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柳色交相乱,野客沙禽特共閒。未醉那宜径归去,夕阳犹在杏花山。
波光柳色交相乱,野客沙禽特共閒。未醉那宜径归去,夕阳犹在杏花山。
刘敞

刘敞

刘敞(1019—1068)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12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
危峰高瞰(kàn)楚江¹²,路在羊肠³第几盘?
译文:从岳麓山顶峰俯瞰湘江岸边,那山间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啊,不知拐了多少弯儿。
注释:岳麓寺: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上。¹楚江:指湘江。²干:岸边。³羊肠:弯曲的小道。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万树松杉¹双径²合,四山风雨一僧³寒。
译文:满山松树和杉树,林中两条小路,在接近山寺处并为了一条;当风雨如晦之日,这层峦叠翠的山寺该是多么萧飒、清寒啊!
注释:¹万树松杉:形容松树和杉树满山。²双径:两条山路从不同方向通向寺前,在此交会。³僧:代指僧寺。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¹隔水看²
译文:放眼远眺,入望尽是平沙浅草,草木的绿色一直延伸到天际;隔着湘水而望,只见孤零零的长沙城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
注释:¹孤城:指长沙。²隔水看:即隔江看,湘江在岳麓山与长沙城之间。
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jì)¹湘南²俱入眼,鹧(zhè)(gū)声里独凭栏³
译文:仿佛蓟北湘南都在自己视线之下,鹧鸪啼鸣声中独自凭栏远望。
注释:¹蓟北:指河北省北部。²湘南:指湖南省南部。³“鹧鸪”句:诗人独凭危栏听到鹧鸪对啼,古人以鹧鸪声喻为哀伤之声。

  写诗如绘画,特别山水诗与山水画,在艺术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如画山水很讲究远景与近景的安排,使一幅画有“景深”,有层次,显得立体化。写山水诗何尝不是如此呢?读李东阳《游岳麓寺》颇能体会此中艺术三昧。岳麓寺位于今湖南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上。寺庙建于晋泰始四年(268)。杜甫晚年曾到此一游,留下了“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明成化八年,二十六岁的翰林院编修李东阳陪同父亲返故乡茶陵(长沙附近)省亲,游岳麓山,写下上面这首诗。

  “危峰高瞰楚江干”,岳麓山拔地而起,山势巍峨。岳麓寺在半山腰。诗人盘旋攀登,终于走上寺来。他兴奋的喊出声来:我现在站在“危峰”上向下看,啊,湘江岸边的景色尽收眼底了!“危峰”,已见山峰之高,又用居高临下的“高瞰”二字,更显出视野的广远,突现出岳麓山巉岩挺拔的气势。第一句就有近景和远景,人在“危峰”,是近景,距岳麓山六华里的“楚江”(即湘江)自是远景物了。

  接着诗人收回视线,转向自己所在的岳麓山。自己身在“危峰”,却顾所来路径,不禁发出一声惊叹:“路在羊肠第几盘?”那山间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啊,不知拐了多少弯儿,才进得这座古刹呢!

  诗的头两句,写登高、望远和回顾来路三个过程,都是写登上高峰的最初的兴奋的心情。等到这种狂喜的情绪稍稍平静,更开始细细打量四周的风景了:“万树松杉又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诗人发现岳麓山有一个特点,满山都为稠密的松树和杉木所环抱和覆盖,显得极其幽深和清寂。密树荫蔽的丛林中隐约有两条小路,在接近山寺处并为一条了。李东阳游岳麓山时,已是“长沙地湿开将暑”,而在此山中,却感到置身清凉世界中。诗人不由驰骋想象:当风雨如晦之日,这层峦叠翠的山寺该是多么萧飒、清寒啊!这两句都是写山中所见,都是近在眼前的景色。接着,诗人又转移视线,游目山外了:“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诗人放眼远眺,入望尽是平沙浅草,草木的绿色一直延伸到天际;隔着湘水而望,只见孤零零的长沙城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这两句诗写出了“长沙千里平(韩愈诗句)”的地理特点,湘江沿岸、长沙周围是广阔的平原,从岳麓山上望去,崛起在地平线上的长沙城极其显眼,看去有似“孤城”了。

  李东阳自小生长在北京,以后又一直在北京做官,此次是他第一次回故乡,第一次看到湘江和岳麓山的风光,故乡的山山水水多美啊!而自己马上要告别此地,回北方古城北京了。他不由极目遥望天边,仿佛看到了祖国南北辽阔的大地,仿佛北京、长沙都在自己视线之下了。一种对故乡的依恋之情牵动着独自凭栏的诗人的心弦,偏偏此时多情的鹧鸪又叫起来,好像是在殷勤的挽留行人。此情此景真够令人销魂啊!

  李东阳年轻时,“台阁体”诗风还相当盛行,这是一种以平正典雅、歌咏升平为宗而不重视发抒个人情思的创作倾向。李东阳步上诗坛,开始有意识地加以突破。从这首《游岳麓寺》也可看到这种迹象。虽然这首诗句句都是写景,作者满腹离情始终没有明说,最后却被“鹧鸪声声”把它点破了。李东阳游岳麓山,是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然而他深深爱它,永远不能忘记它。他逝世前,特地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怀麓堂集》,就是怀念长沙岳麓山的意思。可见其一片深情了。

  《游岳麓寺》作为一首山水诗,诗人好像在绘一幅山水画,要“位置经营”上很有讲究。我们从结尾“鹧鸪声里独凭栏”句,可知诗人的视点所在,他是在岳麓寺一个山亭上凭栏观赏风景,视线逐渐的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有时近景与远景相交错,呈现多层次的复杂画面。记得宋元以来画家们探讨山水画技法,有“高远”、“深远”“迷远”“幽远”诸多分别,多角度地进行画面空间的艺术设计,李东阳的这首诗不也是这样吗!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碧。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碧。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秋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踯躅花开红照水,鹧鸪飞绕青山觜。行人经岁始归来,千万里,错相倚,懊恼天仙应有以。
(zhí)(zhú)¹开红照水,鹧鸪飞绕青山觜(zuǐ)²。行人经岁始归来,千万里,错相倚³,懊(ào)(nǎo)天仙应有以。
注释:¹踯躅花:植物名,四、五月开红花,漏斗状,形似杜鹃花,又称“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等名。²青山觜:山口。觜:同“嘴”。³错相倚:言天仙错依靠了人间的刘晨、阮肇,不能白头偕老。倚:依靠。⁴懊恼:心中懊悔烦恼。以:因,缘由。

  这首词与《天仙子·晴野鹭鸶飞一只》一样,也是就题发挥,咏刘郎在天台山遇神女的事。据《神仙传》和《续齐谐记》载,汉明帝永平时,剡县有刘晨、阮肇二人人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忽见山头有一颗桃树,共取食之,下山,得到涧水,又饮之。行至山后,见有一杯随水流出,上有胡麻饭屑。二人过水行一里左右,又越过一山,出大溪,见二女颜容绝妙,唤刘、阮二人姓名,好像旧时相识,并问:“郎等来何晚也!”因邀还家,床帐帷幔,非世所有。又有数仙客,拿三五个桃来,说:“来庆女婿。”各出乐器作乐,二人就于女家住宿,行夫妻之礼,住了半年,天气和暖,常如春二、三月。常闻百鸟啼鸣,求归心切。女子说:“罪根未灭,使君等如此。”于是送刘、阮从山洞口去。到家,乡里怪异,经查寻,世上已是他们第七代子孙。二人于是又想回返女家,寻山路,不获,迷归。至太康八年,还不知二人下落。唐五代词以《天仙子》为词牌的作品多用刘阮事,托意仙缘,实写人情。与《天仙子·晴野鹭鸶飞一只》不同的是,此词写天人相隔,仙人的恼恨与世人全同。

  此词“踯躅花开红照水”写环境,以“鹧鸪飞绕青山觜”写刘阮经岁而归人间的依依之情。最后不写刘阮恼恨不能复返,却从天仙懊恨人神千里之遥,不复再见,更觉深透一层。全词句丽而意清,语真而情挚。

tiānxiānzi··zhízhúhuākāihóngzhàoshuǐ--huángsōng

qíngfēizhǐshuǐhónghuāqiūjiāngliúlángbiétiānxiāndēnglèizhūshíèrwǎnfēngqīng

zhízhúhuākāihóngzhàoshuǐzhèfēiràoqīngshānxíngrénjīngsuìshǐguīláiqiānwàncuòxiāngàonǎotiānxiānyīngyǒu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¹自南,吹彼棘(jí)²。棘心夭夭³,母氏劬(qú)
译文: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
注释:¹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这里喻母爱。²棘心:酸枣树初发的嫩芽。这里喻子女。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³夭夭:树木嫩壮貌。⁴劬劳:操劳。劬,辛苦。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xīn)¹。母氏圣善²,我无令³人。
译文: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
注释:¹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这里比喻子女已长大。²圣善:明理而有美德。³令:善,好。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yuán)¹有寒泉²?在浚(xùn)³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译文: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
注释:¹爰: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²寒泉:卫地水名,冬夏常冷。³浚:卫国地名。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xiàn)(huǎn)¹黄鸟²,载³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译文: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注释:¹睍睆:犹“间关”,鸟儿宛转的鸣叫声。一说美丽,好看。²黄鸟:黄雀。³载:传载,载送。

  此诗以凯风吹彼棘心开篇,把母亲的抚育比作温暖的南风,把自己弟兄们小时候比作酸枣树的嫩芽,“丛生的”小嫩芽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全是母亲大人辛勤哺育的功劳。七个儿子一个一个长大成人(材)了,母亲的大恩大德,堪称圣善,儿子却是不孝儿,这就是自责自称,总嫌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与母亲的养育之恩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无以为报。

  从第三章开始,作者又以寒泉比母,以黄鸟比子,作进一步的自我批评。寒泉也成为母爱的代称。寒泉在地下流淌,滋养浚人。母亲生养弟兄七人,至今还如此劳苦,让作儿子的如何心安?黄鸟鸣叫得清丽婉转,尚且如此悦耳动听,为什么七个儿子却不能抚慰母亲那颗饱受孤苦的心呢?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61-63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3-64

kǎifēng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kǎifēngnán chuīxīn xīnyāoyāo shìláo 
kǎifēngnán chuīxīn shìshèngshàn lìngrén 
yuányǒuhánquán zàixùnzhīxià yǒurén shìláo 
xiànhuǎnhuángniǎo zàihǎoyīn yǒurén wèixīn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
译文:秋露如透明的白玉,团团落在庭院的绿树上。
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
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¹
译文:我外出时忽然看见了它,悲叹秋寒来早,岁月匆匆。
注释:促¹:急促。
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
人生鸟过目,胡乃¹自结束²
译文:人生就像是飞鸟过目一样的短暂,何苦要自己拘束自己呢?
注释:¹胡乃:为何。²结束:约束。
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
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
译文:齐景公是何等之愚,竟在牛山上大放悲声。
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物苦不知足,得陇¹又望蜀²
译文:人苦于太不知足,得陇地之后又想得到蜀国。
注释:¹陇:今甘肃一带。²蜀:今四川一带。
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译文:人心就像波澜一样反复不定,就像是世间的小路一样弯弯曲曲。
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
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
译文:不如及时行乐,三万六千日当夜夜秉烛夜游。
秋风紧,平碛雁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秋风紧,平碛(qì)¹雁行低,阵云齐²。萧萧飒(sà)飒,边声³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pí)
译文:秋风正紧,沙漠中大雁正向南飞,在天地相接处感觉大雁飞的很低,战阵延绵如云,整齐排列。大漠中各种声音响起,边境的战争的声音四处响起,愁苦中听到了戍边的号角和征战的鼓声。
注释:碛砌:原指浅水中的沙石。左思《吴都赋》:“玩其碛砾而不窥玉渊者,未知骊龙之所蟠也。”引申为沙漠,杜甫《送人从军》诗:“今君度沙碛,累月断人烟。”¹“平碛”则是一望无际的沙漠。²阵云齐:云层低压。齐:平,与天际相齐,低压之义。³边声:边防线上的声响,即指角、鼓、马嘶、风吼之类的声音。⁴角:画角,军号之类的乐器。⁵鼙:古代军中的小鼓,又称“骑鼓”。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青冢(zhǒng)¹北,黑山²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³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xī)。凤皇诏下,步步蹑(niè)丹梯
译文:青冢北面,黑山西面。飞沙时起时落,常常让行人迷路。战士们穿着冰冷的铠甲,战马的蹄子上沾染着被杀敌人的鲜血,攻破蕃奚。皇帝下诏,士兵踏着丹梯准备受赏。
注释:¹青冢:汉代王昭君之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二十余里。昭君死,葬黑河南岸。今冢高三十余米,有土阶可登。据传说,塞草皆白,惟此冢独青。或曰,朝暮有愁云怨雾复冢上。近人张相文《寒北纪游》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霭蒙笼,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可见墓有青草愁云之说,实力附会。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²黑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以北,又名杀虎山。³铁衣:征戍将士所穿铠甲,用来掩护身体,防备兵器所伤,多用金属片或皮革制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⁴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奚: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匈奴别种,南北朝称“库莫奚”,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流域,从事游牧。杜甫《悲青坂》诗:“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弛突。”《旧唐书·北狄列传》:“其国胜兵三万余人,分为五部,好射猎,逐水草,无常居。”⁵凤皇诏:天子的文告。凤皇,即“凤凰”。古代皇帝的诏书要由中书省发,中书省在禁苑中凤凰池处,故称“凤凰诏”,又称“凤诏”。李商隐《梦令狐学士》诗:“右银台路雪三尺,凤诏裁成当直归。”⁶蹑丹梯:踏着朝廷前的阶梯而进。指立边功后受诏回朝朝拜君王。蹑:踩踏。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张衡《西京赋》:“青琐丹墀。”又谢朓《敬亭山》诗:“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词上片一开始便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秋风紧,平碛雁行低,阵云齐。”平碛雁行低”的“低”字,并非写雁飞得低,而是因为景物单调的沙漠旷远无际,与天相连,使得在无边沙漠与无边云天之间飞过的雁阵,在人们的视觉中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飞得很低似的。前三句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紧”、“低”、“齐”,都提炼得十分准确,使人透过这些如实的描绘,感受到战争气氛的紧张。

  “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边声,包括边塞上自然界中的种种声音和人事活动中所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虫鸣声、马嘶声、人喊声等等。在这充耳的边声中,突出了军营中凄厉的号角声(戍角)和惊心动魄的战鼓声(征鼙)。这使人立刻意识到生与死正鏖战急;这便在凄凉的意绪中,又增加了一种悲壮的气氛。这里对“边声”的描写,是运用了加倍渲染的手法;经过如此层层渲染,自然地逼出了一个“愁”字:“愁闻戍角与征鼙”。“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抽象情感;但通过“平碛”“雁行”“阵云”等目中所见景物之刻划,通过“边声”“戍角”“征鼙”等耳中所闻声音之渲染,却显得具体、饱满而又充实。同时,这无形的万缕愁丝,也将上片中所写的各种景物和气氛,暗中串织在一起,使之成为和谐的、有机相连的浑然一体。

  下片承接上片意脉,描写征戍生活的艰辛:“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因为青冢和黑山均地处塞外边陲,而且在塞北是比较突出的景观,所以前人诗歌中常以它们作为北方边地的代称,并非实指,本词亦然。边地茫茫沙海,气候变幻无常,往往突然天昏地暗,狂风怒吼,转眼又风过天晴,骄阳似火。由于边风强弱多变,致使飞沙“聚散无定”。在弥天风沙中行走,最容易迷失方向。这种恶劣而又奇特的自然现象,是中原和江南所没有的,它进一步衬托出了兵士们戍边的艰辛和劳苦。

  全词最后写道:“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凰诏下,步步蹑丹梯。”深秋,将士们穿上冰冷的铠甲,冲锋陷阵,挥戈杀敌。随着顽敌纷纷饮刃面毙,不但骑在马上的将士血染征袍,就连纵横驰骋的战马,也血沾飞蹄。蕃奚,这里泛指北方入侵之敌。经过浴血奋战面大破顽敌荣立边功的将士,将受到朝廷的封赏和君主的恩赐。全词结句“步步蹑丹梯”,可以理解为想像荣立边功后,便会受到朝廷封赏;也可理解为有功之臣正迈步丹墀,受到朝廷封赏时的情景。不管哪种解释,都有一种号召、鼓舞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30-231页

gānzhōubiàn··qiūfēngjǐn--máowén

qiūfēngjǐnpíngyànxíngzhènyúnxiāoxiāobiānshēngchóuwénshùjiǎozhēng

qīngzhǒngběihēishān西shāfēisàndìngwǎngwǎngréntiělěngzhànxuèzhānfānfènghuángzhàoxiànièd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