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朝试春酌,陡觉物情春。菜畔留觞客,梅边起咏人。
春朝试春酌,陡觉物情春。菜畔留觞客,梅边起咏人。
风光林里转,云影岫头新。共恣芳时赏,相看未老身。
风光林里转,云影岫头新。共恣芳时赏,相看未老身。
区大相

区大相

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2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¹彼南山,维石岩岩²。赫(hè)赫师尹³,民具尔瞻(zhān)。忧心如惔(tán),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译文:巍巍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端,层层叠叠的山石危立险矗。太史尹氏正得势权位显赫,引得普天下百姓万众瞩目。仁人君子为民政忧心如焚,不敢开玩笑哪来幽默谈吐!民运已经衰落得如此不堪,你为什么还这样熟视无睹!
注释:¹节:通“巀(jié)”。长言之则为巀嶭(niè),亦即嵯峨。²岩岩:山崖高峻的样子。³师尹:大(tài)师和史尹。大师,西周掌军事大权的长官;史尹,西周文职大臣,卿士之首。⁴具:通“俱”。⁵惔:“炎”的误字,火烧。⁶卒:终,全。⁷何用:何以,何因。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节彼南山,有实¹其猗²。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³(cuó),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cǎn)莫惩嗟。
译文:巍巍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端,山谷幽深草密林木可参天。太史尹氏正得势权位显赫,但他执政不平有何善可言?苍天无眼正降下重重祸患,丧乱何其多竟是不可言传!百姓们怨声载道没人说好,你却不曾有丝毫愧怍嗟叹!
注释:¹有实:实实,广大的样子。《诗经》中形容词、副词以“有”作词头者,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²猗:同“阿”,山阿,大的丘陵。³荐:再次发生饥馑。⁴瘥:疫病。⁵憯:曾,乃。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¹;秉国之钧²,四方是维。天子是毗(pí)³,俾(bǐ)民不迷。不吊(hào),不宜空我师
译文:我敬爱的太史尹氏大官人!你可是咱大周王室的根本,执掌民家大政方针的重臣。天下四方的安稳靠你支撑,天子权威的牢固靠你辅振,百姓的生活道路靠你指引!现在却得不到苍天的眷顾,你不该总让我们饱受穷困!
注释:¹氐:借为“榰(zhī)”,屋柱的石磉。²钧:通“均”,制陶器的模具下端的转轮盘。³毗:犹“裨”,辅助。⁴吊:通“叔”,借为“淑”,善。⁵昊天:犹言皇天。⁶空:穷。⁷师:众民。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wǎng)君子。式¹²式已³,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wǔ)
译文:周王你不亲政勤政,已经失去天下百姓的信任!对朝政也总是不闻不问,不要再欺哄瞒骗至德圣君!你就该静心执政莫再发昏,不要再委政小人危及民运!那些委琐宵小的裙带姻亲,就不该教他做高官厚禄人!
注释:¹式:应,当。²夷:平。³已:依全诗前后及此处文义,今理校为“己”,义为以身作则。⁴殆:及,接近。⁵琐琐:细小卑贱,《尔雅·释训三》:佌佌,琐琐,小也。⁶姻亚:统指襟带关系。姻,儿女亲家;亚,通“娅”,姐妹之夫的互称。⁷膴仕:厚任,高官厚禄,今世所谓“肥缺”。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昊天不佣¹,降此鞠(jū)(xiōng)²。昊天不惠³,降此大戾(lì)。君子如届,俾民心阕(què)。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译文:苍天大老爷不肯阳光普照,给人间降下如此大的灾疫;苍天大老爷不肯施恩眷顾,给人间降下如此深重戾气。至德的圣君如果降趾莅临,一定会让百姓的乱心平息;至德的圣君如果执政公允,一定会让百姓的怨怒远离!
注释:¹佣:通“融”,明。²鞠讻:极乱。讻,祸乱,昏乱。³惠:通“慧”。⁴戾:暴戾,灾难。⁵届:临。⁶阕:息。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不吊昊天,乱靡(mí)有定。式月斯生¹,俾民不宁。忧心如酲(chéng),谁秉国成²?不自为政,卒³劳百姓。
译文:可叹命多舛不被苍天怜悯,天下槽乱至今还没有平定;祸患滋生伴随着岁月增长,使黎民百姓生活不得安宁。我忧民忧民之心痛如沉醉,是谁执掌民政竟如此无能!你不能鞠躬尽瘁亲劳勤政,遭秧受害的还是天下苍生!
注释:¹式月斯生:应月乃生。²成:平。³卒:通“瘁”,劳苦。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驾彼四牡¹,四牡项领²。我瞻四方,蹙(cù)³靡所骋(chěng)
译文:我驾驭着那四匹高头大马,四马奔腾抖动着粗壮脖颈。我站在车上瞻望四方风景,心头茫然不知向何处驰骋!
注释:¹牡:公牛,引申为雄性禽兽,此指公马。²项领:肥大的脖颈。³蹙蹙:局促的样子。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方茂¹尔恶²,相尔矛³矣。既夷既怿,如相酬(chóu)矣。
译文:你刚才还肆意为恶抖威风,两眼盯着矛戟想和人作战。很快又平息戾气悦色和颜,犹如宾朋对坐把酒来言欢。
注释:¹茂:盛。²恶:憎恶。³矛:通“务”,义为侮。⁴怿:悦。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¹怨其正²
译文:苍天总是如此不公,害得我君王整日不得安生。太史尹氏不但不自警自省,反倒抱怨别人对他的规劝纠正!
注释:¹覆:反。²正:规劝纠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家父¹作诵²,以究王訩。式讹(é)³尔心,以畜万邦。
译文:家父大夫苦心孤诣作讽诗,为的是探究我王遭难深因。抑或是为了感化你的狠心,以有利民家造福天下黎民!
注释:¹家父:此诗作者,周大夫。²诵:诗。³讹:改变。⁴畜:养。

  《小雅·节南山》所指责的对象则是幽王及其权臣。前人屡辩诗旨是“刺王”还是“刺尹”,甚为无谓。总因古代君臣名分颇严,论者又往往横亘一“诗可以怨”或一“《小雅》怨诽而不乱”之念于胸中,因之便有不同的“先入为主”之念在作怪。今就诗论诗,直刺师尹,颇为鲜明;而一再怨望“昊天”,又借以指责天子。

  关于师尹,自毛传以来皆解作“大师尹氏”,至王国维始辨析其为二人,即首掌军职的大师和首掌文职的史尹。观《大雅·常武》中大师“整六师”、尹氏及其属“戒师旅”,则大师统军而尹氏监军,对照《小雅·节南山》诗首章,“忧心如惔,不敢戏谈”正合于军国主义背景,偏于责师;而“国既卒斩,何用不监”。乃监察司之失职,偏于斥尹。

  全诗十章,共分三部分。首二章以南山起兴,以象征二权臣。以山之险要象征其权之枢要,又以山之不平联系到二臣秉政不平。结合篇末“昊天不平,我王不宁”的呼应来看,天怒人怨,总由师尹秉政不平使然,故“不平”二字为全篇眼目。只是第二部分却一再将不平(不夷)与不己(不自为政)并提而责难,推思其义,全诗是指斥师尹失政在不能持平(夷),而要持平则又须事必躬亲(己),因而全诗结构是起于夷(平)终于夷(平)而介于己。

  首章点出“不敢戏谈”以致“国既卒斩”;二章点出昊天再降饥疫以致“丧乱弘多”,民众无法存活,从而“不敢戏谈”之高压失控,遂而“民言无嘉”。一章言人祸,二章言天灾,由时间及顺序暗示天灾实人祸所致,人间暴戾上干天怒所致,此即第一部分的要害。

  从第三到第六共四章为第二部分。在上两章铺垫的基础上,三章进一步点明师尹之害人害天,天再施报于人,人民双重遭殃。“诗可以怨”,怨而至天,亦已极矣!

  四、五两章句式排比,结构整齐而又不乏疏宕之美。四章围绕“夷”“己”二字正反展开,既为师尹说法,更为一切秉政者说法,三十二字可铭于座右,可镌于通衢。五章“昊天不佣(融)”“昊天不惠(慧)”二解是“刺”,“君子如届(临、己)”“君子如夷(平)”二解是“美”,也是对师尹说法。两章排比、对比之势,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诗人的责怨之情也推到了高潮。

  六章承上启下,由怒转叹。

  统观第二部分四个章节,结构颇为讲究:五、六章既以“昊天不佣”“昊天不惠”和“不吊昊天”以上应第三章的“不吊昊天”,又以“君子如届(临、己)”、“君子如夷”和“谁秉国成(平、夷)”、“不自为政(不己)”以上应第四章的“式夷式已”,可见此部分是以怨天和尤人双向展开而又并拢合承,甚耐玩味。

  第七、八、九、十章为第三部分。变每章八句为四句,于音乐为变奏。于诗情为由怨怒转悲叹。唯七、八两章疑有错简而当易位:前“方茂尔恶”章言师党与尹党既相倾轧又相勾结,以见朝政难革;后“驾彼四牡”章言无奈之下只有往奔四国避乱(或求诸侯勤王),然而四方亦不可往,“蹙蹙靡所骋”。诗人说:既然宗周与四国皆被师尹扰乱,国已不国,今日上干天怒,下危人主,尽管师尹不自责己而反怨怒匡正,我身为大夫,也只有勇作诗“诵”,“以究王讻”,成此一篇檄文,为来者垂诫了!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88-392

jiénánshān

míng xiānqín 

jiénánshān wéishíyányán shīyǐn míněrzhān yōuxīntán gǎntán guózhǎn yòngjiān 

jiénánshān yǒushíē shīyǐn píngwèi tiānfāngjiàncuó sāngluànhóngduō mínyánjiā cǎnchéngjiē 

yǐnshìtàishī wéizhōuzhī bǐngguózhījūn fāngshìwéi tiānshì mín diàohàotiān kōngshī 

gōngqīn shùmínxìn wènshì wǎngjūn shìshì xiǎoréndài suǒsuǒyīn shì 

hàotiānchōng jiàngxiōng hàotiānhuì jiàngtài jūnjiè mínxīnquè jūn èshìwéi 

diàohàotiān luànyǒudìng shìyuèshēng mínníng yōuxīnchéng shuíbǐngguóchéng wéizhèng láobāixìng 

jià xiànglǐng zhānfāng suǒchěng 

fāngmàoěrè xiàngěrmáo  xiàngchóu 

hàotiānpíng wángníng chéngxīn yuànzhèng 

jiāzuòsòng jiūwángxiōng shìéěrxīn wànbāng 

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莒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廻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夫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全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下应如草,道光宇宙,贤者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虽淹留於两邑,乃致速於天下,不幸之变,世所不图,败於垂成,时运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邻国望之,其犹犲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亏齐士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度,弃王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拔,覇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殊哉?其与邻敌,何以相倾?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世人多以乐毅¹不时拔莒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夫求古贤²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yū)(huí)³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dài)(shù)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夫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xiá)(ěr)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全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gē),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下应如草,道光宇宙,贤者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虽淹留於两邑(yì),乃致速於天下,不幸之变,世所不图,败於垂成,时运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侈(chǐ)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邻国望之,其犹犲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亏齐士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度,弃王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拔,覇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殊哉?其与邻敌,何以相倾?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译文:世人大多认为乐毅不能按时攻克莒城和即墨是错误的,因此,(我在此)记叙并论述他。探求古代贤能的心意,应该先从大的方面和远的方面想,一定是(先感觉)曲折难懂,然后方可领会啊。如今(对)乐毅之事的曲折有人还未能彻底了解,因而大多认为他错了。这样让前代贤人在将来被人误解不是很可惜吗,看乐毅赠给燕惠王的信,他大概在谋略上是差不多了,合乎于仁道而且能始终如一。他告喻昭王说:伊尹流放太甲而没有猜疑,太甲被流放而没有抱怨,这是(因为)把大业放在最公正之处,并且是以天下为考虑了。如果想极尽仁道的度量,一定要以天下为己任,一定要使得他的君主兴盛发达,与先君情趣相合,君臣同心协力,这样,大业就能稳定了。在这个时候,乐毅的志向,是千年一遇啊,也将推行千年一遇的崇高仁道。哪里是他拘泥于时局,仅仅为满足兼并呢,兼并(齐鲁)不是乐毅所希望的,使燕国强大而废除仁道,也不是乐毅所希望的。不屑于苟且有成,也就心中没有眼前的小事情了,不渴求小的收获,这是意在一统天下啊。这样看来,攻打齐国是要借此机会来撼动天下,讨伐齐国的目的是要阐明燕王的仁义,没有动用武力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包围城池而没有加害于百姓,这样仁慈之心将传播很远,攻打别国不为谋求(私人)功劳,除掉暴君不用武力,这样,最高尚的美德就能普遍天下;率领其他诸侯国倡导仁道,近乎于商汤和周武王了,乐毅恰好弘扬仁道,放弃(攻打)两个城市,让百姓安生,表明诚信,来等待他们(齐国)出现弊端,使得即墨县和莒县的百姓回头怨恨自己的国君,(最后)愿意放下兵器,像亲人一样依赖我们。善于守卫的智慧,(是)不要随便做什么事情,这样,想要仁道就能得到仁道,(也是)即墨士大夫的仁义啊。责任到了尽头就会随从,这是微子顺从周朝的道理啊。开通更广阔的渠道,来等待田单一类人(降服),助长容纳善良的风气,申明齐国士人的志向。使忠诚的人实现节操,明理的人显著道义,天下昭彰,传给后世。我的恩泽就像春光,百姓就如春草,道义光耀宇宙,贤能之人托付真心,邻国之人倾心羡慕,天下向往,(都)想推戴燕王。随着众人的呼声,两座城邑一定会降服,这样,霸王之业就可实现。即使停留在两城,也会很快告喻天下。不幸发生变故,在当时形势是不希望的,功败垂成,乃是命中注定。如果用威势逼迫,用武力攻打,则攻城只为求的暂时的功劳,让燕国和齐国的士人在两座城池间流血,拼杀形成很多伤残,让四个国家的人来看,这样(是)用放纵残暴替换战乱,贪婪私利,邻国看到,我们就成了豺狼。既丢失了用兵的意义,也丧失了扶弱的仁道,使齐国士人节操受损,废除清廉优良作风。遮掩博大的度量,丢弃的是崇高的王道,即使两座城池能够攻克,称霸天下的事情也背离很远了。再说,燕国即使兼并了齐国,对世人又如何诛伐?与(原来的)邻敌又怎样相处?乐毅难道不知攻克两城很容易么,只是考虑到城池攻克时也就背离霸业了;难道不知不能迅速攻克会产生变故?只是考虑到背离了霸业与产生变故是一样的。因此说来,乐毅没有屠戮两座城池,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注释:¹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²古贤:古代贤人。³迂廻:指在思想或表达方式上绕圈子的性质或状态。⁴殆庶:指贤德者。⁵干戈:比喻战争或动武。⁶田单(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名单,临淄人,汉族,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掾(秘书)。生卒年不详,后来到赵国作将相。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出兵攻占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只剩了莒城(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田单率族人以铁皮护车轴逃至即墨。⁷廉善:清廉而政绩优异。⁸宏通:贯通;博大通彻。 谓心胸开阔,通达事理。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¹独难。
译文: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注释:¹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忠信事不显¹,乃有见²疑患。
译文: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注释:¹显:明白,懂得。²见:被。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周公¹佐成王,金縢(téng)²功不刊³
译文: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注释:¹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²金縢: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³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推心辅王室,二叔¹反流言²
译文: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注释:¹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²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待罪¹居东国²,泣涕(tì)³常流连
译文: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注释:¹待罪:等待惩罚。²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³泣涕:流泪。⁴流连:接连不断。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皇灵¹大动变²,震³雷风且寒。
译文: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注释:¹皇灵:上天之灵。²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³震:打雷。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拔树偃(yǎn)¹秋稼²,天威不可干³
译文: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注释:¹偃:倒下。²秋稼:禾。³干:触犯,抗拒。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素服¹开金縢,感悟求其端²
译文: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注释:¹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²端:原由,原委。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公旦事既显¹,成王乃²哀叹³
译文: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注释:¹事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²乃:于是。³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¹
译文: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注释:¹“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译文: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姜汉林编著.《历代官怨诗赏析》:大连出版社,1996.02:第54-56页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天地空搔(sāo)¹,频抽白玉簪(zān)²
译文:站在楼头望着残破的天地,忧国忧民一筹莫展竟使人焦虑得不断地在抽拔着头上的白玉簪。
注释:¹空搔首:一筹莫展,搔头也无法解决问题。²白玉簪:戴朝冠时用来插定发、冠的器物。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皇舆(yú)¹三极北²,身事五湖³南。
译文:想到君王乃是在这三极以北,而我却飘泊在五湖之南,难以报效国家。
注释:¹皇舆:国君所乘的高大车子,多借指王朝或国君。²三极北:东西南三极之北。地有四极,长安在北面,故称。³五湖:指洞庭、青草、具区、兆滆、彭蠡五个湖泊。五湖南,写自身所在,远离京都,难以报效国家。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恋阙(quē)¹劳肝肺²,论³材愧杞楠
译文:依恋君主,思念之心极其苦切,但论才能则又觉得有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
注释:¹恋阙:心恋京都,即依恋君主。阙:皇宫门前两边供嘹望的楼,此指皇帝居处,借指朝廷。²劳肝肺:五内俱劳,形容思念之心极其苦切。³论:一作“抡”。⁴愧杞楠:愧对栋梁之才。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才。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乱离¹难自救,终²是老³湘潭
译文:在乱离之中如今已经不能自救,我恐怕还是要老死在这边远的湘潭。
注释:¹乱离:因动乱而飘泊。²终:终究。³老:老死。⁴湘潭:县名,属潭州,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今湖南省湘潭市。这里泛指湖南。
这首诗于唐代宗大历四、五年(公元769—760)漂泊长沙时所作。代宗永泰、大历(765—766)之际,安史之乱虽已平息,唐帝国却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盛世。河北地区为安史余孽的蕃将集团所控制,成了国中之国。吐蕃仍占有河湟,威胁京师。唐朝腹地的东西川、荆南等地,诸将拥兵自重,时有争斗。杜甫虽是在野之身,无官守,无言责,面对这样的情势,忧国情殷,不能自已,时发于诗。杜甫于大历四年正月中旬自岳州南行,经青草湖,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投奔老友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刺史韦之晋,而到达衡州时韦之晋已改任潭州刺吏,于是又折回潭州。四月,韦之晋病没,四月初八夜,长沙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臧玢之乱”,杜甫连夜逃难,这年夏秋他又在湘潭度过,时年老多病,处境困难,登楼远望,有感于家国之忧,于是赋成了这首悲怆的《楼上》。
参考资料:
1、 政协湘潭市委员会.湘潭历代诗词选 上: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第3页
2、 凌朝汉.洗石集: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第345页
3、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第565页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¹彼柏(bǎi)舟,亦泛其流²。耿(gěng)³不寐(mèi),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áo)以游。
译文:柏木船儿荡悠悠,河中水波漫漫流。圆睁双眼难入睡,深深忧愁在心头。不是想喝没好酒,姑且散心去遨游。
注释:¹泛:浮行,漂流,随水冲走。²流:中流,水中间。³耿耿:鲁诗作“炯炯”,指眼睛明亮;一说形容心中不安。⁴隐忧:深忧。隐:痛。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¹(jiàn)²,不可以茹(rú)³。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sù),逢彼之怒。
译文:如心并非青铜镜,不可美丑全包容。也有长兄与小弟,不料兄弟难依凭。前去诉苦求安慰,竟遇发怒坏性情。
注释:¹匪:非,不是。²鉴:铜镜。³茹:容纳。⁴据:依靠。⁵薄言:语助词。⁶愬:同“诉”,告诉。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dài)(dài)¹,不可选²也。
译文:如心并非卵石圆,不能随便来滚转。如心并非草席软,不能任意来翻卷。雍容娴雅有威仪,决不屈挠和退让。
注释:¹棣棣:雍容娴雅貌;一说丰富盛多的样子。²选:屈挠退让貌。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忧心悄(qiǎo)¹,愠(yùn)²于群小。觏(gòu)³(mǐn)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wù)(pì)有摽(biào)
译文:忧愁重重难排除,小人恨如真可恶。碰到患难已很多,遭受凌辱更无数。静下心来仔细想,抚心拍胸猛醒悟。
注释:¹悄悄:忧貌。²愠:恼怒,怨恨。³觏:同“遘”,遭逢。⁴闵:痛,指患难。⁵寤:交互。⁶辟:通“擗”,捶胸。⁷摽:捶,打。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日居(jī)¹月诸,胡迭(dié)²而微³?心之忧矣,如匪澣(huàn)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译文:白昼有日夜有月,为何明暗相交迭?不尽忧愁在心中,好似脏衣未洗洁。静下心来仔细想,不能奋起高飞越。
注释:¹居、诸:语助词。²迭:更动。³微:指隐微无光。⁴澣:同“浣”,洗涤。

  从此诗的内容看,似是一首女子自伤遭遇不偶,而又苦于无可诉说的怨诗。其抒情口气,有幽怨之音,无激亢之语。

  全诗共五章三十句。首章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这两句是虚写,为设想之语。用柏木做的舟坚牢结实,但却漂荡于水中,无所依傍。这里用以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因此,才会“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了,笔锋落实,一个暗夜辗转难眠的女子的身影便显现出来。饮酒邀游本可替人解忧,独此“隐忧”非饮酒所能解,亦非遨游所能避,足见忧痛至深而难销。

  次章紧承上一章,这无以排解的忧愁如果有人能分担,那该多好!女子虽然逆来顺受,但已是忍无可忍,此时此刻想一吐为快。寻找倾诉的对象,首先想到的便是兄弟,谁料却是“不可以据”。勉强前往,又“逢彼之怒”,旧愁未吐,又添新恨。自己的手足之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既不能含茹,又不能倾诉,用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话说,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章是反躬自省之词。前四句用比喻来说明自己虽然无以销愁,但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意思是说:我虽不容于人,但人不可夺我之志,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决不屈挠退让。其意之坚值得同情乃至敬佩。

  第四章诗对主人公那如山如水的愁恨从何而来的问题作了答复:原来是受制于群小,又无力对付他们。“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是一个对句,倾诉了主人公的遭遇,真是满腹辛酸。入夜,静静地思量这一切,不由地抚心拍胸连声叹息,自悲身世。

  末章作结,前两句“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于无可奈何之际,把目标转向日月。日月,是上天的使者,光明的源泉。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司马迁语),女子怨日月的微晦不明,其实是因为女子的忧痛太深,以至于日月失其光辉。内心是那样渴望自由,但却是有奋飞之心,无奋飞之力,只能叹息作罢。出语如泣如诉,一个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便宛然眼前了。对于女主人公是怎样的人以及小人指什么人等问题争议也很大,各家之说中,认为女主人公是贵族妇人、群小为众妾的意见支持者比较多。

  全诗紧扣一个“忧”字,忧之深,无以诉,无以泻,无以解,环环相扣。五章一气呵成,娓娓而下,语言凝重而委婉,感情浓烈而深挚。诗人调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的运用更是生动形象,“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几句最为精彩,经常为后世诗人所引用。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0-52
2、 踪凡 家安.《诗经》之奇唱 百言之《离骚》——《诗经·邶风·柏舟》赏析.阅读与写作,2001,03.

bǎizhōu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fànbǎizhōu fànliú gěnggěngmèi yǒuyǐnyōu wēijiǔ áoyóu 
xīnfěijiàn  yǒuxiōng  yánwǎng féngzhī 
xīnfěishí zhuǎn xīnfěi juǎn wēidàidài suàn 
yōuxīnqiǎoqiǎo yùnqúnxiǎo gòumǐnduō shòushǎo jìngyánzhī yǒubiào 
yuèzhū diéérwēi xīnzhīyōu fěihuàn jìngyánzhī néngfènf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