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暄团扇尚堪携,病脚朝来健似飞。
偶到溪头晴唤出,未穷山顶雨催归。
秋暄团扇尚堪携,病脚朝来健似飞。
偶到溪头晴唤出,未穷山顶雨催归。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 47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饮散¹离亭²西去,浮生³长恨飘蓬(péng)。回头烟柳渐重(chóng)(chóng)。淡云孤雁远,寒日暮(mù)天红
译文:喝完饯别酒,友人们终于挥手别去,常常怨恨这种漂泊不定短暂虚浮的人生。回首看到如烟似雾的杨柳早已遮断视线。往前看去,风清云淡,孤雁远征。孤单的寒日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注释:¹饮散:饮完酒后离散。²离亭:送别的驿亭。³浮生:一生。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⁴飘蓬:飘浮无定之意。⁵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很多。⁶暮天红:指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今夜画船¹何处?潮平淮(huái)²(méng)(lóng)³。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zhěn),轻浪五更风
译文:今夜画船将停在什么地方?只怕夜间潮平水落,泊船岸边,一片清月迷漾。到酒消人也醒时,那种愁绪倍加难以排遣了。蜡烛残尽孤枕难眠;五更时轻风吹来激起点点浪花。
注释:¹画船:装饰华丽的船。多指游船。²淮月:指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³朦胧:模糊不清。⁴奈:怎奈,奈何。⁵孤枕梦:这里指孤枕难眠。⁶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 

  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

  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离亭,送别的驿亭。“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从此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而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动乱时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离乱社会的影子。这次词人西去,是乘船而行的。他别情依依,禁不住频频回首:“回头烟柳渐重重”。送行的人已不见了,只有那岸上的杨柳象是笼罩着一重重的烟雾。“烟柳重重”既是状景也是写情。这是由于当词人看到烟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时,必然增添其内心的苦闷。因为柳色是最容易引起人的离情别意的,所以,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而已。

  接下去,词人转过头来,顺眼一望,却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景,又不免使人感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诗)。词人象浮云一样飘流无依,象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

  下片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辞别亲故,纵一叶孤舟西去,水路迢迢,暮色苍苍,想到归宿,词人不禁自问,愁绪充塞。夜深了,当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时,只见船已行在平波万顷的淮水上,空茫迷濛,孤月映水,朦胧凄清。“淮月”,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这时候,词人愁绪难以排遣,只有借洒消愁了。然而,醉酒只能求得一时的解脱,“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结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又进一步写他的这种感情。一个人躺在船里,辗转反侧,愁绪万千。一直熬到夜尽灯残之时,才对着残弱的烛光,勉强伏枕而眠,可惜好景不长,恍惚朦胧中波动船摇,词人梦断,原来是水面上起了风波。“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萧瑟凄寒。好一个“晓风残月”,令人难以忍受,可谓悲痛至极。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曾评徐昌图的《临江仙》一词,曰:“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想见客中情味也”。其所以如此,就在于词人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写离愁却很少直接抒情,而是借助于外在的景物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词人沿情布景,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处处反衬出词人的内心世界。离愁难奈,感人至深。

línjiāngxiān ·yǐnsàntíng西

chāng dài 

yǐnsàntíng西 shēngchánghènpiāopéng huítóuyānliǔjiànchóngchóng dànyúnyànyuǎn hántiānhóng 
jīnhuàchuánchù cháopínghuáiyuèménglóng jiǔxǐngrénjìngnàichóunóng cándēngzhěnmèng qīnglànggēngfēng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终日看山不厌¹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译文:整日里游览于山间,山色美丽,变化万千,毫无厌倦,买下这片山林等待终老山间。
注释:¹厌:不喜欢,憎恶。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译文:山花花开花落,而山一直魏然屹立,山间的溪水空空流淌而山自在清闲。

yóuzhōngshā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zhōngkànshānyànshān mǎishānzhōngdàilǎoshānjiān 
shānhuāluòjìnshānchángzài shānshuǐkōngliúshānxián 
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
襄阳城外涨胡尘,矢(shǐ)¹丛中未死身。
译文:襄阳城外敌军压境,在乱箭和垒石仍然死守城墙。
注释:¹矢石:指箭和垒石,古时守城的武器。
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
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
译文:如果不是喝到腊八粥,哪里知道今日是腊八节!

wēijiāxiǎngzhōuyǒugǎn--zhàowànnián

xiāngyángchéngwàizhǎngchénshǐshícóngzhōngwèishēn

wèizhǔréngōngzhōuxiǎngzhēngzhīshìjīnchén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¹(duò)百花洲,香残燕子楼²。一团团、逐队成毬³。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qiǎn)(quǎn),说风流
译文: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随风飘落,燕子楼中杨花的芬香仍然残留。一团团的洁白柳絮互相追赶着结队成球。飘泊不定就像人那样命苦,难舍难分也没有用处,再不要说过去的风流!
注释:唐多令:唐多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¹粉:指柳絮的花粉。²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³逐对成球: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黏在一起。“球”谐音“逑”;逑,配偶。这句是双关语。⁴缱绻:缠绵,情好而难分。⁵风流:因柳絮随风飘流而用此词,说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¹!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²
译文:草木好像也知道忧愁,这样年轻怎么就白了头。可叹这一生、谁舍弃了你谁又把你来收!跟着东风走,春光也不管,任凭你到处漂泊,怎忍心使你长久地逗留!
注释:¹谁舍谁收:以柳絮飘落无人收拾自比。²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归。

  全词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用柳絮的“逐对成毡”对应自身团自缠绵而伤心绝望的爱情。过片将愁生白发的郁闷移注给柳絮。移情于物的运用有力烘托了“我”的哀愁。结尾在“凭尔去,忍淹留”以及“谁舍谁收”的无奈叹息中道出了自身的凄惨结局及其周围人物的冷酷无情。自比柳絮,托物感怀,物我交融,意蕴浑厚。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两句均非实指其事,而是即景吟咏,但已将眼前的景和心中的情融合在一起了。《大清一统志》称:“百花洲在姑苏山上”,黛玉正是姑苏人。而燕子楼的典故又常被前代文人用来泛说女子的孤独悲愁,与黛玉以泪洗面的心境相合。因而这两句的自况之意十分明显,她 以“粉”、“香”暗指自己人格品质的洁白与芬芳,而以“坠”、“残”隐喻自己任凭命运簸弄的不幸。

  “一团团,逐对成球”,既是写眼前柳絮粘连飘飞的实景,又语带双关,暗示出自己渴求和珍视的爱情。宝、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爱情给黛玉以慰藉,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家庭统治者的认可,缺乏稳固的现实基础,随时都有被牺牲的可能。这与漂泊无定的柳絮多么相似。想到这些, 黛玉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团缱绻,说风流”的悲叹。这表面上象是说柳絮命薄,随风飘流,实际上却是自叹命薄,担心情好虽难分,心事总成团。

  下片的自伤之意就更浓了。黛玉曾自称“草木之人”,而此处则承接上片嗟叹命薄的愁苦之情径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看似写杨柳草木之质也知愁,当美好春光即将结束的时候,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而诗行后面却透露出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逆料最终的结局,因而“叹今生、谁舍谁收!”柳絮飘坠, 无人收拾自比。如果说飘流无依的不幸已经苦不堪言,那么,与知己的生离死别则将更会令人心碎。

  “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担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运抛向何处,而知己无法过问。试想其时其境,相知无力保护所爱,也只能“凭尔去,忍淹留”而已。这种被强逼着割舍所爱的悲剧该是很凄惨的。

  雪芹为黛玉拟的这首词以物我合一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无怪乎“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果然好的。”

参考资料:
1、 孙映达主编,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625页

tángduōlìng ·liǔ

cáoxuěqín qīngdài 

fěnduòbǎihuāzhōu xiāngcányànlóu tuántuán zhúduìchéngqiú piāorénmìng kōngqiǎnquǎn shuōfēngliú 
cǎozhīchóu sháohuájìngbáitóu tànjīnshēng shuíshěshuíshōu jiàdōngfēngchūnguǎn píngěr rěnyānliú 
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
(yǐng)¹吟白雪,遗响²飞青天。
译文:郢中之客唱了一曲《阳春》《白雪》,声贯日月,响飞青天。
注释:¹郢客:歌手﹑诗人。²遗响:馀音。
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
徒劳歌此曲,举世¹谁为传。
译文:但是他只是徒劳而已,整个人世有谁来跟着传唱呢?
注释:¹举世:整个人世。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译文:他试唱了一曲《下里》《巴人》,人世间唱和者却有数千人之多。
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
吞声¹何足道,叹息空凄然。
译文:他只有吞声不语,凄然叹息而已。
注释:¹吞声:不敢出声。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