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午从他火繖张,先生别有睡为乡。
竹床多遍两头冷,瓦枕翻来四面凉。
卓午从他火繖张,先生别有睡为乡。
竹床多遍两头冷,瓦枕翻来四面凉。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 47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河清不可恃,人寿不可延。
河清¹不可恃(shì),人寿不可延。
译文:太平盛世不能等到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注释:¹河清:古人传说黄河一千年清一次,黄河一清,清明的政治局面就将出现。
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
顺风激¹(mí)²草,富贵者称贤。
译文:只好看风使舵,顺水推舟吧!谁有权势谁就是贤德之人。
注释:¹激:指猛吹。²靡:古同“糜”,糜烂。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文籍¹虽满腹,不如一囊(náng)²钱。
译文:满肚子学问比不上一袋子钱更实用。
注释:¹文籍:文章典籍,泛指书籍,代指才学。²囊:口袋。
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伊优¹北堂²上,抗脏³倚门边
译文:卑躬屈膝就可以成为富贵人家,刚直的人只能依门而立。
注释:¹伊优:指逢迎谄媚之貌。²北堂:指富贵者所居。³抗脏:高亢刚直貌。⁴倚门边:指被疏离。
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势家¹多所宜,咳唾(tuò)自成珠²
译文:豪门势家处处遂心满意,咳出的唾沫都能被当作珍珠。
注释:¹势家:有权势的人家。²咳唾自成珠:喻指有权势的人随便说一句什么话,都被视同珍宝。
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被褐¹怀金玉²,兰蕙³化为刍
译文:贫苦的人空怀美好的理想和才华,如同芬芳的花卉变成喂牛的干草。
注释:¹被褐:指不慕荣利,安于贫贱的高人隐士。²金玉:喻指美好的才德。³兰蕙:兰和蕙,皆香草,多连用以喻贤者。⁴刍:喂牲畜的草。
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
贤者虽独悟¹,所困在群愚。
译文:有才德的人即使一个人很清醒,也只能被那些愚蠢的人所困。
注释:¹独悟:独自明悟。
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
且各守尔¹(fèn)²,勿复空驰驱³
译文:暂且守你的本分吧!不要再白白地奔走。
注释:¹尔: 你,你的。²分: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³驰驱:奔走,效力。
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译文:痛苦、悲哀,这就是命运。

  这两首诗歌,揭露了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的种种方面,抨击当时正邪不分、黑白颠倒的丑恶现象。其内容涉及门阀威权,戚宦当政,谄媚成风,贿赂公行,卖官鬻爵,用人惟亲,正人受害,学者遭压等等,表现了作者愤世疾邪的正直品格和不屈的战斗精神。在赋的末尾,作者假托鲁生和秦客两个人,各作诗歌一首,以深化主题。这两首诗歌既是赋的一部分,独立出来,又是两首讽刺力很强,完整的五言诗。诗歌精神与全赋是一致的,故应结合鉴赏。

  诗中,作者已运用许多鲜明的比喻和强烈的对比,以锋利尖刻的语言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揭露与讽刺,所以最后出现的两首诗具有总结归纳的意义,哲理性较强,有哲言式的凝练和概括力,读起来发人深省,令人沉思。

  第一首起句“河清不可恃,人寿不可延”,相传黄河一千年才清一次,古人常用“河清海晏”来比喻政治清明。人的寿命再长也不可能等到黄河清。这就含蓄而愤慨地道出东汉末年的政治已经腐烂透顶,不可救药。无独有偶,东汉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在《归田赋》里也感叹过“俟河清而未期”。这也许是彼时进步文人对时政的普遍看法。诗人把它用在诗的开端,其义明而深。后面六句,用三组比喻性的形象描绘出当时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 没骨气的小人顺风倒,不分是非,只要富贵的人就被捧为贤人。正因为如此,“文籍虽满腹, 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的怪现象才得以滋生和存在。一肚子学问不如一口袋钱,谄媚小人端坐高堂而正直之士却立在门旁,多么鲜明而辛辣的对比!把那个时代造成的丑恶和不公正,形象地暴露在读者面前,激发起人们厌恶、不满的情绪。

  第二首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愤世疾邪的思想感情。前四句用另外的说法和比喻,继续讽刺黑白颠倒的现实。“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挖苦势利小人之无耻与豪门权贵之气焰,既谑且虐,一针见血,与第一首“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异曲同工,更为尖酸辛辣。“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主要强调贫寒正直之士虽然地位低下,却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深的学问。但在那个压制人才的社会里,他们被埋没了,不能显示他们的才华。作者对黑暗的揭露,进一步感叹有志有识者的不能见用,反被压抑、排斥。作者为人耿介,恃才使气,受过豪门迫害,后虽逢名人推荐,受官府征召,然皆拒不出山。所以作者最后呼喊出“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这其中虽流露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之感和一些消极悲观的情绪,但更多的是对当时社会黑暗被揭示以后的一种失望了的愤怒,引人沉思。

  这两首诗用典较多,然而均生动灵活。如人寿河清是隐括,顺风靡草是反用,富贵称贤是引谚,咳唾成珠是变意,被褐、兰蕙是化用,“命矣夫”是反语。诗中将贤者与愚者、富贵者,刚直与谄佞者,知识与金钱,权势与真理等,分别作了鲜明对照,以感叹兴,以感叹结,其憎俗愤世、疾恶如仇之情不可遏抑,溢于辞表,贯于通篇。

  赋之篇末原有以“乱曰”、“讯曰”的形式总括全篇者。赵壹代之以两首五言短诗,这种以诗结赋的写法,大为六朝人所摹拟。如鲍照《芜城赋》、江淹《恨赋》、萧绎《荡子秋思赋》、《采莲赋》等作品皆是。而如庾信《春赋》,则在赋中时或间杂五七言诗句,使赋体更趋诗化。由此可见,赵壹《刺世疾邪赋》在艺术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对后世也多启导作用。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 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39-40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0-42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译文:桂林的山水天下第一,山峰有如碧玉之簪,江水宛若青萝之带,其中意境,深远丰厚,值得仔细欣赏。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士气未饶¹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hān)
译文:文人取功名的志气要胜过军人作战的士气,文场上的较量就像战场一样激烈。
注释:¹未饶:不逊。
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鹍鹏竚剧谈。
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鹍鹏竚(zhù)¹剧谈。
译文:就像对着强大敌人的关外虎豹,飞万里的鲲鹏一样。
注释:¹竚:同“伫”。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文眼摩(mó)(suō)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译文:今天你们让我喜不自禁,双目增爽。祝愿各位如南斗六星一样,高悬天空,闪闪发光。

jiātàigǎiyuánguìlínxiézhěshíyǒurénjiǔyuèshíliù--wángzhènggōng

guìlínshānshuǐjiǎtiānxiàluóqīngcān

shìwèiráojūnzhènwénchǎngduānshìzhànchǎnghān

jiǔguānbàokànjìnwànkūnpéngzhùtán

lǎoyǎndùnzēngshuǎngzhūjūnduānshìdòuzhīnán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山与歌眉敛(liǎn),波同醉眼流。游人¹都上十三楼²。不羡(xiàn)竹西³歌吹、古扬州
译文: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注释:¹游人:指游玩的人。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²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³竹西:扬州亭名。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⁴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gū)(shǔ)¹连昌(chāng)(chù)²,琼(qióng)(yí)³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译文: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注释:¹菰黍: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²昌歜: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歜。³琼彝:玉制的盛酒器皿。⁴玉舟:玉制的酒杯。⁵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与同伴面对旖旎的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人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人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菰黍”即粽子。“昌歜”为宋代一种食品。句意为他们宴会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在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则以描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nán ·yóushǎng

shì sòngdài 

shānméiliǎn tóngzuìyǎnliú yóuréndōushàngshísānlóu xiànzhú西chuī yángzhōu 
shǔliánchāngchù qióngdàozhōu shuíjiāshuǐdiàochàngtóu shēngràoshānfēi wǎnyúnliú 
一尺过江山,万点长淮树。石上水潺潺,流入青溪去。
一尺¹过江山,万点长淮²树。石上水潺(chán)潺,流入青溪³去。
注释:¹一尺:形容远山低矮。²长淮:淮河。³青溪:三国时吴国所凿东渠,经今南京入秦淮河。
六月北风寒,落叶无朝暮。度樾与穿云,林黑行人顾。
六月北风寒,落叶无朝暮。度樾(yuè)¹与穿云,林黑行人顾。
注释:¹度樾:经过树荫遮蔽之处。樾:道旁成荫树木。
此词通过写景抒发旅思。远山丛树,渐去渐远,身旁清冽的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汇入青溪。虽是六月盛夏,度樾穿云于阴森的山道,仍觉风寒林黑,晨昏难辨。未明写“旅思”,而“旅思”自现。

shēngcházi··--wěi

chǐguòjiāngshānwàndiǎnzhǎnghuáishùshíshàngshuǐchánchánliúqīng

liùyuèběifēnghánluòcháoyuè穿chuānyúnlínhēixíngrén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chóugāo使shǐjūnxiāngzèng--

sēngláoluòkōngfángréngōnglínshěyuánshū

shuāngshùróngtīngsānchēkěnzàishūcǎoxuángǎnhuòshì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