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斋归自浣花里,访我弄泉惠山趾。随身万里只孤舟,一簪不曾著行李。
东斋归自浣花里,访我弄泉惠山趾。随身万里只孤舟,一簪不曾著行李。
忽拈远物出袖中,乃是孔明庙前古柏阆州松。径从平地便起立,上穿屋瓦到青穹。
忽拈远物出袖中,乃是孔明庙前古柏阆州松。径从平地便起立,上穿屋瓦到青穹。
老蛟脱鳞乾见骨,厥孙碧丝作须发。石间霜皮二千尺,石似孤根根似石。
老蛟脱鳞乾见骨,厥孙碧丝作须发。石间霜皮二千尺,石似孤根根似石。
硬根瘦干未要论,叶间犹带汉唐春。岁久亦无苔藓痕,只有雪山之雪玉垒云。
硬根瘦干未要论,叶间犹带汉唐春。岁久亦无苔藓痕,只有雪山之雪玉垒云。
却收松柏半天里,几上捲来一张纸。
却收松柏半天里,几上捲来一张纸。

xiàoshuǐmiàojuéshìwèizuòsōngsūnzhīshíjiānlǎobǎixièzhǎng--yángwàn

dōngzhāiguīhuànhuā访fǎngnòngquánhuìshānzhǐsuíshēnwànzhǐzhōuzāncéngzhexíng

niānyuǎnchūxiùzhōngnǎishìkǒngmíngmiàoqiánbǎilángzhōusōngjìngcóngpíng便biànshàng穿chuāndàoqīngqióng

lǎojiāotuōlíngānjiànjuésūnzuòshíjiānshuāngèrqiānchǐshíshìgēngēnshìshí

yìnggēnshòugànwèiyàolùnjiānyóudàihàntángchūnsuìjiǔtáixiǎnhénzhǐyǒuxuěshānzhīxuělěiyún

quèshōusōngbǎibàntiānshàngjuǎnláizhāngzhǐ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 47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西亭石竹新作芽,游丝已罥樱桃花。
西亭石竹¹新作芽,游丝²已罥(juàn)³樱桃花。
注释:¹石竹: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对生似小竹,开红白或杂色小花,供观赏。²游丝:春天在空中飘动的由蜘蛛等所吐的细丝。俗称“天丝。”³罥:挂。
鸣鸠乳燕春欲晚,杖藜时复话田家。
鸣鸠(jiū)乳燕¹春欲晚,杖藜(lí)时桃话田家。
注释:¹乳燕:雏燕。一说正在哺育雏燕的母燕。
田家父老向我说,“谷雨久过三月节。
田家父老向我说,“谷雨久过三月节。
春田龟坼苗不滋,犹赖立春三日雪。”
春田龟坼(chè)¹苗不滋²,犹赖立春三日雪。”
注释:¹龟坼:田地干裂。²滋:长。
我闻此语重叹息,瘠土年年事耕织。
我闻此语重叹息,瘠土年年事耕织。
暮闻穷巷叱牛归,晓见公家催赋入。
暮闻穷巷¹叱牛归,晓见公家催赋入。
注释:¹穷巷:陋巷。
去年旸雨幸无愆,稍稍三农获晏食。
去年旸(yáng)¹雨幸无愆(qiān)²,稍稍三农³获晏食
注释:¹旸:日出,晴。²愆:差错。³三农:指平地、山地、泽地的农民。一说指春、夏、秋三个农时。⁴晏食:安食。无旱无涝,故安。
春来谷贱复伤农,不见饥鸟啄余粒。
春来谷贱桃伤农,不见饥鸟啄余粒。
即今土亢不可耕,布谷飞飞朝暮鸣。
即今土亢¹不可耕,布谷飞飞朝暮鸣。
注释:¹土亢:土地干燥坚硬。
舂莩作饭藜作羹,吁嗟荆益方用兵。
舂莩(fú)¹作饭藜²作羹,吁嗟荆益³方用兵。
注释:¹莩:麻的种子。²藜:一种草,嫩叶可食。³荆、益:荆州和益州。在今西湖、四川一带。方用兵:正在打仗。

  此诗作于顺治十四年(1657),这一年自春至夏,北方三月不雨,此诗即咏写此事。

  首两联交代背景,描写“春欲晚”的时节的农村风光,并由杖藜老农话农事引入下层。三四两联借田家父老之口描述农村干旱情景。旱情的严重,田家父老的忧虑凸现无遗。下面四联写诗人内心的触动及深深叹息。诗人既为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岁岁劳作的悲苦命运而感叹,更为官府的剥削压榨,使农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和损害的现象愤懑不已,揭示出农民辛勤劳动反而日益贫困的真正原因并非只是天灾所致,而在于统治者的残酷盘剥,笔锋直指封建统治者及不合理的制度。尾两联又回到眼前现状的描写:土地干旱无法耕种,人们只能用野果野菜充饥,而清兵又要从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向云南发兵进攻,人们在遭受灾荒的侵害、官府剥削压榨的同时,还要蒙受战乱的痛苦。

  此诗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和生活处境寄予了深深的关切同情,对腐败统治阶级及不合理的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极富战斗性和认识价值。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抛掷(zhì)¹南阳²为主忧,北征³东讨尽良筹。
译文:诸葛亮抛弃隐居为主人分担兴汉之忧,四处征战竭尽全力帷幄运良筹。
注释: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¹抛掷:投,扔,指别离。²南阳:南阳卧龙岗。³北征:指攻打曹操。⁴东讨:指攻打孙权。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来¹天地皆同力²,运去³英雄不自由
译文: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大运一尽即使英雄也难以指挥自由。
注释:¹时来:时机到来。²同力:同心协力。³运去:时运过去。⁴自由:自己能够作主。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千里山河轻孺(rú)¹,两朝²冠剑³恨谯(qiáo)
译文: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遗恨编纬只能怪两朝老臣谯周。
注释:¹孺子:指蜀后主刘禅。²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³冠剑:指文臣、武将。⁴谯周:蜀臣,因力劝刘禅降魏令人痛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¹年年傍驿流。
译文: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仿佛怀念,往事不停地绕驿奔流。
注释:¹解:知道,懂得。

  此诗首联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尽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实指打东吴。刘备尽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尽英雄不自由。”时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像李商隐诗里说的:“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颈联“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

  尾联归结到筹笔驿:“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

  这首诗先想到诸葛亮,写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尽良筹”,这就跟筹笔驿的规划军事结合。既然是“尽良筹”,而他的出师到底有利无利,这就开出颔联,归于时运,时来才有利,运尽就难办了。颈联归到运尽,于是孺子抛弃山河,谯周主张归降。归结到岩下水的多情。这里把诸葛亮规划的胜利和挫折归于时运。李商隐《筹笔驿》:“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也认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于关张无命,不能帮助他北伐,也归结命运。温庭筠《经五丈原》:“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他称蜀国为下国,称魏国为中原,含有上国的意思。下国和中原对抗,含有大小强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说“中原逐鹿不由人”,即认为偏处西南的弱小的下国要跟中原强大的魏国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国来统一中原,也非人力能达,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归之于时运或天命了。这样的看法胜过两篇《筹笔驿》的看法。

  就写筹笔驿说,李商隐诗的开头:“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何焯批李诗:“起二句即目前所见,觉武侯英灵奕奕如在。”看到筹笔驿上的猿鸟还像在畏简书,风云长期在保护营栅,极力写出诸葛亮的英灵如在。这个开头是既切题又推尊诸葛亮,写得非常有力,不是罗隐的多情永傍驿流所能比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67-668

chóu驿

luóyǐn tángdài 

pāozhìnányángwèizhǔyōu běizhēngdōngtǎojìnliángchóu 
shíláitiānjiētóng yùnyīngxióngyóu 
qiānshānqīng liǎngcháoguānjiànhènqiáozhōu 
wéiyánxiàduōqíngshuǐ yóujiěniánniánbàng驿liú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xián)阳百二山河¹,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²,刘兴西蜀(shǔ)³,梦说南柯。韩信功兀(wù)的般证果,蒯(kuǎi)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tuō)
译文:咸阳,万夫难攻的险固山河,因为功名两个字,曾发动过多少次战乱干戈。项羽兵败东吴,刘邦在西蜀兴立汉朝,都像南柯一梦。韩信有功却得到被杀的结果,当初蒯通的预言哪里是疯话?成功也是因为萧何,失败也是因为萧何;喝醉了一切都由他去吧!
注释:¹百二山河:谓秦地形势险要,利于攻守,二万兵力可抵百万,或说百万可抵二百万。²项废东吴:指项羽在垓下兵败,被追至乌江自刎。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古属东吴地。³刘兴西蜀: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利用汉中及蜀中的人力物力,战胜项羽。⁴韩信: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辅佐高祖定天下,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兴三杰。后被吕后所害,诛夷三族。⁵兀的般:如此,这般。⁶证果:佛家语。谓经过修行证得果位。此指下场,结果。⁷蒯通:即蒯彻,因避讳汉武帝名而改。曾劝韩信谋反自立,韩信不听。他害怕事发被牵连,就假装疯。后韩信果被害。⁸他:协歌戈韵。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东篱(lí)¹半世蹉(cuō)(tuó),竹里游亭,小宇²婆娑(suō)³。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译文:我半生来虚度了光阴,在那通幽的竹径中,隐映着一座小巧的游亭,走到竹径的尽头,就是小巧的庭院。在那儿有个池塘,我醒的时候轻声吹起渔笛,醉酒之后又放声唱起渔歌。严子陵一定会嘲笑我,孟光台我要学他。笑我什么呢?偌大的江河湖海,也自有躲避风波的办法。
注释:¹东篱:作者自称。²小宇:小屋。³婆娑:枝叶茂盛貌。⁴严子陵:严光,字子陵,东汉人。少与刘秀同游学。刘秀即帝位后,屡召不就,隐居富春江,以耕渔为生。⁵孟光:汉代丑女,三十岁始与梁鸿成婚。后来一起逃到霸陵山中隐居,孟光举案齐眉以进食。全世以“举案齐眉”喻夫妻相敬相爱。⁶台:台盘,盛食物的器皿。此指孟光的食案。⁷倒大:大,绝大。

  历史的价值自有其评价的定向性,是不容任意为之的。然而,由于中国历史所独具的极为丰富的内涵,加以后代常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演绎,致使它具有了含义的多向性。马致远此时正遭贬谪,从官位跌落为百姓是他所面对的无情的现实,世态炎凉给他的沉重打击是不难想象的。于是,历史事件就成了他宣泄对现世牢骚的手段,感喟世道无常、人生如梦的作品便由心而出。

  第一支曲子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借秦汉之际的历史事件,表现对功名事业的厌弃。作者把人们带进了熟悉的史实,并画龙点睛地做出了推论。既然刘项兴亡,不过一梦,韩信这样的功臣也落得杀头的结果,那当前的功名事业就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这是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时期,许多文人喜欢用的手法。小令由“咸阳”——秦王朝说起。秦国“百二山河”,何等强盛,最后还是灭亡了。经过五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室。而辅助刘邦平定天下立有汗马功劳的韩信却遭到杀身之祸,连像蒯通那样的谋士,也不得不假装风魔以掩世人耳目。韩信怎么也没有想到力荐刘邦重用他的萧何,后来竟会设计杀害他。这些兴衰成败,是非恩怨,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都不过是一场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结句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这是一首以咏史感叹世情的千古佳作。

  第二支曲子通过自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前半部分表面看起来表现了作者在恬静的田园生活中得到了寄身世外、与世无争、六根清净的无限乐趣,其实,却蕴含了内心的波澜起伏,表明他政治出世与入世的极度苦闷中挣扎。后半部分写自己不能像严子陵那样归隐,但江湖也能“避风波”,借喻官场中也可求隐。这表现了一种自我解嘲式的心态。马致远沉寂下僚,既不齿于官场的腐败,不肯与之同流合污,又无力摆脱或与之抗争,于是,在官署之旁,闹市之中苦心经营了一片精巧的小天地,虽比不上前辈隐士超世脱俗的大气魄,亦可略效其遗风,来个眼不见,心不烦,从中得到一种聊以自慰的心态平衡。

  这两支小令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语言如飞流注涧,一泻无余,表现了马致远作为豪放派曲家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黄克 等 .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236-240 .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
劝君金屈卮(zhī)¹,满酌²不须辞。
译文:高举弯把金杯为您敬酒,满满斟上请您不要推辞。
注释:¹金屈卮:古代一种名贵酒器,饰金而有弯柄。用它敬酒,以示尊重。唐李贺《浩歌》:“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王琦汇解:“金屈卮,酒器也。据《东京梦华录》云:‘御筵酒盏,皆屈卮如菜碗样而有把手。’此宋时之式,唐代式样,当亦如此。”²满酌:斟满酒。
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花发¹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译文:花儿开放历经多少风雨,人的一生更会历尽别离。
注释:¹发:(花)开放。

  这是一首祝酒歌。前两句敬酒,后两句祝辞。话不多,却有味。诗人以稳重得体的态度,抒写豪而不放的情意,在祝颂慰勉之中,道尽仕宦浮沉的甘苦。

  古人用“金屈卮”敬酒,以示尊重。诗人酌满金屈卮,热诚地邀请朋友干杯。“不须辞”三字有情态,既显出诗人的豪爽放达,又透露友人心情不佳,似乎难以痛饮,于是诗人殷勤地劝酒,并引出后两句祝辞。

  从后两句看,这个宴会大约是饯饮,送别的那个朋友大概遭遇挫折,仕途不利。对此诗人先作譬喻,大意说,你看那花儿开放,何等荣耀,但是它还要经受许多次风雨的摧折。言外之意是说,大自然为万物安排的生长道路就是这样曲折多磨。接着就发挥人生感慨,说人生其实也如此,就要尝够种种离别的滋味,经受挫折磨炼。显然,诗人是以过来人的体验,慰勉他的朋友。告以实情,晓以常理,祝愿他正视现实,振作精神,可谓语重心长。

  于武陵一生仕途不达,沉沦不僚,游踪遍及天南地北,堪称深谙“人生足别离”的况味的。这首《劝酒》虽是慰勉朋友之作,实则也是自慰自勉。正因为他是冷眼看人生,热情向朋友,辛酸人作豪放语,所以形成这诗的独特情调和风格,豪而不放,稳重得体。后两句具有高度概括的哲理意味,近于格言谚语,遂为名句,颇得传诵。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46

quànjiǔ--líng

quànjūnjīnzhīmǎnzhuó

huāduōfēngrénshēngbié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十室¹几人在?千山空²自多³
译文:你看十户人家还有几人在?无人相看,纵有千座山峰也白白地夸耀其多了。
注释:征夫:古指出征的战士,也指离家远行的人。¹室:即家。²空:徒然,白白地。³自多:自满,自夸。
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
路衢(qú)¹²见哭,城市不闻歌。
译文: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只有哭泣的行人,城市里听不到那欢乐的歌声。
注释:¹路衢:四通八达的道路。²惟:只有,只是。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
(piāo)(gěng)¹无安地,衔(xián)(méi)²有荷(hè)(gē)³
译文:征夫横衔枚于口中,扛着兵器,就像随水漂流的桃梗,四处奔走,不得安定。
注释:¹漂梗:随水漂流的桃梗。诗中比征夫。²衔枚: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或叫喊。枚,形同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古代军队行进时,为防止喧哗,保证军事行动的隐密,便让士兵将枚横衔在嘴里,两端的带子系在颈上,士兵便无话可说了。³荷戈:扛着兵器。戈,指兵器。
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官军未通蜀¹,吾道²竟如何?
译文:直至现在那官军仍未能打通蜀道前来增援,蜀地不保,我的前途该如何安排?
注释:¹未通蜀:未能打通蜀道前来增援。其时长安通蜀的道路被吐蕃阻断,故言。²吾道:指诗人的前景,道路。

  这首诗是一首哀悯黎民、心忧社稷的情怀。首联写战争造成的混乱人口减少。颔联写路上生离死别的场景。颈联把自己比喻为漂浮在水中的断枝枯藤,写自己漂无定所。尾联诗人通过写现实蜀地未通暗含自己的前途渺茫,对自己和国家产生忧虑。全诗前二联写自己看到路上的征夫,后二联联系自己身世更像征夫,诗人从一个独特视角,把一个混战的安史之乱社会现实,以一个征夫的形象展示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灾祸。

  首联“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写出了战争频仍的混乱时代,老百姓因苦于征战远戍,或流落他乡或被抓当兵或饥寒而死,造成人口急剧减少的状况。十户人家没有几人是活着的,在这样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黎民百姓已经剩不下什么了,家里山外到处都是荒无人烟、一片凄凉景象。诗人以极为沉痛的语气,描写出了朝廷征召壮丁带给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和无穷苦难。

  颔联“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写诗人的所见所闻,蕴含着极深的悲切情绪。“路衢惟见哭”写出了大路小路上到处都传来送别亲人上战场的生离死别的痛哭之声。“城市不闻歌”与上句相对,就连最热闹的城市也听不到一句欢声笑语。之所以景象如此悲凉,归结起来只有战争。这两句诗,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战乱带给人民的伤痛与无奈,诗人痛恨这没有休止的战乱与征戍,忧国忧民之情尽在其中。

  面对生灵涂炭,联想自己多年四处漂泊的身世,直到现在还找不到可以暂时安定栖身的所在,心系人民疾苦的诗人有感而发:“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他将自己比作漂浮在水中的断枝枯藤,找不到安身之处,形象地映衬出战乱时期人们的居无定所、四处奔波的生活状态;而那些衔着竹片背着沉重武器,在战争状态中的紧张地行军的战士,也是一根“漂梗”。这两句描述,透露出对战乱的愤慨。

  尾联“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写出诗人对自身对国家未来的极大忧虑。官军没有收复四川,我能够到哪里去呢,诗人忽然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安史叛军没有平息,外患侵扰尚未结束,前往蜀地的归路还未打通,自己还能不能回到家乡还是个未知数。面对诗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不可知与不确定,在诗人对未来担忧中,也包含着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这首诗,诗人选择征夫这样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烙印的人物作为触媒,通过特殊的角度,将安史之乱带给劳苦大众的深重苦难予以深刻的揭露,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国家未来前途的深深忧虑。

参考资料:
1、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甫: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20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