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颁时令,农家候土牛。
青林自花发,黄屋为民忧。
太史颁时令,农家候土牛。
青林自花发,黄屋为民忧。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11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寄语林和靖(jìng)¹,梅花几度开。
译文:想要问一问西湖岸边的隐士,自我离别后梅花已经开了几次了呢?
注释:在燕京作:原诗见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标题为《宋诗纪事》所加。燕京,大都。¹林和靖:即林逋,北宋著名诗人,隐居西湖,在孤山种梅甚多。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黄金台¹下客,应是不归来。
译文:我这黄金台下的异乡之客,怕是再也不能够返回故家。
注释:¹黄金台:黄金台:古台名。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相传战国·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故名。此处代指燕京。

  这首诗前二句写出对故国山川风物的深深眷念,后二句对身为降王客居燕地不得返回故乡的悲剧命运,寄无限哀感。

  诗意很简单,他不敢明说怀念临安,因为临安是宋朝的故都,一怀念就可能被杀,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因为写下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首《虞美人》词而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作者自己今天的境遇,和三百年前的李煜完全相似,他必不敢怀念临安。于是,他想到了西湖孤山的梅花,想到二百年前栽种梅花的林和靖。“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十字,可以解为:两者都是无意识的“痴语”,牵扯不到“故国之思”上去,而淡淡的哀愁却从这“痴语”中流露出来。

  接着,他写了“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十字,似乎想表明自己是燕昭王黄金台下之“客”,受到元廷厚礼相待,不打算回临安去了。事实上已经命定永远不可能回去了。他不敢像李煜那样,说什么“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因为这样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赵㬎不会不懂得这一点。但“应是不归来”的“应是”二字,仍然包含了“无可奈何”的感情。平淡如白水的二十个字中隐含着无限悲戚,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宋朝的皇帝大都能诗,最受人称赞的是宋太祖的咏月诗:“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有一种恢弘浩大的帝王气象。赵㬎这首诗则以凄凉深沉感人,代表了没落的歌。时代造就诗人,诗风反映时代,这是文学创作的规律。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62-1463

zàiyānjīngzuò

sònggōngzōng sòngdài 

línjìng méihuākāi 
huángjīntáixià yìngshìguīlái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¹。王²³兴师,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
译文: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注释:¹袍:长袍,即今之斗篷。²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³于:语助词。⁴兴师:起兵。⁵同仇:共同对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¹。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²。与子偕作³
译文: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注释:¹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²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³作:起。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¹。王于兴师,修我甲兵²。与子偕行³
译文: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出兵打仗,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¹裳:下衣,此指战裙。²甲兵:铠甲与兵器。³行:往。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57-259
2、 董博.同仇敌忾的战歌——《诗经·秦风·无衣》析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1997,05.
3、 王林飞.团结御外侮 并非刺用兵——解读《秦风·无衣》.怀化学院学报,2011,01.

shījīng·guófēng·qínfēng xiānqín 

yuē tóngpáo wángxīngshī xiūmáo tóngchóu 
yuē tóng wángxīngshī xiūmáo xiézuò 
yuē tóngcháng wángxīngshī xiūjiǎbīng xiéxíng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微雨众卉(huì)¹新,一雷惊蛰(zhé)²始。
译文: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注释:¹卉:草的总称。²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田家几日闲,耕(gēng)(zhòng)¹从此起。
译文: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注释:¹耕种:泛指种田的事。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丁壮俱在野,场圃(pǔ)¹亦就理。
译文: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注释:¹场圃: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归来景¹常晏(yàn)²,饮犊(dú)³西涧水。
译文: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注释:¹景:日光。²晏:晚。³犊:小牛。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饥劬(qú)¹不自苦,膏(gāo)²且为喜。
译文: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注释:¹劬:过分劳苦。²膏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仓禀(lǐn)¹无宿(sù)(chǔ)²,徭(yáo)(yì)³犹未已。
译文: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注释:¹禀:同“廪”。储存谷物的屋舍。²宿储:隔夜之粮。³徭役: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方惭(cán)¹不耕者²,禄(lù)³出闾(lǘ)
译文: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¹惭:羞愧。²不耕者:做官的人。³禄食:俸禄。⁴闾里:乡里,泛指民间。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平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六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1224-1226页
2、 罗汉编.罗汉品唐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104-105页
3、 杨国安,王前进.诗说中国五千年 隋唐五代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39页
4、 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详注:三秦出版社,1997年:64页

guāntiánjiā

wéiyìng tángdài 

wēizhònghuìxīn léijīngzhéshǐ 
tiánjiāxián gēngzhòngcóng 
dīngzhuàngzài chángjiù 
guīláijǐngchángyàn yǐn西jiànshuǐ 
 gāoqiěwéi 
cāngbǐng宿chǔ yáoyóuwèi 
fāngcángēngzhě shíchū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衰荣¹无定在²,彼此更³共之
译文:衰落与荣盛没有定准,双方不断变更,相互转化。
注释:¹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²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³更:更替,交替。⁴共之:都是如此。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shào)¹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译文:邵平晚年因为贫穷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哪里还有当年东陵侯的样子了。
注释:¹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寒暑有代谢¹,人道²³如兹(zī)
译文:寒来暑往有更替变化,人生的道理或规律常常便是这样。
注释:¹代谢:更替变化。²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³每:每每,即常常。⁴兹:此。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达人¹解其会²,逝³将不复疑。
译文:通达事理的人会明白理之所在,我将隐居独处不再怀疑。
注释:¹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²会:指理之所在。³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一樽 一作:一觞)
¹与一樽(zūn)²酒,日夕欢相持³。(一樽 一作:一觞)
译文:快快地给我来杯酒,从早到晚拿着它痛快畅饮。
注释:¹忽:尽快。²樽:指酒杯。³持:拿着。

yǐnjiǔ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shuāiróngdìngzài gènggòngzhī 
shàoshēngguātiánzhōng nìngdōnglíngshí 
hánshǔyǒudàixiè réndàoměi 
rénjiěhuì shìjiāng 
zūnjiǔ huānxiāngchí  (zūnzuò   )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稳破非烟。何处按云轩。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¹。九班麟(lín)²破非烟。何处按云轩³
译文:三十六洞天,世外九天,仙女舞班,麒步稳称,舞步轻妙,破彩云。何处可摸到云台之轩。
注释:巫山一段云:词牌名。六六真游洞:即三十六洞天,道家称神仙居住的地方。¹三三物外天:即九天。²九班麟稳:即九仙。³云轩:神仙所乘之车。
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
班夜麻姑¹陪宴。又话蓬莱²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áo)³
译文:昨夜仙女麻姑陪同参加宴会,又说仙山蓬莱东海的清澈不深。仙女麻姑曾数次到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弄其云涛而见其负山之金龟。
注释:¹麻姑:女仙名。²蓬莱:仙山名。³金鳌: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神龟。通常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头尾似龙,身似陆龟,全身金色,生活在海里的神龟。

shānduànyún··liùliùzhēnyóudòng--liǔyǒng

liùliùzhēnyóudòngsānsānwàitiānjiǔbānlínwěnfēiyānchùànyúnxuān

zuópéiyànyòuhuàpéngláiqīngqiǎnhuíshānjiǎonòngyúntāo仿fǎngjiànjīn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