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尽山寒未识寒,此间寒不是人间。
岩崖泉冻琉璃涧,冰雪云封翡翠山。
一檐衣裳都著尽,两边窗子更深关。
耸肩缩颈仍呵手,无策能温两脚顽。
说尽山寒未识寒,此间寒不是人间。
岩崖泉冻琉璃涧,冰雪云封翡翠山。
一檐衣裳都著尽,两边窗子更深关。
耸肩缩颈仍呵手,无策能温两脚顽。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 47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一雨纵横¹(gèn)²二洲³,浪淘天地入东流。
译文:我乘船过太平洋见雨雾迷茫横贯亚洲美洲,远处水天相连浪涛好象在荡涤天地向东流去。
注释:¹纵横:形容雨雾迷茫,无边无际。²亘:横贯,从此端直达彼端。³二洲:指亚洲、美洲。太平洋东接美洲,西接亚洲。⁴浪淘天地:形容浪涛好象在荡涤天地。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却余人物¹淘难尽²,又挟(xié)风雷³作远游
译文:戊戌政变后的劫余人物不会被历史浪潮涤荡尽,今天我又怀着改革社会的雄心壮志作远游。
注释:¹却余人物:指戊戌改变后的劫余人物,包括诗人自己。²淘难尽:指维新变法的人物没有杀尽。³风雷:诗人借以比喻自己怀有改良社会的雄心壮志。⁴远游:指诗人远游美州。

  这首诗据说是在革命斗争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作者写此诗作为联络暗号用的。

  诗的起句就点题,并表现出一股恢宏的气势:天宇之大,一雨能够延绵亚美二洲。也就是说,在太平洋上遇到的雨,既洒落在此去之美洲上,又洒在已离之亚洲上。此去的美洲如何,暂时按下。已离之亚洲,则令诗人浮想联翩,绾今及古,于是以“浪淘天地入东流”承接,第一二句联系紧密,结构更显紧密。而第二句把雨中的亚洲大地那种壮阔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设想那洒在亚洲中华国土上的雨,必定激起滔天巨浪,滚滚东流,“浪陶天地”,这是何等的气魄,“入东流”,则又指明了了天地运行的真理,也预示着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定当掀起一波铺天盖地的巨浪。而这句诗又自然而然地与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怀古》)联系起来。但诗人并不苟同于坡仙的怀古伤今,于是转出新意:“却余人物淘难尽。”“却”字关联上句,使本句意思格外突兀:自信自己虽是戊戌劫余的人物,但决不会像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瞬息即被历史之波浪长流所淘尽。但也就是这种突兀,更能将作者自己与古代的风流人物之间那种反差体现出来,于是,诗的最后一句“又挟风雷作远游”,便表示了自己壮志未泯,此番远游美洲决不消极逃遁,而是另有一种风雷大志包藏胸中。风雷本是一种自然天象,风雷大作则宇宙震颤,以往的古诗中常用以表示大有作为之意,而作者正是要借风雷这种惊天动地的现象来表明自己立志开创一番宏图伟业的决心。此句在这里,出自一个在戊戌变法中遭到惨败的重要人物之中,这种反差更震撼人心。

  整首诗托雨写志,表现了作者并不因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失败而退缩,胸怀远大目标,一往无前的精神。由平常的景带出不平常的情。立足于太平洋之上,遥视亚美二洲;身处政治逆境之中。而思及古今,更展望未来。境界开阔,情怀高远,有一种奔放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参考资料:
1、 马世一.历代绝句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326页
2、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491页

tàipíngyáng--liángchāo

zònghénggènèrzhōulàngtáotiāndōngliú

quèréntáonánjǐnyòuxiéfēngléizuòyuǎnyóu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霄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夏首¹之南有人焉²,曰³(juān)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明月而其(xiāo)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mèi)¹⁰也;背而走¹¹,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译文:夏水的南面住着一个叫涓蜀梁的人。他这个人愚蠢又胆小。在有明月的晚上行走时,低头看见他自己的影子,以为是蹲在旁边的鬼;抬头看见他的头发,以为是精怪。他转身逃跑,等他到家,由于受到过度惊吓,气绝身亡。
注释:¹夏首:即夏水口,在今湖北省江陵东南。夏 :河名,即夏水,今名长夏河。²焉:在那里。³曰:名叫。⁴涓蜀梁:人名。⁵愚:愚蠢。⁶善:容易。⁷畏:害怕。⁸其:通“宵”,夜。⁹俯:低下头。¹⁰魅:精怪。古人以为物老则成魅。¹¹走:跑。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泛泛¹东流水,磷磷²水中石。
译文: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
注释:从(旧读zòng)弟:堂弟。¹泛泛:水流貌。²磷磷:形容石头色彩鲜明。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pín)¹生其涯,华叶²纷扰溺。
译文:苹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
注释:¹蘋藻: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²华叶:花与叶。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¹嘉客²
译文: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
注释:¹羞:通“馐”。²嘉客:佳客,贵宾。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岂无园中葵?懿(yì)¹此出深泽。
译文: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这是因为苹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注释:¹懿:美好。
这首诗,咏的是“苹藻”。苹藻生于幽涧,“托身于清波”,历来被视为洁物,用于祭、享。此诗咏苹藻,开笔先叙其托身之处的非同凡俗:“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泛泛”叙涧水畅流之状,“磷磷”写水中见石之貌。读者眼前,顿时出现了一派幽凉、清澈的涧流。然后才是苹藻的“出场”:“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在幽涧清流之上,苹藻出落得花叶缤纷,随着微波轻轻荡漾,显得何其清逸、美好!“采之荐宗庙,可以羞(进)嘉客。”这就是人们用作祭享、进献贵宾的佳品呵!这两句写苹藻的美好风姿,用的是映衬笔法。读者可以感觉到,其间正有一股喜悦、赞美之情在汩汩流淌。接着,诗人忽然拄笔而问:“岂无园中葵?”意谓:难道园中的冬葵就不能用吗?回答是深切的赞叹:“懿(美)此出深泽!”但苹藻来自深远的水泽,是更可贵、更能令人赞美的。这两句,用的又是先抑后扬的笔法:前句举“百菜之主”园葵之珍以压苹藻,是为抑;后句赞苹藻之洁更胜园葵,是为扬。于问答、抑扬之中,愈加显得苹藻生于幽泽而高洁脱俗的可贵。以此收束全诗,令人读来余韵袅袅。
参考资料:
1、 语文学刊, Journal of Chinese, 1988年04期
2、 少年文艺(写作版), Kids Literature, 2007年12期
3、 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2006年03期

zèngcóng ·

dōnghàn·liúzhēn liǎnghàn 

fànfàndōngliúshuǐ línlínshuǐzhōngshí 
pínzǎoshēng huāfēnrǎo 
cǎizhījiànzōngmiào xiūjiā 
yuánzhōngkuí chūshēn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永王正月¹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²
译文:永王在至德三载三月出师东巡,天子宣他遥分龙虎之旗委以重任。
注释:¹正月:指农历十一月。这里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²龙虎旗:绘有龙虎的旗帜,为天子仪仗。这里借指节度使的重任。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楼船一举风波¹静,江汉²翻为³燕鹜(wù)
译文:永王的楼船听过之处,波涛汹涌的长江和汉水,顿时变得像雁鹜一样风平浪静。
注释:¹风波:指乱象。²江汉:指长江和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地域。³翻为:反而成为。⁴雁鹜池:这里泛指游乐之地。

yǒngwángdōngxún··--bái

yǒngwángzhèngyuèdōngchūshītiānziyáofēnlóng

lóuchuánfēngjìngjiānghànfānwèiyànchí

石塔来别居士,居士云:“经过草草,恨不一见石塔。”塔起立云: “遮个是砖浮图耶?”居士云:“有 缝。”塔云:“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 坡首肯之。
石塔来别居士,居士云:“经过草草¹,恨不一见石塔。”塔起立云: “遮个²是砖浮图³耶?”居士云:“有 缝。”塔云:“无缝何以容世间蝼(lóu)?” 坡首肯之。
译文:石塔前来向居士(指苏轼)告别,居士说:“我所经过的的别的地方都很平常,只是没有看到过一座石塔。”石塔竖立严肃地说:“难道连一座砖塔都没见过吗?”居士回答说:“那些(砖塔)是有缝隙的。”石塔回答:“没有缝隙怎么能包容世上的像蝼蚁一样的小生命的呢?”东坡居士立即点头同意(它的观点)。
注释:¹草草:匆忙、急遽。²遮个:即“这个”。遮,通“者”,这。³浮图:佛塔的音译。⁴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微弱、地位低贱但却善于钻空子的小人。
元丰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元丰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译文:元丰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