攲枕浩无情,蘧蘧独迟明。霜繁红树老,云澹素蟾清。
攲枕浩无情,蘧蘧独迟明。霜繁红树老,云澹素蟾清。
倦鹊犹三匝,寒鸡未一鸣。故山何处所,应有晓猿惊。
倦鹊犹三匝,寒鸡未一鸣。故山何处所,应有晓猿惊。

chímíng--wángānshí

zhěnhàoqíngchímíngshuāngfánhóngshùlǎoyúndànchánqīng

juànquèyóusānhánwèimíngshānchùsuǒyīngyǒuxiǎoyuánjīng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1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碧艾¹香蒲(pú)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yuán)
译文: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庆,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注释:¹碧艾:绿色的艾草。²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蒲草。生长在水边或池沼内。旧时端午节有在门口挂菖蒲、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的习俗。³端阳:端阳节,端午节的别称。⁴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⁵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⁶吊:凭吊,悼念。⁷沅湘:二水名,沅水和湘水的并称。这里指代屈原。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往事¹莫论量(liáng)²。千年³忠义气,日星光。离骚(sāo)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译文: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注释:¹往事:过去的事情。此指屈原投江自尽之事。²论量:评论,计较。³千年:极言时间久远。⁴忠义:忠贞义烈。此指屈原的忠贞义气。⁵日星光:这里是说屈原的忠义气节永不泯灭,就像太阳和星星的光辉一样。⁶离骚:指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⁷无人解:此句写出作者感叹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心情。解:懂得,明白。⁸午阴:中午的阴凉处。常指树荫下。

  “空惆怅”慨叹了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这首词蕴含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细缠五色臂丝长”,缠五色臂丝是荆楚之地的一种民族风俗,是在端午节由孩子们将五色丝带缠在臂上,这种五色的臂丝又叫“朱索”或者“长命缕”,据说能够降服鬼怪,企保平安。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为爱国诗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阕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就是写追悼屈子之情思了。“往事莫论量”,确实,千年已过,人们记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离骚》,而是汨罗江投河自尽的忠义气节。“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日星本是天地的精华,终明儿不灭,将屈原的千古大义与日星之光相提并论,并不为过,大忠大义,理当被永世铭记。“离骚读罢宗堪伤”,此一句不单单写出了对屈子大义的崇敬,还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千年已过,便是何等的悲歌大义,又能被几人记得呢?便是记得,又有几人能解?树转午阴凉,端午之时的燥热天气,能得一份的凉意已是不易,莫非也是屈子的美意吗?结尾由情归景,景中又似有余情,大有余音不绝之意。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等诗句传达就是作者的伤感失落,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悲观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历来写端午的诗词都很多,多半会提到屈原的旧事,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总之,流不尽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国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梅尧臣),“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戴叔伦)。

  读中国古诗词总让人觉得气闷,而没有怒发冲冠的畅快,好像他们只会躲在角落里哀怨或者表明忠心,从来都不会愤怒似的。最多不过是装疯卖傻,“学呆,妆痴,谁解其中意?”“尽教他争甚底,不如他瞌睡,不如咱沉醉,都不管天和地”,没有几个敢真正站起来去怒去喊去抗争!这和《诗经》开创的“悲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温柔敦厚的诗风与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1、 魏丕植.读舒頔[J].黄河之声,2012,09

xiǎochóngshān ·duān

shū yuándài 

àixiāngchùchùmáng shuíjiāérgòng qìngduānyáng cháncháng kōngchóuchàng shuídiàoyuánxiāng 
wǎngshìlùnliáng qiānniánzhōng xīngguāng sāozǒngkānshāng rénjiě shùzhuǎnyīnliáng 

夹江百里没人家,最苦江流曲更斜。
夹江百里没人家,最苦江流曲更斜。
译文:赣江两岸,百里没有人家,江流弯曲,更是寂寞难捱。
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白去年花。
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白去年花。
译文:岭南草木已泛滋今春的绿叶,岸边芦苇犹残存去秋的白花。
写荒江舟行所见草青芦白的景象。起两句写夹江百里的荒寂与江流的弯曲。赣江上游,地当大庾岭北,相当荒僻,“百里没人家”的情景自是纪实。正因为荒寂无人,江流又弯弯曲曲,就更感到寂寞难耐,故说“最苦”。三四两句,转写寂寞旅程中所偶然发现的两种异时而并存的自然景象:“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白去年花。”诗人这次南行,是在春天。山岭上朝阳的一面,今年春天的草叶已经返青泛绿,而近岸的水边,芦苇还残留着去年秋天开的白花。春草秋芦,异时而生,在通常的概念与印象中,是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一个画面上的。但大自然中却真实存在这种新故相映的景物。诗人敏锐地发现了,并感受到大自然毕竟丰富多彩,于是将它们毫不费力地描绘出来,不加任何说明,因为它们本身就含有无限的诗趣。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159页

zhōuguòxiètánsānshǒu··èr--yángwàn

jiājiāngbǎiméirénjiāzuìjiāngliúgèngxié

lǐngcǎoqīngjīnsuìànyóubáiniánhuā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义公习禅(chán)¹,结宇²依空林³
译文:义公在大禹寺中参禅修静,禅房就依傍在空寂的山林。
注释:¹禅寂:即梵文禅那的音义合译,亦简称“禅”。为佛教基本修证之法,即寂静思虑之意。寂:一作“处”。²结宇:建舍。宇,屋檐,代指房屋,这里指禅房。一作“构”。³空林:空寂的山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¹(hè)²深。
译文:窗外见一座孤峰峭拔耸立,台阶前道道山谷纵横幽深。
注释:¹众:一作“群”。²壑:沟壑。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夕阳连雨足¹,空翠²落庭阴。
译文:雨刚停夕阳便散发出光彩,庭院里满处都是青翠绿阴。
注释:¹雨足:雨脚,指像线一样一串串密密连接的雨点。²空翠:明净的翠绿色。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看取莲花¹净,应知不染心²
译文:看莲花出污泥却依然洁净,才知义公一尘不染的心境。
注释:¹莲花:为佛家语,佛教以莲花为最洁,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亦指《莲花经》。²不染心:心地不为尘念所染。

  此词创作具体时间不详。义公是位高僧,禅房是他坐禅修行的屋宇。

  “禅寂”是佛家语,佛教徒坐禅入定,思惟寂静,所谓“一心禅寂,摄诸乱恶”(《维摩诘经》)。义公为了“习禅寂”,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禅房,“依空林”点出禅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转向中间两联描写禅房前景。

  禅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开门正望见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台阶前便与一片深深的山谷相外。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会有一种断绝尘想的意绪,神往物外的志趣。而当雨过天晴之际,夕阳徐下时分,天宇方沐,山峦清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此刻,几缕未尽的雨丝拂来,一派空翠的水气飘落,禅房庭上,和润阴凉,人立其间,更见出风姿情采,方能体味义公的高超眼界和绝俗襟怀。

  描写至此,禅房山水环境的美妙,义公眼界襟怀的清高,都已到好处。然而实际上,中间二联只是描写赞美山水,无一字赞人。因此,诗人再用一笔点破,说明写景是写人,赞景以赞人。不过诗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语。“莲花”指通常所说的“青莲”,是佛家语,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青莲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谓菩萨“目如广大青莲花”(《法华妙音品》)。这两句的含意是说,义公选取了这样美妙的山水环境来修筑禅房,可见他具有佛眼般清净的眼界,方知他怀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襟。这就点破了写景的用意,结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作为一首题赞诗,诗人深情赞美了一位虔诚的和尚,也有以寄托诗人自己的隐逸情怀。作为一首山水诗,诗人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写出了一帧诗意浓厚的山林晚晴图。空林一屋,远峰近壑,晚霞披洒,空翠迷蒙,自然幽雅,风光闲适,别有一种生意,引人入胜,诗作至今仍为精品。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9-90页

gōngchánfáng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gōngchán jiékōnglín 
wàifēngxiù jiēqiánzhòngshēn 
yánglián kōngcuìluòtíngyīn 
kànliánhuājìng yīngzhīrǎnxīn 
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带野花,携(xié)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¹?二顷田,一具²牛,饱后休。
译文:带着野花,拿着村酒,烦恼怎么能来到心头?谁能够骑大马,常吃肉?种两顷田,养一头牛,能吃饱也就满足了。
注释:¹跃马常食肉:指高官厚禄,富贵得志。²一具:一头。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zuǒ)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¹。随时过遣(qiǎn)²休生受³。几叶绵,一片绸(chóu),暖后休。
译文:辅佐国王安邦治国的心,能上天揽云的手,如果命里注定没有就不要强求。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辛苦地云追求。有几叶绵,一片绸,能够保暖就够了。
注释:¹刚求:硬去追求。刚,此指刚硬意、偏意。²过遣:消遣、过活。³生受:辛苦、为难。
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¹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zhěn)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译文:带着月光行,披着星星走,独自住旅店,过寒食日,离开家乡又到了凄凉的秋天。妻儿胖了我却瘦了。睡觉时在忧愁,出行时刀在忧愁,直到死了才算到头了。
注释:¹寒食:节令名,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古俗此日禁止生火。

kuài··tànshìsānshǒu--zhìyuǎn

dàihuāxiécūnjiǔfánnǎodàoxīntóushuínéngyuèchángshíròuèrqǐngtiánniúbǎohòuxiū

zuǒguóxīnyúnshǒumìngshígāngqiúsuíshíguòqiǎnxiūshēngshòumiánpiànchóunuǎnhòuxiū

dàiyuèxíngxīngzǒuguǎnhánshíxiāngqiūérpànglezánxiāoshòuzhěnshàngyōushàngchóuhòuxiū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
(zhuó)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gě)¹下扬州。
译文:濯锦的清江水奔流万里,帝王的舟船挂上云帆,向东可以直下扬州。
注释:¹龙舸:皇帝的舟船。
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¹
译文:北方的长安虽有上林苑可供夸耀,南京成都也有散花楼可与之媲美。
注释:¹散花楼:一名锦江楼,在成都锦江边。

shànghuáng西xúnnánjīngshíshǒu ·liù

bái tángdài 

zhuójǐnqīngjiāngwànliú yúnfānlóngxiàyángzhōu 
běisuīkuāshànglínyuàn nánjīngháiyǒusànhuāl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