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情怀已不胜,愁边灾患更相仍。
胸中莫著伤心事,东处销时西处生。
老去情怀已不胜,愁边灾患更相仍。
胸中莫著伤心事,东处销时西处生。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 47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楚山碧岩岩¹,汉水碧汤(shāng)(shāng)²
译文:楚山的青翠山峰巍峨耸立,汉水的碧波浩浩荡荡。
注释:¹岩岩:高耸貌。²汤汤:浩荡貌。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秀气结成象¹,孟氏之文章。
译文:山水的灵秀凝聚成为气象,在孟浩然手下变成文章诗句。
注释:¹象:形象,有形之物。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今我讽遗文¹,思人至其乡。
译文:今天我吟咏孟浩然流传下来的诗篇,好像来到他的家乡。
注释:¹讽遗文:吟咏孟浩然流传下来的诗篇。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译文:清风没有人继承,日暮下只留下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
南望鹿门山¹,蔼(ǎi)²若有余芳。
译文:向南遥望鹿门山,仿佛闻到了山中树木花草的香气。
注释:¹鹿门山:在襄阳城东南,孟浩然曾隐居于此。²蔼:树木茂盛貌。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译文:不知他隐居何处,只知道在那云树苍茫处。

  该诗首联山水相对,第二联接前联之笔,由描写山水转入对孟氏诗文进行赞誉。第三联写明白氏来襄阳的原因,第四联描写了故居的坏境,末二联承接第四联的情绪,将诗人内心的情感传达下来。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叙事较为理性,后半部分毫无过渡地陡然转入感性的喟叹,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首联山水相对,“楚山”与“汉水”扣题,点明了作者描写的地方不是别处,而是位于楚地的“襄阳”。二句皆以“碧”字来形容当地山水之色泽,初看觉得重复,但当细品后文内容,这一反复出现的“碧”字却有着强调的意味,它体现出天地间一片青绿的美景 ,令人遥想到孟氏诗歌的景物色彩.以及能由此体味到他那清丽的诗风。而其后以“岩岩”突出山之险峻,“汤汤”展现水之奔流浩荡,铺绘出颇具气势的襄阳山水。此联二句描写清秀壮阔的景色,“赋”中带“兴”,不仅向读者展现出当地的秀丽美景,亦对后文赞誉孟氏涛文奠定气氛,可谓是一举两得。

  居其境,怀其人。诗歌第二联接前联之笔,由描写山水转入对孟氏诗文进行赞誉;如此壮丽的山水聚结而成的气象.正是孟氏诗文所散发出来的气势与风格。

  前二联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在景物的画卷中体味孟氏之作;虽未能多读孟氏诗作之人,亦能经由此景联想到其作品之风味。

  第三联似有说明白氏来襄阳的原因:因诵读他留下来的作品而思念他,来到他的故乡。能令一个人由读其文而产生“至其乡”的想法的,其涛文必是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二句文辞平白,直书其事,却在字句间深蕴了对孟氏的景仰,而且。亦可从侧面使人感受到孟氏涛文所具有的魅力。

  然而,来到孟氏故里的白居易所生发的极大感触又是什么,白氏在第四联中对孟氏之后再继无人的现状怅惘愁叹。再也没有谁的作品能如孟氏的诗文那般。散发出清淡畅逸之气。这样的心境有些苍凉和无望,就像日暮时分所带给人的感觉一般;而这样的诗坛。也像夕阳中空荡的襄阳城那样清冷。前句书写感想,后句以带有空凉之气的日暮景色烘托心境,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前三联对孟氏的高誉跌入了对后继无人的慨叹之中。

  末二联承接第四联的情绪而有所平缓。襄阳城东南面的鹿门山曾是孟浩然隐居的地方。于今当白氏南望此山之时,草木郁郁葱葱,好像还有当年留下来的芳草树木,好像还有当时隐者留下来的余韵。但这一切都只是好像。事实是,旧时的隐者已寻不到踪迹。只留下望不到边的苍郁林木。寻隐者之踪影不见,是令人失落之事;但对于白氏来说,真正的失落是在这世上,再也寻不到如“旧隐”孟浩然一样,能创作出那般清逸诗篇的人。惟留下一片苍茫。末句“云深树苍苍”颇有些以实写虚之笔;虽然触目所见的是林木莽莽,但心中所感受到的,实则是“旧隐不知处”而“清风无人继”的空空荡荡。

  全诗可以对半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景叙事较为理性,对孟氏诗文进行了类比和高度赞誉.字里行间令人能够想见孟氏诗文的风格与成就,感受到白氏对孟氏深深的景仰。而后半部分毫无过渡地陡然转入感性的喟叹之中。景物从壮阔清丽变为苍茫空旷;情绪从赞誉落人无人继之的伤感中。虽只是欲借诗抒发个人情绪,但这一前一后的截然变化和情绪一高一低的对比,却使得无论是赞誉仰慕还是伤感慨叹,都抒发有力,情绪随之跌宕,对诗作者所表达的赞与叹皆感受深刻。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白居易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8,第62页
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未是全贫。蜡鹅花下烛如银。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
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yán)未是全贫。蜡鹅花¹下烛如银。钗(chāi)符金胜²,又见一家春。
注释:¹蜡鹅花:古代年节以蜡捏成、或以蜡涂纸剪成凤凰为饰物,蜡鹅花当即此类。²钗符金胜:均为女子发饰,菱形者称方胜,圆环者称圆胜。
自写好宜祛百病,非官非隐闲身。屠苏醉醒已三更。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
自写好宜¹祛百病,非官非隐闲身。屠(tú)²醉醒已三更。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
注释:¹好宜:旧俗除夕写“宜春帖”或吉利语以祈福。²屠苏:古俗,除夕合家饮屠苏酒以避疫,屠苏为茅庵,相传屠苏中一仙人所酿,故名。
此词咏除夕合家“岁筵”,喜气洋洋。“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鸡鸣添岁,写得质朴而富于情味。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¹也,长(zhǎng)²不忤(wǔ)³,晚年家颇(pō)丰富。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qín)之,乃邻子也。令仪曰:“汝素(guǎ),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¹⁰,卒¹¹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¹²名儒以掖(yè)¹³之,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¹⁴
译文:曹州有个商人叫于令仪,他为人忠厚,与人和善,到了晚年家产已经很富足了。有天晚上,一个小偷进入他家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是邻家的小孩。 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何苦要当小偷呢?子小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没办法啊。子于令仪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子于令仪依照他的要求给了他钱。小偷刚离开,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带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你会被人追问的,留下钱财,到了明天再让你拿走。子那小偷深受感动,十分惭愧,最终成为了善良的人,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于令仪盖起学堂,在子侄之中挑选可造之才,邀请大儒来教育他们。他的儿子于杰,侄子于仿都考上了进士。如今于家是曹南的名门望族。
注释:¹市井人:生意人。²长厚:长者和忠厚的合称,即恭谨宽厚。³忤物:与人不和。⁴素:向来。⁵寡悔:少懊悔,这里指很少做错事。⁶十千:十贯铜钱。⁷如其欲:按照他的要求。⁸既去:离开之后。⁹诘:质疑。¹⁰感愧:感悟惭愧。¹¹卒:最终。¹²延:邀请。¹³掖:扶持,这里指教育。¹⁴令族:名门大族。
在《于令仪济盗成良》这个故事中,于令仪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诲周围的人,并且用宽厚的心去感化别人,甚至是盗贼。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结束晨妆¹破小寒²,跨鞍(ān)聊得散疲顽³
译文:早晨的衣冠穿戴停当,冒着微寒跨鞍上马动身了,这一动,倒是使疲乏顽钝的身子得到疏散。
注释:竹下:即今安徽休宁西黄竹岭。¹结束晨妆:早晨的衣冠穿戴停当。²破小寒:冒着微寒。小寒,清秋时节。³散疲顽:松散一下极度的疲劳。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行冲¹薄薄轻轻雾,看散²重重叠叠山。
译文:前行中冲开薄薄轻轻的晨雾,看着重重叠叠的山峰就像从雾中闪出。
注释:¹冲:冲开。²散:闪出。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碧穗(suì)¹²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译文:在稻穗碧绿的原野可以远远的看见从农家飘出的像树一样直的炊烟,青绿色的溪水轻快地流着,遇到桥湾便产生了波纹。
注释:¹碧穗:像谷类植物的花果或果实生长的青绿色部分。²吹:通“炊”,烧火做饭。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清禽百啭(zhuàn)¹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²间。
译文:百鸟和鸣仿佛奏起了悠扬婉转的迎宾曲,有意无意之间迎着马背上的我欢呼歌唱。

  诗的开头两句,先点明出发时的情景:穿好晨装,跨马出行。“破小寒”,点出季节是清秋。“散疲顽”,暗示此行是在繁忙的公务之后。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紧张的工作之余,能有机会到郊野散散步,会感到特别轻松愉快。诗人正是怀着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品赏竹下之景的。

  诗人跨着马儿沿着山道行进,迎面而来的,一是雾,二是山。雾,不是浑沌一片,而是“薄薄轻轻”,虚无缥缈。山,不是孤峰独峙,而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薄薄轻轻雾”,“重重叠叠山”,十个字,写出了皖南山区清秋黎明时特有的朦胧美。但是诗人所领略到的还不止于此。他坐在马背上看山中雾、雾中山,别有一番情趣:马在漫卷的轻雾中“得得”穿行,恍若冲开一道道轻纱似的帏幔;那从轻雾中闪出的重重叠叠山,仿佛是从帏幔中放出,一座,一座,千姿百态从身边闪过。“冲”,使流动的雾,化动态为静态;“放”,使静止的山化静态为动态。两者相生相映,构成了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

  随着峰回路转,诗人的眼前又出现另外一番美景——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上句写炊烟,下句写溪水。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上笔直地升起,绿绸似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地流过。这两句画意甚浓。炊烟,树丛,溪水,小桥,上下相映衬,一碧一绿,一直一弯,一静一动;在色彩、线条和态势上构成了错综变化之美,使整个画面玲珑剔透,有声有色。写“炊烟”突出“当树”,写“溪水”突出“趁桥”,展现出山村特有的风貌:山林茂密,村户人家的房屋、烟囱,被周围的高大树木所遮掩,所以只能看到炊烟从树顶上升起;溪涧纵横,全靠一座座小桥连接道路,所以溪水始终傍着小桥流逝。此联传出了这幅山村黎明图的神韵。炊烟“当树直”,暗示无风,同时还会使人联想到那炊烟下庄户人家生活的安宁与平静。“弯”字,又把那绕山穿桥的小溪身影勾划出来;一个“趁”字,更把汩汩溪流写活了。

  这首诗摄取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林间百鸟的晨歌。鸟儿是山栋的主人,它们迎着马背上的诗人欢呼歌唱,百啭千声。“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在这美妙动听的“迎宾曲”声中,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偬惚难以分清了。

  前人论诗云:“作诗要有情有景,情与景会,便是佳诗。”这首纪游诗便是“情与景会”的佳作。诗人不仅把沿途景物的外貌特征准确地描摹出来,而且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融入景物之中,选用“冲”、“放”、“当”、“趁”等点睛的字眼,使诸多景物情态毕露;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也就从景物的情态中透露出来了。

参考资料:
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17-1018

zǎozhúxià

fànchéng sòngdài 

jiéshùchénzhuāngxiǎohán kuàānliáosànwán 
xíngchōngqīngqīng kànfàngchóngchóngdiédiéshān 
suìchuīyāndāngshùzhí 绿wénshuǐchènqiáowān 
qīngqínbǎizhuànyíng zhèngzàiyǒuqíngjiān 
冯夷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见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诉天帝,曰:为我杀羿。天帝曰:尔何故得见射?河伯曰:我时化为白龙出游。天帝曰:使汝深守神灵,羿何从得犯?汝今为虫兽,当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欤?
冯夷以八月上庚(gēng)日渡河溺死,化帝署¹为河伯。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见射之,眇(miǎo)²其左目。河伯上诉化帝,曰:为我杀羿。化帝曰:尔何故得见射?河伯曰:我时³化为白龙出游。化帝曰:使汝深守神灵,羿何从得犯?汝今为虫兽,当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欤?
译文:冯夷在八月上庚日那化,渡河被淹死了,化帝安排他当河伯。河伯化成白龙的样子,在水边游玩。后羿看见了,拿箭射他,射中了他的左眼。河伯到化庭告状说:“请为我杀了后羿。”化帝说:“你为什么被射呢?”河伯说:“我当时化成白龙出去游玩。”化帝说:“让你守护神灵,羿又怎么会冒犯你?如今你变成虫兽的样子自然会被人所射,本来就很恰当。后羿有什么罪呢?”
注释:¹署:安排。²眇:瞎了一只眼。³时:当时。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