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来忽随锦网窝,无柰桃园李绕何。
八角小亭无处坐,见花多处背花多。
醉来忽随锦网窝,无柰桃园李绕何。
八角小亭无处坐,见花多处背花多。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 47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
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
译文:从城池的东门步行而出,试着眺望千里。
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
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¹
译文:青山横陈在苍苍树林中,火红的太阳团在平原之上。
渭北走邯郸,关东出函谷。
渭北走邯郸,关东¹出函谷²
译文:渭水的北边通着邯郸,从关东地区眺望,出了函谷关。
秦地万方会,来朝九州牧。
秦地¹万方²会,来朝九州牧。
译文:秦地之中,各方诸侯来聚集,共同朝见皇帝。
鸡鸣咸阳中,冠盖相追逐。
鸡鸣咸阳中,冠盖¹相追逐。
译文:当拂晓鸡啼的时候,城中官员的车马已经一辆接一辆互相追逐了。
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
丞相过列侯¹,群公饯²光禄³
译文:丞相去拜访列侯,一群显贵在光禄寺设立酒席互相送别。
相如方老病,独归茂陵宿。
相如方老病,独归茂陵宿¹
译文:司马相如却正是年老多病,独自回到茂陵的家中。
注释:¹茂陵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晚年因消渴症(糖尿病)辞去官职,住在茂陵(汉武帝陵寝)。
此诗是一首五言古诗,但诗中多次出现工整的对偶句,如“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渭北走邯横,关东出函谷”“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这是唐代五言古诗的典型特征,而汉代的五言古诗中往往没有高频率的工整对仗出现。“步出城东门”借用了汉代五言诗的诗句。诗歌前六句平实悲壮地展现了关中地区远眺所见的冬日秋景,“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壮丽又贴切地展现了冬日山上万木凋零、平野开阔空旷的景象。诗歌第七句“秦地”二字承接上文,“万方会”三字引出下文。临近新年,首都长安地区的官员往来特别热闹,各地的官员来京城朝见皇帝,官员之间互相应酬、建设官场关系网,从公鸡晨啼开始,长安城内充斥着急于奔走的官员。诗人对这些冬日的应酬活动不大感兴趣,于是离开熙熙攘攘的长安城,独自回到城郊。末句“独归茂陵宿”巧妙地与首句“步出城东门”相呼应。诗歌最后,诗人借用司马相如的典故,托言年老多病远离京城交际圈,流露出诗人对官场风气的深深不满,也就点出了冬日出城游览的缘由:躲避城中的各种交际活动。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鲁肃代周瑜,当之¹陆口,过²蒙屯下。肃意³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yì)蒙。酒酣(hān),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yú)?”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fǔ)¹⁰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suì)¹¹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tún)次比近¹²,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¹³以兵并蒙。蒙固¹⁴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¹⁵如此。
译文: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到达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已至此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当时吕蒙屯军与成当、宋定、徐顾非常的靠近。这三位将军战死后,他们的儿子都还很小。孙权想把这三人的军兵,全都给吕蒙。可是吕蒙坚决的辞让,说这三位将军勤劳国事,为国家战死,国家还是不应该为了暂时的利益而忘记这些孤儿。接连上书多次,孙权才同意这一做法。吕蒙又找到了几位老师,让他们辅导这些孩子,他对国家、朋友的操心大概都是这个样子。
注释:¹之:动词,到。²过:到,到达。³意:心思。⁴轻:轻视,藐视。⁵故意:原来的想法;故:原来,以前。⁶宜:应当。⁷诣:拜访。⁸虞:意料,预料。⁹造次:鲁莽,轻率,大意。¹⁰拊:抚摸。¹¹拜:拜望,拜见。¹²比近:靠近。¹³悉: 全,都。¹⁴固:坚决地。¹⁵率:大概,大略。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孟孙猎¹而得麑(ní)²,使³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¹⁰母随而啼,臣诚¹¹弗忍,窃¹²纵而予之。”孟孙怒,逐¹³秦西巴。居¹⁴一年,取以为¹⁵子傅¹⁶。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译文: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烧煮它。母鹿跟随着秦西巴并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将幼鹿)放还给母鹿。孟孙氏回来后,寻找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还给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采用他把他作为儿子的老师。左右大臣和侍卫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把他作为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注释:纵麑:放走小鹿。¹猎:打猎。²麑:小鹿。³使:派,命令,让。⁴持:拿着。⁵烹:烧,煮。⁶啼:啼叫。⁷忍:忍心。⁸纵:放走。⁹安:哪里。¹⁰其:它的。¹¹诚:的确。¹²窃:私自。¹³逐:赶走。¹⁴居:过了。¹⁵以为:把...当作。¹⁶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日照香炉(lú)¹生紫(zǐ)²,遥看³(pù)布挂前川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注释:¹香炉:指香炉峰。²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³遥看:从远处看。⁴挂:悬挂。⁵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¹下三千尺²,疑(yí)³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¹直:笔直。²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³疑:怀疑。⁴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⁵九天:一作“半天”。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13-316
2、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9-330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7

wàngshān

bái tángdài 

zhàoxiāngshēngyān yáokànguàqiánchuān 
fēiliúzhíxiàsānqiānchǐ shìyínluòjiǔtiān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北雁来时岁欲(yù)¹,私书²归梦杳(yǎo)³难分。
译文:北来的鸿雁预示着岁暮时节到来了,妻子的来信勾起了归家之念,梦里回家神情恍惚难分真假。
注释:¹岁欲昏:即岁欲暮之意。一年将尽。²私书:指家书。³杳:隐约貌。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译文:梦醒后推窗一看,只见桐叶凋落,池荷谢尽,已下了一夜秋雨,但自己沉酣于梦境之中,竟充耳不闻。

  这是诗人思念妻室之作。

  “北雁来时岁欲昏”,是写季候、时节,也是暗点思归之情。“北雁”南来,是写眼前景,但古有鸿雁传书之说,所以下句接以“私书”,表示接到了妻子的信,一语双关。“岁欲昏”即岁月将暮之意。“岁暮”正是在外之人盼与家人团圆的时节,而诗人不但不能与家人团圆欢聚,反而要远行异地,这引起了他的悠悠愁绪。

  “私书归梦杳难分”是对思归之情的具体刻画。欧阳修与妻子伉俪情深,他的《踏莎行》,就是写他们夫妻相别情景:“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夫妻难舍难分,离别之后,“私书”不断,梦寐以思。正所谓心有所思,夜有所梦,是真是幻,连诗人都分不清了。“杳难分”三字,逼真地显示了诗人梦归后将醒未醒时的情态和心理。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西窗”二字即暗用李商隐诗中的情事。言外之意是:何日方能归家,与妻室共剪西窗之烛,共话今日云梦馆夜雨之情?

  这首诗,虽然运用了李商隐的诗意,但能运用入妙,不着痕迹,既亲切自然,又增益了诗的内涵。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6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85

宿yúnmèngguǎn

ōuyángxiū sòngdài 

běiyànláishísuìhūn shūguīmèngyǎonánfēn 
jǐngtóngluòchíjìn 西chuāngw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