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州遗颂蔼嘉声,东土还闻政有成。
组甲光寒围夜帐,彩旗风暖看春耕。
金钗坠鬓分行立,玉麈高谈四坐倾。
富贵常情谁不羡,爱君风韵有余清。
北州遗颂蔼嘉声,东土还闻政有成。
组甲光寒围夜帐,彩旗风暖看春耕。
金钗坠鬓分行立,玉麈高谈四坐倾。
富贵常情谁不羡,爱君风韵有余清。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11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舡半欲沉。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¹(zēng)(chuán)²半欲沉。
译文:滩头的细草连接着稀疏的林木,渔船在恶浪里欲沉欲浮。
注释:¹浪恶:形容浪翻腾很猛。²罾舡:渔船。罾,鱼网。
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宿鹭(lù)眠鸥¹²旧浦,去年沙觜(zuǐ)³是江心。
译文:沙鸥白鹭在江上飞来飞去,还在寻找宿眠的旧浦。岂知去年的江岸,今年已成沙洲江渚。
注释:¹宿鹭眠鸥:这里指欲睡的水鸟。鸥,一作“洲”。²飞:一作“非”。³沙觜:谓岸沙与水相接处。觜,嘴。

  《浪淘沙》是较早的词调之一,形式与七言绝句同,内容则多借江水流沙以抒发人生感慨,属于“本意”(调名等于词题)一类。皇甫松此词抒写人世沧桑之感,表现得相当蕴藉。

  首句写沙滩远景:滩头细草茸茸,遥接岸上一派疏林。细草初生,可见是春天,也约略暗示那是一带新沙。次句写滩边近景:春潮带雨,挟泥沙而俱下,水昏流急,是扳臀罾捕鱼的好时节。但由于波浪险恶,罾船时时有被弄翻的危险。两句一远一近,一静一动,通过细草、疏林、荒滩、罾船、浪涛等景物,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荒沙野水的图画,虽然没有一字点出时间,却能表达一种暮色苍茫之景。正因为如此,三句写到“宿鹭眠鸥”就显得非常自然。大江有小口别通为“浦”。浦口沙头,乃水鸟栖息之所。三句初似客观写景,而联系末句读来,“旧浦”二字则大有意味。今之“沙嘴”乃“去年”之“江心”,可见“旧浦”实为新沙。沙嘴虽新,转瞬已目之为泪,言外便有余意。按散文语法,末句应为“沙嘴去年是江心”。这里语序倒置,不仅音韵和婉协律,而“沙嘴是江心”的造语也更有奇警,言外之意更显。

  偌大感慨,词中并未直接道出,而是系之于咏风浪之恶,沙沉之快。而写沙沉之快也未直说,却通过飞鸟归宿,认新沙为旧浦来表现。手法纡曲,读来颇有情致。前三句均为形象画面,末句略就桑田沧海之意一点,但点而未破,读者却不难参悟其中遥深的感慨,也就觉得那人世沧桑的大道理被它“一语破尽”。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36

làngtáoshā··tāntóucǎojiēshūlín--huángsōng

tāntóucǎojiēshūlínlàngèzēngchuánbànchén

宿miánōufēijiùniánshāshìjiāngxīn

偶向松间觅旧题,野人休诵北山移。
偶向松间觅(mì)旧题¹,野人²休诵北山移³
译文:偶然去松林间寻找旧日的题咏,隐居山野的人不要再向我颂读什么《北山移文》了。
注释:¹旧题:旧日的题咏。王安石家居期间,写有一些乐于隐居的作品。²野人:山野之人,即隐士。³北山移:南齐孔稚硅所作的《北山移文》。该文假托北山(即钟山)山神,斥责利禄熏心的假隐士。这里是说,友人如王介者,不要误以为我是假隐士。
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不自知。
丈夫出处¹非无意²,猿鹤³从来不自知。
译文:大丈夫出仕和隐居都不是没有目的的,山中猿猴和野鹤是不可能理解的。
注释:¹出处:出仕和隐居。²无意:没有目的。³猿鹤:山猿野鹤。《北山移文》中有“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猨惊。”之句,而王介诗中也有“惠帐一空生晓寒”之语。

sōngjiān--wángānshí

ǒuxiàngsōngjiānjiùrénxiūsòngběishān

zhàngchūchùfēiyuáncóngláizhī

蓬莱老树苍云,禾黍高低,孤兔纷纭。半折残碑。空馀故址,总是黄尘。东晋亡也再难寻个右军,西施去也绝不见甚佳人。海气长昏,啼鳺声干,天地无春。
蓬莱¹老树苍云²,禾黍(shǔ)高低,孤兔纷纭。半折残碑。空馀(yú)故址,总是黄尘。东晋亡也再难寻个右军³,西施去也绝不见甚佳人。海气长昏,啼鳺(fū)声干,天地无春。
译文:蓬莱仙山上一株株干枯老树托着苍苍茫茫的乱云,禾黍行管高低不齐,山孤野兔游窜纷纭,处处断碑残垣,空留下陈旧古迹,满目只见一片黄尘。东晋败亡后再也难寻找书圣王羲之,西施去世后从此再不见绝代佳人,看大海总是烟气朦胧,听不到杜鹃鸟啼叫,天地间不见一丝春意留存。
注释:¹蓬莱:指蓬莱阁。²老树苍云:指老树参天,苍茫萧森。³右军:指东晋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⁴啼鳺:即杜鹃鸟。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¹卢龙山²而止³。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土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土见人。
译文: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停止。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只看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着路探寻也见不到尽头。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最终没有看见人。
注释:¹包:包括,包容。²卢龙山:即狮子山,在南京西北约二十里处。明太祖朱元璋曾败陈友谅于此。³止:停止。⁴求:寻找,寻求。⁵唯:只。⁶蔽:遮蔽。⁷穷:尽。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qǐng)(kài)¹土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lù)而止。
译文: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达了一间寺院,名叫归云堂。这里土田宽敞舒展,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院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着崖倾斜,形状像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常常能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注释:¹謦欬:咳嗽。轻曰謦,重曰欬。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è)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¹,三十六茅庵(ān),七十二团瓢²,皆当其地。”
译文: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注释:¹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之处。²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译文: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下密,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了吧。”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译文:同游的人,有舅父侯振廷,朋友管异之、马湘帆,学生欧岳庵,弟弟念勤,连我共六人。

yóuxiǎopán

méizēngliàng qīngdài 

    jiāngníngchéng 西běibāolóngshānérzhǐ chángqiúxiǎopán zhì rénhuòyuēyǒu wéizhútiān duō zhéguǎng广xiá tànzhīqióng wénquǎnshēng nǎizhī jiànrén 

    shúdǒuqǐng xíng yuēguīyúntáng tiánkuānshū mínguìwéi pángyǒucǎojìngshènwēi nánchūzhī nǎizhuì shānjiēguìshù suíshānbēituó zhuàngruòyǎng kōngxiǎngnèizhù qǐng liáoshēng érěrtīngchángmǎn yuānshuǐyān jìnshānérzhǐ 

    yóuběixíng zhìlóngshān zhōngkēnglóng ruòjǐngzàoyínèzhīzhuàng huòyuē  lǎosuǒbīngzhě sānshíliùmáoān shíèrtuánpiáo jiēdāng  

    qiě nǎidēngshānxúnchéngérguī míngxià yuèguāngshàng shìwànyǐngdàng ruòlónglàngzhōng zhūrénjiēyuē  wànzhútiānchù suǒwèixiǎopán dàijìnzhī  

    tóngyóuzhě hóuzhèntíngjiùshì guǎnjūnzhī jūnxiāngfān ōushēngyuèān niànqín fánliùrén 

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
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
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
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

  李弥逊为南宋初年颇有民族气节的官吏。曾任校书郎、起居郎、户部侍郎等职,并担任过庐山知县、冀州知州等地方官。他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这首《菩萨蛮》当作于南宋初金兵大举南下时。当时金兵逼近长江,情势危急,为避兵灾,词人送别妻子去南方,词就是写了这送别时的一幕。

  词的起句即交代了送别时的背景和地点,为下文张本。“烽火连三月”,三个月来兵火不息,人民离乱,这才会有江城送妻子离开之举。分别,不是丈夫宦游他方,而是妻子避难,心情自然不同一般。长亭之上,虽然设酒饯别,可是“不堪对酒”。“不堪”。不能忍受之意,包含有妻离子散之苦,国破家残之痛。因其“不堪”,其妻泪下如瀑,悲声漫江,词人反劝其“休作断肠声”,自己已是“老来无泪倾”。自己泪泉已涸,并非不动情,而是老泪已尽,这正是极度悲愤的表现。词人这时的心情惨痛至极,强敌当前,内奸弄权,自己还得坚守御敌阵地,也可能朝不保夕了,这才把妻子送走。这里说休作断肠声,比放声哭嚎更为凄怆,说老来无泪,比写涕泣涟涟更为伤心。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写目送帆影远去的情景。“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风高”和舟疾相联系,船去得很快,词人伫立江岸,眼看着船在水面留下的长长波痕。妻子身去心留,他希望她去得快,早离祸地;又希望她走得慢,难舍难分。“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词人凝望近眺之态,呼之欲出。缘此,也可想见妻子立于船头,望着丈夫鹄首翘望的身姿,想着抛撇丈夫于锋刃之间的危殆,断肠声如高风呜呜,伤心泪似江水滔滔。末二句“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化用“雁足传书”和“织锦回文”的典故。“薰风”指南风。初夏时南风吹,鸿雁早已飞往北方,“锦字”无法捎回。妻子此去,归期难定,讯息难盼,生死未卜,词人内心的痛苦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想而知。

  这首词由实写到虚,由近写到远,由己写到人,从别前写到别时、别后,层层渲染,步步深透,写情臻于极致。尤其“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以超常思维写感情状态,出乎常情,又入乎寰中,更使词产生了惊魂震魄的力量。

mán··jiāngchéngfēnghuǒliánsānyuè--xùn

jiāngchéngfēnghuǒliánsānyuèkānduìjiǔzhǎngtíngbiéxiūzuòduànchángshēnglǎoláilèiqīng

fēnggāofānyǐngsòngzhōuhénjǐnshíláixūnfēngyànhu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