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髓三爻表,恩波九里强。贯珠程氏传,炊玉范家庄。
易髓三爻表,恩波九里强。贯珠程氏传,炊玉范家庄。
荷橐中年紫,芸签到老香。不应踰耳顺,便返白云乡。
荷橐中年紫,芸签到老香。不应踰耳顺,便返白云乡。

qiánzhònggēng殿diànzhuànshìlángwǎnshīèrshǒu--yángwàn

suǐsānyáobiǎoēnjiǔqiángguànzhūchéngshìchuánchuīfànjiāzhuāng

tuózhōngniányúnqiāndàolǎoxiāngyīngěrshùn便biànfǎnbáiyúnxiāng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 47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山鸟飞绝¹,万径(jìng)²人踪³灭。
译文: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注释:¹绝:无,没有。²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³人踪:人的脚印。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¹舟蓑(suō)(lì)²³,独钓寒江雪。
译文: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注释:¹孤:孤零零。²蓑笠:蓑衣和斗笠。³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⁴独:独自。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雪”字笼罩全诗。“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937-938页

jiāngxuě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qiānshānniǎofēijué wànjìngrénzōngmiè 
zhōusuōwēng diàohánjiāngxuě 
谢却兰桡信杖藜,千峰盘磴入花畦。
谢却兰桡¹信杖藜(lí),千峰盘磴(dèng)²入花畦(qí)³
注释:¹兰桡:兰为兰舟、木兰舟;桡为船桨。合用仍指船。²磴:石梯,石阶。³花畦:犹言花地,指梅树林。
晴云度影迷三径,暗水流香冷一溪。
晴云度影迷三径¹,暗水流香冷一溪。
注释:¹三径:本指庭院,家园。
僧寺多藏深树里,人家半在夕阳西。
僧寺多藏深树里,人家半在夕阳西¹
注释:¹人家句:谓村落人家有一半在西面山下。
登临更上朝元阁,满壁苔痕没旧题。
登临更上朝元阁¹,满壁苔痕没²旧题³
注释:¹朝元阁:玄墓山上一座楼阁。²没:掩没,覆盖。³旧题:以前的人题写的诗文。
此题诗共二首,今选其之一。玄墓为山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七十里。亦名万峰山。又名袁墓山,传秦汉时有袁姓高士隐居并逝葬于此。又名邓尉山,传汉代高士邓尉曾在此隐居。山上多梅,蔚然成林。为苏州市远郊太湖畔重要旅游景点,风光胜地。元公乘船而来,乘兴登山,于疏影横斜的默林中留连观赏,甚得其乐。景自然是美胜绝伦,诗也写得从容优雅。读此诗,亦如临此境,很是受用。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zhāo)¹牧牛,牧牛下江曲。
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注释:¹朝:早晨;日出的时候。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译文: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¹(suō)²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³绿。
译文: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注释:¹荷:披着,背上。²蓑: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³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乱插蓬蒿(hāo)¹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dú)²
译文: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注释:¹蓬蒿:“茼蒿”的俗称。²黄犊:小牛。

  牧童的生活是游荡不定的,也是浪漫的。牧童既不免经风雨、涉艰险,又总是从大自然中得到乐趣和慈爱。这是一首牧童唱的歌。早上,牧童赶着牛沿着弯曲的江水去放牧;晚上,牧童归来时就要摸黑走过山村的沟谷。早出晚归的牧牛生活是辛苦的,诗中写到的“朝”“夜”两次“牧牛”,第一次是指“牧牛去”,第二次是指“牧牛归”。四个“牧牛”的重叠,造成了一种歌谣节奏和韵味,同时表现了早晚放牧、日日放牧的辛勤劳动生活。“下江曲”和“度村谷”也表现了放牧生活的丰富多彩。

  牧童总是在野外度过他的时光。在春天的漾漾细雨中,牧童披着蓑衣走过小树林;在牧童的芦笛声中,莎草一天天地绿起来。牧童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大自然是他最相熟相知的朋友。顽皮活泼的牧童还把蓬蒿插在腰间当作箭,想象着自己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武士,连猛虎也不敢再来欺负小牛犊。

  在诗中牧童生活不是一幅朦胧的牧牛景,而是处处显出诗人对放牧生活的深切体验。诗中所写的牧童的冷暖甘苦,也不是只从旁观察可得的,似乎诗人有过亲身体验。这样写景状物,描摹生活,才可以达到如王国维所说的“不隔”的境界。

  起首二句,袭用民歌的曲调,写了牧童早晚的行踪。质朴,淡雅,信手拈来,却象民间那种形神毕俏的剪影画。这是远景中的牧童身影;下面开始写近影:春雨如丝,无声地滋润大地。诗人仿佛是看到出林的牧童披起了蓑衣,才感觉到空中已经飘起了雨丝。一个“细”字,准确地抓了春雨的特征。下一句没有写人,写的是笛声。

  “卧吹”二字,使人分明想见到仰卧在莎草中牧童天真,快乐的模样。悠扬的笛声,又使人体会到山谷中的清幽宁静。“莎草绿”照应了前面的“春雨细”,使人感到山村中的一切都是那样和谐、恬淡、清新和充满生机。最后二句,是牧童正面形象的特写。憨顽的放牛娃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全副武装的勇士模样,“不怕猛虎欺黄犊”更是一语点出山中牧童那种勇敢无畏的强俘性格。诗人用那生动的笔触,以一种简洁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山中牧童图”。那清新、活泼,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更使全诗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有着较广泛的接触,如果不是向民间文学学习,从民歌中吸取营养,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一些较好的作品来的。

  这首诗写出了牧童放牧生活和情趣。前四句侧重描写牧童放牧的辛勤,诗人运用时空的转换扩大诗歌的内蕴。后四句着重描写放牧时的情趣:春雨绵绵,牧童穿行于林中草地,稍有闲暇,便吹响悠扬的芦笛,一会又胡乱地在腰间插满野蒿,恰似利剑,显得英武洒脱,这样就再也不怕猛虎欺负牛犊了。这种奇思漫想,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幼稚、天真的精神面貌,令人忍俊不禁。

参考资料:
1、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 西北大学中文系主办.唐代文学论丛 总第六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08月第1版:第30页
2、 李健 康金声编著.田园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152页

tóng

shè tángdài 

zhāoniú niúxiàjiāng 
niú niúcūn 
suōchūlínchūn guǎnchuīsuōcǎo绿 
luànchāpénghāojiànmǎnyāo měnghuáng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客舟¹(xì)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译文:夜晚将客舟的缆绳系在柳阴旁边,湖光月影映照着船篷,带给人丝丝的凉意。
注释:¹客舟:运送旅客的船。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译文:万顷湖面上水波动荡,摇碎了月影,阵阵荷花的香气传来;感到的是微风拂面,夜露湿润。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夏夜泊舟所见的景色,境界阔大,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在作客他乡时的那种孤独寂寞, 相当敏感,对身边的防范和感应都达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诗人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在柳阴旁泊舟,只觉得湖光月影映照着船篷,带给人丝丝的凉意。这句写出了诗人在船篷中,却明显感觉到外面的湖影水气带给自己的凉意。 后面两句说月光被摇碎,让人心酸不已。对于诗人来说,这月光或者代表着他的理想,或者思念。这让人想到第一句里的“柳”。柳所代表的意象,别离居多,也许诗人正在面对一场别离,这让诗人觉得怅然若失。月亮碎了,只剩下藕花的香味。

  夏夜中的凉爽是令人感到舒服的,这时诗人走出船篷来“寻凉”了:“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诗人见到的是万顷湖面上水波动荡,摇碎了月影,粼粼的波光清寒侵人。闻到的是阵阵荷花的香气传来;感到的是微风拂面,夜露湿润。短短两句诗写出了三种感觉,相互作用,“月光”、“风露”、“荷香”,都是使人心生凉意的事物,放在一起,营造了一个令人心旷神怕的“清凉世界”。“万顷”、“一天”对仗工整,境界空旷悠远。

línpíngzhōu

huánggēng yuándài 

zhōulǎnliǔyīnpáng yǐngqīnpéngliáng 
wànqǐngguāngyáoyuèsuì tiānfēngǒuhuāxiāng 

成大事者,全仗着秤心斗胆;
成大事者,全仗着秤(chèng)心斗胆¹
译文:能成就大事业,立下大功劳的人,完全依靠坚定的心志,以及远大的胆识。
注释:¹秤心斗胆:比喻意志坚定,胆识过人。
有真气节,才算得铁面铜头。
有真气节,才算得铁面铜头¹
译文:真正有气节的人,才可能铁面无私,不畏权势。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