文:培养挑纹能手实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艺出众为娘家羁留而贻误青春。在檐前飘动的丝网上,蜘蛛来回爬动。
注释:¹袅袅:摇曳、飘动的样子。
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羡他虫豸(zhì)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译文:羡慕这小虫儿纯出天性,可以自由编制罗网啊!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为《乐府古题》十九首之一。虽然属于“古题”,却合乎白居易对新乐府的要求。即“首句标其目”,开宗明义;“其辞质而径”,见者易谕;“其事核而实”,采者传信;“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此诗以荆州首府江陵为背景,描写织妇被剥削被奴役的痛苦。全篇仅一百一十字,却由于层次丰富,语言简练,显得义蕴深厚,十分耐读。

zhī--yuánzhěn

zhītàimángcánjīngsānxínglǎo

cánshénshèngzǎochéngjīnniánshuìchōuzhēngzǎo

zǎozhēngfēishìguānrénèsuìguānjiāshìróngsuǒ

zhēngrénzhànshùdāochuāngzhǔjiāngxūngāohuànluó

sāozhīyóubiànliāonánzhī

dōngjiātóubáishuāngérwèijiětiāowénjià

yánqiánniǎoniǎoyóushàngshàngyǒuzhīzhūqiǎoláiwǎng

xiànchóngzhìjiěyuántiānnéngxiàngkōngzhīluówǎng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曲¹新词²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³。夕阳西下几时回
译文:填一曲新词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
注释:¹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³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⁴夕阳:落日。⁵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⁶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¹花落去,似曾相识²燕归来³。小园香径(pái)(huái)
译文: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留恋。
注释:¹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²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³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⁴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⁵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⁶徘徊:来回走。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上阕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作者边听边饮,这现境触发了对“去年”所经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么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阕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词中无意间描写的现象,往往含有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参考资料:
1、 程帆 等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 :342-343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81-182 .
3、 刘学锴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06-409 .

huànshā ·xīnjiǔbēi

yànshū sòngdài 

xīnjiǔbēi niántiānjiùtíngtái yáng西xiàshíhuí 
nàihuāluò céngxiāngshíyànguīlái xiǎoyuánxiāngjìngpáihu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