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山林本我性,章服偶包裹。
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山林本我性,章服偶包裹。
君恩未知报,进退奚为可。自非因谗逐,决去焉能果。
君恩未知报,进退奚为可。自非因谗逐,决去焉能果。
前时永阳谪,谁与脱缰锁。山气无四时,幽花常婀娜。
前时永阳谪,谁与脱缰锁。山气无四时,幽花常婀娜。
石泉咽然鸣,野艳笑而傞。宾欢正諠哗,翁醉已岌峨。
石泉咽然鸣,野艳笑而傞。宾欢正諠哗,翁醉已岌峨。
我乐世所悲,众驰予坎轲。惟兹三二子,嗜好其同颇。
我乐世所悲,众驰予坎轲。惟兹三二子,嗜好其同颇。
因归谢岩石,为我刻其左。
因归谢岩石,为我刻其左。

èrtíngsòngguāngxièchéngguīchúyáng--ōuyángxiū

chángzuìwēngzuìwēngmíng

shānlínběnxìngzhāngǒubāoguǒ

jūnēnwèizhībàojìn退tuìwèi

fēiyīnchánzhújuéyānnéngguǒ

qiánshíyǒngyángzhéshuítuōjiāngsuǒ

shānshíyōuhuāchángē

shíquányànránmíngyànxiàoérsuō

bīnhuānzhèngxuānhuāwēngzuìé

shìsuǒbēizhòngchíkǎn

wéisānèrzishìhǎotóng

yīnguīxièyánshíwèizuǒ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11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宰嚭(pǐ)¹亡吴国,西施陷²恶名。
译文:奸臣伯嚭使吴国走向灭亡,却反而让西施承担这恶名。
注释:¹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²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¹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译文: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像在为西施述说身世的不平。
注释:¹浣:洗。

  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是不同于一般的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历史事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越王勾践因此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的结合起来。诗人在为西施辩诬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的奔流,好像在为她所蒙上的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是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是诗人的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感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的糅合在一起,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18-119 .
2、 尚作恩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86-288 .

西shītān--cuīdàoróng

zǎiwángguó西shīxiànèmíng

huànshāchūnshuǐshìyǒupíngshēng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赵氏连城璧(bì)¹,由来天下传。
译文:赵国有一块价值十五座城他的壁玉,向来是天下闻名的。
注释:赵纵:杨炯友人,赵州人。赵氏连城璧:战国时,赵国得到一块叫和氏璧的美玉,秦王知道后,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故称连城璧。此处用赵氏喻指赵纵,连城璧喻指其才华。¹连城璧:价值连城的宝玉。这里指战国时赵国的和氏璧。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送君¹还旧府²,明月满前川。
译文:我今夜送你回到赵州家乡地方去,天空中留下一轮明月,仍然照满面前的川水。
注释:¹君:指赵纵。²旧府:赵国的故地,指赵纵的家乡山西。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一开始用连城璧来比赵纵,以美玉比人,把赵纵的风貌、才能具体化了。后两句才由壁及人,说到送赵纵还旧府之事,一语双关,送还旧府的还有壁,只是人显里隐罢了。结句描绘在洒满月光的夜色中,沿着河川送别赵纵的情景,其中饱含着诗人对挚友的深厚情谊,点出送别的时间,且隐约表达了一路平安的祝愿。

  首句“赵氏连城璧”,是诗人以国之瑰宝和氏璧比喻赵纵的品貌。次句“由来天下传”,借美玉的名传天下,进一步比喻赵纵的名气。他是名声远播四海之内的。诗人用比兴手法,明写和氏璧价值连城,盛名久传,暗比赵纵才华出众,天下闻名,符合地点,符合姓氏,显得非常贴切自然。诗人借助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心意,委婉地称赞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发。

  第三句“送君还旧府”,这本来是平铺直叙,但力托全诗,可举千斤。照应首句寓意深邃,扣住题目中的“送”字,含有“完璧归赵”的意思,让主题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一路顺风,平安到达的祝愿。诗人构思巧妙,立意高远,使人折服。从诗意推测,赵纵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辞归故里。在诗人眼中,他是远离尘嚣,冰清玉洁,“完璧归赵”。“送君还旧府”,这近似白话之句确是一个点睛之句,它使前面的喻句有落脚点,后面的景句有依托,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内容。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抚慰、称颂、仰慕之情,也都淋漓尽致再现出来。末句“明月满前川”,纯粹地描写景物,暗应题目中的“夜”字,以明月隐喻玉璧,璧如月洁,月如璧明,进一步称颂赵纵。同时,一个“满”字,既描绘了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的满腹别情。诗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地点在奔流不息的河边。当朋友张帆远离之后,诗人伫立遥望,但见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空旷孤寞之意袭人。结束语真实地表达出诗人送别故人后的深切感受:惆怅、虚渺。但他又庆幸朋友“完璧归赵”隐退故里,流露出憎恶官场、甚至逃避现实的情绪。

  全诗融叙事、写景于一炉,巧用典故,比兴得体,语言明白晓畅,形象鲜明可感。深入浅出,比喻设譬通俗易懂,写景自然贴切,“猝然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借情写景,意境深邃,别有情致。

参考资料:
1、 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9
2、 袁忠岳.唐人咏怀绝句精品赏析:花城出版社,1991:17-18

sòngzhàozòng

yángjiǒng tángdài 

zhàoshìliánchéng yóuláitiānxiàchuán 
sòngjūnhuánjiù míngyuèmǎnqiánchuān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雪虐¹风饕(tāo)²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译文:寒风逞威,冰雪肆虐,愈显出梅花正气凛然,百花之中,就数她的风骨高坚。
注释:¹雪虐:冰雪肆虐。²风饕:寒风逞威。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过时自会¹飘零去,耻向东君²更乞怜。
译文:冰消雪融,本就应该飘零败落,耻于向春神去乞讨恩怜。
注释:¹自会:本应该,理应当。²东君:指春神。传说春神主管花木生长。这里借喻朝廷。
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
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¹桃李²自逢时。
译文:醉里折下一两枝残梅独自观赏,哪管已值春风得意桃李绽蕾。
注释:¹妨:损害,这里指折摘的意思。²桃李:原指桃花、李花。这里借喻逢时得志的朝中权贵。
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
向来冰雪凝严¹地,力斡(wò)²春回竟是谁?
译文:试问冰雪严寒凝大地,是谁顶风冒雪力挽春归?
注释:¹凝严:即严凝,寒冷的意思。²斡:旋转。这里意为扭转、挽回。

  这两首歌颂梅花的高洁与坚贞,描写花时将过的落梅,托意高远,读来给人以新的体验。

  第一首首两句歌颂梅花与暴力(雪虐风饕)顽强抗争、不向时势(东君)低头的高洁气质和坚贞节操。“愈凛然” 三字,突出了恶劣环境下梅花的一身傲骨,这种气节,被诗人赞为“花中之最”。三四两句对这一评断作出了有力的实证。梅花的飘零陨落,并非屈服由于外力的逼迫,而是出于坚贞高洁的品性,宁愿零落成泥,也决不趋时附势,向人乞怜。她的“落”,不是无可奈何的凋谢,是宁折不弯的牺牲,这正是最高坚的“花中气节。

  第二首把桃李与梅花两相对比,鄙夷于桃李的逢迎得意之态,肯定和赞颂了梅花力挽春回的功绩。除了梅花,还有谁能与“雪虐风饕”相斗,把春天扭转回来。结尾虽是问句,语气却十分肯定:只有落梅才是真正的迎春的光明使者,斗寒的不屈勇士。

  咏物诗托物寓兴,大都有作者的寄慨。诗人困居山乡,耻于向当权者乞怜,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凛然气节。诗中的“落梅”既状物情,又发人意,实际是诗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不随时俗的高尚人格的自赞。春风得意,俗不可耐的“桃李”则隐约勾勒了朝中权贵、投降派的可憎丑态。

  这两首诗,分别从花和人两面着笔,相辅相成,珠联璧合,是咏花也是言志。在咏赞梅花的同时,诗人持节不改,不肯阿谀权贵,并鄙视当朝新贵的高风亮节也衬托了出来。梅花与诗人两相映衬,相得益彰。诗读来隽永有味,耐人品赏。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杨燕主编. 唐宋诗词 上[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 ,433-434.
2、 段晓华. 陆游诗歌赏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176-177.
情脉脉。半黄橙子和香擘。和香擘。分明记得,袖香熏窄。
情脉脉¹。半黄橙子和香擘(bò)²。和香擘。分明³记得,袖香熏窄(zhǎi)
译文:专注的凝视着握在手中的半黄橙子,细细慢慢的搓磨片刻大拇指已沾染上独有的香味。清清楚楚的记得,连那衣袖的一角都已满是清香。
注释:¹脉脉:凝视貌。²擘:大拇指。³分明:明确;清楚。
别来人远关山隔。见梅不忍和花摘。和花摘。有书无雁,寄谁归得。
香来人远关山¹隔。见梅不忍和花摘。和花摘。有书无雁,寄谁归得。
译文:离香已久的人远隔千里。看见这随处绽放的梅花不忍采摘。写好的书信却没有大雁能够传递,怎样才能让它到达收信人的手里呢。
注释:¹关山:关隘山岭。
燖鹅急雪洒斑斑,叠嶂层峦浩渺间。
(xún)¹鹅急雪洒斑斑,叠嶂层峦浩渺间。
译文:焦急的白雪像燖过的鹅毛一样纷纷而下,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峦时隐时现。
注释:¹燖:烧焦的。
拳鹭失巢无倚著,却随蓬背下江湾。
¹²失巢无倚著,却随蓬背³下江湾。
译文:我就像水边一只离群的鹭鸶般无依无靠,独自一人乘着小舟,坐在船篷之上顺江而下。
注释:¹拳:立。²鹭:这里指鹭鸶,一种水鸟。³蓬背:船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